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他的哥哥怎么样?

ai莉8413144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朱元璋发迹后,将他父亲的名字改为朱世珍,母亲陈氏。朱世珍夫妻俩一生共生育了子女6人,其中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大儿子朱重五,后更名为朱兴隆,娶妻王氏,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圣保,次子朱文正。

二儿子朱重六,后改名为朱兴盛,妻子姓名不详,有一个儿子朱旺,但很早就去世了。

三儿子朱重七,后更名为朱兴祖,过世较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大女儿嫁给了佃户王七一,但没有生育就去世了。

二女儿嫁给了李贞,儿子李文忠。在李文忠5岁时,其母去世。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25岁参加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像)

从朱元璋一家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确出生贫苦百姓家庭,甚至都没法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所以只能以兄弟的排行,或者出生的年月为名。

但朱元璋似乎注定非凡,从他出生时就发生了一连串奇异的事件。

传说朱元璋出生于农历八月初八,佃户朱世珍夫妻俩正在东家刘德的田地里忙活。妻子陈氏只觉得肚子一阵绞痛,赶忙起身往家赶,但还没有回到家,就在途中的二郎庙里生产了。当晚,朱元璋家的茅草棚里突然冒出红光,众乡邻以为朱家失火,纷纷赶来相救,却虚惊一场。

朱元璋生下后不会吸奶,肚胀如球。朱世珍非常着急,但无钱延请医生,只好将他抱到附近的寺庙,求和尚施以援手。但和尚却笑呵呵地说,今晚子时前,此子自会吸奶,肚胀也会消失。

果不其然,到晚上时,朱元璋居然张嘴吃奶了,几天后,腹胀也痊愈了。

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将统治了中原近一个世纪的蒙元人赶回了草原,建立了明朝,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大肆屠杀功臣,造成了很多的悲剧。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呢?

(朱元璋起义图)

实际上,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没能活到他即位的那一天。

大哥朱兴隆死于1344年,因旱灾和大面积的蝗灾,导致瘟疫流行。朱兴隆和父母都没能挺过来,先后离世。朱元璋和二哥向邻居刘继祖要了一块地安葬了父母后,就各自逃命去了,嫂子王氏也带着年幼的侄儿朱文正亡命天涯。

朱元璋在称帝后,于洪武元年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当年因灾失散的嫂子和侄儿后来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视朱文正为己出,将他留在身边,多有照顾和培养。

朱文正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任职大都督,节制所有军事,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尤其是在和陈友谅的洪都大战中,以区区4万兵力坚守洪都85天,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但在此次战役之后,朱文正认为朱元璋赏罚不公,投靠了张士诚,被朱元璋提前获知,遭软禁,在牢里郁郁而终,年仅29岁。朱文正死后,其子朱守谦被朱元璋封为靖江王。

(朱文正剧照)

二哥朱兴盛被朱元璋追封为盱眙王,其子朱旺被追封为昭信王。同时,诏令专人将朱兴盛一家的遗骨,葬入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皇陵中。

三哥朱兴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临淮王。

朱元璋的大姐后来虽然被封为太原公主,但传说当年朱元璋被元军追杀时,大姐见死不救,朱元璋心生怨恨,本不打算追封。直到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母,发现其姨母夫妇的坟墓早年被人糟蹋,已惨不忍睹。朱元璋迫于压力,才对大姐夫妇予以追封,封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

二姐虽早逝,但留下了儿子李文忠,父亲李贞带着他历经颠沛流离,才在滁州找到了已是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后来,朱元璋一直将李文忠带在身边,着力培养。李文忠最终成为了明朝有名的开国功臣,官至大都督府都督、荣禄大夫,兼主管国子监,被封为曹国公。

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封其为岐阳王,配享太庙,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

纵观朱元璋一生,杀伐不断,以冷血残酷著称。但他对待手足还算不错,充满了仁慈之心。


张生全精彩历史


想必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家里面最小的一个孩子,他的前面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朱元璋这个人,一生都具有传奇性,据说他出生的时候便天降异象,所以他最后能当上帝王,也是老天爷的指示。朱元璋当初造反成功,当上了这天下之主,自然他身边的亲戚们也沾了他的光,当上了皇室成员。


说起来朱元璋的几个哥哥命都不太好,他当皇帝的时候,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经死光了,就只有两个姐姐还活在世。朱元璋这个人是比较念及亲情的,虽然哥哥们去世,他依然对这三个哥哥追封为王。他将大哥封为南昌王,将二哥封为盱眙王,将三哥封为临淮王。

