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邓尼茨的“狼群”战术为何会葬身大西洋?

王不二说史


二战爆发之前,希特勒对德国的海军发展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德国海军面对英国海军在总体实力上的绝对优势(特别是在大型水面舰只方面),

显然无法与之打一场日德兰海战那样的堂堂之阵,于是便使出了其“杀手锏”——潜艇破袭战。

卡尔·冯·邓尼茨海军上将,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的潜艇艇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曾经在英国的战俘营中潜心“钻研”过潜艇的海上破袭战术,不但是当时德军中首屈一指的潜艇战专家,还是法西斯主义的强烈信仰者和希特勒的狂热拥护者。此时希特勒也正需要借助他的力量来对付英美海军,企图通过无限制潜艇战来破坏盟国的海洋运输。他对这位被称作“希特勒青年”的邓尼茨始终信任有加,而邓尼茨本人几十年潜心研究的潜艇战理论,现在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舞台。

尽管德国的战争机器在高速运转,开战之初,邓尼茨手中却只有57艘作战潜艇,但却立即在大西洋的航线上大打出手。他赖以成名的“狼群战术”是由潜艇夜间水面攻击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就是在对方船队可能经过的航线上横向展开一队潜艇,如果有一艘潜艇发现了敌踪,立即跟着它走,同时通知其他的潜艇集合到一起,并驶向前方等候,以便在夜间发动袭击。

这种新战术果然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海狼狂潮”,将一根致命的绞索越来越紧地套在了大英帝国的头上。

对于德国在大西洋上的“狼群”攻击,盟军方面,特别是作为岛国的英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大西洋交通线是英美的命脉,没有大规模的海洋运输,两国就不能在欧洲战区进行持久的战争,因此英美在自己的军事计划中把取得大西洋战区的制海权当作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西洋反潜战又迅速展开。

但在最初,英国人对于这种“狼群战术”显然缺乏有效的对付办法,

德国“狼群”在大西洋兴风作浪,盟国船员一度将北大西洋称为“恐怖的黑窟”,仅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间,盟军被击沉的各种船只总吨位就达760万吨,以至于丘吉尔大声疾呼:盟军要联合起来进行“大西洋之战”。

1942年初,德国的“狼群”损失开始剧增,这已经给了邓尼茨次警告。损失的原因在于德国在东线战场吃紧,大批兵力东调,使得盟军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进行反潜作战。很快,盟军就改装和建造了大批经济实惠的护航航空母舰,一艘艘护航航空母舰开始游猎大西洋。同时,英国人发明的高频定向设备和分米波雷达也给德国潜艇以严重威胁,邓尼茨的“狼群”第一次遇到了真正的克星。

但德国“狼群”在局部地区仍能造成优势,

到1943年初,已使盟国损失的各种船只总吨位又增加了1000万吨,邓尼茨为此付出了155艘潜艇的代价。这对于法西斯德国海军来说,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希特勒开始进犯苏联之后,大西洋已成为次要战区,德国不可能再给该战区调拨大量的兵力兵器,邓尼茨很难得到补充,这使他已预感到大事不妙。他所率的“狼群”看来是在劫难逃。

1943年后,大西洋战局急转而下,盟国的空中兵力在大西洋地区的迅速增加,尤其是大量护航航空母舰的参战,大西洋海域的漏洞被填补了。“狼群战术”已不再有用武之地,邓尼茨再狡猾,也是回天无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德国所有潜艇于5月之后全部灰溜溜地撤出北大西洋。到这时,邓尼茨知道德国输掉的不仅仅是”大西洋之战”,而且也输掉了整个战争。


秦皇唐宗


希特勒看中他的忠心本来,按照丘吉尔的意思,邓尼茨这个新总统和他组建的临时政府是可以被承认的,然而苏联人对此不满。1945年5月23日,邓尼茨和临时政府的成员们被逮捕,一位美国将军问邓尼茨还有什么话要说,邓尼茨说:“每一句话都是多余的。”1945年冬,在牢房里接受审判的邓尼茨才知道,自己被希特勒选为继承人是纳粹军备、军需及军火部部长施佩尔的推荐。那是在4月23日,施佩尔从德国北部飞往柏林,向希特勒告别,当时,希特勒正在起草遗嘱,施佩尔推荐了邓尼茨为接班人。纵观当时树倒猢狲散的第三帝国,除了邓尼茨,希特勒再也挑不出别的继承者了。戈林和希姆莱与盟军私下接触,在希特勒看来是严重的背叛;宣传部长戈培尔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都是文人,没有统率军队的能力。和邓尼茨猜想的不同,希特勒是想让德国继续战斗。陆军将领们一向和希特勒不和,又不执行希特勒的“焦土政策”;而邓尼茨,有威望、有能力、没有参与此前的政治斗争,最重要的一点是——忠心。证明邓尼茨忠心的例子有很多,他的两个儿子作为海军军官都在二战中阵亡。尽管他实质上从未加入过纳粹党,但是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曾送他一枚金质纳粹党章,因此他认为自己是纳粹荣誉党员。在纽伦堡审判中,邓尼茨被判处10年监禁,在西柏林的施潘道监狱服刑期间,邓尼茨被人描述为“毫不后悔,满怀憎恨地做着体操和阅读书籍”。英国记者评论道:“海军元帅邓尼茨一直没有后悔的表现,他仍然是施潘道最危险的人物。”1956年10月1日,邓尼茨被释放,居住在德国北部的一个村子里。1980年12月24日,邓尼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是纳粹德国27名元帅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柚子爱摄影


