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一度出现了两大派,第一大派便是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他们盘根错节,党羽遍布整个明朝朝廷。第二大派便是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派,他们人数稀少,没什么权力,却不乏聪明之辈。

\t李善长是朱元璋开国第一功臣,当然这个名头有些水分。

其实谁都知道,帮助朱元璋开国功劳最大的一个人便是大元帅徐达了。徐达几乎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半个天下,所以应该被封为第一功臣。可是这个名头朱元璋却给了李善长,李善长到底为朱元璋做了哪些贡献呢?其实李善长在朱元璋起义不久便跟随在他身边,所以是元老级别的人物,而且他擅长治理地方,被称为有萧何之才。

\t太祖即帝位,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善长充大礼使。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如故。---《明史》

所以朱元璋十分器重李善长,基本上后勤上的所有工作,李善长是一把手。当年刘邦将第一功劳给了萧何,所以朱元璋自然也效仿刘邦,将第一功给了李善长。这个第一功自然是有点水分的,毕竟朱元璋希望用李善长这位文官打压一下武将们的声势。

\t李善长是朱元璋开国以后第一任丞相,权力达到了巅峰。

李善长的运气不错,遇到了赏识他的人,所以朱元璋开国以后,便将中书左丞相的位置留给李善长来做。起初他还是比较谦和有礼,但是随着权力的增加,他也开始骄纵跋扈了起来,但凡对他不恭敬的人,全都被他赶下了台。

\t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明史》

\t为了让权力更加稳固,他大力启用自己原来的下属,使得朝堂之上,李善长的党羽众多。尤其是在对付刘伯温一派的时候,李善长更是毫不留情,甚至将刘伯温给赶回了家。到了后来甚至连朱元璋生病了,十多天不上朝,他问都不问一声,可见他那个时候的嚣张程度。不过李善长毕竟岁数大了,并没有造反的心思,只是被权力蒙住了眼睛,所以他是安然退休的。

\t胡惟庸案爆发后,李善长并没有因此受到牵连。

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推荐下,成为了朱元璋的丞相,所以也是权倾朝野。胡惟庸做得似乎比李善长更加严重,他不仅培植自己的势力进入朝廷,而且大有代替朱元璋执政的想法。宋朝时期一般都是宰相执政,掌握朝中大权,所以胡惟庸也想这么干。

\t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或又告善长云:“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明史》

\t可惜他所遇到的皇帝可不是一般的皇帝,那是精力旺盛的朱元璋。所以不等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已经先对胡惟庸下手了。他不仅杀了胡惟庸,而且将胡惟庸有联系的所有党羽都一网打尽,这场大案杀掉了两万多人。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跟胡惟庸关系十分密切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而是照样在御史台做事,御史台原来掌权的是刘伯温,刘伯温是被胡惟庸给害死的。


\t李善长被杀,是朱元璋多年积累下来的怒气。

胡惟庸的案子是洪武十三被揭发的,那些人也都是这个时候被处决的。可是到了洪武十八年的时候,足足过了五年时间,居然有人出来举报,说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都是胡惟庸谋反的同伙。

这件事非同小可,可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大笔一挥,赦免了他们的罪过,结果李善长却丝毫没有感激的意思,这让朱元璋十分不爽。又过了五年时间,到了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李善长的家丁把李善长弟弟和侄子的事情再次供了出来,而且据说是实锤。

所以朱元璋逮捕了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这俩货的供词当中,居然把李善长也给牵连了进来。当时李善长已经77岁,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那老朱哪里能答应呢?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怨气,总算是找到发泄的地方了,老朱一口气杀了李善长全家70多口人。

\t杀李善长对不对?李善长是冤枉的吗?

