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時光沖刷下的“興化府古城”,藏著許多故事,有人喜歡它藏匿的美食,有人喜歡它的古色古香,還有人,喜歡走近它,撫摸它老舊的痕跡。隨著“興化府古城”改造項目的啟動,社會各界對老街改造的一舉一動都十分關注,它會不會失去原來的古樸味道,會不會太商業化?它會不會步“西湖水鏡”的後塵?幾多憂慮,幾多惆悵,老街改造後,能否煙火猶存,“城市溫度”猶在......


波折的定名過程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圖:木蘭雨

廟前那邊,開始封閉動工修繕了。等了半年多,總算啟動了!

莆田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前前後後應該整了有兩年多,我也被邀請參加了幾場討論會、評審會,知道以歷史文化街區進行規劃的,一個是莆田的老城區,一個是涵江的蘿苜田。

老城區那一片,是以“宋城”名義上報的,大約認為這裡是宋時建城的吧。但宋代古建除陷在馬路下的“三清殿”以外,其餘最多到清。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興化古城門

宋城一詞,除了有自我標榜之嫌外,放眼全國,可以說已是爛大街了!在去年參加的最後一次評審會上,市領導終於提出,不要用“宋城”這個名,建議用“興化府古城”,總算是把“宋城”這個稱呼給否了。

但在今年2月2日省政府批覆的《莆田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這裡仍然是表述的:宋城歷史文化街區。看來“宋城”這個名頭是早報上去的,即使發現不對,也來不及更改過來。

就像房地產目一樣,申報規劃審批的名稱也許很土,但銷售的時候都是什麼什麼“院子”、什麼什麼“御景”、什麼什麼“雅苑”,一副高大上的樣子……

不說了!因這事,跑去看了一下廟前,想拍個照記錄下,紀念這裡最後的煙火味!

一條街望過去,安靜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矗立在路口的山寨牌坊

從梅園路下來,到了廟前路口,這裡出奇的安靜。按說現時雖仍在疫期,但道路解封后,街上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可這裡是那麼的安靜,打腳底透上來一股涼意,有一種慌亂的感覺。

路口那個山寨“廟前”牌坊還立著,以前一瞅就氣不打一處來,現在見著,卻覺得——眼見它就要成為一堆碎木了,頓生憑弔之感。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大宗伯第”,比起七年前進去的時候,更加破敗。原來門口井心先生寫的那副“四百年鐵樹發新花 依舊春官第宅,廿世紀莆陽徵故物 多少禮部文章。”已經換成“宮保尚書舊?, 有明古建遺。”仍然是井心先生筆力雄壯開闊的字,但上聯最後一個字被一張“非本居民不準進入”的通知給蓋住了。

好吧!就不進去了。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門前胡亂拉扯的電線

“大宗伯第”門前立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但看著髒兮兮的門面,“保護”二字從何說起。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看見“大宗伯第”一坎門面上貼的兩張小紙片,明白了——“已簽約”“已交房”。

這條街上其他店面,有的只是貼著“已簽約”,不知道籤的是什麼約,交的是什麼房。交給房東?政府?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落豆丕”門前貼的紙片

有幾家門面還開著,店家在慌亂的收拾最後一點家當。還有三兩家依然貼著“拆遷大甩賣”,希望多少挽回一點損失。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但大部分應該都有新去處了吧!連那家“正宗算命”,也在門楣上掛著一塊板,告知大家,已經遷往對面城隍廟進去100米云云。

走幾步,聽到兩人對話:

“你搬到哪裡去?”

“不做了,回去!”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一條街望過去,安靜!還是安靜!是一種發怵的安靜!

走走停停,記錄老街的樣子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長壽社區的公共廣告欄,層層疊疊地貼著疫情防控指南、電動車防火指南、套房招租,最裡面是“社佈告”。

花花綠綠的,和這條街的風格倒是還搭。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這個八字開的門牆,算是這條街標誌性的建築了。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還憶起這味道嗎?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這條街走到頭,是衙后街與大路的交叉口,以前能夠佔著路口有門臉的,多少都算是土豪了,主人都比街上別的人家拽。

你看,那家肉鋪還悠哉悠哉地開著,好像這改造全然和他無關似的。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終於見到那個“通告”了,硬生生地杵在四岔路口的中間,藍底白字,官方標準色。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衙後、大路還沒有動,一切照常,但因為疫情的緣故,基本上是“店等人”。儘管每家都弄了“店外店”,大路尤甚,幾乎佔了半條街,那是我們城管開恩的吧!

可是沒人就是沒人,又待怎樣?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長壽社比起兒時的印象,添了龍柱、修了飛簷,頓時威武起來。

“西湖水鏡”能成為前車之鑑嗎?

興化府古城“復活”記,但願歸來仍是少年

往回走到路口,一群工作人員拿著圖紙在比劃著什麼。他們那邊應該有詳細的藍圖和建施圖吧。在研究名城保護規劃的時候,圖紙都很宏觀,各種顏色代表各個功能、性質,煞是好看。但我對落到實處的細節總是疑竇重重。

昨晚和阿飛聊起這事,提起了“西湖水鏡”。那規劃圖、平面圖,不也是讓人滿心期待嗎?

建的時候,工地圍擋得嚴嚴實實的,愈發充滿了想象力,似乎即將穿越百年,泛舟於“小西湖”的水面,只見兩岸楊柳依依,微風拂面。

及到工程掃尾,一些圍擋扒開,透進去一看,壞了!小橋、堤岸、河道、湖底,全是白生生的水泥,在陽光下那麼刺眼。

那時還安慰自己,也許還沒完工,綠化不是還沒做嗎?河水不是還沒引流嗎?也許還有小景還沒設置吧?做好了應該還是漂亮的吧?但是——可但是……

不說了!打從那兒經過的時候,再不會轉頭去看一眼什麼“西湖水鏡”了,連那邊以前時常光顧的做畫框的小曾那裡,也基本是趁晚摸黑了去。

修繕古城,總是好事,但好事不等於最終就能夠辦好。昨天我把拍攝的圖片發朋友圈,阿飛跟帖評論說:修繕一座老房子一年半載都不夠……然,半年修一片?

一位畫家朋友調侃說:十天能夠修建一座醫院,這你都不相信?

阿飛回說:速寫跟工筆能一樣?

吳冠中說:這世上文盲不多了,但“美盲”仍然佔大多數。做事的如果是美盲,這裡以後就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