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曾长期依赖进口,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历时5年造出国产圆珠笔头!

提起圆珠笔,很多人会觉得不以为意,然而中国制造业却在很长时间内难在一个圆珠笔头上,要以每吨10多万元的价格进口。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他带领团队历经5年,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终于在2017年实现量产,为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了"中国笔头"!他就是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86级校友王辉绵。


曾长期依赖进口,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历时5年造出国产圆珠笔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始于点滴积累,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在王辉绵的成长经历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1990年,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王辉绵做了一名基层技术员。并不满足于干着眼前简单的活儿虚度光阴的他,从此在工作岗位上开启了边实践、边学习、边钻研的成长之路。

曾长期依赖进口,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历时5年造出国产圆珠笔头!

开拓创新,打破垄断

1998年,公司组建不锈钢棒线材产品研发团队,王辉绵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脱颖而出,成为团队负责人,并很快开发出高性能不锈钢线材系列品种,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际上,不锈钢棒线材在公司的产品结构中是小类品种,在笔尖钢之前,很少像大类品种那样引人瞩目。但在王辉绵和团队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依然涌现出清洁球用钢、高端焊线用钢、不锈螺纹钢等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产品,为公司丰富品种结构、树立品牌形象立下汗马功劳。


曾长期依赖进口,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历时5年造出国产圆珠笔头!

2009年,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启动,对大桥用螺纹钢筋的各项指标要求十分严苛。王辉绵意识到,这是一个拓展不锈钢棒线材应用领域的难得机会。然而,建筑用不锈螺纹钢筋的制造难度极高,世界范围内,能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与每次研发攻关一样,王辉绵带领团队成员又一次没日没夜往返于实验室和生产现场。一边试验、一边翻书、一边试着生产……就这样经过一年艰难的攻关,产品终于试制成功。

2013年,在众多国际知名不锈钢企业同台竞标的情况下,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凭借过硬的质量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替代了传统钢材,实现了双相不锈钢钢筋首次在国内桥梁上的批量化应用。自此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而由于产品质量稳定,服务到位,太钢还收到了大桥管理局专门发来的感谢信。王辉绵也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太钢集团上下的普遍尊重。


民族振兴,实现飞跃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然而光鲜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要,以每吨10多万元的价格进口。

曾长期依赖进口,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历时5年造出国产圆珠笔头!

一直以来,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早在2011年3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启动,王辉绵担任笔尖钢课题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

经过5年近百次的试验,王辉绵团队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稳定性、耐锈蚀性等7大类技术难题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

终于取得成功。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2016年9月,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地写上"中国制造"的标志。

曾长期依赖进口,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历时5年造出国产圆珠笔头!

多少年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行业领域,无数像王辉绵一样的北科大人在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他们将国家使命作为己任务实创新不畏艰难勇于承担起国家与民族的使命,在中国制造、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北科大人一直都在努力!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校友网、人民网、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