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闽南话,客家话在中原都找不到一丝踪迹,难道是全家全村迁徙吗?

纤闺


本来,中国汉族很大部分都是与外族融合而成的。比如东北人,陝西人,河南人,江西人,福建人,广东人。所以,毛泽东说:“中华民族是融合的民族”。

但是,近年來中国社会民粹主义抬头,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民粹思想,否认民族融合的历史和现实。正如题目所说,闽南话和客家话在河南山西中原地区找不到一点丝蛛马迹,而当地史学界也不认可,却被两个民糸反复强调源于河洛中原。这是件很好笑的事。

早在1996年,笔者创作和拍摄完成十五集电视片《中国客家人》后,邀请全国各地近200名客学专家参加对影片的评审。其中,华东师大客学研究中心主任李逢蕊教授认为,影片要增加客家人“衣冠南渡”的比重。但大部分专家不同意。原因很简单,长江以南有六大方言包括客家方言。如果说只有客家人是中原当官人家南迁躲进闽西大山沟,那其他方言民糸没有当官的,只有老百姓南迁?更为重要的是,客家首府的《汀州府志》和《嘉应州府志》及各县县志都明确记载:客家人是当地土著畲瑶人和汉人(主要是南宋灭亡时逃亡宋人)民族融合体。如果一味强调客家迁徙说是说不通的,今后也难于自圆其说。

现在,闽南人和客家人都面临“难于自圆其说”的尴尬。在中原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又编造陝西,山西,河南大量胡化改变中原官话的历史。从而形成更多的破绽。这样的史学研究已经失去意义了。


严家庆


关于闽南话、客家话 在中原找不到一丝踪迹的疑问,本人认为很好理解,中原的北方话的使用范围,涵盖了社会、家庭、学校、这种现象是具有绝对的统治威力。举个例,四川话在北方就不能作为通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北方人一听语速较快的四川活,顿时焦虑,会请你用普通话交流,即使说得结䌸巴巴,北方人听后如释重负,所以现在"孤僻难懂"的客家话根本无法在北方交流、流行,是不是全村迁徒不是问题的关键,不予置评。

着重讨论一下中原南下的客家人

"客家"在客家语和广东方言中读作"哈嘎"(HaKKa),用于自称和他称。

客家作为汉民族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民系,追溯其形成和发展的源流,有五次大迁徙。原
(客家勤劳的妇女,摄于一百多年前)

来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人自公元四世纪的西晋"永嘉之乱"以来,由于战乱和天灾的驱使,从黄河和淮河流域不断南迁,经历了1000多年的漫长迁徙的历史过程。

而进入四川的客家人则源于第四次大迁徙,时间为清代前期,东南部人口一次大规模的向"西蜀"一一四川的大移动,民间俗称"湖广填四川"。

这个中间的几次南迁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话题回到迁徙南方的客家人是否是中原移民,我以我收集的族谱作为证据证明一一
这是从河南南阳经过几次迁徙而最终定居重庆巴县的岑氏家族宗谱,他们都是南阳后裔。


图片中清楚写明"南阳堂始祖迁徙四川(蜀)的记戴。
这是岑氏一族的宗祠,从建筑风格上看是典型的中原风貌。

非常珍贵的是当年(民国29年)修谱后族人留下的一张照片,当年抗日战争正是艰难时刻,照片中人应该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举全族之力修谱,建祠堂,我的考虑是这一族人为了预防战乱的加深而作的一个族人体系的联系预案。照片中人的穿着仍然是保持清未民初的服饰习惯。
这是族人的墓葬地,本族子孙,无论你以后身居何处,担任何职,祖宗的宗祠和墓地都是你记忆的一片乡愁。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谢谢出题。


良人执戟2


潮汕话是唐朝发音,这可以从潮汕人读佛教早晚课诵集的楞严咒为例,不熟悉佛教的普通潮汕人读楞严咒,甚至比教内师徒相授的有的还标准。因为佛教咒语大量是在隋唐时期在洛阳、西安等北方地区翻译的,按当时人们念文字的发音做音译。这已说明潮汕话和古代北方话有很大联系。

