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解縉被朱元璋視如親子,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

秉燭讀春秋


解縉,著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字大紳,一字縉紳。江西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文學家。解縉於洪武二年(1369)出生在江西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據傳解縉自幼便有著過人的天賦,被稱為“神童”。據說他在襁褓之中便開始識字了,五歲時一篇詩文他聽一遍便能夠記住。七歲可以著文章,十歲能夠每天背誦千言的文章並且終身不忘,十二歲時便讀盡了《四書》、《五經》並且能夠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真意。解縉在二十歲的時候中了進士,由此步入仕途。

可就是這樣一位朱元璋和朱棣的兩朝寵臣,如此聰明的一位才子,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被埋入雪堆中而凍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解縉之所以落得如此慘的下場,就在於他真的太聰明瞭。有一句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解縉這種人。解縉為官以後,常常因為學識淵博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在與解縉談論政治時還曾為了鼓勵他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聽了這話的解縉,不僅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還以為朱元璋對他有很深的信賴度。第二天便向朱元璋上呈了萬言書,向朱元璋建議應當改善一些政治舉措,這使得一開始朱元璋十分“讚許”解縉的才華。

後來,得了誇獎的解縉便如同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始一發不可收拾起來。上書進言朝廷中的某些官員翫忽職守,因此遭到了一批大臣的記恨,解縉便被他們上書誣告了一番。朱元璋看著解縉的種種行徑,認為解縉過於直言,缺乏該有的修養,不宜繼續留在朝廷為官。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召見了解縉的父親,對他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於是解縉就這樣跟父親回了家。

後來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後,建文四年(1402)解縉被時任禮部侍郎的董倫所舉薦,這才得以回京復職。後來朱棣造反,看清了局勢的解縉投奔了朱棣。朱棣成功登基後,解縉便因為出眾的才華得以升任了翰林侍讀,成了朱棣的最受信任的近臣。後來當朱棣在朱高煦和朱高熾之間猶豫立誰為太子時,支持朱高熾的解縉在關鍵時刻影響了朱棣的決定,使得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而解縉的死亡之路便從這時候拉開了帷幕。

解縉因為支持太子朱高熾,其中一些言行被朱高煦查知,故此有意陷害解縉,朱高煦對朱棣說解縉向外洩露了當時君臣商議立太子時的交談。雖然議立太子一事已經過去好幾年了,早就成了既成事實,但洩露宮中機密總是君主心中的一個疙瘩。於是朱棣找了個理由,說解縉在科舉考試閱卷時讀卷不公,將他貶至廣西。解縉剛剛上路不久,又被改貶交趾。永樂八年(1410),解縉進京奏事,時逢朱棣親征蒙古未歸,於是向留守的太子朱高熾報告完畢,即行返回。朱高煦聽說此事以後,就向朱棣報告稱解縉進京目的在於趁朱棣不在,私下求見太子,引起朱棣暴怒。下旨將解縉抓起來嚴刑拷打,最後被埋在雪堆裡生生悶死。就此,一代才子解縉的生命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解縉是一代才子,還曾編寫《永樂大典》,對那個時代來說政治貢獻可謂巨大。可令人惋惜的是,解縉最終被捲入了奪嫡之爭的漩渦並且不幸成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


鄧海春


“好聖孫!”三個字出自解縉之口,入了朱棣之耳,奠定了大明朝皇位傳承方向,朱棣看在孫子朱瞻基的面子上,保留了朱高熾的皇位。

解縉

但是,這也埋下了大才子解縉走向死亡的禍根。

解縉,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修纂了《永樂大典》,共計三億七千字的鴻篇鉅製,是華夏文明精華的一次大彙編,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後世的《四庫全書》在其面前,只有被吊打的份兒。

解縉很聰明,但是卻最終被自己的聰明所誤,就在朱棣猶豫要不要另立和自己最像的二兒子朱高熙為太子的時候,解縉站出來說了那句有名的三個字:“好聖孫!”,才最終打消了皇帝廢太子朱高熾的念頭。

