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

为情瘦诗词说


我国五大淡水湖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排名第一的宝座曾经属于如今第二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到越来越小,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长江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在不同的区段也有着不同的名字。长江从湖北宜都至湖南岳阳城陵矶段也叫做荆江,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上荆江,河道比较稳定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历史上长江东出三峡后进入荆江河道,由于汛期水量巨大,超过河道的泄洪容量,从而滞留在地势稍低的荆江以北地区,即江汉平原地区,就形成了上古大湖云梦泽。春秋战国时期,云梦泽的水面浩瀚无比,主体达2600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今湖北省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的14%,和北京、天津两市面积加起来大小差不多。如果再加上周围其它的湖泊群,可以想象是多么波澜壮阔的场面。

由于横穿云梦泽的长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沙洲不断地扩展,最终在唐宋时期,云梦泽被广阔的江汉平原所取代。虽然云梦泽消退,但是在江汉平原上,依然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湖泊,让后来的湖北有“千湖之省”的美誉。

泥沙淤积而成的江汉平原地势抬高,让长江的滞流只能另选泄洪渠道,荆江南岸地势较低,成了江水漫流的新去处。最终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方圆五百里的洞庭湖,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展。到唐宋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越来越大,达到方圆八百里,就是我们常说的八百里洞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古代农耕社会,人口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人们从湖泊里获取水产以自给,尚能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粮食,河流冲积而成的肥沃沙洲逐渐被人们垦殖,围湖造田运动愈演愈烈。

洞庭湖周边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始于南宋时期,因为到处围湖使得湖泊面积缩小,汛期的长江水缺少足够的宣泄区,开始肆虐泛滥。到了元朝时期,因不堪水患袭扰,开始退田还湖。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长江上游的开发加剧,大量泥沙顺着江水淤积到洞庭湖中,洞庭湖开始变浅,相应地能容纳的江水量下降,造成湖泊面积的扩大。清朝道光年间,洞庭湖面积达到约六千平方公里,此时洞庭湖面积达到最大,方圆八九百里,依然可以称为八百里洞庭。

在宋代,人们常说“苏常熟,天下足”,到了明清时期,苏常地区的粮食已不足以供应日益增加的人口,因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存在,于是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由于天下粮仓变为湖广,围湖造田之风便又开始愈演愈烈,而且由于泥沙的源源不断注入,洞庭湖淤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尤其是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大洪水,巨量的泥沙从藕池江口冲入洞庭湖,仅仅数十年时间,洞庭湖区西北角就出现了淤积连片达百里的巨大沙洲---南洲,当时分属华容、岳阳、汉寿、沅江、安乡、常德六县管辖。清廷在此置南洲厅,民国1913年改称南洲县,次年又更名为南县,一直沿用至今。当然,南县的形成,和各地居民的围垦分不开的,清末时为了财政收入将围湖造田合法化,鼓励周围的人们进行围垦。这就是人们说南县是中国唯一人工围筑而成的县的原因。

到1949年,洞庭湖已经从鼎盛时期的六千多平方公里,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原本第一大淡水湖,变成了第二,已经小于鄱阳湖。如今的洞庭湖面积只剩下2820平方公里。

现在洞庭湖的周边都有哪些县市呢?从地级市的范围来看,洞庭湖为岳阳、益阳和湘潭三市所共有。若具体到区县一级,洞庭湖周边的城市分别为岳阳市下辖的岳阳楼区、君山区、华容县、岳阳县、汨罗市、湘阴县,益阳市下辖的南县、沅江市、资阳区,常德市下辖的汉寿县。

有人可能会问,照这样的趋势下去,洞庭湖会不会和云梦泽一样消失啊?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水土流失减少,带入江水中的泥沙减少,除非发生大的地质或气候环境变化,相信洞庭湖是不会消失的。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我先从数字上和图例来说下洞庭湖越来越小的情况,以供大家有个直观的印象。明清时是洞庭湖鼎盛时期,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以后逐渐减少(见以下四图),到今天水面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

为什么洞庭湖越来越小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自然原因:泥沙淤积。当年水波浩淼的云梦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逐步消失的。洞庭湖北面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封堵)四口分泄长江水,西面和南面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东面有汨罗江和新墙河入湖,经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每年洪水时,长江会把大量泥沙带到洞庭湖,淤积下来,由于泥沙淤积,很多原来的湖泊已经消失。

二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围垦湖汊。人进水退,加快了湖泊沼泽化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欧美黑杨曾经大肆扩展,甚至占用核心湖区用地;同时,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现在洞庭湖内江豚仅有90头左右。

要避免继续恶化,要采取两点措施:一是保护长江上中游生态,减少入江泥沙;二是退耕还湖,让洞庭湖休养生息。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了动作。


老杨狼


1、自然因素:洞庭湖原本是云梦泽的一部分。古代的云梦泽是位于现在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间的一个大湖,据说面积曾经达到过4万平方千米。后来由于大量的泥沙在湖中淤积,原来的湖大部分变成了陆地,只留下了许多比较小的湖泊,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洞庭湖。洞庭湖形成后,仍然逃不过和云梦泽同样的遭遇,流到湖里的大量泥沙不断在湖中淤积,它也愈来愈小了。

2、人为因素:大家都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洞庭湖周围的人们就是靠“水”吃饭的。但是周围人口密集,水资源利用不当。.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周边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大面积围湖造田。围湖造田,促进洞庭湖附近的经济发展,为周围带来了经济利益。但是围湖造田会减少湖的面积,降低湖的蓄洪量,容易发生水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十分大。

