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祕

邙山陵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市區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鎮光明村-山化鎮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佈。邙山陵墓群面積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那麼,在這個規模令人震驚的古墓群中,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陵墓群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邙山,蜿蜒於洛陽、孟津、偃師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一說。故而,邙山之上古墓眾多,"無臥牛之地"。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據考證,邙山已出土墓誌6000餘方,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時期的古墓。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邙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特別是在古時人們迷信風水學說,帝王選擇陵墓更是慎重。邙山這裡,北帶黃河、南望伊闕,而且地勢開闊,在古人眼中是絕好的風水寶地,自然也就成為歷代帝王最嚮往的安葬之所。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邙山陵墓群位於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這裡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平緩,高亢空曠。黃土土層深厚,粘結性好,堅固緻密,適於營建墓塋。至遲從東周時期開始,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後的兩千多年逐漸形成了崇尚歸葬的習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臺林立,松柏鬱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所謂"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陵墓群佔地面積756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七個區縣。文物保護區內的人口約20萬。陵墓群年代從東周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一直延續到五代的後唐。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佈,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順帝憲陵

晉人陶淵明詩云:"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唐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舊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邙山上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交錯毗連。這些陵冢動輒高數十米,周長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歷盡滄桑,仍不失霸氣。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邙山陵墓群"2001 年6 月被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5 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立項。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光武帝原陵

1984年,在邙山冢頭村的北魏景陵旁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併發掘開放了邙山上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發掘的帝王陵墓-北魏景陵地宮。

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東漢陵區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東漢定都洛陽,歷11帝,有10帝葬於洛陽,5帝葬於邙山,分別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憲陵、衝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黃河灘上,位於今孟津縣鐵謝村西南。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此陵有5絕;一是帝王選陵,不是背山而河,而是枕河蹬山,為全國獨一無二;二是一園千柏,國內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餘株;三是漢陵曉煙,風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樹鳥鳴;五是眾柏成像,光武仰臥。恭陵、憲陵、懷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三十里鋪村一帶,有3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分別書"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在今孟津護駕莊西南,是靈帝的文陵。

曹魏陵區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曹魏共歷5帝46年。其中開國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公曹髦死後葬洛陽。文帝曹丕倡導儉葬,他依山為陵(即沿山挖洞),葬於邙山首陽山,故稱首陽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稱高平陵。高貴鄉公曹髦稱帝后,不甘為大將軍司馬昭手中玩物,於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個太監、侍衛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部將成濟一戟刺死,甚為悲壯慘烈。他後被以王禮安葬。

西晉陵區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西晉共歷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崩於洛陽,葬於首陽山。公元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晉陵區共有5座皇陵,分別為高原陵、峻平陵、崇陽陵、峻陽陵、太陽陵。

北魏陵區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北魏都洛陽共歷8帝41年。現已確認埋葬在洛陽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其陵分別為長陵、景陵、定陵、靜陵。北魏為北方鮮卑人政權,其民族善於騎射,剽悍兇猛。但孝文帝遠見卓識,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成就了中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還。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於是北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他自己則身體力行,死後葬今孟津官莊村南的長陵。長陵,高35米,直徑60米,當地人稱"大冢"。景陵,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位於長陵之南、今冢頭村東。《資治通鑑》說,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曾登魏宣武帝陵察看王世充軍情,足見景陵地勢高峻。

“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探秘

另外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及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陵、以及蜀漢後主孝懷皇帝劉禪、南唐後主李煜、後蜀後主孟昶、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區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