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紀伯倫在詩歌《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中寫道: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 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想來對這首詩大家並不陌生,也定能讓我們平靜又固著的心起到一點漣漪。

但,就在昨晚,我花了一整夜的時間看完了由臺灣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抱著期待和學習的態度打開視頻的我,從未曾預想一部親子影片能看出恐怖片的感受。

影片中各種玄目的情節可能會讓你不由自主喊出:切…這也太誇張了吧!而我卻深知那就是事實。

就是那些父母,一邊呼喊著:哦,愛你我的孩子,一邊卻又無情的摧殘著他們。

在整個觀影的過程中我的後脊樑都在冒冷汗。

因為它讓我想起了一年前來到諮詢大廳的兩組學生家庭。那是我第一次接待疑似精神分裂的孩子。

早有耳聞如今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抑鬱,分裂,強迫…...這些曾經讓人毛骨悚然的病症開始無情的侵蝕著我們的孩子。

諮詢中,也讓我強烈的感受到一個孩子徘徊於正常與疾病之間掙扎的殘酷情景。

如同一個瀕臨淹死的人,剛掉進水裡拼命掙扎的樣子。

坐在我對面的孩子一會兒非常理智的討論著自己的情況和感受。

一會兒又跟我說外面的人都在談論他,說我的旁邊坐著個黑衣人,只有他能看得到,又問我為何頭朝下坐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做心理諮詢師以來一直預想,當真的遇到精神疾病的患者該如何應對。

但那兩個孩子,沒有讓我感到害怕,而是久久的錐心之痛。

他們讓我更加堅信精神類疾病並非一時形成,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讓我們變成瘋子。

那是誰,是誰的手把這些無辜的孩子推向了疾病的深淵?

《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孩子》給我們揭曉了答案。

影片中的五個故事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天經地義的愛是如何控制並摧毀著孩子。

操控

《媽媽的遙控器》中媽媽手中掌握著一個可以操控兒子的遙控器

在一個具有強迫症又有極度控制慾望的母親面前,兒子必定是痛苦的。

母親用她所謂的真理去限制孩子。甚至連死的權利也無情的剝奪了去。

逃無可逃的兒子,只能認命,像玩偶一樣,受制於母親。

最終小偉真的變成了母親滿意的樣子。事業有成,英俊瀟灑,一切完美到瞬間讓我們相信母親是對的。

但母親的遙控器可以限制小偉的思想,他的行為,卻控制不了嚮往自由的心。

那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必定要去追尋的東西。

無法擺脫心理痛苦的小偉,長大後也成了一個強迫症患者。那是他為多年來積壓的情緒找了一個宣洩的出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做心理諮詢久了,會發現一個現象。越是成績優秀,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出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是軍人,他對女兒晶相當嚴厲。而且還能夠做到面面管教:學習成績,淑女標準,說話語音,走路姿勢。

有一天他愛人來找我,說孩子如今一進校門就手心冒汗,下巴顫抖幾乎不與人交流,生怕哪句話沒達到老爹的軍事化標準。

但父親卻有著另一翻解釋:孩子成績優秀,不說話代表為人穩重。

殊不知,他為孩子埋下了心理疾病的種子,已經開始慢慢發了芽。

小晶父親雖然不像小偉媽媽那樣手握遙控器,但他又何嘗沒有隨時遙控著他的女兒。

殺害

《貓的孩子》中

阿衍因學習成績不夠優秀而被親屬嘲笑

父親則會把這一切怪罪於阿衍的母親

處於弱勢地位的母親為了爭一口氣督促兒子好好學習。看似更能讓觀眾共情於她,而容易忽視她不當的管教行為。

導致阿衍產生了嚴重的學習障礙,最終演變成雙重人格。只有用夜晚殺害貓來釋放內心巨大的壓力,才能讓他在學業上拿到滿級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記得一次薩提亞團體中,一位夥伴小蘭也是受害於從小到大的家族聚會中的攀比與嘲諷

叔叔為了給有身體殘缺的女兒自信,對小蘭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嘲諷與挖苦。

原本熱愛學習的小蘭變得極度沒有自信,不但學習成績下降,成年後的她也因巨大的心理壓力得了不孕不育。

即便如此,三十年後的叔叔仍在表姐孩子滿月時挖苦小蘭不能生育,而小蘭也習慣性的討好叔叔。

薩提亞雕塑中小蘭這樣問扮演父母的演員:爸,媽,你們為什麼沒有保護我,還跟叔叔一起挖苦我,你們愛我嗎?

