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红红火火讲历史


商山四皓并不是什么奇人异士,他们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壮举。如果不是张良建议吕后把他们四个请出山的话,也许历史上都没有人知道这四位是何许人也。

那么何谓之“商山四皓”呢?商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陕西省境内,这座山本来没有什么大名气,由于“四皓”而出名。那么又何谓之“四皓”呢?皓,白也——《小尔雅》,后来这个“皓”字后来引申为老年人的白头发和白胡子,也可以用“皓”来代指须发皆白的老年人。“四皓”就应该是四个头发和胡子全部都已经发白的老年人。“商山四皓”就是居住在商山的四位须发已经全白的老年人。这位老年人都是秦汉时期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都是当时的博学之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学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这四个人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他们四人为躲避此祸而隐居到了商山之上。后人也用“商山四皓”来指有名望的隐士。刘邦登基之后曾经请这四位老者出山做官,但是他们几个毅然决然拒绝了刘邦的邀请,依然居住在商山之上。

刘邦晚年政治生活中,最令他头痛的非“夺储风波”莫属。在刘邦的支持下,戚夫人母子对太子之位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嫡长子刘盈性格既不像母亲吕后,也不像父亲刘邦。和刘邦的坚韧不拔以及刚强腹黑不一样,刘盈是一个性格懦弱、仁德宽厚之人。相比较而言,皇三子刘如意则比较像刘邦。刘如意年纪轻轻就表现得非常聪明。刘邦非常喜欢皇三子刘如意,经常表达对如意的喜爱之情。刘邦也经常把刘如意抱在身边,多次表达刘如意“类我”的观点。刘如意深得刘邦喜爱,戚夫人也深得刘邦喜爱,刘邦由爱生意流露出更换太子的意思。戚夫人做为刘邦最宠爱的妃子,自然知道刘邦的心理,所以戚夫人挑起夺嫡之战。刘邦和戚夫人虽然有意扶刘如意上马,但是他们并不没有做好夺嫡的准备,也没有应对好失败带来的种种危害。

刘邦和戚夫人的意图已经像司马昭的心一样路人皆知。戚夫人已经触及到吕后的底线。面对刘邦和戚夫人的咄咄逼人,吕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逃避,只有亮剑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吕后知道自己能依靠是吕家的力量,功臣派的拥护,以及传统的礼法。吕后积极联合各位大臣,只要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求爷爷告奶奶,哪怕下跪都可以。

刘邦的废立大计,在朝堂之上提出来以后,马上引起了文武大臣的强烈不满,其中最不满的人是周昌与叔孙通。文武大臣相争不下的时候,周昌站了出来,勉强说了一句: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非常清楚这不是周昌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绝大部分大臣的想法,他可以不顾及周昌的“期期”,他不可以不顾及朝臣的力量。于是刘邦决定暂时推迟废除太子的计划。 刘邦和朝臣辩论的时候,吕后一直躲在后堂偷听,吕后万分感激周昌在朝堂上的行为。吕后和太子遇到了周昌,马上给周昌下跪行礼,千言万语只化成一句: “微君,太子几废。”

后来刘邦再一次在朝堂之上提出更换太子,这一次要比上一次愿望更强烈。大臣知道刘邦这一次是想动真格的,他们知道如果这一次自己不誓死力争,那么以后就再也没有力争的必要了。上一次刘邦想废立太子的时候,周昌结结巴巴来了一个期期不奉诏。这一次反对最激烈的是叔孙通。叔孙通先是用晋国的骊姬、奚齐的故事,胡亥和扶苏的故事,然后又准备以死相逼。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叔孙通这么有骨气。刘邦虽然表面答应不更立太子,心中依然想着更换太子。

吕后知道虽然有大臣们支持自己和刘盈,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打消刘邦改立太子的念头。吕后被逼的没有办法,她想到了早已经赋闲在家的张良。吕后让兄弟吕泽“劫持”了谋圣张良,逼着张良给他出主意。张良本来不想掺合这件事。张良认为刘邦想换太子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根据自己喜爱换一个继承人,这件事可以征求大臣的意见也可以不征求大臣的意见。在这件事上很明显刘邦不需要任何人为他出谋划策。吕泽还是不依不挠地坚持要张良出主意。最后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在张良的建议下,吕后和刘盈以极高的规格,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和极大的诚意邀请商山四皓出山。史书没有记载吕后用什么方法打动商山四皓,我们只知道他们最终走出商山投到太子门下。

