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沈巍的直播选择的第一个题目是《品三国》,您觉得如何?能PK易中天吗?

知行合一不易


沈先生窜红已有时日,关于他的讨论也非常多,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讨论方式,为什么讨论沈先生非要去做没有意义的比较呢?今天PK你,明天PK他,你以为这是现实版三国啊?

我看到有一些人,把沈先生和北大教授比,还有人声援他到北大当教授,甚至还有人在讲沈先生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能不能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等,话题越讨论越荒唐。这些问题我感觉并不是真心关心沈先生,而是在给他招黑,你们这种对比式的话题,本质就是一种捧杀套路,对沈先生是不利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种三国,每个人对三国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问家有自己的观点,平民老百姓亦有自己的认识,不必厚此薄彼。你能说易中天和曾仕强对三国的解读就是最正确的吗?你能说沈先生对三国的解读也是最正确的吗?我看也不尽然,所谓的正确只是他们自己认为的正确而已。

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沈先生品三国的视频,我感觉还是有价值的,起码在我看来他提供了另一种生僻的解读,延伸了一些内容,至于他的见解和观点,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沈先生没要求你必须接受,我们也不必诋毁,本身就是一本名著,大家看一看聊一聊而已,又不是数学题那样,非要搞出一个正确的结果才好。那样累不累啊。


元芳有看法


标题要跟易中天对此,就有点刻意地去制造矛盾了。

前面炒的沸沸扬扬的说他要开直播,如今证实是真的了,他第一个题目《品三国》没看。看一些网友留言说,有一些地方有错误,内容、观点也不够吸引人,如诸葛亮有三个兄弟,看过的人,都觉得这些内容是大家知道的。


不管如何说,从流浪大师、垃圾分类,到网红,再到如今开直播,这或许是他自己的选择,或者,是有认为团队炒作,我看有好多图片显示,有人架着他,感觉受到了一些人的控制,具体不得而知,在上海那个地方,我想,没有谁大胆到这个地地步。

我宁愿相信是他自己的选择,从流浪、分类垃圾,网红,再充分利用自己网红的资源,去包装开直播号,可能有人在给他出点子,甚至包装,对此,也没什么,哪怕是继续炒作,只好自己生活好一点,不伤害人,无所谓。


如果他真的有真才实学,通过网络方式,灌输知识,也不是一件坏事。

同时,这也算是结束了他26年的流浪生活,回归正道,把自己26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传递给他的追捧者,这也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走上殿堂,不再流浪。

是骆驼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直播,或者就是考验他知识储备能力,以及是否没真才实学,是不是像媒体标榜的那样,是不是大师?一验便知,直播,倒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平台,如果他有内容,会继续网红下去,就会有生命力,反之,则就冷却,不再被人们记得,沈巍有这个勇气开直播,证明他是有信心的,拭目以待吧。




乌鲁木齐那些事儿


流浪“大师”能做直播、将所学知识分享给网友,以自己的思维和角度剖析历史,这是好事。所讲《品三国》能否比肩甚至超越易中天,在于每个观众的感知,只要不是基本历史知识点漏洞百出,剩下评判类的言论就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畴了。

与世隔绝二十余年,除了看书就是捡垃圾、分类,突然间面对摄像头就能《品三国》,至少说明记忆力好、也确实没少看古典书籍。易中天在开始每堂《百家讲坛》录制前,备讲稿肯定花了不少时间,而流浪“大师”似乎沾手就来,不敢说惊为天人,必也足以令人惊叹不已了吧。

沈巍的《品三国》确实有些漏洞,但整体上思路清晰,没走偏也没胡说八道。现在市面上的历史书籍很多本身就是拼凑、甚至乱编胡编,沈巍看的书也都是买的,需要很扎实的基础知识面,才能甄别真伪、不被误导。

况且,专业讲师易中天所讲《品三国》也并非完美无暇,自然没必要去苛求一个没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流浪汉能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只是,这里必须弄明白两个问题:

  • 沈巍是真心实意想网红、想直播《品三国》吗?还是被某些利益团体绑架了?几天前他还说“不喜欢目前这种网红局面.......感觉被当猴耍”,怎么态度转办如此之快?