這就是中國家長的面子大於一切的錯誤觀念。

小蘭父母認為孩子給他們丟了臉。他們還認為只有挖苦和諷刺才會更快的督促小蘭進步。

犧牲

《孔雀》中普通家庭的媽媽試圖把女兒巧藝養成名媛

當校園裡的孔雀滿足了他們的願望,但同時卻把女兒逐漸變成了一隻孔雀時,媽媽依舊覺得遙不可及的錢途比什麼都重要。

最終媽媽以犧牲自己換取了兩個孩子上貴族學校的機會。

可想而知,巧藝的媽媽真的很愛孩子。

作為普通階層的她,不像小偉的媽媽那樣打著愛孩子的幌子滿足著自己的私慾。但她又是愚蠢的,因為她沒有能夠正確解讀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如今的社會,這樣的媽媽太多太多。

電視上明星們輪番曬娃,曬他們的高端教育。

而屏幕前面的我們就像中了蠱一般,一股腦的都把娃當富二代養。

全民富養時代,我們將面臨什麼樣的未來。

我們犧牲一切為孩子做的,真的都對嗎?真的有必要嗎?

真相

《茉莉的最後一天》中成績優異的乖乖女茉莉突然自殺

茉莉媽媽藉助高科技手段信誓旦旦的尋找著真正殺害茉莉的兇手。可悲的是孩子都死了,媽媽還沒有醒悟過來自己就是那個兇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在每一次的家庭諮詢中媽媽們會欣喜若狂的感謝我讓他們有了一次有效的親子溝通。

可是,這樣的溝通不是應該發生在他們家裡,每天的生活中嗎?

我們作為家長,生養了孩子,但卻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甚至孩子都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茉莉媽媽還在感嘆:這個孩子對我來說太陌生。

本應該是最親近的人,養著養著,養成了陌生人,到底誰之過?

謊言

《必須過動》講述了未來社會,以孩子的分數分配房屋與工作。

媽媽為了保全自己讓若娃假裝多動(ADHD)。卻隱瞞了,這樣國家就會銷燬若娃,再給媽媽一個新的胚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自從有了孩子後,我發現了一個現象。

每當哄孩子睡覺,擁抱他,親吻他時不由會想到自己小時候的感受。

媽媽抱著我,親吻我。那個時候的我覺得她就是我的全世界。

如今同樣是擁抱著自己的孩子,作為媽媽,我卻不能有那麼強烈的感受。

那是因為一個女人有很多的角色,她即便是因為愛去擁抱孩子,但腦子裡可能會想著今晚做什麼飯,工作的事情該如何。

所以與其說媽媽的愛是偉大的,不如說孩子的愛才是百分的

所以當我們為了私慾欺騙孩子時他們也會百分百信任我們。

即使孩子哪天發現了這一切,因為對我們百分的愛他們也會選擇像若娃一樣犧牲自己。

所以這樣的欺騙對孩子是何其的殘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時代,我們為何還要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他的價值。沒有一個人是全能,也沒有一個人是全不能。

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

為人父母,我們是否可以反省,那些我們用愛的名義追求的分數後面到底隱藏著什麼?

是否是你個人的慾望渲染了那些冰冷的分數?

我們追求的前途,金錢,面子可否給孩子的幸福和健康騰出一點地方?

茉莉的妹妹可莉說:誰,誰在看,你管他們幹嘛?

面子真的比孩子都重要嗎?

在我身邊很多有錢的家庭也並不幸福,若價值觀再扭曲,錢可能會成為痛苦的元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我有一位相識,一路只為學習,為分數奮鬥,如今即便讀到了博士後也無法經營好自己的家庭。

我們要給孩子的是教育,而非訓練。

動物園裡的猴子學會翻跟頭,那種為單一的目標做的努力叫做訓練。

我們面對的是孩子,就像紀伯倫說的,他們的未來是我們無法企及的。

單一價值觀的培養,並不能讓他們適應多變的未來。聰明的家長,我們要做的是授之以漁。

身為子女,當我們稍微長大一點,有了獨立想法後一定要選擇勇敢。勇敢的表達自己,勇敢的與父母溝通,勇敢的選擇自己認真思考過的方向。

《媽媽的遙控器》中跟小偉相親的女孩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話: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怪罪給其他人,為自己的不勇敢找藉口,我辦不到。

就是因為我們曾經的不勇敢,造就瞭如此多的怨婦怨夫。

《貓的孩子》中阿衍的母親最後說:

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不要一直說對不起。

記得三十年前,妹妹跟我說:你除了說對不起和謝謝還會什麼。我整整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才明白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追隨自己的心而活,沒有什麼對不起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父母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到絕境......

無論你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找到自己,再去幫助對方。

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教育,太過於沉重,那是孩子無法承受之重。

找到自己,找到幸福的真諦,愛自己的你也定不能一意的只為追求分數而犧牲掉孩子的快樂與健康。

最近朋友圈看到一段話,獻給大家:你要搞清楚你的人生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孩子的前傳,對待生命不妨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

文/珍熙此刻(燕園心理合作心理諮詢師)


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如何?

你們能夠平等、冷靜的溝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