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关于柴窑存世、柴窑特征问题,你怎么看?

民藏践行者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河南郑州。 郑州下属新密市牛店镇有个月台行政村,离市区20多公里,农历每月单日有集。"月台"原来叫"阳子台",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属下弭邑城,后来才改名为"月台",并且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2008年8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月台"唐宋瓷窑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

唐氏《肆考》说,柴窑起于汴,相传在设计这个瓷器的时候,世宗要求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今论窑器者,一定会提到"柴汝官哥定"这几个窑。然而柴窑已经消失很久了。即使得到了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世传柴瓷片,"宝莹射目,光可却矢。宝莹则有之,却矢未必然,盖难得而重言之也。"

历史相关资料记载:

1、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2、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

3、《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4、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

6、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7、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各一首。

8、邵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

9、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

10、据传,民国时期,袁世凯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器。

附:2011年元月1号至3号,央视寻宝论坛在北京举办了有中外人士参加的联谊会。有一个日本人展示了一件自称为“柴窑百合花瓶”的器物,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瓷器部主任吕成龙老师被邀观看,其时吕成龙老师始终未发表任何看法和见解。其实这件所谓的“柴窑百合花瓶”是九十年初河南禹州地区现代仿钧窑厂生产的,根本就不是柴窑,它的胎釉就是现代仿钧窑器。





以上相关资料来源:互联网 百科。 附加,转载自网易博客 莫林道人日志。上述内容仅供学习参考。


雅识怡趣


柴瓷,并不是说柴烧的窑的瓷器,而是指五代后周柴荣为郭威烧制的官窑瓷器。五代后周皇帝郭威,为了减少百姓的税负,对日常生活用品,用瓷器替代铜制品,于是命柴荣设窑烧制瓷器。柴荣出身贫寒,十多岁就开始从定州贩卖瓷器到各地,所以柴荣对瓷器的制作过程非常熟悉,这也是他负责烧制瓷器的一个原因。同时柴荣与郭威不仅是亲戚,后来郭威将柴荣收义子,于是由柴荣负责郭威的后周皇家的一切。

柴荣接受了郭威的命令后,于显徳初年选择河南新郑设窑,烧制瓷器。郭威去世后,柴荣登基做了后周的皇帝,此时柴窑的制瓷工匠们的制瓷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显徳年间的偏暗的釉,到柴做皇帝时,巳有着丰富亮丽的色彩,同时瓷胎更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簿如纸”。这时,柴瓷的制作工艺更加娴熟,不仅器型优雅,瓷器的釉面也比初始更加明亮的玻璃釉,———“明如镜”,但柴瓷的缺陷,胎土不是很好,白中泛着土黄色,这在器物底部无釉处可以得到印证。

而历史上所说的柴瓷,主要是指柴做皇帝时柴窑烧制的瓷器。

柴瓷,在中国的古陶瓷上的地位,可以比作皇冠上的宝石。不仅存世量少,更是其精美的制作工艺。近些年,民间偶有柴瓷出现,也有一些人出过柴瓷的专著,但因体制内的砖假们不敢确认,而得不到体制的认可,使得柴瓷流落国外,富华老先生从国外淘到一些,并出了一本柴瓷的专著。

希望体制内的相关部门能尽快对柴瓷给以认定,再也不要如之前,养一些骗工资,骗经费的砖假了。


恒古木斧




乐在瓷中


我不敢肯定这就是后周柴窑,但我敢肯定这是五代越窑精品。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五代越窑青瓷的淡雅,成为宋代瓷器的时尚。











葫芦一笑1


观点有三:

一、历史上的记录和描述是不是真实的?是否有可信度。

二、为什么大名鼎鼎的汝窑还要排其后,让位给柴窑。

三、如果想要去找该往哪里找?


黑丝带32437727


柴窑在民间却时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就有一件兰色的花口兽耳镂空双龙双凤诗文带内胆的花插。底款大周,突出印章款。整体轻盁,明亮做功精巧。内外开片,包浆朋显以多年收藏老窑瓷的经验,没有大几百年埋在地下的沉淀,开片裂缝之间决没有凸起的土沁,汽泡上也被土沁包裹住已看不出汽泡。大周款正是五代柴世宗的国号。


光头老张57447580


这些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柴窑瓷器存世精品。






霍小新69118075


到底有无柴窑,老头认为是有的,不然就不会有千古传说,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之说了。柴世宗,是后周,宋代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发生战争而取得政权,改朝換代的朝代。赵氏取得政权以后,对柴世宗发有丹书铁卷,到后世,宋并不买让江山的帐,水浒传中柴进就是柴世宗的后人,由于有祖宗的萌护,自成一家,有孟尝君之称。可以说柴氏是有特权的。话扯远了,柴宋处于交替时期,柴窑成功与否,谁个说得清道得明,只是传说而已!为柴世宗批示的两句话,学术界争论了千年,谁个胜了!?以老头的看法,说不定柴窑一件瓷器都没有!原因是树倒胡孙散,有权力,有财力吗?对于小编,问答,你首先要够问,当别人认知不同时,你如何回复别人?


神一样的碰磁坐不改名


个人愚见:青如天应该有宋代汝窑或者官窑的天青色,汝窑和官窑应该是仿柴窑的。明如镜应是釉光可照见人脸(或者隐约见),这在有玻璃质感的厚釉瓷上能解决。薄如纸是形容胎很薄(或者口沿薄),至少应该比汝窑瓷器的胎更薄。声如磬就应指有类似影青瓷的敲击声(这个上面缺乏对磬音的理解,不该再作解释,有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发生变化)。至于胎色就不好说了。十年前见过一对白釉小杯,釉面滋润,胎极薄,敲打声如影青瓷,高年份开门老东西,但找不到对应得着的窑口。近期又遇上一对小杯,疑似宋官窑,天青色(似宋官窑),光可鉴人脸五官(宋官窑中的最莹润的也不可照见人脸)口沿与底足极薄,声也如官窑瓷器,胎色黑也似官窑。开门老东西。上述两件都很有可能为大家苦寻的柴窑。个人拙见,与瓷友交流。


阿伟子鼎轩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代中原瓷,是一个从唐"南青北白"向多元多彩化迎合宫庭文人化过度过程,民间也是一样追随帝王的喜好形成风气。。唐代邢窑追逐的蛋壳胎也被南渡黄河的工匠所传承,那可是大唐盛世的官窑。。五代柴世宗天下末定,宫中所用瓷只有就近取材,用最好的工匠和精炼的瓷土,提炼上等的釉药烧出宫庭用青釉月白蓝釉窑变等各色日常用瓷。。黄桥兵变后,初期也只不过传承以前的工艺,移风易俗罢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也只是文人墨客的无病呻吟溢美之言。确定北官基本可以找到让许多人疯掉的柴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