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霍光废刘贺立刘病已,只是因为他也属于卫氏集团的一员吗?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霍光废刘贺与立汉宣帝刘询(刘病已)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霍光废刘贺是因为刘贺初抵长安之后便开始大肆任用昌邑旧臣、企图抢班夺权,从而威胁到了霍光的地位导致被废。霍光在废刘贺时还没有想好到底让谁来接刘贺的班,立刘病已那是后来的事情了。那么,霍光立刘病已是因为他属于“卫氏集团”吗?不可否认,有这方面的因素,霍光同父异母的亲哥哥兼“革命引路人”霍去病和刘病已的祖父戾太子刘据是姨表兄弟。名义上,霍光勉强也能算作是刘据的表兄弟。只不过,这个表,表得有些远了……有了这一层关系,霍光内心里自然更加容易接受刘病已。但是,这绝不是主要原因,连次要原因恐怕都很勉强。



霍光实际上与刘据并没有血缘关系,他和霍去病也仅仅是同父异母。而且,霍去病、刘据都已经作古多年,正所谓人走茶凉,情分还能剩下多少,真的很难说。更何况,为了政治利益,亲父子、亲兄弟自相残杀的事情中国历史上还少吗?霍光与刘病已算什么?基本上和陌路人差不了多少。更重要的是,霍光本身就是“巫蛊之乱”的亲历者,虽然没有公然落井下石,但是霍光却也是坚定地现在了汉武帝刘彻一边,并没有对刘据伸以援手,更何况是刘据的孙子。



霍光之所以选择刘病已,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首先,刘病已出身嫡长房,拥有汉武帝嫡脉血统,汉武帝临终前也恢复了刘病已的宗室身份,他有资格继承皇位。其次,张安世兄弟极力举荐,说刘病已如何如何聪慧、贤明。其三,刘贺被废之后,在汉昭帝的侄子当中已然没有什么可选的了,只剩下广陵厉王刘胥一脉。可是这位诸侯王早已被汉武帝否决了皇位继承资格。而且,刘胥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后来因为诅咒皇帝东窗事发自杀的就是这一位。选择他的儿子或孙子,风险太大!也不符合汉武帝的遗愿。



当然,以上都是表面的东西。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霍光认为刘病已缺乏根基、便于操控。“巫蛊之乱”发生之后,刘病已的祖父、父亲都已亡故,虽然卫青的儿子并没有全数被杀,但是曾经权势熏天的卫氏家族也已经不复存在。刘病已祖母史家、生母王家也因“巫蛊之乱”牵连沦为了平民,甚至刘病已本人也一度身陷囹圄。虽然后来汉武帝临终前恢复了刘病已的宗室身份,但仅此而已。说白了,刘病已就是孤家寡人,既没有自身势力、也没有可以倚仗的外戚家族,岳父许广汉也只是一个受过宫刑的刑余之人。在霍光看来,这样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威胁到自身的权力,只能老老实实当傀儡!这或许才是霍光最终选择刘病已的原因所在。



只可惜,霍光如此精明之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刘病已即位之后,改名刘询,开启了帝王生涯。本来霍光以为自己立了一个便于操控的傀儡,不成想却立了一个“扮猪吃老虎”的高手!汉宣帝表面上对霍光恭恭敬敬,既不争权、也不夺利,霍光“发扬风格”“主动”交权,汉宣帝直接来了句:“老霍,你这是干嘛,我不行,这舵把子还得你来掌!”甚至霍光的夫人买通御医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许平君之后,汉宣帝也忍了。不仅忍了,还娶了霍光的女儿作继后,最后搞得霍光都有些过意不去了。



但是,私下里汉宣帝却是小动作不断。先是大肆制造舆论,拔高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为自己的“正统性”正名。之后,又借给自己的祖父刘据“变相平反”的事情,将卫氏家族、平阳侯曹氏家族复家,引为潜在外援。同时又借恩亲抬高自己祖母史家和外戚许家的地位。但是,汉宣帝很会掌握分寸,以至于进行这一系列操作时,霍光全盘接受了,居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紧接着,汉宣帝又开始利用手中仅有的权力私下里培植自身势力。