总之洞庭湖变小虽然有自然因素,但小编认为人为因素是加快了它的变小的主要原因。


起个名字十个字


古代的云梦泽听说过吧?看地图就明白了。


美丽的洞庭湖只是古代"云梦泽"一部分。



《山海经》中描写汉代的它,"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写到它,"衔远山,尽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也有诗云,"昔闻洞庭烟波撼,白浪浊空水滔天,昔闻洞庭三千里,曾连云梦衔远山"。那可是烟波浩淼的汪洋大湖啊!古时云梦泽在先秦时周长约为450公里。

它是中国第四大湖。本来分为东、西、南三大部分,现在缩小为几部分,成为大大小小湖泊群。据统计,1852年为6000平方公里,1995年为2623平方公里,2006年湖面仅存878平方公里。



面积总体趋势越来越小。原因主要有,上游森林过度砍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大,造成泥沙淤积。其二是围湖造田。其三,用水量增大,入湖流量减少;第四,过度开发,造成整体生态环境破坏。尤其在枯水期,许多洲滩已经裸露干枯,水际线明显抬高,湖面来往船只大为减少。

所以,保护洞庭湖势在必行,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找到平衡。

你还记得上个世纪中学教材中美丽的洞庭湖的地图吗?似乎听到它在哭泣……


万金油正研究新西兰


一因围垦,二因冲积。

围垦,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得而知,没查过相关文献资料,不敢胡诌。但应该已久吧。这很正常,农耕文明之下,肥沃的土地如果没人围垦,才怪。渔米之乡,没有围垦,哪来的米。去过洞庭湖区的人都知道,纵横的堤,是一道道风景,这些堤,就是围垦留下的果。

除了人为的围垦,就是冲积了。

洞庭湖平原,原本就是冲积平原。大量的泥沙日积月累的冲积沉淀,形成一个个的洲,洲连成一片,就成了平原。现在洞庭湖中仍旧/正在孕育着大大小小许多的洲,这些洲子慢慢的长大着,也就意味着洞庭湖依旧在慢慢的变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正好昨天回老家,和几个朋友去一条堤上转。一朋友指着一处地说,小时候,那边还是湖呢。

他指向所在,已经是一条河,河的对岸,是一个洲,而洲之外,才是湖。


灰太狼44967765


供水的行业该讲究分质供水,优水饮用,中水使用,优水就是天然雨水,中水就是再生水,中水就是被用过的水(中水就是二手水)中水就是循环利用净化出来的再生水,

分质供水,优水饮用水,以水生财,以财养水。废水分类循环处理利用,成再生水利用最大利益化!废水中提炼出垃圾焚烧,江河湖海水环境得到大大的生态环境水安全

三峡修好后上游来水变少了,所以洞庭湖水位也降低了,面积也就小了,洞庭湖的水白啦啦的流入大海“那事合理的”说实话白啦啦流入大海的水只要拿来净化处理,在循环抽到上游来做使用水!流到下游在循环抽到上游做使用水,这样一来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能提炼出大量的垃圾了做肥料呢!废水废物回收变废为宝何乐不为呢?


安工才


还原洞庭湖有必要,但国家应该得红旗河工程尽快实施,新疆沙莫有水后,将洞庭湖的人民全部迁入沙莫,每人20一100亩地来分配,国家首先应规划好,将迁入的农民对号入座,再给迁移进的民众适当补贴,机械化生产。这样国家一举两得,解决了沙莫变粮仓,洞庭湖蓄水搞世界最大的旅游胜地。中国是有能力做到的,期盼中央早下文件。


最美中国10


洞庭湖越来越小的原因

1.天气变化:长江中游涝重于旱造成

2.洞庭湖周边居民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等活动也加剧了洞庭湖水域面积的减少.

3.泥沙的淤积:长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淤塞萎缩

依据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每年从湖南省各条河流带到洞庭湖里去的泥沙,大约有2亿吨;而江西省的各条河流带给鄱阳湖的泥沙却只要1300多万吨。一起,鄱阳湖只要一条狭隘的水道和长江相通,湖里的水在流入长江时,有满足的力气把1200多万吨的泥沙转送给长江,在自己湖内每年只留下100万吨左右泥沙;而洞庭湖和长江有许多水道相通,由湖里出来的水流,不光不能将很多泥沙送入长江,相反,却因长江涨水时要向湖中倒灌,又把长江里的一部分泥沙灌进洞庭湖。因而洞庭湖泥沙淤积的速度比鄱阳湖快得多。就这样,洞庭湖总算把“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称谓让给了鄱阳湖


SmallJelly903


不只是洞庭湖有这样的遭遇,所有湖泊都有泥沙淤积,但每个湖泊所处地理位置,条件不一样,所以有的快,有的慢。据统计每年从湖南省各条河流带到洞庭湖里去的泥沙约有2亿吨,而江西省的各条河流带给鄱阳湖的泥沙却只有1300多万吨,鄱阳湖只有一条狭窄的水道和长江相同,湖里的水在流入长江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把1200多万吨的泥沙送到长江,而洞庭湖和长江有很多水道相通,由湖里出来的水不但不能够将大量泥沙送去长江,相反长江涨水时要像湖中倒灌,又把长江里的一部分泥沙灌进洞庭湖,所以洞庭湖泥沙淤积的速度比鄱阳湖快的多,所以现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鄱阳湖!


农民小朱001


填湖搞房子,我老家这里都这样,周边应该也是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