  • 沈巍也许知道直播能赚钱,但知道直播能带来不菲利益流入吗?缺乏契约意识的他,是否懂得和簇拥着他进行直播的团体签订利益分成协议?如果有,协议条款公平吗?

如果一切是沈巍自愿,那必须尊重他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但在其兄弟姐妹无法照顾或不愿照顾的情况下,不问世俗这么多年,沈巍根本不懂得人心险恶、利益熏心,会不会在黑心主播及其团体的逼迫下,不得已才直播?

想想都后怕,流浪这么多年了,估计连报警都不会,怎么去应对一群为钱财无不用其极的团体。自由自在的流浪,就因为说了几句“金句”,结果硬是被关入笼子里、套上“脚链“,成为被用来敛财的玩物。


岑詮


说起沈先生那是真的火啊,火到什么程度,差不多玩抖音的人都认识他。

据说沈大师在上海时,成百上千的主播去找他拍照,不管他藏在哪,都能把他找出来,就火成这样。

最近抖音最火的流浪大师总于开播了,而他的第一个直播题目是《品三国》,个人认为沈先生的《品三国》独具特色。但和易中天比起来还是差点。


易中天的长处其实是讲故事。易中天的《品三国》把三国志里的东西用一种比较有趣的方式来表达。而沈先生还是差了许多。

对于沈先生开直播有的网友认为以他的学识不应该与垃圾为伍。

“大师”也是人,也需要经济来源,才能生活。还有我们一部分人既然能从他处获取知识,我们相应也该尊重知识换来的的报酬,无可厚非。

还有有些人认为他是被黑暗势力胁迫直播。确实沈先生在第一次直播时候,他嘴角眼角有明显血迹,脸上有明显淤青。

各人认为:压抑的廿六年的蝉,破土而出,餐风饮露,名叫几声,了却心中积苦,开示好学风尚,有什么不对?


峰大大123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我本人一直不愿意谈流浪大师这件事,因为在我的内心中,我认为沈先生追求的,就是这份闲云野鹤,清心寡欲隐于市的这份淡薄,但是大师再低调,也无法逃脱网络的视角,更无法逃脱一天到晚成百上千人持自拍杆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无间断拍摄,沈先生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所以,他上了陌生人的车,去面对无法控制的未知,只为躲避那成群的粉丝。

听闻沈先生换了全新的造型,本人也是心感欣慰,毕竟新的造型就意味着新的开始,无论如何,我总归是希望沈先生能过的好一点,开心一点。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流浪大师”这样的人,做《三国演义》这样的节目,能不能达到易中天教授的高度呢?

小哥详细分析。


“流浪大师”之文化造诣。

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很多怀有特殊企图的人,在发现流浪汉沈巍之后,眼前突然一亮,因为这个流浪汉与众不同,他的所作所为和他的穿着打扮完全不符,因为他正在聚精会神的阅读一本厚厚的书籍,书籍正面在显著的位置,印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左传”,有心人心头一荡,抬头再见,骤然惊觉,这不是一个新的商机吗?犀利哥已成历史,面筋哥尚且能歌,此流浪大师不火,天理难容啊。

有心人略一思索,对于如何打造“流浪大师”品牌,掘金互联网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成熟的计划,他面带笑容,转身离去。

数天之后,流浪大师显于快手、抖音。

一时间江湖儿女争相传颂大师的传奇,“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犹如魔音一般,传颂于大街小巷,网络有志青年不惜千里追大师,赶赴上海一睹大师风采而后快。



流浪大师讲文化。

沈先生一时间被人群环绕,脑袋竟自一阵眩晕,自己明明只是静静的做个与世无争的思考者,为什么如今莫名其妙的被众人猴子般围观?沈先生适应了一下周遭情况,他发现有人举着颜色各异的手机在拍摄自己,沈先生倍感唐突,他颇为难为情的请求众人不要拍摄,但是众人不理,俨然耳聋目瞎一般,无视沈先生的要求,沈先生无奈,唯有持手边《尚书》大声读之。