最终,汉宣帝以极度低调、极度示弱稳住了霍光、熬死了霍光。霍光前脚刚去世,后脚汉宣帝便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架空了霍光的儿子。紧接着又同样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部分霍氏子弟外放为官,支离了朝堂。等霍氏家族缓过神来发现汉宣帝似乎要对自己下手时,汉宣帝早已准备好屠刀等着了。就在霍氏家族谋划作最后一搏时,霍光的女婿、金日磾的儿子金赏倒向了汉宣帝、出卖了霍氏家族,将霍氏家族的密谋全部透给了新主子。汉宣帝一不做二不休,顺势将霍氏家族全部拿下、连根拔起,除了金赏一家之外,几乎一个没留。以至于后来汉宣帝为了政治需要继续推崇霍光时,连奉祀之人都找不到了。最后不得已找了霍光一个堂弟的曾孙来充数,承袭了博陆侯的爵位,算是承霍光之嗣。


农民工歪说历史


当然不是。

权臣霍光:



霍光得到汉武帝扶持,主要因为本人乖巧有能力,同时也并非卫氏集团成员。



霍光只是霍去病异母弟,汉武帝因霍去病太早过世,转移关爱到霍去病独子霍嬗和霍光的头上。然,自霍嬗早丧霍去病绝嗣,霍光与卫氏的血缘联系也中断了。

霍去病塑像:

霍光之所以选汉宣帝,一是废黜昌邑王刘贺后需要一个没有班底的汉武帝子孙。二是因为杜延年、邴吉等人的推荐。

汉宣帝画像:



汉宣帝最开始胆战心惊,连霍光妻女毒杀许皇后都不敢追究,隐忍后斩霍光全族:


四川達州


卫氏集团随着霍去病、卫青的逝去已是夕阳红,再随着卫太子、皇后的逝去基本上就瓦解了,霍光虽然和卫氏有些关系,但他的势力已经不算是卫氏集团了。

霍光的壮大

昭帝即位之初,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为辅政大臣,盐铁会议之后不久燕王刘旦、盖长公主、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造反失败被诛。桑弘羊、上官桀等人被杀的这个月,金日磾也病死了,辅政大臣就只有霍光一人了。

辅政大臣就只剩霍光一人,昭帝又年幼,霍光当然就势大了,有了权力的霍光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执政,而是按照汉武帝晚年交待的方向来执行,一直到霍光身死都没有改变这个。按照武帝交待的方向走是有成效的,霍光的权力也就越来越稳固,所以说霍光的权力壮大并不是靠卫氏而是自己。



为何废刘贺

若不是昭帝早逝没有人即位,刘贺也不会白得一个皇位。白得了皇位的刘贺也是有着自己的野心,他想除掉霍光,这样他才不是傀儡皇帝,但是他应该是有点怕霍光,所以做事有些犹豫,最终皇帝位置没有了,他的一帮臣子也因此被诛,留下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恨语。

若是刘贺乖乖的听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宣帝。霍光若真是因为卫氏集团才想立刘病已,那么就不会多此一举的立刘贺了。虽然霍光成功的行了废立之事,开创了一大壮举,但是风险还是很高的,明明能直接了当得立刘病已,为何冒着大风险又来整刘贺这一出呢?所以霍光这时候已经没有卫氏集团的概念了。



汉宣帝即位之后,比他的前任刘贺就聪明多了,知道要隐忍,就算发妻被害死了也得忍。因为他知道一时之意气,只会换来成为第二个刘贺的下场。霍光去世之后,霍氏集团很快就遭到了清洗,这也说明了霍光并不是卫氏集团的代表人物,而是自己创立的霍氏集团的核心人物,不然就是自相残杀了。


淡看天上月


霍光是西汉著名权臣,在汉武帝驾崩后,作为托孤大臣,他逐步完成了对朝政的控制,在汉昭帝无子驾崩后,接下来皇位的废立基本上掌握在他的手中。

汉昭帝驾崩后,霍光开始挑选他的继承人,首选的当然是汉昭帝的兄弟和侄子,霍光通过盘算,选择了汉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


从道统来看,刘贺作为汉武帝的孙子、汉昭帝的侄子,当皇帝很合适,但按照史书记载,他的作为让所有人不满意。

刘贺一是带了很多自己的旧人,试着接掌朝政;二是不尊礼制、荒淫无度,当了不到一个月就被霍光废黜。

悦史君认为,这些问题有很多都比较琐碎,也掩盖了实质:刘贺想自己做主,威胁到了霍光的权力,这才是他下台的重要原因。

刘贺被废后,霍光开始思考下一个皇帝人选,有人给他推荐了刘病已。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史皇孙的儿子,因祖父戾太子造反,一家人被杀,他也是在监狱里长大,一直是以平民百姓的面貌生活。