又有网友杨先员指出,他曾看过民国著名北伐将领张发奎回忆录,张发奎曾在河南新乡一带的一个雨夜,老百姓不敢开门,张和部属在屋檐下用广东始兴土话讲事,门口了,老百姓说,你们是自家人,请进来吧。这说明,以前的河南一带地方讲话和客家方言相近。我本人就是新乡人,新乡土话有第五声和第六声,即:上(音读赏)声和入声。这些是普通话(即以北京官话俗称“京片儿”为基础,整合北方方言为基础)四个声调里没有的。

英文说普通话为MANDARIN,音译就是“满大人”,也就是满族人到北京和北京当地话融合的结果。事实上,到北京老城根听听当地老百姓所说的北京土话,音调也比普通话要丰富的多。北方方言在少数民族融入北方地区时不断“胡化”有大量事实佐证。同样,永嘉南渡、衣冠南渡乃至之后的战乱大迁徙,北方汉人和南方当地民族发音的部分融入也是很自然的。

又例如,杭州话和周边嘉湖绍宁波等地差别很大。音调和河南话看似不一样,仔细一听只是音调略有一些差别,而且这些差别非常的有规律,特别是儿化音没法像北方把两个音吞一起,所以生硬的单独发出一个儿字。这说明南宋建都杭州后,来自开封等中原地区的北方上层士族影响改变杭州当地百姓的发音非常明显。

音韵训诂是门大学问,历代音韵变迁,不要妄自菲薄。


超预期经营管理


在回答前先声明一点:本人並非历史学家,也非什么专家达人。更不是闽南人客家人。只是针对一位姓严的作者的奇谈怪论,忍不住要为客家人闽南人说几句公道话。姓严作者称"客家后生没文化真可怕",因为不认可严的独家观点。试问严姓作者:你才是有文化的是吗?不认可你的观点就是没文化?就凭你这句话就足以证明你的无知,已到了无畏境地。你是我在“头条”见识的最荒缪,最无知,最无耻的作者。你污辱了南方所有的客家人闽南人,污辱了民族文化!无数史料实物研究证明,客家人(客家话)闽南人(闽南话)包括福州话,同源同宗,同样发源于古代中原。至今在河南固始县,仍有乡村在使用。本人曾亲往河南求证,在固始乡间,居然听到闽南发音类似的语言:福州话。与乡民交流融洽,毫无荠隔之感,反而非常亲切。当地同姓民众更是直言,回来就好,你们是回到老家了。感叹民族语言丰富多彩之余,更感叹中华语言的传承历久弥新源远流长,这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灭的火种!历史上历经多次中原大规模向外移民,这些移民就是现在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的闽南人客家人。国内国际许多史学家已指出:如今流行福建的方言,包括客家话在内,是古中原语言的活化石,对民族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属性,对民族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是中华语言宝库中未被拭尘的明珠,将来系统整理成绪完全可以申报世界遗产。这项浩大博远的文化工程必将为中华复兴增添无限光辉!最后正告姓严的那位作者,多学点民族文化知识,不要开口就骂别人没文化,做个有才有德更有品的令人尊敬的人。另外补充一点,所谓南蛮,非指客家闽南人。这有许多文献资料可考。甚至在福建沿海一隅还能见到,不过非常罕遇,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见到了一定会大吃一惊。好了,有机会再聊。


华华5261


客家人先不谈,闽南人的祖先来自古代河南!什么时候得不到专家认同了?什么时候不能圆?闽南人的祖先来自古代河南这是事实不用圆谎!每个家族都有族谱,祠堂可以追查!晋朝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什么是衣冠你懂吗?古代只有士才能戴冠!晋朝的士子和政权都向南迁徙,文化人带来了中原文化和风俗!留在当地的都是些平民百姓,文字语言是士子更能保留传承下来还是平民百姓更能保留传承下来?中原地区历朝历代经受战乱,十室九空!现在河南地区的人又有多少是古代河南人的后裔?唐朝王审知入闽,陈元光入漳又一次的带动了河南人入闽开发,古代河南还剩下多少原住民?这也就是现在河南找不到类似闽南话的语种而我们福建人来自古代河南的原因!这不存在矛盾!说什么福建人是百越人的,这是没读书的人才会说的!汉武帝南征闽越,尽迁其民于江淮!留下士兵戊守,这期间中原人就在福建生活了,王审知,陈元光的入闽入漳只是有记载的大批次的迁徙,小股的没记载而已!


