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浪潮褪去,只剩厌倦,顺丰为何变成“无人问津”?

自顺丰上市以后,可谓流年不利,市值的大幅度缩水、净利润下降、进军电商业务却难见成效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卫和他的顺丰。这个曾经的行业巨头不再像往日一样一路顺风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头顶光环的顺丰沦落到这个地步呢?

浪潮褪去,只剩厌倦,顺丰为何变成“无人问津”?

从“超级明星”到“无人问津”

让我们将时间回到2017年,当时的顺丰可谓是春风得意,借壳上市后的顺丰首日市值就高达2300亿,并于当年的3月1日创下了每股73.5元的历史最高点,市值一度达到了3060亿元。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市值第五大的公司,仅次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

那时候的顺丰可谓是头顶光环,顺丰CEO王卫的身家也一路飙升至1500亿。如果这样看不够直观的话,我们划算一下,当时王卫的身家放在全世界的GDP排行当中低于世界第99名爱沙尼亚(1616亿元),高于第一百名的莫桑比克(1327亿元),可谓富可敌国。

但是激情退去,留下的就是厌倦。在资本市场对顺风的追捧仅维持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慢慢变成了冷淡,而顺丰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不断下跌之路。截止2019年3月,顺丰的市值遭遇拦腰砍断,仅为1600亿元,跌幅达到了47%,这还是赶上了股市回暖的行情的结果。如果按照顺丰股价历史最低值30元每股计算的话,顺丰的市值仅为1319亿元,跌幅达到了57%。

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顺丰就从万众瞩目的高峰上跌落,摔得“粉身碎骨”。

浪潮褪去,只剩厌倦,顺丰为何变成“无人问津”?

快递行业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快递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至2018年的我国快递的总业务量从12亿件猛增到500亿件,实现了接近42倍的增长,也由此催生出了大大小小的民营快递业。

当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生存空间;但是当整个快递行业的增速明显放缓的时候,我国的快递业面临着一场大的洗牌。

除了整个行业增速的明显放缓,快递行业的平均单价也开始逐年下滑。在增速放缓的2017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的快递行业的平均单价从28元降至了12元,利润扣减被压缩了56%。即使压缩了近一半,但在未来的平均单价还有下降的空间。其一,国内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其二,物流智能化、高质化已经成为快递行业的发展趋势,降低成本可以承受住平均单价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浪潮褪去,只剩厌倦,顺丰为何变成“无人问津”?

前有京东,后有追兵

为何顺丰目前的业绩如此糟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整个行业的最前方,有京东物流这一标杆;而在顺丰的后边,有着三通一达作为追兵,以及其强劲的势头追赶着顺丰。

在快递行业1.0时期,顺丰凭借着自身高品质、高时效和高单价的“三高”优势迅速抢占着市场份额,广受消费者的青睐。但随着整个快递行业的日渐趋于稳定,快递行业进入了大浪淘沙的2.0时期。顺丰的优势不断被竞争对手复制,并进而赶超。

就取件业务而言,菜鸟推出上线了2小时上门取件业务,客户可以自主安排上门取件时间,这对于商业用户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而商业用户这个市场,以前恰恰是顺丰的主场。

而在顺丰引以为傲的时效性方面,整个行业也在不断进步。申通和中通推出的“次日达”都可以和顺风相媲美。逼的顺丰不得不推出“即日达”业务,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便被圆通等竞争对手迎头赶上。

浪潮褪去,只剩厌倦,顺丰为何变成“无人问津”?

顺丰的改变

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快递市场,顺风为了稳固自己护城河,顺丰也开始的自身的救赎。

首先斥资17亿收购了新邦物流的71%的股权,意在涉足重货业务。斥资55亿元收购德国邮政敦豪集团的中国业务,旨在设计供应链业务。与美国夏晖集团进行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准备进军冷链物流。这一系列消耗资金流的业务使大家看到了顺风的野心。

其次顺丰作为国内第一家拥有航空货运机场的物流公司,已经拥有了52架飞机。但是面对即将到来的“物流天空之战”,顺丰在不断扩张着自己的航空产业,与合作伙伴共建全球的航空货运枢纽,实现对天空的“制霸”。

浪潮褪去,只剩厌倦,顺丰为何变成“无人问津”?

创业难,守业更难。现在的顺丰已经在风雨中飘摇,当光环渐渐褪去,昔日的行业王者还能不能一路顺风?让我们对顺丰拭目以待吧。大家对顺丰有什么自己独到的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