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50年代出口創匯的“瓷宮燈”

​說起瓷器收藏,一般人會認為離自己很遠。其實不然,瓷器收藏的門類眾多,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不分高低貴賤。在收藏界,民間有種“5、6、7”的說法,是指上個世紀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生產的陶瓷精品,緣起則是從“毛瓷”和“文革瓷”開始的。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60年代瓷板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歷史上享有盛譽的中國陶瓷,從屢遭摧殘頻於滅亡中重逢甘雨,開始恢復和發展生產, 隨著生活的安定和改善,人們對陶瓷的需要量越來越大,促進了陶瓷發展的速度,當時恢復得較快的地區有景德鎮、宜興、醴陵、唐山、石灣等地。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組織建國瓷生產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恢復歷史名窯的工作相繼開展。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文革“瓷塑”

1955年10月,在第一次全國日用陶瓷會議上,對恢復和發展我國曆史名窯的傳統產品作了具體安排。並明確現在的陶瓷藝術是為人民服務,所以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革新,不能脫離人民大眾的社會基礎一味仿古。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70年代粉彩“瓷壺”

從1956年開始,龍泉窯,鈞窯,磁州窯、定窯,德化窯,建窯、耀州窯等先後恢復生產。通過繼承和發展,為以後中國陶瓷發展開闢了道路。而這些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瓷器,如今已經有了很大的收藏價值。這些寶貝很有可能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家裡還在正常使用呢。所以,趕緊回家找一找,沒準兒就能找到自己的“傳家寶”!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美品大賞:粉彩餵雞圖水盂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70年代粉彩餵雞圖水盂,高6釐米,直徑6釐米。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釉色白中泛青,釉面較肥腴。設色濃豔,佈局舒朗,生活氣息濃厚。彩料依然延續傳統配方,人、物畫法在古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創作。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餵雞圖”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黃胄先生也曾經畫過“餵雞”的題材,其生動飽滿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底足胎質與古代瓷器相比,相對粗松,修胎也不太精細。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底款磨損,但依然可見“中國景德鎮"四行款以及"MADEINCHINA",是過渡時期(1977—1979)的款識。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美品大賞2:粉彩枝上鳥鳴圖水盂(一對)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70年代粉彩“枝上鳥鳴”水盂,與“餵雞圖”水盂是同時代的產物。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作品以生動的筆法,沿襲了傳統的粉彩繪畫技法,將花、鳥、字安排的井井有條,依然是清末民初的風格。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器身高5.5釐米,寬度為6釐米,底款依然是中國景德鎮的印製款。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作為在當時中國經濟非常困難的時期,這些能夠出口創匯的特殊產品,在五六十年代那一代人的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收藏“5、6、7”,回家去尋寶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