热血不会冷切


客家人是山畲汉化,客家大迁徙是假的,跟中原没有关系。但客家话较接近普通话,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也接近普通话,客家话的旁支与壮语是相通的。闽南人源于中原有史有据,主要是唐初与唐未的两次河南光州大移民,至今陈元光及王潮家族的墓都还在泉州漳州,闽南语文读与古中原音完全对应,但口语大相径庭。


keisuku2


在陕西商洛关中,河南部分地区能找到部分与客家话词汇相对应的。客家话能够对应古汉语韵书切韵,就已经证明了客家话汉语的属性。

至于闽南话,一般来讲,闽南话含上古汉语层比较多。

迁徙当然是举家或举族迁徙,人多才能互相照应。

客家话很多现在日常用语还在《吕氏春秋》找得到,客家话人物称呼在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找得到(父亲“阿爷”,父母“爷娘”,姐妹“姊妹”)!客家话的一二三人称你我他(客家话“尔ngi吾nga其gi”)则全部对应韵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0ded9d14235dd070f107db9aff057f18\


南国观察


福建山峦叠嶂,在古代非常适合难民逃难。所以福建的方言体系也是全中国最复杂的。中国其他大部分的省区都是成片成片的城市,讲一种方言。但是在福建每走过一个村就会讲不同的方言,就算是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的村,都有可能讲不同的方言。最少都是同一个方言的,不同的口音。

有一些方言没有办法找到是从哪一个地方来的,比如福建的永安话,有很多的闭唇音,在其他的汉语方言中就找不到相类似的来源。

客家话和闽南话在福建算是比较大的语种,但是应该不是最古老的语种。

先从闽南话说起吧,闽南话的发音有很多词汇和日语接近。假设日本人真的是从秦朝从中国大陆迁徙过去的,那么闽南话基本上就和日语处于同一个时代。

但是福州话比闽南话还要早,福州话的区域仅局限在福州市和周边一带。如果懂闽南话的人,可以听出福州话和闽南话的一定亲缘关系。有很多词汇,把闽南话中的元音转化成福州话的发音规则,就可以被听懂。

假设闽南话是秦朝的中原语言,那么福州话可能比闽南话还要再早个几百年。

和闽南话平行的语言还有广东话和苏浙一带的吴越方言,它们的分布符合中原难民从中原逃往沿海的趋势。也比较符合战国争雄的那种状态,在当时可能这些语言就分属于战国时期的各个小国家。

客家话肯定是在闽南话之后,在福建的人员分布上,客家人也偏闽西北,广东东北部也有分布。风俗和方言与闽南话差别比较大,而且没有过渡性。本人有怀疑,客家人是属于被汉化的一个古代的少数民族。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不能够百分百确定。

从这几个方言的分布和过渡上可以看出越古老的语言,它所分布的区域就越靠海。或者越接近山区纵深处。

可以这样理解,每打一次仗。就会有中原难民往这些山区和沿海靠拢。他们进入这些山区,必然会抢夺一些山区的土地和资源。那么原来在这些山区分布的早期的难民,就有可能被迫在继续往山区的纵深迁徙。

客家话之后,可以有迹可循的就是广西北部,四川地区,还有贵州地区说的方言(学名西南官话还是北方官话不太确定),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个语系,在腔调上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了。由于宋朝被元朝灭的时候,在四川地区的人基本上被当时的蒙古人给屠杀完了。所以可以判定,现在在四川地区,广西北部,还有贵州说的同一种腔调的各种方言,可能是在元朝之后。最大的可能性是清军入关的时候,这些人往南迁进入了这些地区。