朱高熾的皇位保住了,但是解縉在這個過程卻沒落好,因為他就此得罪了二皇子朱高熙。

朱高熙利用朝中的力量開始整解縉,還沒到《永樂大典》完工,解縉就以改卷子不公平的罪名被貶謫到廣西去了。

朱棣

解大學士被貶,換常人肯定要好好反省, 但他的情商依舊不著調,反正他覺得自己已經傍上了太子朱高熾這棵大樹,回到權力中心是遲早得事情。

在一詞回京彙報工作時,正趕著朱棣出征蒙古,解縉也不知道怎麼腦子抽了,竟然私下取拜訪了太子朱高熾,按理說,你見了也就見了,那就等皇帝朱棣回來了再回去吧,結果人家解縉不,拜見完太子直接打道回府。

這件事被朱高熙看在眼裡,馬上報告給了朱棣。

這下可激怒了朱棣,什麼?老子還沒死呢,你解縉就這麼迫不及待的拜見新主子了?

朱棣怒斥了太子朱高熾,同時下旨,把解縉投入大牢。

這一關就是好幾年,忽然有一天,朱棣聽說解縉還在獄中,只是冷冷的說了一句:“怎麼?這個解縉還活著呢?”

朱高熾

時任錦衣衛都指揮使的紀綱聽出了皇帝的話外音,於是當天晚上去了解縉的牢房,好酒好菜伺候著,解縉喝的酩酊大醉。

那天大雪紛飛,紀綱將醉倒的解縉拖進了積雪中,第二天,人們發現一代大才子解學士凍死在厚厚的積雪中。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解縉歷事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在洪武朝嶄露頭角,在永樂朝受到重用,擔任內閣首輔一職,但最後失寵,死於錦衣衛詔獄。解縉本可以憑藉自己的才氣和在立儲問題上的功績,收斂個性,學會隱忍,等到朱棣太子朱高熾登基後,輔佐新皇帝幹出一番事業。然而,其因迎附朱棣驟貴,最終還是因為改不了書生從政的弱點,放縱個性,終以悲劇收場。

初露鋒芒

解縉是江西吉水人,幼年聰穎,有神通之稱。21歲時,解縉考中進士,年少有才,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將他選為翰林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對他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爾當知無不言。”

年輕的解縉感恩不已,第二天就給皇帝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之後,解縉又進呈《太平十策》,批評分封二十幾個皇子為藩王的做法,用漢初吳王劉濞發動吳楚七國之亂的歷史教訓來提醒朱元璋。

更為大膽的是,在退休丞相李善長慘遭滅門之禍後,解縉代替工部侍郎王國用起草奏疏,為李善長鳴冤,駁斥強加於李善長串通胡惟庸謀反的罪狀。朱元璋看後自知理虧,無話可說,但由此也領教了解縉的厲害。

後來,解縉的父親解開受詔來到南京,朱元璋對他說:“你現在把你兒子帶回老家,讓他再刻苦讀書,以期大器晚成。”就這樣,當了三年近臣的解縉,在二十四歲時,被朱元璋體面地辭退。

迎附驟貴

朱元璋去世後,解縉在建文帝時期回到南京,出任翰林待詔,其時建文帝身邊最受信任的文臣是方孝孺,解縉沒有受到重用。當燕王朱棣率領“靖難”之師進入南京時,解縉和一班文臣“叩馬首迎附”,在朱棣登基後,很快受到重用。

朱棣任命他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一起進入文淵閣,參與機務,從而開創了“內閣預機務”的先例。

《明通鑑》記載:“縉首迎附,召對稱旨,命與淮常立御榻左備顧問。或到夜分,上就寢,猶賜坐榻前,語以機密重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

不過,解縉即使隨侍皇帝左右,但書生氣仍然不改。朱棣把他看作如同劉基般的智囊,拿出一份大臣名單,請他品評。解縉本著“進言者無所忤”的精神,實話實說。

《明史·解縉傳》說:“(解)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解縉的失寵源於他擁立太子的態度。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在冊立誰為皇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按照立嫡長子的原則,朱高熾無疑是不二人選,但朱棣更喜歡隨他南征北戰的次子朱高煦。

有一次,朱棣找來解縉詢問關於立儲的意見。解縉回答說:“世子仁孝,天下都歸向他。”朱棣默不作聲。解縉又說:“聖孫更好!”朱棣開始傾向朱高熾。解縉說的聖孫是世子朱高熾的大兒子朱瞻基,即後來的宣宗皇帝。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解縉這一句話可謂點到了要害。