又一次宴会中,刘邦看到了四个白头发老头站在刘盈身边。刘邦一打听才知道这四个人是商山四皓,他非常吃惊。刘邦没有想到自己请不来的人,刘盈竟然能够请来。刘邦非常吃惊地说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这时候才意识到刘盈和吕后的手段,刘邦错误的以为刘盈羽翼已丰。刘邦指着这四个老头对戚夫人说: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刘邦从此以后彻底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既然这四位老头不是什么绝世奇人,为什么会打消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呢?

刘邦登基以后也曾经想请出商山四皓。但是商山四皓由于忌惮刘邦的“臭嘴”,始终没有给刘邦面子,他们四个死活不出来。刘邦请不出来的人,刘盈却请了出来。加上此前刘邦每次提出废立太子的时候都会受到朝臣们的一致反对。所以刘邦错误地以为刘盈已经有了自己的力量,错误地以为自己动不了刘盈。其实刘盈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张良就是建议请来四个老头帮刘盈壮壮胆。

刘邦这个人虽然出生于草根,而且言行举止也不太符合礼教。但是刘邦却是一个传统思想的坚持维护着,刘邦登基之后就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太子。刘邦还任用叔孙通负责制定相应的礼仪制度。刘邦也非常重视舆论的作用,他当年就依靠舆论的作用成功抹黑了项羽。刘邦此前的帝王无一例外的都是贵族,而刘邦却出身于草根。刘邦非常担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商山四皓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有影响力的隐士。这几个隐士其实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上的舆论导向。刘邦错误的以为社会上的舆论已经倒向刘盈,刘盈的社会影响力已经大到左右社会舆论。

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也并非全是商山四皓的功劳。功臣集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功臣集团强烈反对的话,刘盈可能根本撑不到请出商山四皓。耿直的周昌“期期不奉命”,不耿直的叔孙通以死相逼。刘邦看到了朝堂之上的力量已经拧成一股绳。如果刘邦强行废立太子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朝臣分裂,造成了政局分裂。如果刘邦改立刘如意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大臣和新任太子的离心离德。大臣们已经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刘邦不得不掂量一下利弊关系。此时刘邦已经开始倾向于放弃更立太子的想法,只不过商山四皓的出现更加直接促使刘邦放弃这种想法。

刘邦从一个小小亭长一跃成为皇帝,刘邦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觊觎他的江山。刘邦行事的核心宗旨是维护刘家江山。刘邦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一方面固然有喜爱的成分,但我觉得刘邦也有出于稳定江山社稷的考虑。在刘邦看来刘盈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君主,刘如意则是一个相对强势的君主。刘邦觉得刘如意能够保证汉家天下延续不断。但是朝臣们的反应和吕后的反击改变了刘邦的看法。刘邦一方面看到了朝臣的力量,另外一方面看出了吕后和刘盈的实力。刘邦推翻了之前对刘盈的看法,误以为刘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力量,认为刘盈和吕后足以保住自己的江山。刘邦同时认为刘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镇住吕后,也认为吕后能够辅佐刘盈保住江山。所以他才会放弃改立太子的想法。

我们阅读史料会发现刘邦性格中的摇摆性比较大。刘邦有时候做事雷厉风行,有时候却摇摆不定。当年刘邦想解决韩信的时候一直摇摆在杀与不杀之间。最后反倒是吕后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韩信,刘邦得到消息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刘邦有如此反应也说明他内心对于韩信的生死依然摇摆不定。刘邦想打击彭越,但是在彭越的生死之间也摇摆不定。最后还是在吕后的建议下才下定决心斩杀彭越。其实张良说的非常清楚,刘邦废立太子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结果刘邦就是举棋不定,一直没能废掉刘盈,夺储风波的后继影响还害死了戚夫人母子。后来吕后杀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完全没有征询大臣的意见,大臣也只能默认。吕后对待皇帝说废就废、说杀就杀,刘邦想把两个儿子换换位置都做不到,这和刘邦的性格有脱不了的关系。