他大哥原来的名字叫做朱重四,但他登基后就为其改名为了朱兴隆。老大是和他爹妈一起在死于旱灾,之后他们的丧事都是由老二和他一起操办的。在朱元璋起义的过程中,他的名气大增,于是他大嫂便带着自家儿子朱文正去投靠他。对于这个从小就失去爹的侄子,朱元璋也比较心疼他,对他挺好的。可最后却养出了一个白眼狼,朱文正居然想要推翻他自己当皇帝,还真挺让人心寒的。但生气归生气,朱元璋还是念及亲情,只是将朱文正囚禁起来。

他二哥一家就要惨一些,在他当上皇帝之前,他二哥一家都全部死绝了,因此没有机会沾弟弟的光,只能死后接受追封。而他三哥,历史上对这个人的描述极少,据推断应该是很早就去世了,并且没有留下孩子,所以最后他也只是将他三哥追封为王。


合肥历史


朱元璋兄弟四人,大哥是朱重五,也叫做朱兴隆,被封为了南昌王。二哥叫朱兴盛,是盱眙王,三哥叫朱兴祖,是临淮王。要说朱元璋这四个兄弟,那一个一个的都是早早的就死了。那还等到了朱元璋当上了皇帝。



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在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就都饿死了,他们的封号也都是后来建国的时候追封的,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饭都吃不起,即使朱元璋能够活下来那都是造化。


朱元璋在参加义军之前是干什么的,其实大家不都直到吗?他是一个和尚,赤条条了无牵挂。直到后来遇到了郭子兴,他才跟随郭子兴一起起义,做了义军,之后又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也就是十分著名的那位马皇后。

朱元璋机智灵活,骁勇善战,于是很快就在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之后,他在金钟大地位也是日益增长,久而久之也就培养出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后来郭子兴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位子,但是实际上部队已经被朱元璋掌控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来朱元璋靠着各种计谋以及骁勇善战的部队,逐渐的越发强大,最后打败了张士诚,处理了徐寿辉,大败陈友谅,彻底的将明朝的天下给打了下来。



到了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而他的三位哥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追封的爵位。至于他当了皇帝后对他的哥哥们怎么样?无非就是祭奠的时候多烧点纸钱,多摆点贡品。


是阿维啊


古人相较现代人,拥有更强烈的宗族观念。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通常情况下,宗族内的人相较其他人而言,相互之间,更容易获得信任和依赖。特别是对朱元璋而言,更是如此。

朱元璋对族人的爱和依赖可以说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也许跟他家族的遭遇有关。

《明史》记载:“太祖起兵时,诸王皆前卒,独文正在”。“诸王”是谁,就是朱元璋的亲兄弟、堂兄弟、父亲、伯父、祖父等等人。朱元璋起兵时,除了自己和一个尚在世的亲侄子朱文正之外,朱氏的其他族人都没了。

不管是任何一个人,如果处在朱元璋的境遇之中,每每想起在灾荒和战乱中去世的亲人,恐怕都是心中不可抹去的痛。所以,朱元璋在称帝后,除了按照礼制追封了五代内先祖为帝之外,还追封他所有已经亡故的族人为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族排行最小,一看就知道族中共有兄弟八人。

其中,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是其伯父朱五一的儿子,分别被封为霍丘王、下蔡王、安丰王和蒙城王,而他的伯父朱五一也被封为了寿春王。

他的三位亲哥哥,重四改名朱兴隆,获封南昌王;重六改名朱兴盛,被封盱眙王;重七改名朱兴祖,被封临淮王。

另外,朱元璋还有两位亲姐姐,长姐获封太原公主,二姐获封曹国公主。

在传说中,说是朱元璋的大姐出嫁较早,和家人较少联系。还有一说是大姐夫妇在朱元璋起事被元兵追击时,因为怕被牵连,拒绝帮助朱元璋,所以,被朱元璋记恨。因此,朱元璋很少提及大姐,也不加封。

其实不然,朱元璋的大姐同样是在洪武三年,大封诸皇子和开国功臣时,一起获封太原公主的。朱元璋较少提及大姐,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大姐早逝无后。

而朱元璋的二姐,却生有一子,即李文忠。

朱元璋的二姐早逝,李文忠十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李贞一起投奔了朱元璋,并被朱元璋收为了养子。每天都有这么一个外甥在眼前,朱元璋自然会时不时的想起自己的二姐。而李文忠也不负所望,聪颖、敏悟,而且善战,在大明朝的开国战争中功勋卓著。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之时,李文忠名列开国六国公之列,受封曹国公。他的母亲、朱元璋的二姐自然而然的被封为了曹国公主。

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病逝,乃是善终,其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只是虎父没生出个虎儿子,李景隆把建文帝给坑了,糟蹋了建文帝拨给他的数十万明军,最后还打开了南京的城门,投降了朱棣,帮朱棣赢了“靖难之役”。

