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余秋雨其人毁誉参半?散文被赞世人却不容,成文化圈公敌另有原因

余秋雨其人毁誉参半?散文被赞世人却不容,成文化圈公敌另有原因

“衰世受困于谣言,乱世离不开谣言,盛世不在乎谣言”,这是我国文学大家余秋雨的经典名句,同时也是他这一生命运真实的写照之一,“余秋雨”这三个字,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大众文化时代的宠儿,最终却变成知识圈的公敌,如此天差地别的转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余秋雨其人毁誉参半?散文被赞世人却不容,成文化圈公敌另有原因

余秋雨和他的散文

余秋雨出生于浙江余姚,那是个温婉美丽的江南水乡,就连他的名字也流露着浓浓的诗意纵观我国当代文坛,提起散文就不得不联想到余秋雨,他的散文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仅仅一本《文化苦旅》在台湾便一年反复印刷了11次,由此便可见他散文的魅力之大。

在余秋雨散文的字里行间,笔者全然读不出任何传统散文的束缚,有的只是传统文化意蕴和人生真谛的融合,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对历史生活深入的参悟,他的第一篇散文集《文化苦旅》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也使他在日益复杂的文化圈中稳稳的占据了一席之地。

读余秋雨的散文,一方面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历史的深沉,一方面又能够让读者不自觉读古通今,架起古今沟通的桥梁。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开篇便写到:“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地”,这样简单的语句没有丝毫华丽辞藻的堆砌,竟朴素到让读者感到惊艳。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文字仿佛都归于内容本身,所有的文字就是世人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用语,这种关于创作的取舍甚至可以用大胆来形容,但这种取舍也正是余秋雨能够在现代文坛纵横驰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余秋雨其人毁誉参半?散文被赞世人却不容,成文化圈公敌另有原因

散文被赞却为世人不容

在当代文化界,余秋雨绝对堪称是教科书版的人物,从学校课堂上的书本教育,到大众传播媒介上的介绍,他在文化界所创下的硕果累累想必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但毫无疑问的是,余秋雨在文化界也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公敌的位置。

不得不说,余秋雨这样的经历和娱乐圈中的许多明星十分相似,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始终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甚至一些细微的举动都会被有心之人无限放大,加以抨击和污蔑。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无论是这些明星还是余秋雨都往往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但是他们却往往无能为力。

事实上,世人评判余秋雨时最大的争议就在于他曾经在特殊期间为四人帮撰写过几篇评论鲁迅和胡适等的文章,还参与了特殊期间复旦大学全面复课时的教材编写,可当时特殊期间对文人的打压如此之重,放眼全国甚至没有几个文人可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余秋雨顺理成章就成为了四人帮利用的对象。

但这也并非余秋雨的本意,否则他也不会在发现评论对象不妥后,独自一人逃到一座荒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试想一下,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食物没有干净的水源,是要靠着怎样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够生存。

因此,如果单单以这种说法去评价余秋雨是完全立不住脚的,毕竟就算余秋雨最开始确实有错,但最后也算是及时止损,世人真的没有必要揪着这一点错处死死不放,而他之所以成为文化界中公敌,肯定也是另有其因的。

余秋雨其人毁誉参半?散文被赞世人却不容,成文化圈公敌另有原因

如“镜子般”存在的余秋雨

笔者认为,余秋雨之所以能够被当作文化界中的公敌,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身上能够折射出的“一类人”,而这“一类人”又恰好是被文化圈中的大部分人所反感的,余秋雨就好似一面镜子般将文化圈中大部分人最不想成为的样子展露在世人面前,如此“近乎透明”的存在当然不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发现,所以这些人竭尽所能的去批判,却从来不去思考自己本身的问题所在。

正如大家生活的这个社会,网络技术的发达让消息成为共享,当网上传出一系列负面新闻时,大多数人往往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施暴者,而他们却并没有想到,或许在生命中的某一个瞬间,他们自己就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可他们看到了自己最不愿意成为的另一面,便会下意识的去打击。

另外,作为文化界中有着较高声望的大家,余秋雨本该是拥有高尚情操且具有骨气的,在日常行为也要谨慎低调,这样才能够担得起“

文坛大家”的称号,就算是对权力、欲望有着近乎本能的追逐,也必须要有一定程度上的遮掩,避免本身吃相太过于不堪入目。

余秋雨其人毁誉参半?散文被赞世人却不容,成文化圈公敌另有原因

而余秋雨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以苏轼等人自比,且对权势的谄媚完全浮于表面,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掩,这样的做法不免就会让人产生厌恶之感。

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无非是由两种原因所造成的,一种是精神造就的悲剧,例如岳飞,他对国家忠心耿耿,心心念念都是如何收回已经支离破碎的江山,可惜生不逢时,还未大展宏图便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只能惨淡的谢幕;另一种则是性格所造就的悲剧,例如项羽,楚霸王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刚愎自用,硬生生断掉了自己的优势,落得个自刎乌江边的下场。

笔者在文章开头便已经提及,余秋雨是大时代背景下造就的悲剧人物,这种悲剧并不是命运多么坎坷,而是在命运的长河中行走时,余秋雨的周身被一种巨大又无形的力量所包裹着,这种力量让他无法反抗也根本反抗不了,他的性格和精神无一例外都是他命运悲剧道路上的推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