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太宗晚年是个昏君吗?为什么说唐太宗晚年是个昏君?

河苦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繁荣的朝代,而它的繁荣就是从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开始的。唐太宗可以说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他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使得唐朝人口迅速恢复;还多次对外用兵,平定了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使得唐朝声威远播,四方臣服,唐太宗也被尊称为“天可汗”。但是皇帝做久了,难免会被利欲熏心,变得有些昏聩,李世民也不例外。他甚至还把谏臣魏征的墓碑砸了,虽然最后又重新竖起来了,但也可以看出贞观中后期的唐太宗已经跟早年不太一样了。

晚年的唐太宗十分沉迷于丹药,想要长生不老。这也怪不得他,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皇帝,说对权力没有欲望是假的,谁不想永坐江山。但也正是因为唐太宗过度服用丹药,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最后一命呜呼。与“唐宗”齐名的“秦皇汉武”晚年也是沉迷丹药想要长生不老,似乎这是每个有作为的皇帝的通病。从这一点上来说唐太宗沉迷丹药不能算是很大的过错。

不过唐太宗还很好大喜功,在位期间多次大兴土木,兴修了乾阳殿、洛阳宫、永安宫,飞山宫、襄城宫、翠教宫、玉华宫,九成宫和北阙等大批宫殿,修建这些宫殿不知道动用了多少劳工,但是唐太宗还不给这些劳工优惠政策,反而要他们“丁既役尽,赋调不减”。就是说劳工就算干完活了也得把该交的赋税交了,民间百姓连连叫苦,甚至出现了”一人就役,举家便废”的情况。这一点唐太宗确实做得有失妥当,算是一个污点。

当然唐太宗最大的污点还是开了帝王干扰史官记史的先河。由于他是通过政变上台的,踏着许多人的鲜血登上了皇位,死在他手下的人数不胜数,包括他的大哥、四弟还有十几个侄子侄女。唐太宗晚年就对这段历史十分在意,想知道史官是怎么记录的,于是再三向褚遂良要求看《起居注》,无奈褚遂良不肯,唐太宗就向房玄龄求助,这才答应将《起居注》进行一些删定呈上。唐太宗此举就是想美化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形象,不至于让后世批判自己。

至于说唐太宗三征高句丽穷兵黩武,但当时的情况不打不行,高句丽一直是隋唐几代帝王的心腹大患,杨广就是三征高句丽过度消耗了国力,如今唐太宗不顾之前的教训执意要打高句丽,肯定有他的道理。虽然唐太宗没能亲自灭掉高句丽,但也为他儿子李治平定高句丽打下了基础,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总的来说唐太宗晚年确实有些昏聩的行为,但都无伤大雅,与他的成就比起来这些都不值一提,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盛世明君。


风尘讲历史


大唐天子李世民,是在中华大地响彻1400多年的大名,著名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指的就是这位:牛13到了不起的太宗皇帝。‘’贞观之治”是真的,“玄武门之变”也是真的,不过对李世民的各种看法及评价,是否符合史实,到底真假就不得而知了,你非要较真的话,请你穿越到唐朝。那一年正是公元626年,那天,天蒙蒙亮,杀气腾腾。

玄武门之变其实发生在太极宫的北宫门,那为何不叫北宫门之变呢,是因为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只是李建成刚过北宫门发现不对,调转马头想逃,李世民当机立断,大声喊住了他,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命中要害,定了事变乾坤,玄武门是主场。



这么残忍的事情所为何因?由于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所代表的文官集团在李渊的偏袒下排挤和陷害李世民,李世民最后搏全力一击,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这位千古大帝正式登场。李世民自然也想掩盖真相并朔正自己正统,更显胸怀,于是马上追封“谋反”的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为此还大哭了一场以示哀痛无比,这是不是老戏骨不知,毕竟是亲兄弟,一起扛过枪一起打过仗,没有伤感是说不过去的。

江山如此多娇,谁人不想得呢,围绕皇权之争兄弟、父子反目其实不胜枚举。有人同情有人唾骂,柏杨曾说: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夺嫡成功,他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典范。其实,皇权之争很难从道德层面去看待,也不适合以目标为导向论对错,历史无法假设。

