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上的苏轼和杜甫谁的命运更坎坷?

旅游八戒行


说起苏轼和杜甫,二人虽相隔宋唐两朝,三百多年,却有渊源。

这得从初唐“文章四友”说起,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高宗、武后时期,四人以诗文为由,互为和之,因此得名。

不错,其中苏味道是苏轼的十一世祖,而杜审言是杜甫祖父。

苏轼

从苏味道到苏轼:1.苏味道-2.二子苏份-3.苏瑗-4.苏诜-5.苏汝集-6.苏泾-7.苏釿-8.五子苏祜-9.四子宗杲-10.苏序-11.三子苏洵-12.次子苏轼。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佑元年(1056年),进京科举,第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后母亲病故,回乡奔丧。

嘉佑三年(1059年),守丧期满回京。

嘉佑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1065年),因父苏洵病逝,兄弟二人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还朝,于熙宁四年(1071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京,授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徐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湖州知州。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此为一生转折。

元丰七年(1084年),奉诏赴任汝州(今河南汝州),途中幼儿夭折。请旨常州。

元丰八年(1085年),打压新党,新法被废。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升为起居舍人,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元祐四年(1089年),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后因党争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

宋徽宗时大赦北还,于1101年8月24日常州病逝,享年65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苏轼人生轨迹,初期仕途顺畅,后来一直向南贬谪,一直贬到海南。


杜甫

从杜审言到杜甫:1.杜审言-2.长子杜闲-3.杜甫

杜甫,生于712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年少时,生活优渥,七岁能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19岁时出走郇瑕(今山东临沂),20岁时游走吴越。23回乡参加“乡贡”,24到洛阳考取进士落第。因父亲在兖州任司马,游历齐赵。

天宝三年(744年),与李白在洛阳相遇,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天宝六年(747年),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之故再次落选。在长安奔走十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生活窘困。

天宝十年(751年),因献《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待制集贤院,亦未得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才被授予河西尉的小官,辞而不就。后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是低阶官职,为生计而受该无用之职。同年十一月,往奉先(今陕西蒲城)省家,刚到家就见小儿子饿死。此时,安史之乱爆发,听闻肃宗即位,只身投奔,中途被俘。

至德二年(757年),因郭子仪来到长安,冒险出逃投奔肃宗,授为左拾遗。因营救房琯,被贬华州(今华县)。

乾元二年(759年),弃官经秦州(金甘肃天水一带)入川,靠严武接济,在城西浣花溪泮结庐而居,世称“杜甫草堂”。后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奉节。

广德二年(764年),重新回到草堂,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广德三年(765年),严武去世,经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金忠县)、云安(今云阳),到达夔州(今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下,暂居于此,租田雇工劳作。

大历三年(768)年,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又转公安(今湖北公安),漂泊到湖南岳阳。一直住在小船上,不得北归,被迫南行。大历四年(769年)到潭州(今长沙),又到衡州(今衡阳),后又折回。

大历五年(770年),病逝在小船上,时年59岁。

杜甫一生失意,从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一路向西,一路向南,距离权利中心越来越远。




二人一生漂泊,都经历了丧子之痛。就人生经历而言,杜甫命运更加坎坷。从小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宰辅之志,最终只得了几个落魄小官,生活还需要友人接济。再看苏轼,虽有贬谪,亦有升迁;虽有失意,政绩却斐然。

杜甫在他活着的当时,声名不盛,反观苏轼因得欧阳修赏识,名声大噪。直到宋朝,杜诗才开始显现出威力,苏轼亦对杜诗评价颇高。


一笔君


肯定是杜甫!苏东坡只是仕途动荡,宦海沉浮,至少没为生计奔波,所以他纵情于山水,放任于原野,逐笔于情思,赋文于哲理。而杜甫相比就悲惨了,出身不显贵,一生不得志,还要为生计营营,所以他体会到百姓疾苦,感受到社会之动荡,国家之窘困,所以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正因为杜甫饱经忧患之命运,才成就了一代诗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