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王羲之書法筆力真的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嗎?

關中博雅齋


所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只不過是形容詞。書法中的力不同於物理中的力,不能用數量來計算力的大小,它只不過是一種感覺和體驗。



書法中的筆力,主要通過“骨”和“筋”兩種有意味的內在形式表現作品本身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氣質。


書法中的“骨”有二層含義,一指骨架,即漢字的結構,二指富有力度的中鋒用筆。

“筋”,在人體上,是符在骨頭或肌腱上的韌帶,在書法上,是不同於骨的一種表現力。

骨力偏重於剛挺之力,筋力偏重於柔和之力。剛挺之力謂之“勁”,柔和之力謂之“遒”。

書法的力度不是以單一形式出現,它可通過各種手法表現出不同風格、不同面目的美,或雄強,或豪放,或質樸,或秀媚,或峻利,或厚重。

實際上,在理論上要十分抽象地概括書法中“力”的含義相當困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王羲之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他的書法真跡早已不存於世。現存的王羲之墨跡多為唐人模本,他更大的意義是通過歷代書家的傳頌成了學書者身體裡一個不可或缺的基因。“入木三分”見於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是說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的時候,發現墨跡透入木板三分深。由於只能在古人的論斷中見到一兩句記載,我們找不到當事人的記錄,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極難或者說不可考證的。而且“入木三分”後來已經成了一個形容詞,用來誇讚一個人書法功力深厚,和他到底能不能真的把墨跡寫入木板三分關係不大。

“力透紙背”則是相對容易的,“力透紙背”,見於《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二筆意》:“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又見於唐代韋續《墨藪》:“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簡單來說,就是把手上的力度通過毛筆傳遞到紙上去。用筆貴在中鋒,即把筆鋒鋪開,讓筆肚裡面的墨均勻地滲到紙裡面去。中鋒運筆的情況下,加上筆的彈性和紙的摩擦力,墨很容易滲透宣紙,達到紙的背面。而且中鋒寫出來的筆畫圓潤飽滿,富有立體感,這邊是“力透紙背”的效果。歷史上很多書家都有“力透紙背”的功力,如蘇軾、顏真卿,作為“書聖”的王羲之自然是可以做到的。


寫字那些事兒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這兩個成語典故都是對王羲之高超的書法藝術的讚賞之詞……

力透紙背:

寫過字的紙翻到背面來看,可以看到筆墨的痕跡。有淺有深,中間墨色越深。中鋒用筆寫出的筆畫有圓柱的體積感。

人木三分:

在木板上寫字,墨滲透了有三分深,這是傳說中的記載的故事,王羲之和木匠的故事。

力透、入木都是我們觀看書法作品時的意像,有相反的一句話:寫的字不吃紙,像是浮在上面,粘不住紙——薄、浮。

現在看不到王書聖的真跡,摹本和臨本、刻本倒有《唐懷仁集字聖教序》雖細節再難追尋,然讓世人浮想聯翩。承認他的書聖地位,書法藝術的自覺性從他開始:空白和筆畫一樣的思考,空間藝術,計白當黑,今妍書風,至今亦現代感十足。精通諸體,獨具風格,自成家法。

從物理的角度來說;

力透紙背墨的痕跡柱形不一樣可以說是厲害之處,也取決於紙的厚薄和水的多少,入木三分有取決於木質結構和墨汁的多少,水的含量。

墨淡則無神,濃墨則遲滯,墨水比例是很重要的。

歷史上留存下來的作品幾乎是濃墨的作品,淡墨容易磨損,或許就不易留存下來。

集聖教序:



清揚有儀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這兩個書法中專用的形容詞,幾乎就是書聖王羲之的自用詞。