李建成影视形象

“处理好”这些不能见光的事之后,李世民开启了不起的治国模式,世人皆知,被尊称‘’天可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虽不算长,但唐朝国泰民安并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奠定了大唐盛世基业。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四十六岁,其实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晚年了,六年后他将因长期服用想长生不老的天竺药物而驾崩。同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之罪被废,又是谋反…体弱多病智商还行的老好人李治成了太子,那位一直试图上位的媚娘武才人算是得到了天大的机会,搞定李治从而搞定天下,成了中国唯一的女皇。


唐太宗在贞观十年后的生命里,越来越自恋,越来越固执,越来越武断,越来越怕死,越来越奢华,游猎巡幸花天酒地,一次同三十多位少女嫔妃共度春宵,这还受得了,那时代可不产蓝色药丸。朝堂上居然欲杀魏徵,赏丞相刘汲死。这还不算,晚年的他居然也想长生不老,迷信番僧,一代明君风采完全不在,人设完全被颠倒。


直到临终前,李世民终于反省并愧疚当年杀死亲兄弟的手足相残恶行来。还撰写了《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争及施政经验,也自评了一生功过。

其实在太宗晚年,国家几无外敌,在国家层面上的确也没有需要挑战的大事,李世民孤独到了自大自狂,似乎也在有意弥补年青征战的辛劳,掩饰手足相残、逼退父皇的无道心虚自责吧,干出昏君能干出的所有毁灭自己与国家的事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拥有无数将军的皇帝呢,是非功过俱往矣。从古至今,权力的故事从来没换过剧本,只是这一回仍然换了主演和群众演员,以后同样会一直永远换下去。


唱摇滚的斜杠道长


提起李世民,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千古一帝,是少有的明君。

他勤政爱民,宽容仁慈,知错就改,勇于纳谏,与敢于进谏的大臣魏征共谱了一段君臣佳话。最令后人铭记的是他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他真心真意为天下苍生,一生都为大唐百姓而奋斗。

事实如何呢?真实的唐太宗也许不像人们所标榜的那样好,甚至他所作的恶要超出你的想象。

李世民犯过的一个“前无古帝”的大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

作为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著作,按照历史的传统,皇帝是无权干涉《起居注》的,历来皇帝也都没有人看过,以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看了自己的《起居注》,这给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章太炎在其著作《书唐隐太子后传》中特意评此事:“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此外,李世民还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其中影响最大最恶劣的有四次。

首先,赐死盛彦师。

盛彦师是名将,他曾剿灭李密、平定王世充。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有意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彦师被徐圆朗活捉。据《旧唐书·盛彦师传》记载,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盛彦师立有大功,被俘后也没有投降,但是却被号称仁慈的李世民赐死。

其次,冤杀李君羡。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并有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一系列带有“武”字的封号官职后,便认为李君羡就是谶语中所说的“女主武王”,将其调出京城。不久就有御史弹劾李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最后连审都不审,李世民就下诏杀掉李君羡。

再次,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被杀。

张亮为官相州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因为有人发现了“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因为他私下里与几个江湖术士谈论了这些敏感话题,因为其老婆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位烟阁功臣就以“谋反”罪,被下诏处斩。

最后,谏臣刘洎时常直言切谏,位至门下省侍中。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一意孤行亲征高句丽,留刘泊辅佐皇太子李治处理朝政。李世民从辽东回来后患了痈肿,刘洎悲伤地对同僚说:“皇上病成这个样子,实在是令人堪忧啊。”不想这传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怀疑刘洎心怀不轨,遂令刘洎自杀。

此外,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还抢了李元吉的妻子为妃,并且李建成与李元吉两人各有五个儿子也“并坐诛”,当时太宗才28岁,他的十个侄子都十分年幼,可见其残忍至极。

