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蒙藏汉都说“牛不劳”?

作者丨王克明(书房记团队作者)

按:王克明先生《原音词浅论》一文运用学界研究成果,通过与汉语上古拟音和蒙语等语言语音的对应比较,对陕北方言中成群的嵌L形态词语和圪头词语等,做了较新视角的探讨,认为这些词语来源于单音汉语形成前的原来语音形态,具有发生学意义上的原始继承性,称谓其“原音词”更切近本质。论文收载于邢向东教授主编的《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第三集。作者稍有修订后,“书房记”分五篇连载,每篇保留文中小题,外加新拟标题。

原音词与上古音和蒙语词汇的对应性观察

在分音理论解释嵌L词、并以“分音词”命名的同时,复辅音理论也对这类词语进行解释,认为是上古汉语的遗留。百余年来,中外学者通过谐声、声训、读若、反切、重文、异读、音注、异文、方言、连绵词、古文字、亲属语言等多方面观察,说明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复辅音是原音词的源头。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汉语与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构成汉藏语系的亲属语言关系被广泛认知,汉语与北欧语言的同源关系也开始有深入探究,汉语与南亚语和南岛语的密切关系亦为多家探讨。黏着语类型的南岛语与汉语的同源学说受到关注,是因为古语音对应关系的解释力超过类型比较。那么,从现代汉语普通话走进陕北方言,一些阿尔泰语系词汇与嵌L形态汉语词汇的对应性也可以显现出来。同时并与上古语音进行比较,可以提高对应性的解释力,观察原音词的源流。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单音汉字“罅”义缝隙、裂缝,无法与蒙语比较。而在陕北,这个词音“喝腊(圪腊)”,谓裂开的口子,多指山体裂缝。蒙语裂口、裂罅、裂隙 aŋɡǎl(昂格拉),裂缝、裂开的 aŋɡǎrxæː(昂格里亥),语音与陕北“圪腊”对应。同时,藏语裂隙裂缝 hraɡ,标敏瑶语裂口 ɡlai,也对应“喝腊(圪腊)”。“罅”上古音 qhraas,喝腊(圪腊)是罅的原音词。

陕北口语有词“喝浪”,谓狭窄的地形或通道,如两山之峡、峭壁山沟等,或两墙之巷、楼房过道类。元代蒙语“忽剌 qulat”指悬崖下的沟壑,1 今蒙语峡谷 xɔːlœː(浩拉),满语峡谷 xɷlo(霍洛),2 与喝浪语音对应。谓两山之间的汉语词“陕”、“峡”,上古音 ɡreep;谓过道之间的“巷”,上古音 ɡrooŋs。随着汉语言的浊音清化过程,声母 ɡ 已改为 x。对两山之间地形的称谓早于两墙之间,所以喝浪是陕、峡的原音词。也可以认为是巷的原音词。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扑拉”,陕北话词义掸、拂、轻擦尘土等。北京话亦有此词。蒙语涂抹、涂掉、消除 ballǎx、bɪlǎx(布拉赫),与“扑拉”音义对应。这个词本字是“拂”,其上古音 phɯd,中古时期舌音尾变成流音 l。3“扑拉”是“拂”的原音词。

“扑拢”,陕北词义蓬,或群、帮、伙:上来一扑拢学生。蒙语说帮、伙、群、批是 buləg~bolŏg(布勒),与扑拢对应相似。洪迈记“以蓬为勃笼”,即今扑拢。蓬上古音 blooŋ,“扑拢、勃笼”是蓬的原音词。

陕北说“卜烂”,是 “绊倒”的“绊”。蒙语绊跤、跌跤、打前失作 budrəx~bodrŏx(布德勒赫),跌、绊说 bud~bod(布刀),困难、困、险阻 bərx(布勒克)。“绊”有上古音 plaans。这几个蒙语词与 plaans 和“卜烂”相关,“卜烂”是“绊”的原音词。

“拇拉”,陕北口语词,义抚平、抚摸、胡噜。蒙语搔、抓挠、抠作 marǎx(玛热忽),与拇拉有对应性。拇拉是“抹”的原音词,抹上古音 maad,后来舌音尾变流音 l 。

陕北口语有“大啦”一词,很口语化,表加大行为强度,也有尽管义。蒙语的大、许多、很多是 dalæː。这与大的上古音 daals 对应相似。“大啦”是大的原音词。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陕北人说:“把二溜扒拦上,一起走北京。”“扒拦”有音无字,义为拉扯、结交,本字是“攀”。“攀”的上古音是 phraan。蒙语说作伴者、陪伴者是 baraː(巴拉),与 phraan和“扒拦”音义对应。“扒拦”是“攀”的原音词。

陕北说“这娃娃可愊(biē)咧”,是说过于老实内向。“愊”不是原音词,它的上古音是 phrɯɡ。蒙语迟钝的、低能的谓 biːra:(必勒),与“愊”同义。从上古音 phrɯɡ 和蒙语的必勒,可观察到“愊”的原音形态。