商山四皓出山是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刘邦出于维护大汉江山的考虑。刘邦没有考虑清楚就发起夺嫡斗争,最后惨淡收场,直接把戚夫人母子置于刀口之上。对于刘邦来说有些得不偿失,对于戚夫人来说输掉“战争”则要以命相赔。


依稀说史


商山四皓不算什么,就是几个名士罢了,刘邦知道,能请出名士的,绝不是太子,而是张良,这就说明,大臣是支持太子的。

政治斗争是什么?看支持谁的人多。

支持皇帝的人多,那皇帝自然就是货真价实的皇帝。

支持太子的人多,皇帝处境就危险了。

支持太后的人多,皇帝就是傀儡了。

支持大臣的人多,那大臣就是权臣了。

现在大臣都支持太子,刘邦还敢擅行废立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提前退休的,甚至被杀。

大臣为什么支持太子呢?并不是太子能力突出,也是人品好,而是太子继位,权力格局稳固。

如果太子继位,那汉朝的政治格局就是外戚、亲王、功勋集团,三足鼎立,刘邦就不会杀功臣了。

而如果废太子,改立刘如意,刘如意势单力薄,如果想坐稳皇位,就必须把太子和吕氏外戚、吕雉都清理出局,不然,刘如意是爬不上皇位的。

当然,这个不足以让大臣支持太子,反对废立,因为这损害的只是吕雉一系的利益。

如果刘如意做太子,新的外戚集团还没培养起来,那必须拿功臣集团开刀,杀功臣,不然刘如意还是傀儡。

所以,功臣们必须反对废太子,萧何和吕雉联合起来杀了韩信,就表明功臣集团和吕雉联盟了,这次又请出商山四皓,表明张良也支持太子,刘邦自然无法废太子了。


中国通史视频


成为皇帝之后的刘邦,一直不放心的是王朝的传承,为此他干了很多事。韩信,你很能啊,弄了。英布,你很嚣张啊,灭了。将他的刘家亲戚,分到各个地方当王,稳固整个大汉王朝。

做完这些事,刘邦还是感觉不够。发现自己这个太子太软弱了,将来如何镇住那些文臣武将,守住江山?

天天晚上,戚姬又吹耳边风的。又感觉刘如意越看越像像自己,将来一定能当好这个皇帝。老刘开始起了心思。

但是,刘邦有些欠考虑了。因为天下人都不同意啊。

从那些跟自己打江山的老臣子来看

我们都是跟着你从家乡打过来的,跟吕雉母子熟悉着,有点情谊。刘如意不熟。还有我们这些年被你老刘搞怕了,好不容易指望换一个仁慈的皇帝,过点安稳的日子。你就换了。

从地方诸侯来看,不服。

你立刘盈,我们服。毕竟根据古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是刘如意为什么可以当呢?他既是老三,又是庶子。凭什么?东边的齐王刘肥可是长子,刘如意一上,搞不好就带着家伙来长安了。

从世家大族和士子来看,不同意。

他们看中礼法,也根据这些规则来做的。家里当家的,都是嫡长子。你老刘搞这些,那家里的老二老三的,立马就会叫唤着要权。还有你老刘,这些年一直搞事情,还不容易换个人,平静一下子,过点安稳日子。换个像你的人,还能好好活吗?

商山四皓是四个头发白的老头,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早些年,刘邦看中这些人,一直想请他们下山的。结果人家就是不愿意来。

但是连张良都愿意为吕雉出计,而且刘盈一请就来了。说明什么?天下人都站在他那一边,都不同意他的做法,即便他是皇帝。

如此刘邦只能断了这心思了,还做一首诗来表示他的无可奈何: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星有缯缴,将安所施

所以商山四皓的到来,让刘邦看出了天下人对换太子的态度,看出了天下人都站在刘盈这边。


小小书生说史


商山四皓是隐居在山野的四个高人,刘邦对他们很赏识。早在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他就想要让商山四皓出山来辅佐自己。