李世民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与名臣魏征之间的纳谏之事。名臣魏征直言敢谏,君臣契合,千秋传为佳话。但事实好像也并不如传说中的那样。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罢朝后,李世民回到内苑,大发雷霆说,魏征经常在朝廷之上折辱我,有朝一日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后经过长孙皇后再三苦劝,说明利害关系,唐太宗方始作罢。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纳谏的耐心根本有限,听了比较尖锐的意见不仅会发火,还想到了杀人。而且想杀的不是别人,正是与他君臣契合千古传为美谈的老臣魏征。而事实上,唐太宗一直对此怀恨在心。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之后唐太宗得知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也悔婚,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由此可见,唐太宗也许在建立唐朝时立下过大功,在后来治理之下也出现了“贞观之治”,但是其过错也是很大的。观其一生功过,只能算是一个有功有过,功大于过的皇帝。

天天开心历史


唐太宗一向被视为明君典范,他是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可治天下的帝王,也是他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由于其文治武功都卓越不凡,史书上一般对唐太宗的描述是极尽夸耀之词。可是就是如此英明的帝王,在其晚年之时,却一改常态。所做之事桩桩件件都让史学家嗤之以鼻,那么唐太宗晚年时究竟有多昏庸?(昏庸是糊涂的意思,应区别于残暴)

沉迷炼丹可以说是所有帝王晚年的通病,古人尤其是君临天下的帝王,对生命延续的渴求是很强烈的。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因迷信长生术而被术士玩弄于股掌之间,唐太宗亦没能免俗。

唐太宗由于迷信仙丹,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数量过多,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当时他后背之上生有痈疽,同时还伴有脱水的症状。但真正将唐太宗送上绝路的乃是一个天竺人,他历经一年终于练成“仙丹”。唐太宗欣喜若狂,没成想服下后病情加重,没多久便去世了。虽然对外一直宣称唐太宗乃是因痢疾去世,但在旧唐书记载他是服用胡僧长生药而突生暴疾不治身亡。可惜如此贤明君主竟因吃了个“仙药”而亡。

除沉迷仙丹外唐太宗还曾在晚年大兴土木,唐太宗曾在《帝范》中自责“宫室台榭屡有兴作”。此言确实不虚,永安宫、玉华宫等诸多宫殿都是在唐太宗在位期间修建的。据记载仅是襄城宫的建造就征召工匠近二百万人。襄城宫的规模较小,若是更大的宫殿所消耗的人力更多。这些劳工要去全国各地征调,在这期间他们的温饱都是由自己所负责的。因而在当时一个人被征集,一家就被毁的情况极为常见。

唐太宗年轻时以虚怀纳谏而出名,但到了晚年唐朝国泰民安,唐太宗对群臣谏言便不再虚心听取。甚至误杀大臣的事也时有发生,全然不复当初让魏徵谏言二百多次的气度。当时有谏臣刘洎经常在君前直言不讳,在唐太宗从胶东回来时身患疾病,刘洎对大臣们感叹圣躬可忧。后来此话传到唐太宗耳中,唐太宗便认为他对别有用心,就这样赐死了刘洎。此时的唐太宗不仅没有虚己纳下之心,反而多猜疑之心。

唐太宗晚年时还多次对外征战,尤其是对征服高丽颇有执念。其实三番五次对高丽动用兵力本无必要,房玄龄临终时就曾说攻打高丽,所失远超所得。高丽与唐朝的几次交锋都是被迫防守,并没有与唐朝针锋相对。并且在与唐朝作战时,高丽也曾多次派出使臣来唐朝求和,可是唐太宗却并不愿意善罢甘休。如此多次大规模的对外作战,所损害的其实是百姓利益,由于连年征战,百姓对此哀声怨道,对唐太宗也是极为不满。

关于隋唐时期征讨高丽的战争,后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是重塑国际秩序的必要之举,对外征战使唐帝国提高了声望。唐帝国前期也消灭了隋末动荡中重新强盛的东突厥,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护府,以及对西域用兵。

其实唐太宗的昏庸除了以上所列的事情外,唐太宗在储君的选择一事上也是判断不清,导致留有后患。与此同时唐太宗还沉迷美色,在晚年时曾大举搜罗美女,武则天就是在这时候被选入宫中的。唐太宗晚年确实已失明君风度,但这并不能掩埋他的功绩。总体而言唐太宗还是功大于过的,毕竟是他一手奠定了盛唐的气度。