為了驗證書聖的純正書寫功力,竟然還有人真的做過類似的實驗——讓書聖在一塊木板上留有墨跡,然後將木板剖開,截取橫斷面觀察其墨跡的滲透力度,竟真的就是使墨色滲入木質當中寸許深淺。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況且以那時的條件限囿,毛筆的製作工藝很落後,也很粗糙,完全沒有現代制筆技術的精湛獨到,筆頭吸墨不夠,鋒豪又短,直接造成書寫的劣質和敗褪。比如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晉代真跡,有陸機的《平復貼》和王洵的《伯遠帖》,雖然氣勢很足,字跡變化萬端,但很少有那種鮮明的勾絲連帶和長行軌跡,都是墨色很短的存在形態。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羲之能以當時的條件寫出如此絕世的書作,不得不說是書聖的奇絕功力和天然造化。

但是,這話放在如今,任何一位書家如果真的按照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寫法去書寫作品,都會使事態事與願違,不是把紙寫得支離破碎,就是把墨跡弄得一團烏濁,字不像字,體不像體,完全就是一團糟的書寫體驗,是一種極不成熟的書寫行為。

但這話於當今並不過時,被賦予了字跡雄渾莊重、沉著遒勁的美譽稱謂,是奉送給書家的最美好讚譽。



龍吟148119260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都是用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有力。就好比“排山倒海”用來形容氣勢磅礴一樣。


相傳,王羲之在一次祭祀中,在木板上寫的祝詞,拿給工匠雕刻。工匠削去三分,才見到沒有墨跡。大為驚歎王羲之的筆力精深!後來就用“入木三分”來形容書法功力深厚。真實與否,這種功力只有王羲之一人有。別人都做不到,所以做試驗也沒用。不能因為你沒有這個能力,而用物理科學去否定王羲之的能力。

力透紙背,這和入木三分不同。這個真的是形容筆力穿透了紙背,而不是墨跡穿過去。如果墨跡穿了過去,紙就會洇,不但沒有力感,反成了墨豬。王羲之那個時代的人寫字用的紙不是宣紙,而且是不會洇墨的硬黃紙。



如果是現在使用的生宣,越是手生的初學者,墨跡越能透過紙背。因為生宣本身的性質具有極強的吸水性。初學者的運筆能力生疏,運筆緩慢,紙把毛筆中的墨汁很快的吸收滲透過紙背後面。這種“墨透紙背”,是沒有筆力的表現。相反,功力深厚的書法家,他們在生宣上寫字,墨是不會洇開的。筆畫很光潔,充滿了力感。

如果是熟宣,就是用清水寫,它也不會滲透紙背。知道了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是用來表示富有力感的筆畫就可以了。不要去鑽牛角尖,摳字眼。對於自己學習書法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子衿書法


這個要看是誰來看。藝術的體驗與審美高低是相關的。

有人能看出奔雷墜石,驚沙坐飛,有人看了還會去噴一件佳作,反而對江湖體讚口不絕。

書法學習是通玄達微的。初學者往往在乎形態,往形上靠。而忽略了細緻的東西。會學的都會深入到一根線,一根線的甚至每一毫米。

對細節越深入,你對線的力感表達也就越敏感。

入木三分是行家能看懂的。原本的故事,書生的父親反而把入木三分的字給擦掉了,他並沒感覺有一點好,反而因不喜才擦。金子銀子放你面前,你得先有識別力,否則白搭




王羲那個之


應該有其事。“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就是從對王羲之書法功力的贊稱由來。雖然是傳說,但應有據,否則不會相傳。少年時聽趙星五先生講過這個故事。不過更為奇的事是發生在先生的本人書跡的驗證。少年時搬回奶奶家住,那時發現在堂屋西側的小屋門上還有舊時的橫批的字跡“五福臨門”,那是先生所書,(因為他是村中的夫子先生,尚中醫兒科,很有學問,早年做過民國私塾先生。擅詩文飽讀經書,而且字寫的相當的好,尤擅魏碑,顏柳歐趙無所不精。)那聯是叔叔結婚時先生所寫,大概是1958年的事,數年家中無人居也就沒貼過對聯。到我看到時已有十二年之久了。舊聯的紙慢慢腐朽脫落但字跡尚存,待一至二年墨跡也脫盡,但留下木框上的灰白字跡,木框灰褐字跡泛白,看的尚清。那時我以為這就是入木三分。但後來想應該不是!因為入木三分應該是墨色入木才是。如果墨跡入木三分應該木質鬆軟才能達到那種程度(三分是一寸的三分之一,至少要六毫米的深度墨色入木。我看先生墨跡得有三毫米深)相傳,每逢年過節王羲之家的聯對總是被人偷偷揭走,於是,他前半寫歹言,過夜再補下吉語,有時乃直書於門聯,也許是墨跡滲入木符。由此分析,我以為必須紙薄墨稠膠質強,加上“力透紙背”方能達到其妙。...... 我的先生趙星五,他六歲臨帖學書直到九十多歲還能書,其功力了得。現在回憶起來,先生已逝二十餘年,在此追懷,以感謝先生的啟蒙與教誨。 2018.11.20晚.