可是,商山四皓听说刘邦这个人很爱骂人,他尤其看不起儒生。更让人生气的是,他竟然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所以,当商山四皓听说刘邦要找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拒绝了刘邦。毕竟自己也是有身份的人,到了刘邦那里,受他的侮辱,这是商山四皓不愿意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商山四皓是刘邦得不到的人才。

可是,到了刘邦当了皇帝,他要废太子刘盈的时候。吕后坐不住了,吕后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被废掉。

这时候他就去请教张良。

张良告诉他,你只要把商山四皓给请来,刘邦保准就不会换太子了。

张良随后把刘邦和商山四皓以往的事情说了一下,吕后明白了缘由,她就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带上贵重的礼品去山里迎接商山四皓了。

商山四皓被太子的诚意打动了,在他们眼里看来,刘盈这个孩子很听话,知道尊老爱幼,是个可塑之才。

所以,他们就跟着太子刘盈下山了。

商山四皓跟着刘盈到了皇宫,开始辅佐太子刘盈。

在一次刘邦宴请群臣的时候,他发现太子刘盈身边站着四个老头。

因为刘邦没有见过他们,所以,他就问了一下,你们几个是干什么的?

于是,这四个老头赶紧站出来,报上了自己的姓名,他们分别叫:日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一听原来是商山四皓。

这时候刘邦就问他们,你们凭什么辅佐我的儿子,当年我叫你们,你们没有一个来的。

于是,他们就说太子刘盈是礼贤下士之人,对于这样的后生,他们很是欣赏,所以,他们愿意辅佐太子刘盈。

刘邦这时候想到的是,连隐居已久的人,都来辅佐刘盈了。看来刘盈当太子确实是得民心的,他这个太子当然不能废了。

所以,刘邦就告诉戚夫人,以后你不要给我再提换太子的事情了。这件事已经不是我能做的了,因为太子的羽翼已经满了,他可以振翅高飞了。

我的弓箭即使在高,也不可能把他给射下来了。

戚夫人听说之后,只能大哭。

所以,就这样刘盈的太子之位算是保住了。

当然了吕后叫刘盈让商山四皓来辅佐,商山四皓也不敢不来,因为吕后是有名的杀人魔头。

之前吕后杀过彭越,杀过韩信,若是商山四皓不来,吕后当然也敢杀他们。所以,当他们听说是吕后要请自己辅佐他的儿子,他们当然是不敢不来了。

刘邦这个人,他们不怕,因为刘邦做事没有吕后绝。你看他想换个太子都换不成,所以,他们也断定刘邦不会杀自己的。

因此,他们不怕刘邦,怕吕后。


史学达人


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他们出山刘邦就不再废太子了,是因为这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安排的。

1、商山四皓

商山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西丹江的南岸,因为四皓而知名。秦末汉初时,东园公唐秉、用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与夏黄公崔广四位学者在商山隐居,他们出山时都八十对岁了,须发皓然,被称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曾请他们出山当官,被他们拒绝了。

2、刘邦欲废太子

刘邦当皇帝后,立了刘盈为太子。刘盈虽然不是长子,却是嫡出,他是吕后的唯一儿子。后来,刘邦认为刘盈资质平庸,生性懦弱,就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听从张良的建议,请商山四皓出山劝阻刘邦。刘邦听了四位老人的话,放弃了废黜太子的想法。当年,刘邦去世,刘盈即位。

3、刘邦何以改变主意

如果说,刘邦因为商山四皓的劝阻就改变了注意,那么这只能当个故事看。刘邦如果真的拿定主意废黜太子,又岂是这四个老人能改变的了的。那么,原因只能有一个,是刘邦自己改变了主意。他已经认识到,不管是刘盈即位,还是如意即位,依照他们的年龄和阅历都需要太后来辅佐。为了保住刘氏江山,选太后的重要程度不亚于选太子。那么。吕后和戚夫人相比,哪一个做太后更合适呢?显然是吕后。

4、为什么吕后更靠谱

首先吕后是刘邦的助手,她不但是刘邦的结发妻子,还帮着他一起打江山。显然对于刘邦的事业,她比戚夫人更有感情,也会更珍惜。其次,吕后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大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张良支持刘盈,陈平后来也支持吕后,萧何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彭越、英布已死。再看戚夫人和如意,谁支持呢?没人!