邓海春


李世民27岁发动玄武门事变,随后登基称帝。之后当了22年的皇帝,李世民前期可以说是明君的典范,但是“屁股决定意识”——有什么地位,就是什么脾气。人有多大权力,就会有多大的兽性。李世民也不例外。



穷奢极欲;

李世民执政的后期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大兴土木,只为自己一人声色犬马。并且乐此不疲。他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公元647年四月,李世民言到京城闷热,于是就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耗费白银数无数。隋炀帝营建于东都的洛阳宫,李世民时期扩建,“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真金白银甚至是能工巧匠用生命堆叠起来的。



公元648年,临终前的一年,他亲自为李治撰写《帝范》十二篇,其中写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也,勿以为是而法之。”这件事足以证明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挥霍无度。

荒淫无度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多次选妃,荒淫无度。武则天也就是这一时期进宫的,武则天当时只有14岁,从后期的经历上来看,他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搜罗美人,充塞内庭的行为。以致于后期肆无忌惮的性生活,掏空了李世民的身体,加速了枯竭。



干涉史官,威服天下

李世民后期已经听不进任何谏言,魏征有一次当庭与李世民争辩,气的李世民想要杀了魏征,幸亏有皇后给李世民戴了高帽。不然恐怕魏征在劫难逃,后来魏征明显地觉察到,李世民变了,“渐恶直言”。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



还有就是干涉史官,这一行为也为后世开启了恶劣的先例。一般来说传统是不允许皇权干涉。李世民打破常规,不但过问史官记述的内容,还强行干涉修改自己的起居注,后世史官很多都痛斥此事。

最终,在“长生不老药”的作用下,52岁就去世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否认李世民是有巨大功绩的,但是同样也有昏庸的一面。


我是越关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小鸟依人”成语,正是李世民创造的。


“唐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开创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被各族尊称“天可汗”,成为一代明君的代名词!28岁登基,在位23年,52岁驾崩!却死于一个荒唐想法:长生不老。然而晚年的唐太宗英明不复,却变成了一个好色昏君....


说晚年李世民,从英明走向昏庸,并非空口无凭,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不再纳诤臣忠言,变得十分暴戾

人们常拿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做例子,表现唐太宗虚心纳谏。贞观前期,李世民还是比较能听进谏言的,魏征为此还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但后来,魏征感觉到天子变了。贞观十九年,疑心病重的李世民,怀疑刘洎背后褒贬自己,罗织“谋执朝衡”罪名,逼刘洎自杀。


史载,贞观十年,魏征发现太宗“渐恶直言”(渐渐讨厌直言)。贞观十二年(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曾当这魏征的面,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明显表达出不愿纳谏的态度。



甚至后来,几度想杀魏征。魏征死后,还愤怒的砸毁了魏征墓碑。宰相房玄龄临终时就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经无人敢犯颜强谏了。


2、晚年大兴土木,贪恋酒色生活奢侈

晚年的唐太宗,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在唐太宗一朝,光大兴土木和四处征战这两项,就对唐朝的国力民力损耗甚大。李世民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死前连自己都后悔了,驾崩前,还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了《帝范》十二篇,明文悔意承认错误,并告诫李治不要效仿自己。


有书记载,晚年的李世民还对少女、美色贪得无厌。据传,前有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之说(弟弟齐王李元吉之妻);后有,霸占庐江王爱姬之事。从诸多事情,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贞观天子晚年的堕落。


3、自恃才高远超古人,征战高丽劳民伤财

一个人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一般就开始骄傲自满了,就开始飘了、忘乎所以了,而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史载,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已远远超过了古代历朝帝王,还经常拿自己早年的武功炫耀个没完。且不听劝阻,两次征伐高丽,劳民伤财,固然取得一些胜利,却没捞到多大便宜,得不偿失:由于大量造船,而引发农民起义,激化国内矛盾,自己还得了病。


4、篡改历史美化自己,晚年迷信长生不老



晚年的李世民,还公开干涉史官,暗示、恫吓、威胁他们“小心”记载历史。更有甚者,李世民打破常规,不仅当面过问史官记载内容,甚至暗示他们“秉笔直书”。据说,这一举动还引起了当时武则天的白眼。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他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迷信长生不老,派人遍访国外高人。在深信并吞食一印度和尚配制的丹药后,中毒暴亡,荒唐的离世了。

当然,唐太宗前期的功绩,雄才大略,也不可磨灭。人无完人,有功有过,有不失为一代明君!



