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债券违约频发,会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吗?

债券违约频发,会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吗?

6月中旬,一份营口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光大永明—营口港债权投资计划本金及利息支付的确认通知》的复函在资本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复函称,由于港口资金缺乏,营口港对“光大永明—营口港债权投资计划”到期的本金及利息共计5.3亿元已无力偿还。

债券违约频发,险资也踩雷

相关资料显示,该计划投资者包括14家金融机构,其中13家为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人寿、太平人寿等大公司赫然在列。虽然营口港务后于6月20日如约还款,虚晃一枪的“首例险资触雷”还是让资本市场心有余悸。一向求稳的保险资管都差点中招,普通债券投资者的收益情况就更别提了!

根据凤凰网财经数据显示,2018年刚刚过半国内就已有24只债券发生了违约,债务违约金额高达153亿。除大连机床集团、丹东港等常客外,新增违约主体也不少,如亿阳集团、神雾环保、富贵鸟等。那么问题来了,今年为什么成为了债券违约的高发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根源——债券的发售上,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人投资债券自然也就谈不上违约。换句话说,债券违约频发是因为过多的低信用值债券流入了市场。由此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明知某些债券是垃圾债,为什么还有个人或者机构投资?

垃圾债大行其道,原因何在?

总结来说造成资本市场上垃圾债大行其道的原因有三:一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央行接连降准降息,加上2015年股灾,中国金融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大大增强。银行里的钱少了,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手中的钱就多了。在股市明显指望不上的情况下,债券市场成为显而易见的选择。

然而无论什么资源,只要加上优质两字作为前缀就注定是有限的,对于债券市场来说同样如此。高收益高信用低风险的优质债券有,但显然不能满足涌进债券市场的全部投资者,降而求其次选择垃圾债或者盲目投资债券买到垃圾债都是可能发生的。

二来,2018年以前,刚性兑付是债券市场内不成文的条款。一般来说能成功发债的企业大多是国企或者地方支柱型企业,信誉好也更安全。尽管如此,这其中也分优良中差,但中国的投资者往往并不在意,因为政府为了维护企业信誉或正常运营而兜底违约债券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这样一来,垃圾债反而成了低风险高收益的可靠投资产品,颇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味道。

第三则是信用评级机构的潜规则。市面上信用评级机构众多,谁给的评级更高自然更受欢迎,也就更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去。而信用评级作为投资者们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垃圾债浑水摸鱼自然是大行方便之门。

国内债市或有望走向成熟健康

2017年底以来,中央提出去杠杆、打破刚性兑付,企业很难再借新还旧也失去了政府兜底,债券违约事件便开始频发爆出。事实上,眼下还远未到债券偿付的高峰期。据《财经》杂志报道,在76.97万亿的债券余额中,有24.56%的债券将在一年来陆续到期。

严峻的还款形式下,最直观的后果就是新债不好发了!有中诚信国际员工表示,“2017年前AA债券还是可以发出来的,但今年AA+都违约了,更别提AA级了”。据《中国基金报》的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份已有13只基金延长募集,其中半数以上都为债券类产品;而今年公开发布合同不能生效的10只基金中,债券基金就占了6只。这样的发债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显然是不利的,缺少融资渠道意味着中小企业很难迅速发展壮大。

好消息是6月初,央行扩大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增加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在推动国企去杠杆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对于国内债市而言,垃圾债和低效企业因为强势监管被淘汰出局,优质债券和潜力企业因此得到关注,眼下的频发违约或许将成为中国债市走向健康成熟的开始。

​■ 作者|熊思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