再来看朱元璋起事时,“独文正在”的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朱元璋起事后,朱文正的母亲带着朱文正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和马皇后把朱文正当做亲儿子一样抚养。朱文正能征善战,跟随朱元璋,屡立战功。

当时,朱元璋问朱文正:“若欲何官?”朱元璋让朱文正自己挑,选什么封什么。朱文正当时很明智,也很有远见,而且还很谦虚:“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这话说的很有水平呀,即夸赞了朱元璋必成大业,还展示了自己的谦恭,明理。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更加疼爱朱文正。

正是因为朱元璋对朱文正的喜爱和信任,在朱元璋平定江西时,才让朱文正驻守洪都,防御西南的陈友谅。朱文正也绝对是一位具有帅才的猛将,仅用数万兵就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围攻,数败陈友谅先锋,坚守了八十五天。后来又配合朱元璋大军,断了陈友谅的粮道,大败陈友谅军。正所谓是,“江西之平,文正功居多。”朱文正除了性情之外,打仗要比徐达猛。

不过,也正是朱文正的性情害了他。平定江西之后,朱元璋论功封赏,但考虑到朱文正之前所说的话,就暂时没有封赏朱文正。结果,朱文正“性素卡急,至是暴怒,遂失常度”,行为失常了。

按察使李饮冰发现后,就告发了朱文正,说朱文正骄奢有怨言;后又告发朱文正“有异志”。

朱元璋一听朱文正要造反,亲自坐船跑到了洪都,把朱文正叫了出来,一连问了数遍:“汝何为者?”你想干什么?你到底想干什么?从朱元璋的行为看,他对于朱文正的作为很是痛心。原本朱元璋想彻查,在马皇后的劝解下,将朱文正免官安置在了桐城。这让暴脾气的朱文正更受不了了,很快就病逝了。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呀。

有句话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别人家人之间的事情最好少参与。因为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外人,都可能会招致怨恨。那个告发朱文正的李饮冰,很快也被朱元璋给处理掉了。

而朱文正被贬黜后,朱元璋对朱文正的儿子还是非常好的。朱元璋曾抚摸着朱文正的长子朱守谦的头说:“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并将朱守谦放在宫中抚育。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诸王和功臣时,将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

朱元璋虽然多有残暴,但对家人还是非常爱护、照顾的。正是因为朱元璋对家人的过度信任和依赖,才让他千算万算,还是算错一步。朱元璋大封诸子为藩王,让他们镇守边疆,替将来的建文帝朱允炆把守国门,这才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带来了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战乱。

对家人的爱,究竟是要理性,还是要感性,这可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


奕天读历史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介布衣皇帝,由于出身贫寒,登基称帝后都羞于提起自己的童年。因为吃过苦、受过累所以当上皇帝后,特别憎恨贪官污吏,对贪污受贿者用重典。


朱元璋还没有做皇帝前家庭基本状况

朱元璋父亲原名朱五四,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底层穷苦农民,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后立马就给自己的父亲改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朱世珍。朱四五和妻子陈氏夫妻俩共育有6个子女,其中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大哥朱重五,后改名为朱兴隆,和妻子王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圣保,二儿子朱文正。

二哥朱重六,后改名朱兴盛,妻子姓氏不详,育有一个儿子朱旺,但很早就病死了。

三哥朱重七,后改名朱兴祖,三哥去世得早,所以没有结婚生子。

大姐嫁给了佃户王七一,但没给他生育就去世了。

二姐嫁给了李贞,育有一个儿子李文忠。

朱元璋做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这些人呢?

【大哥朱兴隆一脉】

朱兴隆和他的大儿子朱圣保在朱元璋做皇帝前就已经去世了。当时天下大旱,灾荒频发,朱元璋的大哥、父母以及侄子先后离世,他们的身后事都是朱元璋和二哥一起操办的。后来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逃荒去了。朱元璋做皇帝后,追封自己的大哥为南昌王。



朱文正是朱兴隆留下来的唯一血脉。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他的大嫂知道了朱元璋没死,还混得挺好的,于是就带着儿子朱文正前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对他的这个亲侄子视如己出,一直带在身边行军打仗。朱文正英勇善战,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朱文正陪伴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显赫战功,被朱元璋任命为枢密院同佥后改为都率全军的大都督府大都督。

朱文正最经典的战役是洪都保卫战,1363年,陈友谅亲率60万水军讨伐朱元璋,兵锋直指洪都。当时朱元璋正和张士诚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陈友谅,就算挥师回防,也难以与陈友谅抗衡。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备战时间,朱元璋对朱文正下了死守洪都,等待大军来援的命令。