当时有比刘病已更合适的皇位人选,但霍光选择了他,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这就引发了题干中卫氏集团的问题。

卫氏集团指的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家族,包括了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等人。

刘病已的祖父戾太子是卫皇后的儿子,自然算是卫氏集团,但也是皇族;可霍光的情况就比较复杂。

霍光是霍去病弟弟不假,但他们却是同父异母兄弟,也就是说,霍光跟卫氏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亲情维系靠的是霍去病。


因此,悦史君认为,霍光选择刘病已,同是卫氏集团成员的考虑,应该说占比非常小,最关键的是刘病已脱离皇族和朝廷多年,没有根基好控制,这才是霍光的标准。

只是霍光没有想到,刘病已对他的家族专权很愤怒,在霍光去世后,家族迎来了灭亡,也是古代权臣的必由之路了。


历史这样说


如果霍光真的是因为报恩,或者是属于所谓的卫氏集团的一员的话,那很多事情就说不通了!

第一,汉武帝刘彻时,霍光确实是忠于皇帝的,也确实尽心尽力辅佐刘弗陵。但刘弗陵太短命,去世时没有子嗣,无奈之下,霍光才拥立昌邑王刘贺当了皇帝。

但是说昌邑王刘贺27天做了千余件荒唐事,这事目前无从考究,但是有一点是能确定的,就是昌邑王即位后,提拔了很多他在昌邑的旧人,这是让霍光所不能容忍的,已经触动了他的权益。所以我觉得这才是他废掉刘贺的主要原因。

而废掉刘贺后,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等大臣,多次讨论继承人选都难以决定,而这个时候,人们想起了刘询,这位武帝的嫡系子孙还流落民间。由于当时人们对于戾太子普遍同情,所以,无论是人气还是血脉,刘洵都是最理想的人选。同时更因为刘洵没有自己的势力,这样便于霍光继续控制大权。

而如果他真的是为了刘病已而废刘贺,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立刘病已呢?

霍光又为何要毒死皇后许平君,而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呢?

只有一个答案可以解释,就是霍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能掌握大权为出发点的。当时他已经把皇帝架空了,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而且他死后,他的家族还想罢黜刘病已,立霍光的儿子为帝。最终,霍氏家族被刘病已完全灭绝。


烨聊球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然而他跟卫氏并没有血缘关系,霍去病是霍光的父亲霍中孺,与卫子夫的妹妹卫少儿私通而生,霍光是霍中孺后来取妻生的,只是霍去病成为大司马后,知道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相认之后,把霍光带入宫中学习的。霍光虽与卫氏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因卫氏而起,心中多少会有点偏向卫氏。

但当时立刘贺之后,刘贺并不听话,以为自己是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并不把霍光放在眼里,其手下部分人,还为其谋划废除霍光,霍光当然不高兴了,当时汉武帝安排与霍光一起辅政的另外三人都被霍光斗下去了,可以说,当时霍光实际是万万人之上,所以在刘贺动手前找借口废掉昌邑王刘贺,杀了谋划废除他的人,这些人在临刑前,还在街上大呼,当断不断,反受其害。在未来的人选上,霍光听了丙吉的建议,立卫太子刘居孙,刘洵为帝,一小部分原因是,刘洵是卫氏孙,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刘洵没有后台,他是在民间长大的,可以更好的控制。刘洵为帝后,关于立后,霍家想让女儿霍成君为后,但刘病己下诏求“微时故剑”,让百官动容,立了许平君为后。(后来许平君的儿子,刘奭昏庸无能,不听父言治国要霸道王道杂糅,坚持所谓的儒道治国,宠信太监,间接导致了王莽之乱。)后来许平君被霍光的老婆买的通御医,在她生产时下毒毒死。霍成君如愿成为皇后,不过后来霍光去世后一家被清算,基本可以说被灭门。




Hi龙腾岁月


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身为托孤权臣,位极人臣,霍光行废立之事主要是为了保住霍氏家族权力地位。

按照亲戚关系来看,霍光当然算是卫氏集团的成员,是资历较浅比较边缘的成员,不过没有卫氏集团成员这层关系,霍光未见得可以有机会这么顺利地进入仕途,也很有可能没有机会成为朝廷重臣,毕竟在那个时代,一个好的出身非常重要。