(朱棣)

因言獲罪

永樂二年(1404),朱棣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把次子朱高煦冊封為漢王。但朱棣心中總覺得對不起二兒子朱高煦,因之對他的寵愛超過以往,給予的待遇甚至超過太子。

解縉向朱棣進諫說:“陛下,厚漢王而輕太子,這是引發爭端啊!”朱棣聽了很不高興,認為這是離間他們骨肉之間的感情,對解縉開始冷淡。當然,朱高煦也由此恨上了解縉。

永樂五年(1407)二月,有官員上表彈劾解縉,說他於上年的廷試中閱卷不公道。這時朱高煦也趁機在父皇面前進讒,說解縉故意洩露宮中機密。朱棣將解縉貶為廣西參政,後又貶到交趾(越南)。

永樂九年(1411)六月,解縉到南京奏事,正值朱棣北征,他便前往宮中拜謁行監國權力的皇太子。漢王朱高煦知道這件事後,便在父皇面前進讒說:“解縉趁皇上離京,私自跑回來拜見皇太子,他揹著皇上見太子,究竟想幹什麼?”朱棣聽罷,聯想到當年解縉擁立太子的堅決態度,頓時震怒,下旨逮捕解縉,關入錦衣衛詔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皇帝送上在押囚犯名冊,朱棣看了,隨口說了一句:“縉猶在耶?”紀綱心領神會,他吩咐手下將解縉請來喝酒,解縉還以為是皇帝要赦免他,高興得痛飲。等到解縉爛醉如泥後,紀綱將他拖到院子裡埋在積雪中,不久解縉就被活活凍死了。

朱棣得知解縉死後,又下令抄沒解縉的家產,將他的妻、子以及宗族流放到遼東。等到九年後朱棣去世,朱高熾繼位,感念解縉當初的擁立之功,頒佈詔令為解縉平反,將解縉親屬、宗族放回原籍,並任命解縉的兒子解禎亮為中書舍人。

“有文藝而無器識”,這是《明通鑑》作者夏燮對解縉的評價。與同時代死節的方孝孺相比,解縉以迎附篡位者朱棣獲得恩寵,最後還是不明不白死去,有些可惜。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記得關注我的帳號哦!


聽三哥說歷史


解縉被朱元璋視如親子,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

這個怎麼說呢,其實他死的很冤。朱棣只是被氣到了,然後呢,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受到和他有仇的朱高煦的指使,立馬就把他埋雪地凍死了。這其實和解縉本人也有關係。

解縉很厲害,從小就有神童之說,而且背過的書基本不忘。但是也和其他有才情的人一樣,做事根本不管官場的規矩,或者說不屑於那些,然後屢屢得罪人。但是,沒辦法,朱元璋是真的喜歡他,所以,基本沒事。但是朱元璋也覺得這樣不行,就把他送回家修身養性了。

朱元璋死後,解縉進京弔喪,然後碰到了他前期得罪的人了。然後被誣告,不過這次碰到的是和朱元璋差了好幾條街的朱允炆,然後就被貶了。後來,朱允炆又因為所信任的人替解縉說好話,才被召回京,過了一段時間還當上了內閣首輔。

朱棣時期,其也是得到重用的,很多建議也被採納,而且呢,還主編《永樂大典》。可是呢,這個時候他千不該萬不該,在得罪其他人的同時,捲進了太子之位的爭奪。這個時候,又因為直言,慢慢的朱棣不喜歡了。之後因為朱高煦誣陷,被貶了,路上還是直言上書,再一次惹怒了朱棣,然後就被投入錦衣衛的大牢了。

這次真不走運了。在牢裡關了5年,估計朱棣的用意和朱元璋一樣,因為解縉太聰明瞭,如果能安分守己的為自己所用,那將是一大助力。但這次運氣不好,捲入皇儲之爭,得罪了朱棣最喜歡的朱高煦,然後就被朱高煦買通的紀綱趁機殺死了。這個也是朱高煦防止朱棣再次啟用他,從而成為自己爭奪皇位的一大阻力。

以上就是個人看法,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許願的泥菩


世人皆知解縉為大才子,文采出眾,他的詩詞、著作廣泛流傳,他親自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在無數的影視劇中,他被塑造成一個風流不羈的才子。可是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被凍死。

永樂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15年,解縉被錦衣衛都指揮使灌醉後拖到雪地中,活活凍死。這位曾經得到過朱棣器重,被朱元璋當作親生兒子的才子,到底經歷了什麼?最後居然會落得如此下場。說起來了,都是知識分子的臭脾氣害了他,讓他雙眼被矇蔽,看不清世道險惡。

解縉此人是天生的才子,據說他在襁褓之時就會認字,這一點我倒是有些懷疑。但是他五歲時就能背誦經典詩文,七歲時就能寫文章,十一歲把四書五經通讀了個遍卻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接下來他要幹什麼呢?