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沈先生本欲待众人心神懈怠之际自行离去,哪知人越聚越多,沈先生以为这群人是好学之辈,内心颇感欣慰,合书和众人交流,谈自己对于文化的感谢,先生目光沉稳,言辞恳切,举止得当,待人真诚,然所聚者不过俗世庸碌之辈,粗鄙浅薄之辈,何能领悟沈先生之妙法?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物,自己不好说破,因为说破了就证明自己没文化,因此这些没文化又不敢承认但是又不忍心离去的围观者,终归是愈加觉得沈先生文化水平直比天高,更有甚者扬言,沈先生之文化水平可与孔圣人比肩。


沈先生开直播讲《三国演义》。

沈先生数日间名扬四海,引大批信徒前来膜拜,五颜六色花红柳绿比比皆是,沈先生分不清妖魔鬼怪,他唯一能看清的,就是这些奇形怪状造型各异的人是一群没有文化的低能儿,跟这些人讲文化,实在是对牛弹琴,所以,他厌倦了,他上了陌生人的车,换了新的造型,悄无声息的告诉这些依附于自己的人,看看你们,穿着劣质的衣服,拿着廉价的手机,化着没品位媚俗的浓妆,胸无点墨,你们是没有资格立在我的左右的。

沈先生走了,走的很从容,很愉快,走之前,他答应粉丝们开直播,为大家传播文化。

沈先生是一个言而守信的人,他开始新的生活后并没有忘记给大家的承诺,他开直播了,他讲的内容大部分人都熟悉,因为是《三国演义》,一部小说,《三国演义》文学性和艺术成就非常高,故事内容大气磅礴,足以在笑谈中满足人们对于求知的渴望。

但《三国演义》岂能比之《四书五经》?



易中天教授讲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简介。

《易中天品三国》,是央视CCTV-10历史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

易中天教授的文化程度。

易中天教授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 :《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 《品人录》。


关于文化研究的探讨。

大家都知道,历史分为“正史”和“野史”,而文化研究者也有专业和业余之分。

专业文化研究者的日常。

专业文化研究者,因为其职位的特殊性和个人深厚专业的文化素质,他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会接触到很多平常人根本接触不到的资料文献,并且术业有专攻,一个长期注重于研究一个领域的人,和一个广泛研究各个领域的人相比较,其研究精确性和权威性更高。

业余文化研究者,因为是业余研究,并且受资料接触范围限制,所能接触到的资料多为市面流通的资料,这类资料的特点就是涉及范围很广,但是精细处则比较笼统,当我们发现新的疑点的时候,想要继续探究的时候,相关资料则非常难找。这也就导致了业余文化研究者可能花费几十年研究的事物,到头来面对专业绝密文献资料,变得一文不值的惨痛情况。因为资料的缺失,导致研究方向的错误,既然方向都错了,结果自然而然也不会正确。

沈巍先生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就《三国演义》而言,仅仅是如相声、评书一般讲小说,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和易中天相比,沈先生的专业性和易中天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因为一个国立大学教授接触到的文献资料,怎么能是一个流浪了二十多年的流浪汉能够比的?

引用一句网络上面,一位学者对那些试图以拍摄段子而爆红网络的年轻人说的话;不要用你的业余表演来砸专业演员的饭碗。


古梁镛


前几日,网上流传说流浪大师沈巍,在爆红之后开直播了,吃瓜群众为他人做嫁衣了。当时很多人说这是假的,是谣言,流浪大师高风亮节,故名寡欲,才不屑于玩直播。是啊,之前面炒的沸沸扬扬的说他要开直播,如今证实是真的了。而沈先生选择直播的第一个题目是《品三国》。有些网友看过之后说,讲述的三国和他们认为的三国不一样,和易中天他们讲述的三国也不太一样,就想当然认为这里面有些地方是错误的。