再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当年中原一旦发生战乱,很多时候是人民大批量的死亡。饥荒或者是屠杀,会造成平原地区整村整村的从无人区和坟场。逃难的那些人往南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原来就在南部生活的本地人。所以,要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是非常难的。只有在山区未被开垦的土地,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这种屠杀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大战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更加的残酷。一场战争下来,一个地区的方言口音发生很大的变化,都是有可能的。在古代农耕社会,获得土地才能够统治国家。要获得原有居民所拥有的土地,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驱赶和屠杀。特别是当外族侵略,近来发生的这种战争,对于中原方言口音的变化,肯定是影响最大的。

唐宋的口音是混了鲜卑的,元朝直接通过屠杀改变了中原的口音,明朝又把口音改变了一次,清朝又变成了满汉混合的口音。

由于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所以具体古代人的口音是什么样,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庆幸的是,中国的文化是由象形文字汉字连接的,所以尽管古代的屠杀那样的惨烈,我们的中华文化还是保留下来了,即使是外族侵略建立的国家也会被我们逐步汉化,成为我们民族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不管操什么样的口音,都可以用汉字,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让不同口音的人融合成现在的汉族。


外语那点事


相关我驳斥六南方言是古汉语的问答答题有很多了,有兴趣的翻一下我以往的头条问答,相信绝大多数吹捧六南方言的人,都无从反驳(不服来辩)。而这次我换个角度来驳斥。

1,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争的目的是统治和奴役,而绝非屠光原住民。如果中原汉人在某个时期死光了——

魏孝文帝何必全盘汉化?直接退耕还“牧”,全国放羊就好了。只能是汉人数量太多,全盘汉化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

隋唐皇帝又何必自认血脉传承自汉初?(割了项羽大腿被封赤泉侯的杨喜、飞将军李广)。直接全盘鲜卑化不就好了?只能是他们本来就是汉人。隋唐科举制之前,只有门阀世家才能当高官。

忽必烈这种连文天祥都一度想要启用的皇帝,元朝能把汉人屠光?汉民都屠光了,要这些汉人官员干什么用?

啥?金朝北方汉人就死光了?那辛弃疾不是汉人吗?难道辛弃疾没受过基本的教育,跑到南宋就立刻学会诗词了?从辛弃疾这里,最起码证明金朝南宋并立的时期,金朝控制之下,汉人还是有起码的文化教育的。辛弃疾可不是突然就直接想奔赴南宋的,而是起义失败之后才奔赴建康。北方若无汉人,拿什么起义?

还一个,朱元璋。朱元璋生于凤阳,可是比南宋灭亡还早很久就被蒙元统治了的,而且这里是江淮官话区,如果汉人在蒙元时期就死光了,朱元璋也不是汉人吗?

还有,清朝。某些人直接说清朝时期发生了汉语巨变,说什么普通话源自清朝。我就奇怪了,清朝有这么大本事改变六南方言区以外的整个中国的方言,居然推行不了满语。当今满族都没几个会满语,满人却能颠覆汉语?要这么有本事,东南各省很多城市都有八旗驻军,并不比中原北方少多少,六南方言,又受了多少满语影响?

2,汉人在中原,甚至包括关外的整个北方,从未有什么死光。以当代科学分子人类学论证的汉族各省父系y基因,都有60%左右的O3基因。说南北差异很大,说少民颠覆汉语的,都是蛮不讲理。

六南方言在中原找不到什么痕迹,只能是因为方言的入乡随俗,就如同山西洪洞移民,仅仅只有600年历史,而京冀鲁豫等被移民地市,也并无山西晋语的痕迹。


淡蓝色荣誉02


古音看【唐韵】【广韵】,北方话能套得上吗?看看下面拼音客家话读音。【鹅】牛ng何o切,五ng何o切,都是读鹅ngo。(牛、五、鹅声母相同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