陈友谅到达洪都城下后,亲自指挥60万大军对洪都城发起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攻城战,朱文正坐镇洪都这座孤城,以区区4万的兵力成功的抵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长达85日,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奠定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一统天下的基础。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后,封赏有功之人,唯独对取得胜利最大功臣朱文正没有任何表示,朱文正心生不满,欲暗通张士诚密谋。被告发后,朱文正被朱元璋软禁起来,没多久他就因抑郁而死。朱文正死后,他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是大明王朝非朱元璋血脉唯一藩王。

【二哥朱兴盛一脉】

朱元璋和二哥在埋葬大哥和父母等亲人之后,就各奔东西,各自逃生。朱兴盛还没来得及等到朱元璋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就早早去世了,他的儿子朱旺也夭折了。朱元璋在后来追封他二哥为盱眙王,追封侄子朱旺为昭信王。

【三哥朱兴祖一脉】

朱兴祖是朱元璋兄弟几个中唯一没有结婚生子之人。在历史文献中很少有关于他的记载,在饥荒之年,朱元璋大哥以及父母先后去世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朱兴祖的身影,因此笔者推断三哥要比大哥死得更早。朱元璋追封三哥为临淮王。

【朱元璋大姐】

朱元璋大姐出嫁得早,很少与娘家人有来往。当年朱元璋被元军追杀,曾经逃跑到大姐家避难,但大姐以及姐夫害怕受到连累,不肯接纳朱元璋在家避难。这事让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一直都没有追封他大姐一家。随着时间的消逝,再加上大姐还没有生子就早早死去了,朱元璋心软了,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朱元璋二姐】

朱元璋二姐因为加入李家的家境不错,经常接济朱元璋,因此朱元璋很是感激二姐一家。朱元璋登基称帝后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

二姐去世得早,朱元璋便把她的儿子李文忠带在身边。李文忠在朱元璋身边受到熏陶,果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多次领军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功臣第三名,李文忠去世后,被朱元璋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

朱元璋是一个重情义之人,他对老朱家出来的人还是很宽容的,哪怕像朱文正这个叛逆侄子,也只不过是把他软禁而已。而其他死了的人都得到追封,活着的人得到重用。


观景说史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性情的皇帝,他将骨肉至亲看的非常珍重,如同他对结发夫妻马皇后百依百顺那样,几乎照顾到每一个亲戚的利益。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由战争状态下的统帅,及时转化成为封建帝王的政治家,所以兼顾亲情的同时又会衡量江山社稷的稳固与否,故而他对哥哥、姐姐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展现出亲情的温暖与政治家的冷酷。

朱元璋的家庭状况

老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一点也许在朱元璋身上体现的最为深刻。朱元璋的穷长辈儿们世代为农,没能给他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他成为一代帝王之后却将长辈儿们追封至五世祖朱仲八。当然这是封建帝王树立仁爱孝道形象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是位有情有义的皇帝,若非祖辈们苟活于乱世,他朱元璋也不可能成就帝业,祖辈们最大的功劳就是延续下朱家香火。如果说长辈儿们的繁衍养育之恩显得平淡,那么同辈儿的兄弟姐妹更应有亲人间的关怀。这种关怀也许就是儿时放牛种地时的感情,是同睡一张铺、同食一桌饭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在危难面前所剩多少就值得检验了。


(朱元璋父亲剧照)

朱元璋本家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元至正四年(1344年)的时候,朱元璋家乡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伴随而来的是疾病瘟疫的流行,由此引发的饥荒带走了朱元璋大哥朱重五、父亲朱五四以及母亲陈氏的生命,这场灾难直接改变了朱元璋的家庭格局。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皆死于这场灾难之前,二哥膝下本有一子,但也幼年夭折;三哥去世时属于无后,且未见其娶妻的文献记载,所以可以猜测朱重七应当死于未成年,或者说没钱娶妻;而大哥膝下有两子一女,其中长子朱圣保(朱元璋称帝后追赐名)早夭,在朱重五死于灾荒之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儿女一同逃荒,这一对儿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朱文正,以及后来的福成公主。


(朱重五剧照)

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均是灾荒之前就已经嫁了出去,大姐嫁给了王七一,这个王七一从名字来看也应该是个穷小伙,能渡过灾荒就已经算是福大命大,但他们无后;二姐嫁的稍微好一些,根据史料记载,她所嫁的同乡李家平时还会接济朱家,他们生下一个独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功勋李文忠。

