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抑鬱症的孩子,爸爸媽媽該如何做才能幫助你?

對於家長來說,如果孩子得了抑鬱症,都會被推進情緒崩潰期,這種崩潰還不是一時半會的,短暫的,定期的,可預料的,相反,它是突如其來的,令人措手不及的,無法控制的。

看著孩子就這樣一步步往深淵墜去,拉也拉不住,那是令人崩潰的;孩子墜到谷底,不出門,不上學,不和人交往,不怎麼說話,家長使勁拽,也拽不出來,那是令人崩潰的;孩子在嚴重與好轉之間擺盪著,好似掛在懸崖,家長如履薄冰,擔心一個行為做不好,哪句話沒說對,孩子就掉下去了,那是令人崩潰的。

彷彿進入了一條漫長的黑暗隧道,看不到頭。這孩子,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康復?!

哪怕孩子已經在積極治療,家長也常常會感覺到喘不過氣,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復發,特別是面對在家的孩子的各種情緒,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失去信心。

抑鬱症的孩子,爸爸媽媽該如何做才能幫助你?

在家庭中,直接面對抑鬱症孩子的家長是最困難的,而在外工作的家長是相對容易的,因為他們相對看見得少。

就像一位家長說過,爸爸在外工作,無法理解我的痛苦,當我每天看見孩子的樣子,失魂落魄,我怎麼能開心得起來?當孩子對著我發火,我怎麼調整自己?當孩子傷害自己,我還能如何不焦慮?

抑鬱症的孩子為什麼會這麼磨人呢?他們不講理,動輒給臉色,隨意發脾氣,時時感覺不舒服,怎麼都不行!

其實是孩子退化了,他從一個青少年退化成一個嬰兒。

抑鬱症的孩子,爸爸媽媽該如何做才能幫助你?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退行。當一個人在外界遭遇了很多挫折無法處理與應對時,就會節節後退,最終退成一個無能為力的嬰孩。

看抑鬱症學生的樣子:他們長時間在家躺著,醒了也是躺在床上,或者發呆或者用手機或者玩遊戲;吃飯用最簡潔快速的方式,因為那要坐起來,如果有人喂到嘴裡,估計他們不會拒絕;他們基本不出門的,彷彿一個嬰孩,不認得外面的路;他們拒絕和人交往,彷彿別人會傷害自己。

有些孩子會表現出對父母的高依戀,比如,重新回到父母房間,要和母親一起,睡在她的旁邊,有些孩子會特別需要父母的擁抱和身體接觸,就像小時候一樣。

很多行為看起來,比一個健康的嬰孩還讓人操心。因為健康的嬰孩會對陌生人笑,健康的嬰孩家長可以帶出門去玩耍,但抑鬱症的孩子家長無論用什麼辦法,都沒有用。

抑鬱症的孩子,爸爸媽媽該如何做才能幫助你?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什麼呢?

需要無限的接納和寬容(重新養育),還有有效的支持與幫助(專業支持)。

簡單來說,第一步他需要父母對他重新養育一次​。

孩子退化成嬰孩狀態,情緒不穩定,很多原來會做的事情都不想做,看起來很懶惰,就像個惹人厭的“熊孩子”,一次次考驗父母的耐心。如果父母能充分理解並意識到孩子是對“重新養育”的需要,就能減少一些焦慮,也不會那麼束手無策​。

把孩子當成嬰孩,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就能多一點寬容,不會立馬上火,指責批評。

把孩子當成嬰孩,就會放鬆心情,給予到更多的寬容和接納,不會繼續盯著孩子“什麼時候去上學”不放,因為嬰孩不具備上學的能力。

把孩子當嬰孩,就會接受孩子的狀態,等待他重新“長大”,等待他恢復大部分的功能,再度回到學校中,社會中。

抑鬱症的孩子,爸爸媽媽該如何做才能幫助你?

家長可能還想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抑鬱症,為什麼別的家長也是一樣的要求孩子(學業)就沒有問題。

沒有絕對的答案,同樣的學習強度、相似的家庭背景,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有些孩子確實抗挫能力非常好,有些孩子可能就是運氣比較好,有些是家庭養育過程有比較多的不足,留下隱患。

但根據孩子的退行狀態,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養育​。可能孩子在嬰孩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良好的健康的養育環境(主要是心理精神層面),當他遇到挫折時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穿越困境,這時候,就會退回最初的狀態,呼喚父母,給我​補課。​

這是諮詢師和父母共同重要的內容。

最後,做到了第一點:重新養育還不足以讓孩子恢復到抑鬱前的狀態,還需要有效的支持和幫助,這一點留在以後的文章來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