但要让我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国那段历史,同样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本身并不矛盾,也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解读三国有道理,能够给人启发,这便是一场好的解读。

“流浪大师”沈巍的人生经历算得上很特立独行,从默默的流浪,到言谈被网络传播成为“流浪大师”、到自己的垃圾分类理念被人认可,到现在成为网红,并且热度到今天都没有减退的迹象,顺理成章的再到如今开直播,我认为不管他的路是如何走的,只要是他自己的选择,问心无愧,我们旁人便不好多说什么。

也许也有可能像网上一些谣传,认为沈先生被人胁迫炒作,进而开直播赚钱。但我看了一下沈先生的直播内容,其中确实不乏一些值得人思考的片段,虽然和易中天之类主流文化的解读略有不同,但也令人耳目一新。

退一步讲,我也不相信沈先生的网红直播之路是被人刻意炒作的,毕竟沈先生品读三国的逻辑是清晰地,侃侃而谈的内涵是行云流水的,这说明沈先生的知识储备是真实的。并且这么多年来,沈先生看的各种各样的书颇多,可谓知识体系非常杂,并没有系统的糅合在一起,这样的知识体系,对于如今碎片化的互联网来说,简直是做网红直播的绝对优势了。

并且我们要清楚,沈先生开直播是分享自己的知识,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任何人,即便他真的存在炒作之嫌,只要他的知识分享能带给别人启发,那么他就有继续红下去的可能。而不会像“师娘”那般一没长相,二没内涵,三没才艺,积累58万粉丝后便着急卖货,最终被封杀。

沈先生如果真的能够在直播平台沉淀下来,利用自己的知识带给别人启发,我想这也算好事儿一桩,并且沈先生26年的流浪生活中,无欲无求,以书为伴,他所理解的世界必然有不同之处,如果真有真才实学,这个世界便不会默然他,是时候展现沈先生真正的实力了。


李阿冰


从流浪汉到国学大师,从默默无闻到登上华盛顿邮报,沈巍在纸板上写了一幅字,竟然在网上卖到了9万元之多,沈巍在大众心中封神了。

现在开始直播谈论三国,更是有人提出超过易中天,其实沈巍短短一段时间的已经被捧上神坛了,爆红背后,并不意味一个很好的兆头。

毫无疑问,沈巍是有思想,有文化的。复旦大学高才生的出身,几十年来如一日对垃圾分类的坚持,以及把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书看书,谈及中国古典文化往往能信手拈来,所以可以确定的说,沈巍本身是一个有着一定知识水平和文化能力的人。

但是正如沈巍所说:

辛弃疾那样的算大师,大师是要有著作等身的,自己没有著作,所以算不上大师。

姑且不论沈巍能否称得上国学大师,即便他确实对国学有着异于常人的通透理解,但是,超乎寻常的关注度真的是为了接收沈巍国学思想的传达吗?人们去关注易中天,是因为他确实是靠三国出名的。

可人们关注沈巍,并不是因为他的三国讲的有多好,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对沈巍“流浪汉”和“国学大师”这两重身份极度反差的猎奇罢了,无论是当时网红们的纷至沓来,还是所谓“师娘”想出名的难看吃相,其实都是因为沈巍火了,离奇的火了。

当沈巍失去流浪的国学大师双重标签,单单凭他对国学的理解,如何能比那些在国学上浸淫许久的大师们高出一筹呢,他在直播中对三国的讲解并没有体现足够迥异常人的看点?长此以往,他是否还能够具有前些日子那样大的影响力,或者持久的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会泯然众人矣呢?