三位哥哥的待遇

由此可见,灾荒导致了朱元璋本家只剩他一人,长嫂带着儿女逃荒时并未带上朱元璋,古话讲长兄如父,长兄去世后应该由长嫂照顾朱元璋,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十六岁,在古代已经算是成年人,所以并不能责怪嫂子,反而她能够将大哥的儿女保全也算对朱家有功,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勇猛善战的儿子朱文正,朱元璋起兵以后,嫂子王氏便带着朱文正和女儿投靠了朱元璋,朱文正因战斗勇猛、屡立战功而深受朱元璋喜欢,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儿,朱元璋将节制中外诸军的大都督一职授予朱文正,朱文正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在洪都保卫战中,与邓愈一起死守孤城85天,成为击败陈友谅的关键致胜环节。


(陈友谅剧照)

“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文正

待朱元璋开始平定江西各地时,朱文正再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名将一起立下战功,但还京之后并未得到同等的赏赐。这个事情我觉得与朱元璋最初的试探有关,起初朱元璋封赏将士的时候还亲自问过朱文正想要什么,朱文正则是大义凛然的不要封赏,让功于非亲非故的将领们,这也是朱元璋喜欢他的一个因素。但到了洪都保卫战之后,朱文正一跃成为军中最红的将领,这也使其心态发生了变化,故而才有了不满,甚至有鼓动士卒叛投张士诚的举动,这就成为朱元璋不可饶恕的行为,若非马皇后出面劝说,很可能朱元璋就直接处决了他。



“仁祖,四子。长南昌王,次盱眙王,次临淮王,次太祖,俱陈太后生。南昌王二子,长山阳王,无后,次文正。盱眙王一子,昭信王,无后。临淮王无子。太祖起兵时,诸王皆前卒,独文正在。洪武初,诸王皆追封从祀。”——《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朱文正最终被朱元璋软禁,郁郁而终。朱元璋称帝以后,立即追封大哥为南昌王,更名朱兴隆,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其八岁的孙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也就是朱文正的儿子,命就藩桂林,也因此将朱兴隆更奉为靖江王始祖,此系藩王传承十四代,正朝十三代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南明袭最后一代,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当初王氏带出的女儿也在明洪武元年册为公主,赐婚下嫁于王克恭,明成祖时期另奉其为福成公主。与长兄同追的还有二哥、三哥,二哥更名朱兴盛,被追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其子朱旺为昭信王;三哥更名朱兴祖,被追封临淮王。


(朱元璋父母衣冠墓)

两位姐姐的待遇

朱元璋的大姐嫁的不好不说,在关键时刻还拒绝了朱元璋的庇护要求,这件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很受打击。据传朱元璋起兵之初曾兵败遭遇追杀,他一路逃向大姐家,希望姐姐能够收留自己避避风头,但大姐与大姐夫本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并不敢冒此风险,因而没有接纳朱元璋的请求。朱元璋虽最终躲过一劫,但也记住了这个所谓的亲姐姐,自此以后便不再称其为大姐,反而是称相当顾家的二姐为大姐。直至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时,找到姨母夫妇灵柩,俨然是破旧不堪,李文忠将此情况上报朱元璋,他才出于同情,或者碍于仁义脸面,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并下令修缮了二人坟墓,另迁二人衣冠葬于老家盱眙。



与大姐相比,二姐的待遇明显不同,一是因为二姐在朱家最困难的时候倾力相助,且生下一个文武双全的李文忠。二姐的丈夫名叫李贞,他不仅很支持老婆贴补困难的朱家,且在朱元璋起兵之后不久便选择跟随征战,而此时的二姐已经去世,李贞带着李文忠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李文忠也逐渐崭露头角,十九岁提领朱元璋亲军,并深受朱元璋信任,常令其担任大将监军。

“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李贞

朱元璋称帝后,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二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由封号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二姐一家的感情多么深厚。到了洪武三年(1870年)又改封二姐为陇西长公主,这才顺带着给大姐了一个封号,李贞则被加封为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到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去世,朱元璋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赠李贞“三世皆王爵”。除了太祖一脉的皇亲国戚里,李家外戚成为明初最受朱元璋看重的亲人,在李贞在世时,朱元璋常亲自到李贞家探望,这只有皇太子以及开国公爵才有的待遇,朱元璋在李贞去世时不禁哭泣,还为他“辍朝三日、车驾临奠”。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开始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并更姓朱,但他又是李贞独苗,在李贞去世之后由朱元璋恩准复姓李。李文忠在明朝建立以后出塞外征讨残元势力,因功获封曹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第三席,仅次于李善长与徐达。朱元璋在加强皇权上做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建立了五军都督府、兵部、卫所三级军事管理机构,李文忠便是于洪武十二年担任了五军都督府之大都督府长官,成为天下兵马大总管,并兼任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文武双全的李文忠成为满朝文武的顶层人物。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后被追封岐阳王,谥为“武靖”,配享太庙。
(紫荆城太庙)