其实朱元璋是给足了李善长面子,早在胡惟庸的案子被揭发以后,李善长本人就应该受到牵连,但是朱元璋没有去提这件事。无非就是因为朱元璋想要给李善长以此改过自新的机会罢了。

可是过了十年时间,这件事还是被翻了出来,我认为是李善长这十年的表现让朱元璋非常不满意,所以朱元璋便要旧事重提了。杀掉李善长其实是不理智的做法,因为李善长是开国第一功臣,杀他会让很多人寒心。

那么李善长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呢?我认为是的。李善长当时位极人臣,跟朱元璋出生入死多年,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李善长的儿子还娶了公主,本人又被封为韩国公,就算造反成功了,难道他还有比这些更多的殊荣吗?我认为李善长不具备造反的理由,所以这件事自始至终都是朱元璋的阴谋而已。

\t总结:李善长被杀后,朱元璋其实也比较后悔。

李善长在朱元璋刚起兵不久,便开始跟随朱元璋,两个人是一个战壕里爬出来的战友,所以情深意浓。

可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朱元璋似乎有些糊涂了,而且自己的儿子朱标意外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朱元璋不断对这些功臣下手,尤其是最无辜的李善长,居然也是死在他手里,他心里自然不好受。

不过为了孙子朱允炆能够稳坐江山,他必须要杀掉这些能力超强、党羽众多的有功之臣,这是他为老朱家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江湖小晓生


一、原因:

李善长的势力逐渐扩大,朱元璋为了铲除后患,保障自己的孙子,继位的合法权利不得以,才杀了他。

开国初期,有人说了这么一个词“骄兵悍将”,那些昔日与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人,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依仗自己的战功胡作非为,如欺压百姓,抢占民女等,所以不得不管束。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立为太子,此人心肠很软,对朱元璋大杀功臣不满,后来朱元璋就递给朱标一根荆棘,朱标看到这满是刺的荆棘根本不敢接,于是朱元璋就用手将上面的刺一个个的拔下,然后递给太子朱标,说:“你现在敢接了吧。这骄兵悍将就如这荆棘上的刺,我今天杀这些骄兵悍将,以后就可以把一个太平的天下交给你……”

二、人物简介: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功臣。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经略滁阳(今安徽滁州)时,经丁德兴引荐随之起义,留为掌书记(军政机要秘书),预机谋,至馈饷,甚见亲信。论功被封为宣国公。裁定明初制度,监修《元史》。洪武三年(1370年)进左丞相,封韩国公,予铁券。四年以疾致仕。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案是指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诛杀宰相胡惟庸事件,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诛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是受胡惟庸指使。李善长为了大兴土木,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三百名。汤和暗中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颁敕李善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其妻等七十余人被杀。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宋濂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贬死四川茅州。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明史》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内阁供皇帝做为顾问。内阁大学士只有“票拟”,先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事实上,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就命令以后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大臣奏事时,中书省不必知道)。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丞相制度之举,只是不许“关白”中书省的延续,意思是大权独榄,集自古以来皇权、相权于一身,从此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星火创业说


朱元璋从一个平民最后当上了皇帝,而且在位期间将国家整治的非常好,让人称赞,但是他这一生也有一个让人诟病的一件事,那就是在国家稳定以后,他就将那些曾经跟着自己打仗的人几乎全部杀了,他是个聪明人,所以不会无缘无故的杀他们的,他做的这一切都有自己的目的。

李善长,在他扫平天下的时候,主要就是管理后勤的,但是在打仗的时候后勤也是非常重要的,粮食可是将士们打仗最基本的。而在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对这些功臣全都封了官,而李善长的功劳要比武将的功劳还要高。在李善长在职期间,受到皇帝的百般爱护,在他和刘伯温争斗的时候,皇帝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这一边,后来刘伯温就辞官回家了,从那以后,他就变得非常的嚣张,只要有人稍微的冒犯了他,他就对别人治罪,这些皇帝都知道,但是并没有对付他,而且还让他安心的退休了。

但是在他退休以后,没有了任何的官职,却遭到了皇帝的杀害,这是为什么呢?在他辞官的时候,让胡惟庸当了他的接班人,这个人比他还嚣张,自从当了宰相以后,看见谁不顺眼就灭了谁,而且还开始勾结党羽,皇帝纵容他,以为皇帝怕了他,甚至还想要造反,这就是作死了,于是皇帝下令彻查他,最后被牵扯进来的就达到了1万多人,然后被杀了,那么这件事跟李善长有关系吗?

