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厦门“兑山李”竟是唐高祖血脉

厦门市集美区后溪兑山李氏宗祠,七旬老人李友生每天拿着扫把清扫祠堂——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已经在祠堂里住了10多年,每天和宗祠相伴。事实上他自己的家就在祠堂附近,10多年前,为了打理方便他索性住进了祠堂里。这座祠堂是典型的闽南小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200平方米,为天井式结构,门厅、正厅都是三开间,两侧有廊相连,中间形成长6米、宽4.7米的天井遥,正厅称“孝祠堂”,中间金漆木雕的龛中供着李氏祖宗牌位。该祠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天下“兑山李”的根。

李,在厦门是个大姓,在厦门常住人口中,有7万多人。后溪兑山村,便是厦门李氏聚居地之一,兑山李氏祠堂在厦门李氏宗亲中颇有影响力。祠堂大门柱上有副对联“陇中孕皇唐,派衍泉郡沾玉牒;西蜀推李白,诗传兑山振文风。”联首藏“陇西”二字,点出李氏郡望。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祖籍陇西,南北朝时为西魏左仆射、柱国大将军,封于陇(在今甘肃)。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灭隋后就以“唐”为国号。诗仙李白祖籍陇西,家居绵州,与唐高宗同为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这副对联表明兑山李氏“上承唐皇血脉李白文风”,蕴含着不甘屈居人下的豪气,激励后代子孙奋发向上。

“兑山李”的开基祖是李仲文。李仲文即唐高祖李渊的第20个儿子李元祥的后裔。南宋理宗时,仲文公从福建同安的南山,也就是现在的厦门海沧区东孚镇东坂村迁到兑山。据《兑山李氏家谱》记载,仲文在一大户人家里做杂工。仲文的儿子子祥,相貌出众、聪慧过人,很得卢员外赏识。子祥后来娶了员外的女儿,并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盖了草房,从此安家于此。当时,这个地方叫地山,因为“地”和“兑”的闽南语发音很相似,“兑”又有通达、喜悦之意,所以,“地山”就被改叫“兑山”了。到明清时,兑山出了一批秀才、举人,两名进士,还有校尉、将军、通判等,成为当时的同安望族。到了清朝中叶,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兑山李氏也不例外。据介绍,兑山李氏清代迁台共142人。兑山李氏移居台湾后,经过多代的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又向周围地区或新开垦地区再迁徙,现在已遍布台湾全省各地,包括淡水、三重、台北、基隆、新竹等地。其中,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此外,兑山李氏后裔的足迹还遍及马来西

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地。几百年来,兑山虽然历经了多次战乱、瘟疫、灾荒等的冲击,但修谱、祭祖活动一直还保留着,极大地加强了同族的联系,兑山宗祠遂成为天下兑山李氏的“根”,产生了极强的向心力。

厦门“兑山李”竟是唐高祖血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