二姐家的待遇本不错,可惜李文忠有个草包儿子李景隆,袭曹国公爵后助建文帝削藩,没有这个本事偏要揽这个活,朱棣起兵后任大将军前往讨伐,结果在有利形势下连败两阵,损失十万大军,以至形势发生逆转。待燕王叛军兵临城下时,依旧是李景隆组织南京保卫战,这次他不战而降,开门迎敌入城,致南京陷落,明帝易主。朱棣继位之后,以“默相事机之功”封他为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但没过多久便受弹劾,被朱棣夺了爵位,并圈禁一家,抄没家产,李家世袭爵位就此丢失。
(李景隆剧照)


综上,朱元璋在对待亲人时表现出性情的一面,对大姐的见死不救曾怀恨在心,并没有及时追封大姐;而二姐的恩情他铭记于心,乃至二姐一家在洪武时期待遇优厚。因为朱元璋要完成一个身份的转变,所以在登上皇位以后追封先辈及兄弟姐妹,这是政治家展现仁义美德的常用手段;在人事任用上他不避亲嫌,重要的位置往往由儿孙子侄以及养子掌握,所以朱文正、李文忠这样的人才并不是必然,而是朱元璋给予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朱元璋需要至亲来帮衬,因为这样更可信,而到了如朱文正企图叛变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拿下,因为这是原则。


棍哥观史


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朱初一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元璋的大伯叫朱五一,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一个是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也叫朱世珍。

朱元璋有兄弟四人,他是最小的那个,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的大哥叫朱兴隆,原名是朱重五,二哥叫朱兴盛,原名叫朱重六,三哥朱兴祖,原名叫朱重七。朱元璋有两个姐姐,一个是太原长公主,一个是曹国长公主朱佛女。

那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称帝之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哥哥和姐姐的。

大哥朱兴隆,在公元1344年,朱兴隆与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朱兴隆的儿子叫朱文正,朱元璋起兵的时候,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就带着朱文正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把朱文正当做亲生儿子来抚养,在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抵挡住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但是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就与张士诚私通,朱元璋知道后,将朱文正软禁,朱文正死后,他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世袭罔替。

二哥朱兴盛,很早就过世了,有一个儿子叫朱旺,也很早过世了,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侄子朱旺为昭信王。

三哥朱兴祖,同样的很早也过世了,没有子嗣,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三哥朱兴祖为临淮王。

大姐太原长公主,嫁给了王七一,但在朱元璋起事的时候,曾经投奔大姐,但是大姐与大姐夫担心受到牵连,所以没有接纳朱元璋,朱元璋内心也十分不满,只认二姐,不认大姐,所以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并没有追封。

洪武三年,二姐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回乡祭奠,看到大姨的灵柩十分的破旧,就上表给朱元璋,朱元璋勉强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为驸马都尉。

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是曹国公李文忠的生母,嫁给了李贞,二姐与二姐夫经常帮助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与二姐家很亲。洪武元年,李贞被封为恩亲侯,洪武三年,李贞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二年,追封为陇西王,并赠三世王爵。

曹国公李文忠,明朝开国功臣里排行第三,病逝死被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二姐先后被封为孝亲公主,陇西长公主,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儿子叫李景隆。


历史简单说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朱重八。要是算上他的堂兄胞兄,一共兄弟八人,他们分别从重一到重八。在福垊看来,朱元璋对自己堂兄、胞兄还是相当地厚道的。明太祖不仅封了七位哥哥为郡王,那级别跟洪武帝养岳父郭子兴的级别一样高。就连他们的儿子也大都封为了郡王,其中还有一位的级别还相当于亲王呢!

堂哥也是哥,福垊说一说

据《明史》载朱元璋的堂兄们乃其叔父寿春王朱五一,然而福垊从其堂兄年岁上以及名字五一上判断寿春王应该为其伯父。福垊又查朱元璋曾为吴王时,写的家世《朱氏世德碑记》得知,寿春王(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就是其伯父,由此可知《明史》记录错误。寿春王(1277-?)有子四人。

【朱重一】他活得年岁较长,其母为刘氏,生于盱眙(Xuyi),朱元璋兴兵时已去世,1368年朱元璋称帝,追封其为霍丘王(霍丘,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明史》载有一子,封为宝应王(宝应,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而百科载:妻翟氏,有子二,长曰朱赛哥,封高沙王(高沙,今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次曰朱铁哥,封宝应王。因《明史》曾有误,福垊将百科资料作为参考,最终福垊从逻辑上考证是正确的。

【朱重二】生于盱眙,早卒无子,1368年追封为下蔡王(下蔡,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