解大手,大便,陕北说“把”、“把屎”。这方面,蒙语也有一个词汇群,粪便 bɑːs(巴斯),大便、解大手 bɑːx(巴赫),把把类脏东西是 bɑːbɑː(巴巴)。现在普通话里也称粪便为“把把”。这个词的汉字书写,最早见《岳飞精忠》杂剧:“输了的都罚去史家胡同吃把把。”从客家话的开裆裤名称“擘屎裤”pa ʃɿ fu可知,4“把”不是元代借词,是早于元代的蒙汉音义对应的词。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对圆圈形状的事物,陕北话不说“圈(quān)”,说“圐圙”。洪迈、俞文豹曾记“屈挛”是圈,睢景臣写“曲连”。蒙语的圈、库伦、古列延 xurəː(库列),也是圐圙。《蒙古秘史》古里延、古列延,旁译“圈子”。16世纪《史集》:“所谓古列延(kuriyan)是圈子的意思。当某部落驻在某地时,就围成了一个圈子,部落首领处于像中心点那样的圈子中央,这就叫做古列延。”5《蒙古秘史》“古列延”亦旁译“营”,即谓这种圆形战阵。但汉语圐圙不是蒙语译词,而是圈的古音。圈上古音有溪纽 khron 等,圐圙是圈的原音词。它与蒙语库伦音义对应,表现出同源特征,上古音是其祖征。

蒙语牲口圈、栅栏、囚笼谓 xœrɪʊl(浩劳列),院子、院落、围墙和圈(juàn)谓 xɔrɔː(浩劳)。《屈原贾生列传》有“拘士系俗兮,攌(huǎn)如囚拘”,谓拘泥于世俗就像把自己关在木栅栏囚笼里。攌是木栅,一围木栅是囚笼,牲口圈亦然。《说文》:“圈,养畜之闲也。”陕北谓“羊圈圐圙”。这个“圈”上古音有群纽 ɡlons 等。

圆圈儿,陕北亦说“呼烂”,即睢景臣所写“胡阑”。这是与蒙语 xɔrɔ: 和汉字“攌”义项相关的“环”。满语“圈”是 xorimpi,去掉后缀,其“xori(霍里)”正是“胡阑”。环和圜等字,上古音都是 ɡwraan,“胡阑、呼烂”是环、攌的原音词。此外,拉丁语的栅栏是 uallum,6 与“胡阑”也有对应关系。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陕北话把半大猪叫“克郎”,这是古语“豭”的原音词。“豭”的上古音是 kraa,对应“克郎”。豭豚指小公猪,属于“克郎”。旧时蒙语称豪猪、箭猪为 ɡaxæːlǎɡ(格亥郎),与克郎有对应性。

公牛,陕北叫“㹒(pō)牛”。《康熙字典》释㹒:“《玉篇》特牛,《广韵》牛未㓺。”《广韵》“㓺”是“以刀去牛势,或作犍”,是谓犍牛。种公牛,蒙语 bʊx(勃哈),元代汉字写扑哈、不合,明代写不花、布哈,义译多是牤牛、牯牛。《卢龙塞略》则有“补哈,庞牛也。”7“庞牛”一词即今陕北“㹒牛”之音。庞、㹒音同蒙语扑哈,也与下列各语言的“公牛”一词语音对应:满语 Buka,鄂温克语 bʊxā,维吾尔语 buka,哈萨克语 buka,柯尔克孜语 buqa,乌兹别克语 bɷqæ,塔塔尔语 buqa,图瓦语 buʁa,西部裕固语 buGa,土耳其语 boɡa,古突厥语 buqa,塔吉克语萨里库尔口语 bwqa。8 可以认为元明汉字书写的扑哈、布哈等,是㹒的原音词。

陕北管小牛叫“牛不劳”,颇令人费解,其它各种动物均无“不劳”称谓。蒙语中,出生几个月间的小牛叫 bɔːltrɔɡ(宝劳多拉),两岁的牛叫 bɪrʊː(别劳)。《蒙古秘史》“不剌兀”旁译“二岁牛”。这与陕北“牛不劳”的“不劳”,是同一个词。牛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石器时代开始驯化饲养,对小牛的称谓,应属语言中的底层词汇。陕北口语不使用“牛犊”等“牛不劳”的同义词,或许说明了“不劳”是陕北的底层词汇。同时它也是蒙语的一个底层词汇,二者有同源可能。未知“不劳”对应的单音汉字。古有“犕”字,上古音 brɯɡs,但《玉篇》释为八岁的牛。又有“犥”字,上古音 phleu,9《说文》释为黄白色的牛,《集韵》亦释苍白色的牛。

陕北话“不劳”、蒙语“别劳”、藏语“鼻酪”说的都与“牛”有关

四川甘孜的藏语巴塘话,“牛犊”说 pi lo(鼻酪)。10 这也是“不劳”之音,即“牛不劳”。而英文未阉割的公牛称为 bull。将牛阉割的做法已约万年之久,11 因此 bull 的未阉割义值得观察。陕北耕牛的阉割年龄,一般在二岁上下,“不劳”都是未阉割者。蒙语“别劳”“不剌兀”的二岁牛称谓,应与未阉割义相关。“宝劳多拉”更是未阉割之“不劳”。陕北的“不劳”、蒙语的“别劳”、藏语的“鼻酪”和英语的“bull”,是有音义对应关系的。虽未知对应单音汉字,但可以认为“不劳”是一个汉语原音词。此外,藏语的家养母牦牛是 hbri-mo,野牦牛是 hbron,12 应是语音分化的同时出现了语义的分化,但未脱离“牛”这个基本义。

——————————————

注释

1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拉萨图著《〈蒙古秘史〉词汇选释》185页。

2 2005年请中央民族大学季永海教授为本文中引用的满语词汇译写了汉字。

3 参见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188页。

4 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主编《客家话通用词典》1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微信连载未保留声调记录。

5 引自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24页,中华书局2002年。

6 引自周及徐《历史语言学论文集》158页。

7 引自方龄贵《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197页,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8 均引自方龄贵《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198页。

9 上古音引自周及徐《历史语言学论文集》164页。

10 音标引自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403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

11 《人类简史》392页,[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

12 引自王士元主编、李葆嘉主译《汉语的祖先》328页,蒲立本论文《汉语的历史和史前关系》,中华书局200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