按當時知識分子的套路,當然是考科舉。以解縉的才華,科舉考試簡直不在話下,從鄉試到殿試,從解元到進士,一路考到了朱元璋的皇宮裡。朱元璋看到解縉如此有才華,曾經對他說,我們名為君臣,實同父子,所有你有什麼建議,大膽向我提出來。

如果是在官場上混久了的人,一聽到皇上說這句話,就知道皇上實際上是在敷衍你,你千萬不能當真,但是不知道解縉是真的不明白,還是假裝糊塗。他在以後的日子裡,還真的不斷向朱元璋提各種建議,真的做到了知無不言。

他曾經直言犯諫,彈劾過兵部要員,質問過當朝御史,甚至給李善長說過好話。這些都讓朱元璋極為難堪,如果解縉是一名武將,那他早死多時了。但是面對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朱元璋保持了極大的耐心,直到朱元璋去世,他也沒有難為解縉。

在接下來的朱棣朝,解縉算是過得比較開心的,朱棣比較開明,不斷的提拔解縉,最終讓他主修《永樂大典》。可是這個解縉真的不會做官,他不會去揣摩皇上的心意,而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向皇上提意見,沒有哪個領導會一直喜歡這樣的員工的,哪怕他真的才華滿腹。真正讓解縉走上斷頭臺的是他介入了皇家的立太子事宜。

朱棣對於到底是選長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而傷腦筋,於是問計於解縉。聰明的人就應該閉口不言,這是皇家事,選誰不選誰不是臣子說了算的,可能皇帝心裡早有譜了,只是試探臣下。

結果解縉真的上套了,他選的是朱高熾,卻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於是找了個理由私下把解縉關進了詔獄。明朝時詔獄就是魔窟,進去了就不可能活著出來,解縉也是一樣。再加上他平時的大嘴巴,盡說些朱棣不愛聽的話,導致朱棣漸漸對他失去了興趣。

永樂十三年,解縉被凍死,結束了自己四十七歲的一生。作為知識分子,他確實不適合活在明朝,一等功候尚且難以自保,何況一個讀書人。他更大的問題在於對官場一無所知,以為官場如同朋友圈,隨便發發牢騷,結果就丟了性命。


小小嬴政


解縉確實堪稱一代奇才,才思敏捷、學識淵博,中過解元,更因才華橫溢而被朱棣欽定為《永樂大典》主編官。解縉之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解縉空有一身才學而政治智慧不足。

  • 《明史解縉傳》中關於解縉的死有過這樣一段記錄:

“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

這段話把解縉的死交代的很清楚,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上囚籍,皇帝看到解縉的名字後說了句:“解縉還在啊?”朱棣說這句話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勝似一份死刑判決書,紀綱自然能領會皇帝的話意,於是就將解縉灌醉了埋在雪堆中,解縉很快就喪命。其實早在永樂八年之時解縉就因事下獄,距此已有五年時間,那麼究竟為何朱棣對這位大明奇才如此耿耿於懷?


  • 引用《明史解縉傳》中的一段話: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

永樂三年,朱棣召解縉入宮商議立儲之事,立儲之事看似朱家的家事,實則更是關係社稷之大事,所以即便朱棣原意是想立二子高煦為儲君,但勢必會遭到文臣的理論聲討,畢竟立長為儲乃常理,而且長子高熾身體狀況雖不是很好,但仁孝有嘉,百官歸心。

朱棣此次召見解縉,原本是希望能得到一些理論支持,但解縉顯然是支持立長子朱高熾的,這令朱棣再次陷入了猶豫不決之境。解縉見機行事,補了一句“好聖孫!”,也正是這短短的三個字令朱棣一時間拿定了主意: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 解縉看似成功說服朱棣立長為儲,實則是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一方面,落選儲君之位的朱高煦從此視解縉為仇敵,後來解縉也正是遭到朱高煦的構陷而入獄。