【朱重三】生于盱眙,开国前卒,子不详,1368年追封为安丰王(安丰,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丰镇)。生有四子分别封为六安王(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市)、来安王(来安,今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都梁王(都梁,乃盱眙古称,其封地应该在盱眙境内)、英山王(英山,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

【朱重五】其母刘氏,生于钟离(凤阳县),早卒无子,1368年追封为蒙城王(蒙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00年12月29日,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在蒙城县挂职位副县长(名誉县长)。

《朱氏世德碑记》载,其伯父有孙六人,并参加了朱元璋的军队,而且阵亡。由此,从逻辑上来说百科资料是正确的,详细的印证尚未得到可靠的证据。

亲哥更是哥,福垊唠唠嗑

朱元璋称帝后追尊其父为仁祖,福垊想大概因为其父善良本分吧。娶妻陈氏,泗州人(今盱眙县人)与堂兄数字名所不同的是,朱元璋将亲哥都赐给了正式名字,就连他父亲的名字都是他起的,这个绝对的空前绝后。从顺序上来看重四要大于重五的。大明仁祖(1281-1344),有子四人

【朱重四】(?-1344)朱元璋赐名为朱兴隆,生于盱眙,追封为南昌王。上图来自百科,但福垊感觉朱元璋的大哥应该没这么老吧。有子两人,长子朱圣保册封为山阳王(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早卒,无子。次子朱文正,任大都督,最大的亮点就是以4万兵力抵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85天的强攻。守卫洪都(洪都之战)一役,福垊以为其才应在蓝玉之上。因为功高震主加之居功自傲被朱元璋软禁逼死。

朱文正死后5年,即1370年,朱元璋册封其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桂林),虽然是两字王,尽管待遇比朱元璋其子要低一些(明史:“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但相当于亲王(明史:“靖江王则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靖江王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时间最久的藩王(1403-1650)

【朱重六】朱元璋赐名为朱兴盛,生于五河,追封为盱眙王。有子一人,名为朱旺,追封昭信王,早卒,绝嗣。朱元璋父母长兄去世后,他守家。

【朱重七】朱元璋赐名为朱兴祖,生于五河,追封为临淮王,入赘刘氏,早卒,绝嗣。

【朱重八】朱元璋给自己改名为朱兴宗,成为了开国皇帝。

亲姐有区别

大姐】大姐出嫁的早,嫁给了王七一,无子。早年朱元璋起兵时,曾去大姐家避难,为大姐好大姐夫所拒。朱元璋这时就像刘邦记恨他大嫂一样记恨他大姐,一直都不搭理他们。直到1370年,在外甥也就是名列功臣第三的李文忠的说情下,也就匆匆封她了个太原长公主了事,顺便将姐夫任命为驸马都尉。

【二姐】(1317-1351)赐名朱佛女,二姐嫁给了盱眙人李贞(1303—1378),二姐夫家境尚可,他们对朱元璋颇为照顾。1351年二姐去世后,1353年李贞携子李文忠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刚一称帝就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1370年追封为陇西长公主,加封李贞为“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1372年加封为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为朱棣夺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福垊


纵观中国历史,有两位出身低微的“布衣天子”,一位是汉高祖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相比至少还是泗水亭长的刘邦,朱元璋的出身则更为卑贱低微,最惨沦为乞丐。


朱元璋出生农家,世代种地,家里一贫如洗。那么,朱元璋到底有几个兄弟?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怎么对待他兄弟的?(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朱元璋:一个兄弟众多的赤贫农家

由于家里太穷,朱元璋从小给地主放过牛,给富人当过家奴,为了活命出家当过和尚,沦为街头乞丐,父母兄弟因元末的贪官腐败及天灾人祸而纷纷走上了死路,坚挺侥幸活下来的他,也在整天为能吃饱肚子而颠沛流离,可以说惨得不能再惨。

“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参加红巾军起义才取的正式名字,在此之前他是没有真正名字的,而是父母按照兄弟排行叫“朱重八”。

按元代习俗,没有多少文化的平民百姓一般不起名字,只是用行辈加上父母年龄合算的数目或用出生年月、兄弟排行等作为称呼。



朱重八的爹叫朱五四,当时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已有四个儿子,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自己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排行第八,家里最小,又在“重”字辈上,故取名“重八”。

朱重八,不能算作一个名字,只能算是一个代号。因此朱重八发迹之后,就换掉这个土啦吧唧的代号,曾多次更换雅名,最后才选定了“朱元璋”这个名字。

朱五四生有4子2女,朱元璋是家里最小的娃,上面是3个哥哥和2个姐姐。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哥哥们的?


元末的贪污腐败及天灾作用下,遗憾的是,朱元璋的父母和3个哥哥都早早死掉了。当他当上皇帝后,实际上他的哥哥们统统不在了,他还能怎样对待3个哥哥?