确实是有的,他在拉拢势力的时候,也没忘了这个曾经的上司,他曾经多次派人劝说李善长加入自己的队伍,李善长跟着皇帝打天下,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不敢造反,但是仍然熬不住他的多次劝说,于是就说,他自己已经老了,他死了以后,你们好自为之。就凭这句话,皇上知道李善长是什么态度,直接就灭了他一家,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有人向皇帝进言说他是无罪的,而皇帝听了以后并没有生气,说明皇帝也知道他没罪,那么为什么还要杀了他呢?

在胡惟庸这个案子爆发以后,牵连了万人,大部分都被砍了头,而在胡惟庸死了以后,皇帝就宣布取消了丞相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丞相就是用来分皇权的,防止皇帝的权力太大,而朱元璋又是一个想要把所有权力都把握在自己手里的人,他不想分权,所以面对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嚣张他并没有说啥,目的就是为了扫清这个障碍,使得权力全都揽在自己手里,其实李善长当了丞相以后就能预料到后果,如果他抵掉一点,可能还不会死的这么惨。






富士康一哥


朱元璋并非李世民这样的达官望族,只是放牛娃出身,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且为君者特别是对于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来说,政治权术玩弄的是如火纯清,一套一套的。“屁股决定脑子,地位决定思维。”当你坐上皇位时,你会发现,潜移默化中你的思维改变了。以前可做的,现在碍于皇帝的权威而不可做;以前不可想的,现在却不得不去思考。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年号洪武,国号大明,赏赐功臣,大赦天下。而在为朱元璋称帝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后又改封为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朱元璋对李善长甚是重用。可为什么到后期朱元璋又要对李善长赶尽杀绝呢?在我看来无非是因为政局稳定的需要。

《明史·李善长传》:太祖即帝位,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善长充大礼使。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如故。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国的基础是以淮西勋贵为主要成分的军事集团,在南征北战的十多年里,淮西集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淮西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在这之中,胡惟庸、李善长凭借其名声和威望隐约成为了淮西集团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后,淮西集团的势力非常强盛,朝廷上下大部分都为淮西集团的人。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他希望的是一个平衡,任何一个集团没有绝对的优势、相互钳制,皇帝对他们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但是淮西集团却不清楚,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和皇上一起打天下的人,皇上对他们应当是非常的支持和放心,为什么会对他们有防备呢?

当然了,朱元璋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而且大家都是老乡,所以朱元璋对他们是挺支持的。但是这是在淮西集团没有触碰到朱元璋统治的基础上,一旦你逾越过了这条线,那么朱元璋就会对其下狠手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毕竟皇帝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

而作为淮西集团的领导人,胡惟庸、李善长两个人首当其冲。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生,大量淮西权贵被杀。朱元璋即肃清朝廷内部也对李善长进行了敲打,可谓一举两得。可李善长并未知晓朱元璋有意放他一马,在胡惟庸被诛、李存义父子被揭发涉及胡惟庸一案等事情上并未向朱元璋表示谢恩,以至于朱元璋对其大为不满,这为之后李善长之死埋下了伏笔。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被御史弹劾与胡惟庸一案有关联再结合之前种种事件,朱元璋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至此,朱元璋对淮西集团的清洗告一段落,朝堂之上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二者相互钳制,对皇权产生不了多大的威胁。

朱元璋对淮西集团的清洗除了维持统治的稳定,也是为太子朱标的即位做好准备。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元璋深知朱标性格仁厚,怕在自己驾崩后,太子朱标驾驭不住这群淮西权贵,特别是李善长、胡惟庸这些功勋卓著、名声远扬的大臣,导致改朝换代。因此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朱元璋才对李善长等淮西权贵痛下杀手。蓝玉案、胡惟庸案、李善长案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杀戮,就仅仅是为了统治的稳定,这或许就是帝王心术吧!

结语:

为君者,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李善长的死只是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王朝所采取手段的一个缩影。倘若李善长在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选择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话,那么其有可能会善终。但是权力这种东西犹如毒品一般,一旦“品尝”过就很难放下,李善长是,朱元璋也是。他们的地位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能够做出的抉择,现在却很难再做出。假如再给李善长一次机会的话,或许他会选择归隐终老、也可能会如现在选择一样,可结局还会是一样么?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毕竟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汲取这里面的经验和教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实说历史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是李善长之死即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其实哪个朝代的开国元勋都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而朱元璋又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那就是杀杀杀!