另一方面,朱棣雖然是聽了解縉之言才最終決定立長為儲,但實際上朱棣在做出這個決定之時並沒有完全說服自己,所以即便立了太子,朱棣仍然對次子朱高煦恩寵有加。朱棣喜愛“好聖孫”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倒也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朱棣對太子朱高熾仍感不滿意,以至於日後朱棣反悔立其為太子之時心中必然把解縉也恨上了,這是人的情感中很微妙的一種本能心理。

雖說解縉是奉召商議立儲之事,但在這件事上解縉的立場過於直白的表露出來,顯然是犯了為臣之大忌。更有甚者,在朱高煦落選太子備受朱棣隆寵之時,解縉又以禮法為由,對朱棣此舉頗有微詞,朱棣因此大怒並指責解縉是在離間骨肉。此後,解縉又連遭朱高煦、李至剛等人的誣陷,被貶交趾(今越南)。

  • 永樂八年再遭朱高煦陷害,終至入獄、被殺。

永樂八年,解縉因事進京,恰逢朱棣北伐未歸,解縉因此覲謁太子朱高熾。朱高煦卻以解縉趁皇帝外出私自見太子,無人臣禮等誨言誣陷解縉,朱棣因此大怒下令逮捕解縉。當時解縉已在回交趾途中,途經贛江兩岸,看到當地旱情嚴重,上疏請求引贛江水為灌溉用,朱棣卻因此更加憤怒,命錦衣衛捉拿解縉,連坐入獄者不在少數。

此後解縉一直被囚於獄中,直到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上那份囚籍,朱棣方才意識到解縉仍在世上。之後的事在本文開頭已作交代,在此不再贅述。

平心而論解縉之死頗令人感到惋惜,但解縉本身確實也存在持才傲物、臧否他人不加節制之不良習性,這似乎又有自己作死之嫌。本文純屬個人觀點,錯漏難免,歡迎大家指正。





歷史守望者


歷史上,深受皇帝器重,最終落得悲慘結局的人物實在太多,與其中的許多人相比,解縉的結局算不上最差的。我認為,從解縉的性格和處事風格來看,他有這樣的結局,其實並不意外。

先說一下解縉的經歷。

解縉是江西吉水人,才華橫溢,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經常接觸朱元璋,朱元璋很欣賞他的才華。幾年後,李善長案起,解縉替案中一些人鳴不平,朱元璋就給瞭解縉的父親一大筆錢,讓他把兒子領回去,回家再學習十年,到時候也許能有大用。

八年以後,朱元璋駕崩,此時解縉的母親剛去世,父親也九十多了,他趕往南京祭拜孝陵,同時也希望能再次為朝廷效力。結果被指控違背朱元璋聖旨,不忠不孝,打發到大西北的河州衛當了一個小官。在一位禮部官員的幫助下,建文帝把他召回來,做了翰林待詔。

永樂年間,解縉升為翰林侍讀,入直文淵閣,幫助朱棣處理機要事務,相當於秘書,擔任《太祖實錄》的總編。以後升為右春坊大學士,地位接近六部尚書。

永樂五年,解縉因為在科舉考試中讀卷不公,被貶到交阯的化州,督運糧餉。永樂八年,解縉進京辦事,正趕上朱棣御駕親征,在漠北打仗,解縉拜見了留守的皇太子,也沒有等朱棣回來,就起程返回。結果被批評沒有人臣之禮,被抓回來投入錦衣衛大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的紀綱把獄中的囚犯名錄呈給朱棣,解縉名列其中,朱棣簡單問了一句:“(解)縉猶在耶?”