活人之福是享不了了,于是大加追封3位哥哥为王,并善待哥哥的后人。朱元璋怎么做的?


大哥朱重四

饥荒瘟疫而死,追封南昌王,起名朱兴隆,留下一子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亲大哥唯一的儿子,随母亲王氏投靠叔父朱元璋。大哥死了,但大哥的儿子朱元璋视如己出,十分器重。后来朱文正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干将,能征善战,战功赫赫。

在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镇守孤城,率兵4万死死拖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进攻,坚守85天,这一战青史留名,对朱元璋打败强敌陈友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后来,虽然朱文正犯了私通张士诚重罪,朱元璋也并未杀他而是囚禁,后郁郁而终。


朱元璋不忘朱文正的功劳,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封为靖江王,世袭罔替,藩地桂林,朱文正一脉传14代,一直到明亡,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二哥朱重六


早死,绝后,追封盱眙王,起名朱兴盛。

三哥朱重七


早死,绝后,追封临淮王,起名朱兴祖。

朱元璋的大姐,嫁夫王七一。

由于朱元璋早年造反遭到追杀逃亡时,曾乞求大姐家收留,大姐和大姐夫怕受连累,最亲的大姐却见死不救,轰走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此事铭记在心,所以当上皇帝后没有对大姐家有任何封赏。后来,看在二姐家儿子李文忠请求的面子,才给已死的大姐,追封了个“太原长公主”的封号,大姐夫也沾光封为驸马都尉。


朱元璋的二姐,嫁夫李贞。

朱元璋家境穷苦,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遭尽亲戚四邻的冷眼,只有二姐顾及亲情,时常救济这个可怜的弟弟朱元璋,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知恩图报,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

从以上可以看出,朱元璋身世悲苦,当时世道苦大仇深,虽然生逢乱世、杀人如麻,但却也是爱憎分明,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


我是历史老友峰子哥,欢迎关注,顺手点个赞哦!更多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寄语:关注历史头条号|峰子奇观;更多奇趣随时看!作者|峰子哥;版权勿侵。欢迎历史兴趣朋友留言交流!

峰子奇观


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他的兄弟姐妹,父母全部都死了,没有一个在世的。首先他父母和大哥死于1344年淮北天灾,那年朱元璋投到皇觉寺当了和尚捡回一条命,朱元璋早年闹革命时已出嫁的大姐怕惹祸,与其划清界限,所以关系不好,后来大姐也早死未留后,1351年朱元璋闹革命当有起色时,二姐朱佛女也死了,留下了儿子李文忠,二哥和三哥也都早死,没有留下存活的子嗣,所以朱元璋革命成功后,就剩他独一支了。

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只剩下残垣断壁和部分石雕,图为皇陵内一段较完好的旧址。

历朝历代打下江山后,活着的皇帝都会追封自己的父辈和祖辈,像金朝的元颜阿骨打一下子追封了十代是个例外,朱元璋也一样追封了自己祖父和父亲为皇帝,大姐虽然关系不好,也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朱佛女关系最好封为曹国长公主,他的儿子李文忠格外照顾,收为养子,封曹国公大明位列第三,三个哥哥都给了名份,不但起了名字还封了王。

朱元璋的兄弟姐妹,只有大哥朱兴隆和二姐朱佛女留有后人延续,图为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夫妇画像。

三个哥哥分别叫朱重五改名叫朱兴隆,封南昌王,朱重六改名叫朱兴盛,封盱眙王,朱重七改名朱兴祖,封临淮王,都葬在凤阳的祖陵。朱兴隆的儿子也封为了山阳王,次子朱文正跟随朱元璋闹革命,做过大都督,后觉得封赏不公反水了,被朱元璋软禁而死,留下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看来朱元璋对唯一的子侄还是很照顾的。朱兴盛留有一子,也死的早,被朱元璋封为昭信王,朱兴祖没有子嗣,前面说到二姐儿子李文忠位极人臣,但他儿子李景隆是建文帝铁杆支持者,最后被朱棣圈禁。

清初画家石涛的父亲朱亨嘉是第十三代晋江王,而第一代晋江王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图为石涛的自画像。

这里说一下朱元璋家族的名字问题,那时候底层百姓没读书,没有文化,很多贫民基本都没名字,都是用数字代替,朱元璋家里都是用数字起名字,比如百六、四九、初一、重一到重八等,后来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是朱元璋称帝后给起的,其它人也一样,比如陈友谅叫陈九四,张士诚叫张九四,徐寿辉叫徐真一,朱元璋大姐的丈夫叫王七一,也是个贫苦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