霍光与卫氏集团之间的关系

要是细说起来,霍光跟刘询还真是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远房亲戚关系。霍光的父亲霍仲孺年轻的时候曾在平阳公主府当差,与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下了日后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霍去病,后来霍光的父亲离开了平阳公主府,到了外地结婚生子,生下了霍光,霍去病与霍光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卫少儿和卫子夫是亲姐妹,与卫青是同母异父的关系。霍去病凭借卫子夫皇后卫青外甥的身份,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华,建立了不世之功。霍去病成名后去拜访自己的父亲,见到了自己的异母弟霍光,就把年仅10多岁的霍光带回了京城。先任郎官,随后迁任各曹官,侍中等。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侍奉汉武帝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霍光废立皇帝背后的利益诉求

晚年的汉武帝对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很是忏悔,在弥留之际,他权衡再三,以自己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下诏以8岁的太子为皇帝。以“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让他与金日磾、上官桀、田千秋、桑弘羊几人共同辅佐幼帝。在汉昭帝在位期间,霍光逐渐掌握了朝政的实际控制权。元平元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病死,没有留下子嗣。皇帝人选只能从汉武帝的子孙中产生。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卫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早已身死,燕王刘旦因参与昭帝时期叛乱被诛,刘旦一系丧失了帝位继承权;健在的只有广陵王刘胥,但霍光不愿意立刘胥,主要是因为刘胥年长,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强大的幕僚班底,刘胥为皇帝,霍光的权力将受到很大的制约。霍光最终选择了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他因为刘贺年轻,容易控制,没想到刘贺带了几百名随从来到京城,急于从霍光夺回朝政控制权,严重地威胁到了霍光的地位与权力。霍光听从大臣之言,废刘贺,并诛杀了他的200多名谋臣随从。

废掉刘贺后,霍光召集群臣商议再立新帝问题。最后决定听从邴吉的建议,立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洵为帝。刘洵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要感谢邴吉,还得益于自己是故太子刘据之孙,没有任何政治根基,对霍光构不成什么实质性威胁。至于说霍光是因为刘洵是卫子夫的曾孙,与自己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才立其为皇帝,更多的是一厢情愿,毕竟刘洵虽根红苗正,但长期生活在民间,如果不是邴吉提出刘洵,估计霍光都不见得知道此人的存在。更何况如果霍光真的想立刘洵为帝,那就不必大费周章,先立刘贺为帝再废除之这么麻烦了。霍光在废立大事的任何举动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和家族切身利益。


沧海拾遗录


其实这个时候霍光已权倾朝野,拥有了废立皇帝的权力,自成一党都绰绰有余,他拥立卫子夫的孙子,可能考量更多的是刘病本身没有太大势力,在朝堂没有自己的班底,容易被各方势力认可!同时,刘病已在外长成,没有受过朝堂污秽的影响,容易被培养成明君!从霍光后来一系列的政治举措来看,还是一位响当当的忠臣!至于后来被清算,还是汉宣帝的政治谋略,并不涉及个人报复!


LinHui274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这件事情要看清楚,核心问题是什么?各方势力均衡的结果。霍光立刘病已为皇帝,至少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刘家没有啥像样的继承人。汉昭帝死的时候没有儿子。于是皇位继承人只能从汉武帝的儿子们中间选择。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戾太子刘据自杀,次子刘闳早亡,三子刘旦在汉昭帝年间起兵造反,结果被发现,自杀而死。五子刘博早亡,六子刘弗陵就是汉昭帝。六个儿子里只有四子广陵王刘胥了。但这个人倡乐逸游,力扛鼎,还喜欢和狗熊搏斗,精神不是很正常。因此,皇位只能从从汉武帝的孙子里挑选了。霍光一开始选择了昌邑王刘贺,但刘贺即位后为所欲为,很不像话,于是又被废。选来选去,最后只剩下一个民间的皇孙刘病已了。



第二刘病已没有政治势力,好控制。我们说昌邑王刘贺荒淫无度,实际上有待考究。史书记载,刘贺即位后,大肆提拔自己人,一度曾达到了200多人,严重冲击到了霍光集团的政治利益。于是霍光把他废掉了。但是刘病已呢,出生于民间,没有一点后台,娶了个平民老婆,老丈人是个牢头,连父母爷爷奶奶都死于巫蛊之祸了。