這是朱棣特有的一種表達方式,說明他想除掉解縉。當初他對待朱元璋的養子平安也是這樣。紀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到獄中把解縉灌醉,埋入雪堆之中凍死。

此時解縉四十七歲,被抄沒家財,妻子和宗親被流放遼東。

那麼,年少有為、才華橫溢的解縉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呢?我認為主要有這樣幾點:

第一,解縉最大的錯誤是不知深淺,介入皇帝的家事。

朱棣選立皇太子時,在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猶豫不決。朱棣曾經秘密詢問解縉的意見,解縉支持皇長子朱高熾,認為他仁孝,深孚眾望,然後他又加了一句:“好聖孫。”

解縉誇讚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這讓朱棣下定決心選立朱高熾。解縉因此而大大得罪了漢王朱高煦,後來朱高煦一直搞小動作,陷害皇太子和解縉。

如果朱高熾足夠出色,解縉的下場還不至於那麼慘,偏偏朱高熾一直讓朱棣看不順眼,不滿意這個皇太子,越不滿意,越恨當初支持朱高熾的解縉。

另一方面,朱棣偏愛朱高煦,平時的一些禮遇超過了親王應有的規格,解縉提醒朱棣這樣會讓朱高煦生出妄想,加深他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在朱棣看來,解縉是在離間他們父子兄弟,因此大怒。

而且,朱高熾自己地位不穩,關鍵時刻根本不敢替解縉說一句好話,擔心連累自己,所以解縉倒黴是必然的。

第二,解縉有才華,但缺少政治智慧。

解縉年少成名,早早到了皇帝身邊做事,但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朱元璋時代,他就因事得罪了兵部尚書,朱元璋讓他改做了御史,他又和都御史袁泰鬧矛盾,還替李善長一案的相關人物辯白。

洪武年間大案頻出,形勢相當兇險,不論是文臣、武將,稍有不慎就會掉腦袋。朱元璋讓解縉回家再讀十年書,如此委婉地對待解縉,相當不容易。

如果解縉一直留在朝中,他能不能活過朱元璋都是未知數。另外,他曾明確質疑明朝的分封制度,認為如果藩王勢重,必生禍端。幸虧建文帝時代沒有重用他,否則他大概也和黃子澄、齊泰等人一樣的下場。

第三,解縉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有話直說,喜歡評點人物的長短,過於直率。

解縉和另外六人入直文淵閣,朱棣鼓勵他們直諫、敢言,解縉當真了。當朱棣派兵出征安南時,解縉明確反對,讓朱棣很不爽。

朝中哪位大臣有優點,解縉都會大力舉薦,如果誰有缺點,他也毫不留情。偏偏他又在皇帝身邊做事,不知道哪句話就會葬送一個人的前程,所以大臣們特別提防他。有意無意之間,他得罪了很多人。

綜上所述,解縉出事應該是遲早的事。


於左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人,明代大臣,文學家。曾主修《永樂大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解縉為何會落的如此悽慘下場呢?

一,解縉鋒芒畢露,過於耿直。

解縉自小聰明絕頂,博覽群書,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解縉因學問淵博,常常侍奉在朱元璋左右,有一次朱元璋望對他說:“我跟你,論,道義是君臣,論恩情像父子,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直管說好了!”解縉覺得陛下對自己百分百信任,寫了篇萬言書呈了上來,內容對朝政頗多非議,說“刑太繁”,法太嚴,只聽說聖上在憤怒的時候,對逆黨奸臣斬草除根,沒聽說聖上在獎勵善行時,賞賜有功而憐蒼生;還指出朱元璋用人不擇賢良,以致小人趨媚,賢者遠避等等。




朱元璋雖然表面上還是讚美了一番他的忠心與直言,其實內心開始討厭他,解縉以為朱元璋真的喜歡,又意猶未盡地又呈上《太平十策》,讓朱元璋有點哭笑不得。朱元璋骨子裡看不起這些酸文人,他喜歡文人聽話,卻不喜歡文人指手畫腳自以為是。後來李善長被殺,解縉為李善長申辯,惹惱了朱元璋把解縉趕回老家。讓他好好學習,十年不用。這分明是讓解縉反省,官場是有規矩的,聰明有才也要懂規矩。沒能弄明白官場上的八面玲瓏,而觸犯了龍顏,根本沒有理解主子的用意。

二,得罪了“小人”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

朱元璋駕崩以後朱棣當上皇帝啟用解縉召集了一百四十餘位讀書人,分頭編纂《永樂大典》。編書的過程中朱棣十分賞識他。朱棣在繼承人這國家大事上拿不準主意,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厚,但身體肥胖又有足疾,朱棣不喜歡這個長子,而喜歡相貌堂堂,英武過人,有赫赫戰功的次子朱高煦。但自古有立長不立幼的傳統,這讓朱棣猶豫不決,就詢問解縉。