综合来看,刘邦选择了吕后,也就选择了刘盈,商山四皓出山不过是刘邦或吕后导演的一出戏罢了。

关注梅鹤读书,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四老是什么人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

四老看不起刘邦,所以不来

这四个老头平均年龄都已经80多岁了。隐居山里每天喝酒下棋,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他们都有各自的领域,可以说是在自己领域之内无出右者。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业界权威。绝对有话语权的。刘邦当年数次请他们出山辅佐,可这几个老头就是不去,根本就不给你刘邦面子。原因就是他们看不上刘邦那副流氓嘴脸。

刘邦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文人名士。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在刘邦看来就是没事儿扯淡。没有一点用处。对与刘邦来说只要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的人。哪怕你是地痞流氓,市井无赖,都是人才来者不拒。看看刘邦手下的人,韩信是混混,樊哙是个体户,陈平更不用说,据说品行极其恶劣。但是这些人都能为刘邦所用,并且成为他事业的中流砥柱。那为什么当初刘邦要把这几个老头找来呢。

为什么刘邦请不来四老

原因就是找几个老头来充门面。在内心里刘邦是瞧不起这些个腐儒的,怎么会主动找他们来呢!再说了这几个老头来了对刘邦的事业没有什么帮助吧!所以找他们来也就是充个门面而已,让外人看着好看。

这几个老头到底有啥能耐呢!说实话,除了夸夸其谈,还真看不出有啥能耐了。看看他们自己的领域就知道了,博古今,典教,辩然。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都是谈话类栏目没什么稀奇之处。他们这点微末技能刘邦根本就看不上。既然请你们出山你们不来那就正好,我还省下好几张嘴的口粮了。到时候天下人可别说我刘邦不重视有学问的人嗷,我可是请你们,你们都不来啊!

其实这几个老头估计也是想好了。知道刘邦不重视文人,即使去了刘邦也就是那拿他们当摆设。还不如在山里自在呢。索性也就不接受邀请,不伺候你刘邦了。这正好,一个是虚情假意的请,一个是真心实意的不来。不谋而合啊!

刘邦请不动四个老头,为什么刘盈就能够请的动呢!

原因还是充门面,刘盈就是要在他爹面前显摆一下,你看这四个老头你找不来我给找来了,是不是我的名望或者说力度比老爹你还要大呢!所以吗,要废了我这个太子你要慎重考虑吆。

这事显然是事先准备好了的。要不怎么这四个老头会出现在刘邦的家宴上呢!明显就是带过去给刘邦看吗。

刘邦在立那个儿子当太子的事情上摇摆不定,明明太子已经是刘盈了。他的小妾戚夫人没事就给他吹枕边风,让他把刘盈废了,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是什么人啊!怎么会因为一个小妾的话就随便废立太子呢!其实他选择太子的标准就是要和自己一样的人,就是可以控制群臣的人,杀伐果断的人。并不是要立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刘盈就是前者,很符合刘邦的标准。他是不可能轻易的废掉刘盈的。但是戚夫人那边也得有个交代,怎么办呢!刘邦很苦恼,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史书上说吕后找张良研究办法,看看怎么解决这事。张良告诉吕后要是把商山四皓请来给刘盈充门面,就应该没问题了。吕后其实也知道这四个老头,但是对张良的话却不太相信,可也没别的办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请吧。你还别说,这四个老头一请就来,一点没有当年刘邦请他们时候的叽叽歪歪。这又是为啥呢!

