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道家學說之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今天,我們來談談儒家學說之陽明心學,“寧心於內,無敵於外”。

本期,推薦給大家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

文 | 履風之右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王陽明的一生其實挺坎坷的,明明很有智慧,但卻偏偏時運不濟,兩次科舉落第。雖然後來順利當官,非常能幹,卻沒能得到皇帝賞識,還一度被貶。

但是,王陽明並沒有鬱鬱寡歡,他在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也就是如今我們口中的陽明心學。

《傳習錄》這本書,就是陽明心學的精髓所在,也是瞭解陽明心學經典的入門必讀書。該書不僅僅是履右君推薦,查查資料,發現還有不少大人物也推崇備至。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兩千年帝制終結者孫中山、新文化運領袖梁啟超以及日本明治維新功臣伊藤博文,當然還有已故國學大師錢穆。

上面列舉那麼多大咖,還不足以表明陽明心學的實用性;履右君粗閱此書後,發現其“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學說,竟然與“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之真經口訣如出一轍。

話說當年張無忌憑此口訣,悟出九陽真經之絕頂內功,一統日月神教;我等退而求其次,領悟下陽明心學裡的三個核心要義,感受下現實中哲學的偉大磅礴之力。

言歸正傳,陽明先生的觀點可歸納為三點,即,一是心即理,二是致良知,三是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心即理,即完美的行為準則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遇到難題與其勞神費心,不如傾聽內心原本的聲音。

這要怎麼理解呢?我們不妨來看個故事。

一個叫徐樾的弟子對王陽明說,自己已經習得了陽明心學的真諦。王陽明不動聲色,讓徐樾舉例說明,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結果徐樾每舉一個例子,王陽明就否定掉一個。

這下徐樾不樂意了,心想著你這是非要和我對著幹?這時王陽明說了句話:“你太執著於事物。”徐樾一開始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王陽明就指著船裡蠟燭的光說,“這是光。”然後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說,“這還是光。”

接著,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

這個小故事充滿著哲學意味。你瞧,蠟燭能發光,但光不僅在蠟燭上,還可以在太陽上、月亮上、爐灶上。所以,如果你心中有光,那麼光便無處不在,這就是王陽明要告訴我們的“心即理”。

回到生活中,說說孝順父母這件事,並不是社會道德要求你去做,你才這麼做的,而是你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所以才孝順。

對於你來說,你要關心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愛父母,是否因為工作忽略了父母,而不是僅僅關注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社會對“孝順”的定義。

其實,每個人心中天生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我們應該好好關注自己的良知。聽從自己本心的召喚,從本心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不受外在的道德判斷左右。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致良知,即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只不過被後天的習氣和私慾所矇蔽了;若能恢復並遵循本然的良知,就能分清善惡,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舉個例子,有個叫朱廷立的官員向王陽明請教在工作中致良知的問題,王陽明沒有正面回答,反而和他談起了用良知去修身。

這朱廷立雖然不知道王陽明唱的是哪一齣,但回到工作中,他還是按照王陽明的教導開始修養身心。

在這個過程中朱廷立竟然慢慢體會到了百姓厭惡的事情、喜歡的事、和他們應該遵守的事,工作一下子就有了方向。三個月後,朱廷立開始得到了百姓的肯定。

原來,用良知去修身就是工作,用良知去工作就是修身。也就是說,朱廷立已經不知不覺地在工作中落實了致良知。

在現實中,我們就要定期對自己進行反省,思考下是否因為私慾遮蔽了良知。時常自省,能讓我們即使發現自己身上的毛病,然後有意識地用行動去克服。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寧心於內,無敵於外《傳習錄》


知行合一,這個詞簡直再熟悉不過。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知”,指的是良知,這裡的“行”指的是行動、行為或實踐。“知行合一”就是你的良知和行為是保持一致的。

例如,人們知道要拾金不昧,這是“知”,但一個人有可能在撿到一張“毛爺爺”時並沒有選擇“把它交給警察叔叔”,而是塞進了自己的口袋,這就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呢,其實也是知行沒有合一的結果。

書中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次王陽明外出郊遊看見了一塊良田,喜歡的不得了,於是萌生了“如果這塊田是我的該有多好啊”。

其實,身為官員的王陽明是有能力將那塊良田佔為己有的。但很快,他的良知就認識到把別人的良田佔為己有是不對的,傍晚,王陽明努力將這念頭徹底抹去。

而這個簡單的思想動作,這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良知告訴他不能霸佔良田,最後他確實也是這麼做了。

知行合一並不是空洞簡單的哲學思想,它很實用。例如,面對學習,要學以致用,這是知行合一;面對工作,要符合實際、腳踏實地,這是知行合一;面對夢想,要分解可執行可測量的步驟,這也是知行合一。

以上就是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當王陽明悟透心學之後,哪怕他遭受不公,仍能坦然待之,這就像他臨死時所說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初看此書後,彷彿一下子悟出了“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的九陽真經奧義,寧心於內,無敵於外。

好了,今天到此結束,大家下期見。

關注我,每日分享一本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