峰子奇观


我不认为太宗晚年成为了昏君。

一、政治上言路畅通、听谏纳谏的风气继续保持。

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基本特点,言路畅通、听谏纳谏,直到太宗晚年依然在保持。很多人一提起听谏纳谏,就想起了魏征,似乎魏征贞观十七年(643)去世以后,听谏纳谏的风气就不存在了。实际上,在贞观后期,先后出现了刘洎、马周、岑文本、褚遂良等良臣,可谓人才辈出。他们都在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李世民也能认真听取。

至于很多人拿刘洎自尽说事儿,刘洎自尽又不是因为他向李世民进谏,而是因为他在立太子时刚开始站错了队,支持李泰,再加上他本人太过强势,曾当着李世民的面说出诛杀大臣的话,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李世民不放心把他留给新君,这才赐刘洎自尽,这完全是在为新君铺路,和李世民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

二、经济上整体继续保持上行态势。

李世民在贞观后期,确实有所营造,修建了一些宫殿,后期战事也比较频繁,百姓的负担确实有所加重,但是,这种加重,是有限度的,并非百姓承担不了。从宏观数据来看,武德年间(618-626)人口200余万户,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统计,贞观十三年(639)300万户,而贞观二十三年(649)380万户,整体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如果真像有的人想的那样,贞观后期,百姓又活不下去了,又回到隋朝末年的状态了,那应该出现遍地起义的情况才对,然而并没有出现。百姓整体上是稳定的,经济整体上也是继续恢复和发展。

三、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

贞观后期,战争确实比较频繁了,但是,李世民打仗,并非像隋末三征高句丽那样规模巨大但战果很小。李世民贞观后期,基本是一步一个脚印,打一仗胜一仗。贞观十四年(640)平定高昌,十八年(644)平定焉耆,二十年(646)平定薛延陀,二十三年(649)平定龟兹并基本平定西突厥,而且每次出动的兵力都不算多,少的几千人,多的也不过10万人左右。就算是被某些人诟病的征讨高句丽,贞观十九年(645)出动了10多万人,虽未能彻底攻灭高句丽,但是,斩杀高句丽四万,迁入人口七万,自己阵亡不过2000人,只是战马损失较多,也完全算得上重大胜利了。

而且,说实话,从后来高宗时期频繁对高句丽用兵的情况看,我倒是觉得,太宗贞观后期的仗打少了,如果太宗能在有生之年,彻底平定高句丽(太宗原本计划贞观二十三年大举进攻高句丽),并稳定住西突厥局势(贞观二十三年刚平定西突厥,太宗就去世了,此后西突厥局势出现反复),那么,高宗时期,唐朝对吐蕃的崛起,可能就会敏感得多,就会及早把注意力集中到吐蕃,及时救援吐谷浑,防止吐蕃过分扩张。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太宗在贞观后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是非常成功的,失误不可避免,但整体上势头非常好。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诚邀,如题。有人说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却也晚节不保,成了昏君,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坦白的说,也许是人老了,心气也没了,也不想再做什么千古圣君了,老李晚年确实犯了不少错误。

其一是妄动干戈,两次攻打高丽,虽然唐军暂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并没有得到什么具体的赋税等等好处,反而大唐每年得花不少银子来在高丽驻军,得不偿失。

其二是大造宫殿。据史料记载:贞观11年修飞山宫,21年修翠微宫。皆耗费无数,自此奢靡之风日涨。

其三是恶魏征。李世民前期总以魏征为镜反思自己的过失,可贞观十年后,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魏征死后李世民更是直接推到其墓碑。

