06.06 大唐一代名相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竟是这样(下)(153)

大唐一代名相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竟是这样(下)(153)

上回说到,经过李治和许敬宗一番互动,长孙无忌终于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谋反的帽子。

确定了事件的性质,接下来就该讨论具体的处理意见了。

“当年房遗爱谋反,尚且朝野震动,如今长孙无忌为相三十多年,一旦发难,后果不堪设想!”许敬宗几乎想都没想,就说出了他的答案。虽然话没直说,但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对于长孙无忌的处理,比房遗爱只能重不能轻。

然而令许敬宗大为意外的是,李治居然当场否定了他的意见,并告诉他,这事儿先别急着盖棺定论,最好再回去仔细审查一下。

这就奇怪了,明明皇帝想要对付自己的舅舅,怎么关键时刻不趁势而上,反而要自己打回再审呢?

李治的这番表态真心让许敬宗有点蒙圈了。

等等,自己似乎是忘了什么。在回到家中冥思苦想了一夜之后,许敬宗忽然恍然大悟,自己果然还是小看了皇帝陛下的城府。

于是第二天,许敬宗再次来到了李治面前。

“启禀陛下,臣昨日提审韦季方,发现谋反一事并非长孙无忌一人所为,韩瑗、褚遂良、来济、柳奭、于志宁等一干大臣均牵扯其中。”

没错,这才是李治最希望看到的审理结果。既然斩了草,那就一定要记得顺便除个根。一网打尽所有对手,才不枉费前后忙活这一场。

当听到许敬宗这次的汇报后,李治再次发挥从他爷爷李渊那里继承来的优秀演技,先是一声长叹,接着声泪俱下地开始念叨:“就算舅舅果真如此,但我还是不忍心杀他,如果杀了他,世人会怎么看待我!后世子孙会怎么看待我!”(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若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

装,接着装!当初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时,您唠的不也是这套嗑?

这个时候说出和当年同样的话,那接下来的剧情根本就不需要再去构思了嘛,直接按着之前的剧本演就妥了。

当初长孙无忌听到李治这话时,当场便给李治找了大义灭亲这个理论依据。

如今,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不同的是,讲道理人的变成了许敬宗,而长孙无忌却成了那个即将被灭掉的人。

果不其然,当李治听完许敬宗的一番高论之后立刻表示,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危,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坚决地维护好法律的尊严,对舅舅长孙无忌的不法行为,必须严加惩罚。

考虑到长孙无忌毕竟曾对李唐王朝的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最终的处理意见,长孙无忌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县),除剥夺功名之外,仍按一品大臣待遇供给饮食。

大唐一代名相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竟是这样(下)(153)

听上去似乎还算不错,好歹保住了性命,而且还混了个吃喝不愁。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处理结果其实依旧是李治的一招缓兵计。

不一棍子打死,仅仅只是为了防止长孙无忌狗急跳墙、鱼死网破。李治从一开始就没真的打算给自己这个好舅舅留啥活路。

就在长孙无忌被流放到黔州仅仅三个月后,李治再次召见了许敬宗和李世勣,要求他们继续追查长孙无忌谋反一案。

接到皇帝的旨意,许敬宗当天便派遣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找长孙无忌录口供。

作为最初投靠李治的那批庶族官僚,袁公瑜自然清楚自己这趟真实的使命所在。所以,当他见到长孙无忌时,根本没和对方废话,直接将三尺白绫扔到长孙无忌面前,然后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抓紧自我了断,让大家都省点工夫。

六年前,长孙无忌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皇子李恪。当时李恪悲愤之下,曾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曾经的诅咒,如今果然变成了现实。大势已去的长孙无忌,最终无奈选择了自缢。

大业十三年,追随李氏家族征伐天下;武德九年,协助李世民成功上位;贞观十七年,力挺李治成为太子;永徽四年,借房遗爱案一举荡平朝野,权倾天下。

初唐年间,几乎每个重大历史关口,我们似乎都能看到长孙无忌的影子。出则统帅千军、攻城拔寨,入则纵横朝堂、修史立言,长孙无忌的确不负英雄之名。

然而,即使英雄如他,最后依然倒在了权力的魔咒之下,又怎一个可悲、可叹、可惜……

大唐一代名相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竟是这样(下)(153)

(看脱水完整版,请关注公众号“王稻侃大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