原因还是充门面,这回是给他们自己充门面了。他们就想让天下人都看看,不光是老皇帝对他们青睐有加,就连这个没上任的新皇帝也是对他们敬若上宾,真的是太有面子了。

这四个老头儿也是做了点事的,可也就是凭着自己多活了几十年的经验给刘盈出了个主意而已。不咸不淡可都是经验之谈。让刘盈免去了征讨英布而犯错。他们说。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这就是他们的主意,这算是啥主意啊!就是凭他们多活了这么多年老于世故的经验吗。但就是这个主意让刘盈避免了一次灾祸。也算是这几个老头没白来一趟。

四老出场

有一次刘邦家宴,什么皇后,嫔妃,皇子,公主悉数出席。刘盈认为机会来了,特意把四老带上,充门面吗,就一定要把他们用到最该用的地方了。家宴开始,刘邦最后一个入场,刚一坐定抬头一看,刘盈身后规规矩矩站着四个老头儿,就问这四位是谁啊。刘盈回答,商山四皓。刘邦当时心就一沉,要知道这几个老头自己几次都请不来。刘盈这么容易就给请来了。看来刘盈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了。要想废他的太子之位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凭借刘盈自己是办不到这事儿的。一定会有很多人帮他才能请的来这几位。帮他的人就包括了自己的近臣张良,还有吕后那一支外戚队伍。这样一来刘盈的实力就已经达到了作为太子应该有的水平了。羽翼丰满,天下归心。所以太子不可能废了。在戚夫人那里也能交代了。

四个老头儿临走时对刘邦说“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刘邦说:“那就有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四人向刘邦敬酒祝寿之后就彬彬有礼地告辞而去。

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说:“我本想更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吕雉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大哭。刘邦强颜欢笑:“你给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刘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难道这就是刘邦想要的结果吗?为什么呢?

咱们前边已经说过了刘邦还是比较满意这个太子的,只是迫于戚夫人的压力不得不欲废太子。

现在看来,刘盈废不了了。这不是正好遂刘邦心愿吗。可是从另一个的角度想一下就能看出点端倪来。刘邦要废太子就是一句话的事,为什么要等到刘盈羽翼丰满呢?还是那句话,他不想废。既然不想废就要想办法保住太子。有戚夫人在自己又不能明目张胆的保护刘盈,那就只有暗中保护扶植了。这事必须要自己的心腹才能做,既然是心腹那就非张良莫属了。张良可是奇才,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那都是玩的出神入化了。像这种小事根本就不在话下。随便给刘邦出个主意就解决了。

他的主意就是找来商山四皓充门面。从气势上打消戚夫人的念头。放弃立刘如意当太子的念头。刘邦当然同意了,可是那几个老头自己都请了好几次就是不来了啊!张良自有办法,他的办法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亲自到山里先是许以厚利,再是危言耸听,这四个老头儿一考虑,去一趟玩几天就回来了,还能得到不少好处对自己也没啥影响何乐而不为呢。几个老头就这样下山来给刘盈站台。这事就这么成了。刘盈的位置保住了。刘邦的心愿达成了,张良的计谋得逞了。

总的来说商山四皓在这件事里发挥的作用其实不大,他们就是来给刘盈站一下台而已。可却把所有的人都给忽悠了。最清醒的人只有刘邦和张良,他们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包括刘盈在没当皇帝之前也是被蒙在鼓里的。因为那时候刘盈也就只是人云亦云,吕后,张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至于这几个老头儿确实是站完最后一班岗就消失了。再也没啥音信了。

所以我们确认商山四皓来给刘盈站台就是刘邦一手策划的。什么吕后找张良都是在计划之内的。都是演戏。包括刘邦的家宴都是演给天下人看的戏而已。


雨夜构想


商山四皓表面上指的是汉初隐居在商山的四名隐士,实则指代的是以四人为代表的天下文人名士。

刘邦看到他们四人以后不敢废太子之前还有一段故事,那就是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收买或者是测试天下人心是否归汉,他曾想请商山四皓出来做官,可惜他们四人并没有如刘邦的意愿,他们选择了拒绝。



四人的拒绝再加上陆贾的那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马上得到天下,难道还能马上治理天下么?)让刘邦意识到天下虽然一统,但民心民意并没有完全归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刘邦开始重视文化。


现如今在更立太子之事上,太子有商山四皓的辅佐,让刘邦明白天下文人名士开始认可汉朝,不过这前提是以太子刘盈为继承人的前提下,理解到这里刘邦明白太子人选不能更改,这才有了题主所说的刘邦不敢废太子之言。