但是总的来说,李世民晚年虽然昏聩,但是终究能够自我认识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了大乱子的产生,说不上昏君,也说不上明君。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纵观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岁时就英年早逝,是天命还是人为?两征高丽,修造宫殿,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传说中的辉煌圣殿或许早已蛛网盘结、荒草没膝,让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障,展开贞观画卷,用智慧的心灵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判。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但是,到贞观中晚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其权力的日益巩固,他骄傲自满的情绪大大地滋长并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刚愎自用。史书记载,唐太宗晚年,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大大超过了古人,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开始对群臣意见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龄临终时就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经无人敢犯颜强谏了。贞观十年(636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他恼怒之下差点杀了魏徵,后来是贤惠的长孙皇后以“明君贤臣”之华词才劝其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最后还是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直到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



二、他不听劝告,好大喜功,两征高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耗资巨额,民不聊生,以至于激化了阶级矛盾,结果引发农民起义。



三、大造宫殿,奢侈腐化。贞观十一年(637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贞观十六年(642年)又下诏称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浪费现象加剧。

这样的做法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但更为荒唐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当时民间流传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让李世民更加担忧,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

在一次普通的宫廷宴会上,大家行酒令,说自己的小名。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说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想到了那个传说,令太宗更加疑心的是,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于是太宗就找了个借口杀掉他,这样李君羡就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直到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来申冤,他才被平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病体稍愈。可此时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后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

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献给了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说他自己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李世民对此深信不疑。一年之后,药丹配好,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就这样荒唐可悲地过早离开了人世。

最为人们所不能原谅的就是,唐太宗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于是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据考证,史家认为李世民曾多番修改两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无法与人言说的痛。终李世民一生,宫门喋血永远是自己心里抹不去的阴影,修改史书的原因大概是这位帝王为了掩饰自己心里的痛吧。


(唐太宗):很好,朕最后一次给你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哼哼,你应该知道怎么说。😈


古虚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经过玄武门之变杀兄夺权,威迫其父取得皇位。他登基时二十八岁,在位二十三年,由于目睹隋末乱世情形,又长年征战在外知晓民情民意,对隋亡的教训感受强烈,继位后励精图治,任贤纳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日益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威慑四邻,被称为天可汗。欧阳修评价说,“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人无完人,唐太宗也如是,刚开始即位时,励精图治,随着国内国外形势的好转,李世民逐渐骄傲起来,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大大超过了古人,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志得意满,开始听不进群臣意见,贞观十年,魏征便发现他“渐恶直言”,因直言进谏,魏征差点被杀,幸好长孙皇后以“君明则臣贤”的劝谏才使唐太宗放弃了这个念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世民杀兄杀弟逼父上位,可能基于这一污点,从即位始,一直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之前历代皇帝不可干涉的先例,据后人考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这两部书。


到了晚年,骄奢更甚,宰相房玄龄临终时就难过地说,现在朝内已经无人敢犯颜强谏了。他过度役使人民,比如建飞山宫,汲取群臣热心进谏的前车之鉴,他警告说“若不为此,不便我身”,并解释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说百姓要是生活太好,整天无所事事,容易走向骄逸,只有役使他们才行。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说原宫室过于小格局,配不上大唐威仪,重修了玉华宫,并因谗言诛杀重臣刘洎。

最受诟病的他的迷信方士,王玄策曾俘虏一位番僧罗迩娑婆,将其献给李世民,这位印度和尚称自己活了二百多岁,懂得炼制长生不老仙丹,李世民根据和尚莫名其妙的药方,在全国各地收罗名贵药材,以此炼丹。647,李世民中风瘫痪,被太医救好,本来应该省悟而戒断丹药,却反而觉得这是方士水平不行,加大对高人隐士的罗致。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许多谗臣纷纷投其所好,进方士进丹药,弄得朝廷混乱不堪。(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虽然如此,李世民临终前,深刻反省自己晚年过度奢侈糜烂的错误,告诫太子李治,要他不可学习自己骄奢的一面,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贤明帝王作为学习的典范,并说自己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可能因为迷途知返,李世民才依然不失为明君,成为后世推崇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