解縉態度鮮明地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皇上,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原來,明成祖很喜歡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於是兩人相視而笑。最後同意立長子高熾為太子,解縉在朱棣立太子之事上起了決定作用,但是他得罪了朱高煦。太子雖然已立,但是朱棣仍然不喜歡太子。解縉又進諫說:“這樣做會引起爭端,不好。”朱棣不高興,認為他是有意離間,加上次子朱高煦挑撥,朱棣一怒之下,便將解縉貶到廣西。

解縉不知道避嫌,後來他趁進京之機,在朱棣不在京城的情況下,私下拜訪了皇太子朱高熾,更嚴重的是見了太子之後,未等朱棣回來,就打道回府了。本來朱棣就對這個太子不信任,常常懷疑其有不軌行為,如今解縉又私會朱高熾,這件事讓朱高煦抓住把柄告訴了皇帝,朱棣大怒以“無人臣禮”下獄。他在獄中被關了五年,一次錦衣衛上報囚犯名冊,朱棣見了解縉的名字,問道:“解縉還在嗎?”稍露憐惜之意。朱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朱棣重新起用解縉,於是密令用酒灌醉他,然後埋入雪堆中活活凍死。時為永樂十三年(1415年),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雕像

解縉一生一再被皇帝器重,也一再被帝王貶官或罷官,最後悽慘而死。一切的一切,皆由“好直言為人所忌”導致,也是他真正的死因。


W龍的傳人


解縉是明朝三才子之一,他才華橫溢少年得志,官拜明朝內閣首輔大臣。僅從解縉的個人能力來說,他可謂前途無量,然而這個歷經三朝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才子,最終卻落的個自己被灌醉埋入雪中活活凍死,族親悉數被流放遼東的悲涼下場。

所謂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說的就是解縉:

  • 第一,能力突出才華無限,卻過於輕狂;
  • 第二,不懂伴君如伴虎,也不知世故;
  • 第三,插手皇家最忌諱的立儲之事。


按照史書記載,解縉從小就非常聰慧,五歲過目不忘、七歲能作文章、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十八歲成為江西鄉試第一名。要知道,明朝時期的江西是科舉強省,能夠在江西脫穎而出實在是非常難得。

古代參加科舉制就是為了入仕,解縉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可惜的是,他才華雖好,但其性格並不適合入朝——少根筋。

明太祖朱元璋看重解縉,曾在大庖西室對解縉說:“朕與你道義上是君臣,恩情上是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尋常人看來都知道這不過是客套話,意思意思也就算了,即便當真了也要看看說這話的是什麼人。不過解縉竟然真的回去熬夜寫了一卷《萬言書》獻給了朱元璋,之後又獻了一卷《太平十策》。解縉在其中針砭時弊,對於朝廷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凌厲揭斥。


有些話,皇帝自己說那是謙虛,但臣子說那就是犯上了。朱元璋雖然欣賞解縉的才華,但也感覺到了原本規規矩矩的朝廷裡出現了一匹野馬,對解縉也逐漸冷落。

平日裡,解縉儀仗皇恩做事從無顧及,其輕狂剛硬的性格也是把朝廷裡的同僚們基本都給得罪了個乾淨。用後來解縉好友楊士奇的話來說:“與解縉沒什麼關係的人會很喜歡解縉的性情,但與其共事者或許大多都會妒恨他。”

伴君如伴虎,解縉對皇帝毫無保留推心置腹也就算了,最要命的是解縉屢屢插足皇族內務尤其是皇家最忌諱的立儲事務。


明朝初期施行分封制度,大肆分封諸王,解縉以此上疏朱元璋引漢朝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等陳述分封制的各種弊端。朱元璋怎麼可能聽這樣的話,當年的葉伯巨也跟朱元璋說過類似的話,結果被朱元璋給斬了。解縉的上疏自然讓朱元璋很不爽,不過好在朱元璋惜材沒殺他,只是將其貶回了江西。

明成祖登基後,解縉難得聰明瞭一回,朱棣也並沒有為難當年主張削藩的解縉,反而讓其青雲直上。從起擬《登極詔》到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前期解縉可謂仕途亨通。