至于商山四皓,他们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奇人,原因在于他们曾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四人的博学是公认的,不过后来由于动乱,他们四人选择了归隐。刘邦建立汉朝后这四人依旧声名在外,所以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之初刘邦请他们出山那一幕。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商山四皓:退身避位乃大智慧,现身安世谓上德

“商山四皓”出山便让刘邦没有废了太子,这一段历史故事的主要内容如下:

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他和吕后所生之子刘盈被立为太子。后来,戚夫人得到汉高祖宠爱,她和刘邦所生之子如意因此被重视,刘邦萌生改换太子的想法。


吕后得知焦虑万分,找张良询问可有办法。张良跟随刘邦的时间不是一两天,故深知若要刘邦改变换太子的想法,须他所敬重之人开口才行。


张良想到刘邦曾经请“商山四皓”出山,虽然被拒绝了,刘邦遗憾之余仍然敬重他们。于是,张良将自己的计策告诉吕后,让她依计行事。


这天,太子刘盈去给刘邦请安,刘邦见到刘盈身后跟着前来之人,一下愣住了。只见来者有四人,虽白发苍苍可精神矍铄,原来他们便是张良所说的“商山四皓”。这刘邦可纳闷了,当下就不解地问道:“诸位老先生,多年前你们不愿相助于寡人,为何今时随太子与寡人相见”?


“商山四皓”说:“陛下,太子刘盈为人仁厚,行事端正,此乃百姓之福;主贤臣良,敬贤重才,此乃朝廷之幸;孝悌忠信,寸草春晖,此乃陛下之幸呀!这样的太子,我们愿意前来跟随”。刘邦闻听此番话,便知道了他们四位老者的来意。自此,刘邦也就打消了改换太子的想法,太子刘盈日后顺利继承了皇位。

“商山四皓”:有所为有所不为


秦末汉初出了四位有名的隐士。

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之时,“商山四皓”本是秦朝官员,见此时局便毅然决定辞官归隐,这才让他们免于被害。


1. 河南商丘 · 东园公

东园公唐秉,字宣明,战国时期襄邑人。秦末汉初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2. 浙江宁波 · 夏黄公

夏黄公崔广,本是齐国人,因隐居夏里修道而得名,“商山四皓”之一。


3. 湖北通城 · 绮里季

绮里季吴实,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4. 苏州太湖 · 甪里先生

甪里先生周术,秦末汉初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 他们四位是秦朝博士,避世隐居,为什么会现身出世帮助太子刘盈呢?

因为,当年秦始皇长子扶苏被赐死,其弟胡亥篡位为二世葬送了秦朝基业之事,他们四位以此为教训,联想到刘邦改换太子必然会使政权动荡,民不安生。在这种时候,他们才抛下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毅然结束隐居,跟随了汉太子刘盈左右,甘愿为宾客。


  • 刘邦为什么听从“商山四皓”并打消改换太子的想法?

“商山四皓”辞官隐居,不过问世事,过着清贫而自乐的生活,并非是沽名钓誉,而是称之为“贤人隐”。何为隐士?即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就是“士”,知识分子;“不仕”,没有名气,或在山或在湖水边,随意生活。而“贤人隐”,有才有德却不入仕为官,过着隐居生活。


汉朝初立,最需要德才兼备且有口碑之人才,“商山四皓”即为首选。故而,刘邦听见这四位德高望众,品行高洁的老者说愿跟随太子,就意味着会有更多贤德之士为他所用,他岂能不听从?古代,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胜过千军万马。所以,曾经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开口说的话,刘邦必听之。


果笑


说起“商山四皓”更象是护太子符。“商山四皓”的出现代表吕雉向刘邦发出了一个信息,吕雉已经不是农家小妇,吕雉已经成势了。


古代人想当大官,一举被朝廷重用。就先假装隐居当隐,然后等人请,然后再谈条件。比如李白,这里隐到那里去。

“商山四皓”用现代的眼光看,好像不过如此,真的比不上张良、萧何、曹参们来的有用,来的实惠。

不过是初汉时期,刘邦求贤若渴,听说有这么四皓,就三番五次地去请他们,然后他们又三番五次地不出山。这就有了神秘感,加重了“商山四皓”的神话传说。


刘邦见了“商山四皓”就停止换太子的念头,主要是刘邦严重地意识到了吕雉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了。