第三、刘病已此人善于忍耐。刘病已当皇帝不久,就霍光就开始试探他,说是要换还政于刘病已,此时的刘病已头脑清醒,知道霍光是在试探他,坚决不同意。这让霍光吃了定心丸。刘病已即位后,霍光坚决要求皇帝娶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刘病已迫于威权,先是答应了霍光。霍成君当上皇帝之后,毒死了与刘病已共患难的结发妻子许平君。刘病已知道后并没有发作,而是忍耐了下来,直到霍光死之后才找机会除掉霍家的势力,但对于霍成君也只是废除了皇后之位而已。



其实,霍光在历史上虽然是个权臣,但凭良心讲,皇家内部,还是治国的方针上都是正确的。霍光其实没有篡位的机会。他虽然一直打理朝政,但是早起的朝政不是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汉武帝去世之前,还安排了上官桀、金日磾等人做辅政大臣。而且,霍光所面对的皇帝,汉昭帝、汉宣帝都是成年皇帝,还比较有所为。他几乎没有机会篡位。霍光唯一的机会,是在汉昭帝去世之后立一个昏庸无能的小皇帝,但是,他根本没这个机会。



霍光其实也没有篡位夺权的能力。霍光的势力在朝中非常庞大,他的儿子霍禹、霍光侄孙霍云都是中郎将;另一个侄孙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他的两个女婿都担任卫尉等职位。但是,即便这样,他依然把控不了朝政。

其实,当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点,霍光尽管专权,但他并没有乱政。在他掌控朝廷的时期,汉朝进入了全盛时代,并为后期汉宣帝的“孝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刘忙观点


不能说没有这种考虑,但主要原因不是这个。

霍光和卫氏家族本身没有血缘关系。而是通过霍去病有了一点名义上的亲戚关系。霍去病的母亲和刘病已的曾祖母卫皇后是姐妹,但霍去病和霍光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两者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卫霍两家确实关系密切,可以算是一个外戚系统。按中国亲戚称呼,霍光勉强可以被称为刘病已的表叔祖父。

从刘病已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霍光在他继位之前两者并没有密切关系。这很正常。霍光根据史书记载,在侍奉武帝的时候十分的小心谨慎,刘病已的身份非常敏感,霍光如果在武帝还未去世的时候,就和他眉来眼去,很容易让武帝产生戒心。汉昭帝继位之后,霍光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汉昭帝。当然是要一心一意的辅佐汉昭帝,自然也不会去特意关照刘病已。所以说霍光对他有深厚感情恐怕谈不上。

霍光在汉昭帝去世以后,并没有想着让刘病已继位,而是找到了刘贺。这就说明在霍光心目当中,刘病已的地位并不高。当然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从宗法制度上来讲,刘贺有一定的优势,他是汉昭帝的侄子可以过继给他做儿子。刘病已是侄孙,不能过继做儿子只能做孙子。当然这个问题在霍光废掉刘贺之后确实得到了解决。刘贺虽然没有名号,但也算是历经一朝,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往下传一代是可以理解的。刘病已过继给汉昭帝做孙子,就有了继位的宗法合理性。

霍光选择刘病已的最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刘病已非常特殊的政治身份,使得他没有根基,最好控制。当时武帝的嫡系汉昭帝已经绝嗣,其他的子孙都在各地任诸侯王。刘贺实际上是年纪比较小,相对来说好控制的一个。但是他入京以后的表现让霍光意识到了就算是年轻人,因为之前的诸侯王身份也是很难驾驭的。考察当时武帝的各个子孙,唯一一个既有皇家身份,但是地位低贱的就只有刘病已了。

历史确实很有意思,恰恰是因为刘病已最低贱的身份促成了他成为皇帝,反而超越了他的那些诸侯王的叔伯兄弟们。根据汉书的记载,刘病已在当时,只是一介平民。霍光先为他封了侯,然后才进入皇宫称帝。据说这是因为汉代的政治习惯,非封侯者不得称王称帝。整个过程由霍光一人把控也就为之后霍光延续其权臣政治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当中,霍光是不是考虑到了之前和卫家的那些机缘纠葛?这个很难回答。不好一概而论的全面否定或者肯定。不过,确实不好说没有这样一种因素存在。霍光的发家和霍去病有密切关系。霍去病没有留下子孙,霍光还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霍去病,为他延续血脉。霍去病的发达又和卫家有密切关系。把刘病已推上皇帝宝座,确实也可以看成是对卫家的一种报恩。但这可以看成是一种顺水人情,而不是主要决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