墨之客江南煙雲1


“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是兩個成語,採用的是比喻和誇張的手法,這兩個成語都是用來形容,書法家筆力非常強勁,筆鋒簡直要透進紙的背面、深入到木頭裡面去。這個兩個成語都是直接來自於書法術語,現在的意思也有所拓展,用來形容看問題比較深刻,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而入木三分這個典故確實和王羲之有關係,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在木板上面寫字,後來工匠刻木板,發現筆畫入木三分,讚歎王羲之的筆力非常的強。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三分就是1釐米,這明顯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王羲之的書法的力度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木頭上寫能不能滲透進去三分就不一定了,畢竟一釐米確實需要很多的墨汁,蘸一筆墨寫過去,很難滲透進木頭裡一釐米的。


但是以前的書法老教師確實使用這種方法來確定學生寫字是不是能夠用筆沉著,剛學書法的時候,見我的師兄拿作業讓老師看,老師總是先看紙的背面,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知道,寫字的時候如果用筆紮實,不漂浮,字的墨確實能夠滲透到紙的背面。

從這個成語也可以看出,好的書法的用筆是不能寫的漂浮的,必須要紮實,在用筆紮實的基礎上再去追去靈動,沒有紮實的基礎,直接飄逸是不可以的。

有一些朋友練習書法,用筆還沒有練習紮實,就開始學著怎樣把字寫的飄逸,這種不叫飄逸,應該叫飄,這種飄是缺少根據的,不牢固的,不是好的書法的用筆。入木三分和力透紙背指的都是這個意思。


不二齋


能!!!

一、蘸墨較飽

為提高書寫效率,王羲之蘸墨較飽,一次蘸墨能連續寫多字,墨滲透入木、入紙(明清以前紙不洇),在快速行筆下,墨跡“潤而圓”,墨色“黑而深”,質感韌而堅,無飄浮現象,墨跡千年不褪。

二、技法奇特

王羲之技法奇特,書寫奇快,在連續使轉的行筆中,有圓轉、有方折,點畫線條出現“折股釵”、“鐵畫銀鉤”等賦有韌性、骨力、體現剛性的輪廓。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絕非妄言!!!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xy-00000原創作品











一畫0000000000000001


古往今來對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一直是公認的“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下面班門弄斧的說說,我對此評價的理解。

所謂書法的筆力,和平常所說的力氣不是同一種意義。大力士再有力氣可能寫不出矯若遊龍、力拔千鈞的字。

書法的力是一種正確並長期訓練用筆技巧的具體體現。逆鋒起筆、中鋒行筆、藏鋒收筆等用筆技巧加上濃淡合適的墨色,運行在有一定滲化作用的宣紙上,就會呈現出一種遒勁飽滿的感覺,讓人覺得寫出來的線條像從紙上凸立起來的樣子,很有精氣神,這就是所謂的力透紙背。

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入木板三分深,所以有了“入木三分”之說,形容書法極有筆力。這主要和書聖嫻熟的用筆技巧有關,中鋒行筆,墨色集中,滲化入木,自會入木三分。

總之“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就是指的一種嫻熟、高超的用筆技巧所達到的視覺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