也就是说刘邦知道这是张良出的主意(当时的张良也隐退了),张良隐退后还在支持吕雉,那么说明开汉的一群功臣们都在支持吕雉。

那么刘邦还用担心刘盈驾驭不了老功臣吗?刘邦明白了,只有把江山交给吕雉,才能真正保证大汉江山千秋万世都姓刘。

“商山四皓”代表着一个信息,吕雉是名优秀的政治家,她的背后是一群的大汉开国功臣为靠山。


吴百兰


这个问答提的好,商山四皓是汉朝传奇人物,是深山隐居的四位老者,可能好多人没有听过,但他们非常牛逼!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由于他们本身素质较高、不与暴秦合作的气节,以及他们在汉初略带传奇色彩的经历,都给后世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自西汉之后,商山四皓就受到人们特别是诗人的关注与传诵,像三国著名诗人曹植就写有一首《商山四皓赞》:“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如此的评价,到唐代更是比比皆是。笔者据全唐诗库粗略统计,仅诗中含有“四皓”二字的就有50多首,足见一斑。

《史记-留侯世家》给出了解释:“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这里说到了两点理由:其一,四皓此时年事已高,“四人者年老矣”;其二,不太喜欢刘邦的为人,“皆以为上慢侮人”、“陛下轻士善骂”,因此才“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更准确地说,不是“逃匿山中”,而是继续隐居山中――笔者注)。应该承认,就事论事,这两点都是事实,因为汉初之际四皓确实年事已高,刘邦的为人也多少有些粗鲁,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些并非四皓拒绝出山的主要原因。

刘盈天资平庸,生性软弱,便有废立之念。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不顾群臣的反对,突然宣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新太子。当时很多大臣都出来劝阻,但未能说服刘邦。幸好御史大夫周昌原本口吃,盛怒之下说话更是结结巴巴,弄得刘邦哭笑不得,只好暂且作罢。

吕后深知刘邦更换太子心意已决,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于是求助留侯张良,张良告之若能请来皇上也没能请动的“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或许尚有回旋的余地。这“商山四皓”是秦末隐于商山的四大隐士,名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久闻四皓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却遭拒绝。吕后即命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恳切的言辞,丰厚的礼物,请来了“商山四皓”。

四皓通晓政事,具有渊博的学识。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反叛,汉高祖因为生病,想派太子刘盈率军平乱。对此,四皓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危机,即太子将兵有功无益于己、无功则惹祸上身的两难境地。并且还进一步指出,跟随太子平乱的将领,都是与汉高祖一起平定天下的枭将,太子率领他们出征,无异于使羊将狼,必然无功而返。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刘邦已患病,欲派太子领兵镇压。四皓认为,太子出征有功劳对保太子位无多大益处,无功则会倒楣。而且让太子去统领刘邦的旧部,无异于用羊来率领狼,无人肯尽力的。于是,便通过吕后向刘邦哭诉,说黥布乃天下猛将,太子恐怕难有胜算。刘邦觉得有理,只得自己抱病御驾亲征黥布。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归朝,自感病情加重,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于是,便急于撤换太子。留侯张良竭力进行劝阻,但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即以自己患病为由不再出面。其实张良应该是心里有底:自己出的那一奇招还没发挥作用呢!太子太傅叔孙通引经据典,以死来为太子力争。刘邦假装同意,心中还是决意换掉刘盈,并准备在即将举行的宴会上当场宣布。

由于四皓的出山,给太子之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原来一直争执不下的问题,“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现在由于刘邦见到四皓出现在太子身边,而很快做出了决定,打消了改立赵王如意的念头: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日:“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日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日:“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免游乎?”四人皆日:“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

因为他们刘邦没有废太子,而四皓更加名声大噪,在当时成为了传奇人物。

还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岩临死前说“白虎勿近”白虎是什么?西游记女儿国真的有吗?青楼女子生活?日本“帝银事件”?阿房宫有多大?“试婚格格”是什么?古代士兵写兵与勇的区别?蒙恬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什么曹操看一次哭一次?等有趣的历史问答?请关注@ ,带你了解历史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