不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沒過多久好日子的解縉又開始皮癢,不過這一回他把自己搭進去了——插足皇家立儲事務。


雖然有明確的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不過自古以來皇家立儲都是個問題,皇帝詢問意見時大多數聰明人都以“皇上家務事”為由推脫,唯恐避之不及。明成祖寵愛立有功勳的漢王朱高煦而並不喜歡肥胖仁慈的皇長子朱高熾,一直都有易儲的打算。朱棣也曾詢問解縉,解縉毫不避諱支持皇長子朱高熾。

本來這也沒什麼,但解縉“橫衝直撞”的表態讓朱棣也不是很開心,而且解縉的上言也得罪了最受寵的漢王朱高煦。朱高煦在成祖跟前經常說解縉的壞話,出於補償心心理成祖也終究冷落了解縉,之後朱高煦誣陷解縉私下與太子謀事,朱棣大怒使得解縉被下獄,最終被向來陰狠的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所害。

澹奕認為,解縉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實在是其身上的“書呆子氣”所致。明太祖明成祖都不是當年的唐太宗宋仁宗,也註定解縉不能像魏徵、包拯那般行事做人,只可惜解縉看不清,最終自己害了自己。


澹奕


解縉之所以被害,主要是因為不懂得“明哲保身”,說話太直,什麼事都參與,什麼人都評論,最後連得罪過誰都不清楚。這也許就是聰明人的“偏執”,總認為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卻不明白有些時候本來就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解縉是個“神童”,朱元璋在位時期考中進士,被收為中書庶吉士,曾給朱元璋上過“萬言書”,得到朱元璋的讚賞。朱元璋將解縉改任御史,解縉卻為前宰相李善長鳴冤,李善長是朱元璋授意誅殺的,朱元璋對此很不高興。在召見近臣之父時,朱元璋對解縉的父親謝開說,“你兒子大器晚成,你先把他領回去,讓他再讀10年書,到那時候大用他也不晚。”

8年後,朱元璋去世,解縉入京向朱元璋遺體哀悼。被人彈劾“老母未葬,老父年邁,不得遠行”,於是解縉被貶為河州衛吏。之後解縉向建文帝近臣董倫求助,董倫推薦瞭解縉,解縉被任為翰林待詔。

朱棣上位後,解縉被升為待讀,在文淵閣當值,參與機要大事。

朱棣在太子問題上犯難,朱棣就向解縉詢問,解縉回答了三個字“好聖孫”,朱棣眉頭大展,一大難題解決。但也因為此事得罪了漢王朱高煦,朱高煦因為解縉錯失太子之位,就處處找解縉麻煩。朱高煦因為深受朱棣喜愛,一切用度都超過一般皇子,解縉進言,被朱棣不喜。

後來皇宮密語被洩露,朱高煦就誣陷是解縉所為,第二年,解縉就被以“廷試判卷不公”為由,貶到廣西。

4年後,解縉回京述職,恰好朱棣不在京城,解縉就去拜見了太子。這下被朱高煦拿住了把柄,彈劾解縉“私拜太子,沒有人臣之禮”。朱棣大怒,私自拜見太子是有“作亂”嫌疑的,於是將解縉打入昭獄。

5年後,朱棣翻看昭獄囚徒名單,看到解縉的名字,就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錦衣衛首領紀綱心領神會,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解縉就被活活凍死,死時47歲。解縉死後,被抄家,妻兒宗族被流放遼東。

解縉是有才華,但他不合群,總是一副清高的樣子。解縉才智很高,什麼事都能對答如流,就如“選嫡”這件事,一般人是不會回答的,就是心中有人選也不會說,因為得罪一個皇室中人終究是個大麻煩。但解縉就敢回答,他覺得是做了正確的選擇,但也得罪了朱高煦。

解縉還過度評論皇上家事,雖然皇家的事就是國事,但誰也不願意被人評論自己的家人,這就是解縉不被朱棣喜歡的一個原因。

解縉還喜歡評論別人,無所顧忌,雖然他說的都對,但也無形中得罪了不少人,這就是解縉遭難,沒人伸手的原因。

解縉最後還是太天真,以為“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覺得他沒做什麼不軌的事,只是向太子表達一下謝意而已。但“私回太子”,已經犯了朱棣的大忌,所以解縉不得不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