在战争中,我唯一担忧的就是潜艇的威胁……对我来说,这方面的战斗,要比英伦本岛的空中决战更加令人担忧心。

这句话是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的,他口中的潜艇的威胁,指的就是德国在邓尼茨指挥下所进行的“狼群”战术。

德国潜艇教父邓尼茨

邓尼茨被称为德国潜艇教父前,就已经是一个海军老将了,他于1891年出生在普鲁士一个贵族家庭,19岁就加入了德国海军,只是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在潜艇部队编制,而是海上作战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邓尼茨从轻巡洋舰调往潜艇部队。在那里他找到了奋斗目标,他认为潜艇才是杀手锏。

1918年,邓尼茨任UB68号潜艇艇长,在地中海战区执行任务。他与当时的潜艇指挥官施泰因鲍尔共同研究出潜艇的新战术,即将传统的白天作战改为夜间作战,潜艇在夜色下的保护躲过敌方驱逐舰,攻击商船。

同年,邓尼茨就被俘了。原因并不是这个新战术不好,而是邓尼茨指挥潜艇刚击毁一艘商船准备撤离时,潜艇突然不受控制地跑到了海面上。年轻有为的邓尼茨又不想殉国,于是就投降了。

狼群战术的诞生

邓尼茨很有野心,他被关押在战俘营时就一直在琢磨新战术。所以等一战结束后邓尼茨很快得到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的赏识,并且成为了潜艇部队的指挥官。


一战后潜艇在欧洲各国的地位就如同二战时航母在日本的重视程度,日本更热衷于大和舰,而欧洲各国当时更看重水上军舰。

当然这和潜艇的使用情况也有关,当时的潜艇有这样几点问题:

  • 水下航速过低
  • 潜航时间短
  • 火力弱
  • 视野狭窄

这样几点问题,导致潜艇的实战价值并不高。潜艇如果在水面攻击,就暴露在护航军舰的视野范围内,而且还没军舰跑的快,所以想逃都难。而如果是在水下攻击,鱼雷命中率又进一步降低,又由于体积问题,携带的鱼雷也极少,不能像军舰那样。更致命的是,当时英国已经装备了可以探测水下潜艇的声呐。

但邓尼茨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当时二战还没打响,邓尼茨却早就做好了准备。他认为德国是内陆国家,想要穿越重重阻碍才能到大西洋和英国干架,干坏了回来修也非常麻烦,而潜艇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用潜艇切断英国的航线,英国就成了死岛。

基于这个目标,邓尼茨认为应该打击商船,而不是所谓的敌方军舰,当然他也有点不要脸,也不管不能攻击商船的条约,干就完事了。

  • 水下航速低,潜航时间短,那就多数时间在水上航行,等接近目标再下沉
  • 火力弱,水下攻击命中率低,那就避开护卫舰再打商船,打完一艘就跑
  • 至于潜艇怎么避开护卫舰,可以堂而皇之的趁着夜色从水上接近,如果护卫舰用探照灯正好暴露自己。

邓尼茨可以说是把潜艇作战计划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但这还不能称为“狼群”战术,因为还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数量庞大。


狼群战术的试验

邓尼茨拍脑子想出这个狼群战术后,他是煞费苦心,要满足潜艇体积小,续航能力大,速度快的要求,他试验多次最后确定了排水量在500吨最合适。新的潜艇配备了4个鱼雷发射管,一次装载12-14枚鱼雷,水中航速每小时16海里,20秒即可完全潜入海中。

邓尼茨通过计算,认为德国需要300艘潜艇,即可使英国的海上运输完全切断。这样100艘作战,100艘休整,100艘往返,保证了持续作战能力。

然而,他们的元首希特勒却不这么认为, 希特勒更青睐大型水面战舰,对潜艇的事情并不上心,导致二战开始时,邓尼茨也只有57艘潜艇。

狼群战术大显身手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即对德宣战,在海上对德国进行封锁。

可是英国刚放出狠话,大刀早已饥渴难耐的邓尼茨把商船雅典娜号送入了海底,随后又穿过层层警戒潜入英国斯卡帕湾基地,把战列舰皇家橡树干没了。到次年3月份,大概击沉了200多艘军舰和商船,战绩斐然。

大显身手的邓尼茨也荣誉加身,晋升为海军上将,就任潜水舰队总司令。

之后随着德国领土的不断扩张,潜艇部队也在大西洋肆意妄为,这才有了开头丘吉尔所说的话。

盟军的反制

为了制住这个嚣张的不行的德国潜艇,英美海军开始全力实施反潜作战。随着强大的护卫舰队的建立,严密的空中、海上监视网的形成,特别是用于反潜作战的新型雷达和新型深水炸弹投入实战,德国潜艇的损失惨重。


邓尼茨为此又搞了使用通气管的潜艇,但是建造受到了盟军轰炸,直到1945年4月才正式服役。这日子,已经是一言难尽了。

邓尼茨本人的结局

虽然邓尼茨发明的狼群战术不再起作用,但他的官运却丝毫不受影响,他于1943年出任海军总司令,又晋升海军元帅。希特勒自杀前,就那烂摊子,还制定了邓尼茨做继承人。于是邓尼茨当了3个星期的元首。

1945年5月8日,邓尼茨在停战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被判处10年监禁,1956年才出狱,闲赋在家直到1980年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