虽然朱元璋也知道有些案子疑点太多,但是为了朱家江山,他只能这样做才会高枕无忧,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造反。明朝比较大的案子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而李善长就是胡惟庸案的延续,与其说朱元璋想杀李善长,不如说朱元璋想杀的是当年的那些骄兵悍将,当然七十多岁的李善长肯定也不能幸免。

其实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比较早,朱元璋在滁州时,李善长就来投奔朱元璋,后来可以说是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后来朱元璋被郭子兴削夺了兵权,郭子兴想把李善长从朱元璋身边挖过来辅佐自己,但是李善长坚决不从,在这以后朱元璋更加的倚重李善长。而李善长也是从一而终,一直跟随朱元璋扫平群雄,建立大明。

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第一,并且朱元璋把李善长比做萧何。朱元璋曾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中书左丞相之位,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然谋反大罪除外,而李就是死于谋反)

随着大明王朝朝政稳定,这时候君臣的思想有所变化,正所谓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啊!朱元璋再也不是以前的朱大帅了,而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作为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当然想牢牢的守住自己的一切。开国功臣,自然会觉得在建立大明方面他们是立有大功的,也难免会出现自恃功高的现象,而李善长就是这样的人。

李善长当上了中书省丞相后,就开始显示出待人刻薄,觉得自己是大功臣,谁要是敢冒犯自己,直接就是上奏皇上,罢免了谁。后来更是于刘基斗法,辱骂刘基,使刘基害怕受到迫害而告老还乡。这时候朝廷李善长权势达到了顶峰,但是朱元璋开始也有点烦感他了。

1371年,李善长请求辞官回乡,他以为朱元璋会挽留他的,没想到朱元璋竟然爽快的同意了,这让李善长很措手不及。但是朱元璋赐给了他很多田地,意思很明显,你就在家好好养老吧。如果这时候李善长能够急流勇退,和范蠡一样选择归隐,或许还真的能够躲过朱元璋的杀戮。但是李善长并耐不住寂寞。

后来李善长又出山了,而且作为淮西功勋的老大,常常打击非淮西集团的人。虽然不在高位,但是依然掌控着朝政。李善长的儿子娶了李琪娶了临安公主,李家的权势更加显赫。但是这时候朱元璋病了,李善长都没有问候,连儿子李琪也没有来探望,所以朱元璋削夺了李善长的一部分俸禄。但是李善长依然很受重用。

胡惟庸案爆发后,胡惟庸是李善长举荐的人,并且胡惟庸案牵连的人很多,但是李善长依然没事。即使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但是朱元璋依然赦免了他们。而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怀恨在心。

等到了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而汤和为了自保,把这件事报告了朱元璋。正好,这个节骨眼上李善长又为已经犯罪的亲戚丁斌求情,求朱元璋赦免丁斌。朱元璋终于忍不可忍,直接将丁斌治罪,并且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李存义的供词又牵连到了李善长,大致意思就是胡惟庸想谋反,派人去说服李擅长,李善长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反对,关键是也没有报告给朱元璋,属于隐瞒不报,大逆不道。

这时候又有人告发李善长收过胡惟庸的贿赂,胡惟庸出事之前两个人常常窃窃私语,像是在密谋什么。并且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所以朱元璋就将李善长和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这次不光是李善长,还有一大批功臣因为胡惟庸案得延续一并处死,比较有名的,像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

李善长这个案子其实疑点是很多的,很多都是口供定罪,试想口供怎么能直接定罪,多半是屈打成招。李善长作为皇亲国戚,地位已经很高了,他即使跟着胡惟庸去谋反,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是他自己谋反更没可能了,借三百兵勇(还不是自己的亲信)谋反,这怎么可能。

综上所述,李善长其实并没什么大罪,所犯的罪也不足以全家被杀。但是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是在为后来的继承人拔除障碍,这些个权臣功勋在老朱在世的时候不敢怎么样,但是老朱一死,后来的继承人如果软弱,基本上驾驭不了他们。所以朱元璋觉得还是杀了比较好,比较保险。当然李善长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能够放弃手中的权利,远离朝政,真正的做到急流勇退,还是可以善终的。可是他没这么做,最后落得被杀的下场,可见权利欲望害人不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