刮了胡子穿上新衣的沈巍,从直播效果来看,相比于之前的热度,已经大打折扣了。

在网络上,也不再是从前那样一致的赞扬之声,以前提起沈巍,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大师在流浪,小丑在庙堂。如今你再搜沈巍,会发现标题改成这样写:大师在流浪,小丑在直播。

一个火起来的人物,往往都有一个被捧上神坛的过程,但同时也有随时被被拉下来的可能。这些年网络上爆红的素人有很多,是能够持久火爆的,却寥寥无几。很多人在群众的狂欢之后,多数再次归于平静。

西单女孩任月丽曾经在网络上爆红,一夜之间广为人知,还曾经登上过春节联欢晚会;旭日阳刚,曾经凭借春天里一歌,火遍大江南北。如今网络上,已经鲜有他们的消息。

甚至有些人,因为负面缠身,刚一爆红就被打入无边地狱。

等到沈巍流浪国学大师的热度慢慢降了下来。是否也会像上述的这些人一样,归于沉寂呢?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拭目以待。也许真到那个时候,对沈巍来说并非是个坏事。此后他又可以安安静静的做自己的垃圾分类,读自己的国学。

但我们从沈先生的言行中可以知道,此人并不是一个对名利特别在乎的人。他说过,很多人给他捐钱捐物,他都不接受,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流浪汉,他至少在精神上很富有。

此外他也清晰的认识到很多东西,很多人的慕名而来,很多网红的纷至沓来,都是带有鲜明目的的,目的很简单,他们想红,或者正如沈先生所说就是为了钱。

毫无疑问,帮助沈先生的直播机构,自然也存在着这种想法。但是沈先生答应他们,自然并不是为了发财,他是头脑清晰的人,他有着出于自己的清晰考虑,他是想和更多的人去交流自己对国学的看法,以及推广自己的垃圾分类观念。

就凭这一点,我们还是会继续支持沈巍!希望他能够在直播国学上取得一定成绩,早日摆脱流浪大师标签,并获得稳定粉丝,而非一群群追逐流量的猎奇者。

以此成为他理想中的推广垃圾分类的代言人和国学交流者,进一步影响更多的人读书,做环保。到时候,能不能比得过易中天并不重要,沈先生也就真的是沈大师了!


历史好奇怪


回答问题前我说一下我对沈先生的个人看法,他是一个很自律和执着的人。他有生活理念他热爱读书,在这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很难可他做到了,他流浪了26年捡了26年的垃圾,他的人生够苦的了,他今天能走向正常的生活我们不应该为他感到高兴吗?他不应该被善待吗?就因为他原先是一个邋遢的流浪汉现在就不能洗干净了做直播?不论他直播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说的是他和所有正常的人一样有权在这个社会里讨生活!我们都应该善待每一个善良的人。

接下来我们来回答问题,首先沈先生做直播肯定是有团队合作的,这是他价值的体现!沈先生的知识领域在人文历史上特别集中,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时间段,在当今来讲也是家喻户晓的。首选三国呢无非是沈先生比较熟悉和擅长的,这应该是策划团队经过商量决定的。

而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不同,我想沈先生会在阐述文化知识点方面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迷途小吴


两个都没看过,并没有不尊敬两位的意思。只是感觉没有必要非得放在一起比较。三国做为四大名著之一,人尽皆知。每个人读了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理解,三国的作者,想表达的,也并不一定是你所理解的,就如人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对同一个人而言,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同行,你的感觉是不同的。你的理解只是当下的一种感觉,待以时日,又有不同的理解,连我们教科书上面的定理都会推翻了重新定义。所以说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对的,同时也可能都是错的,并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而有所改变,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永远无限接近,却又无法到达。所以没有比较的必要。


德春居


我们的网络一直是病态的,说什么沈先生和谁谁谁比较,应该去被北大当教授之类……这说明我们大部分人是缺乏独立思维的,你看一窝蜂去看热闹的是最没脑子的一批人,可能我这样说会有很多人反驳我,并出言不逊!但是我想说我们都是成年人能理智的看一些问题么?一个主持人说沈大师去捡垃圾,意思是不配大师的名号,那么好多人去辱骂她,各种怼,抛开头脑的发热他说的有问题么?姑且不说他是不是大师,既然是就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孙悟空纵有七十二变,不打妖怪不用来伸张正义,我们要这样的孙悟空何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