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俞軍產品方法論》書摘

大約1個月前,聽說俞軍大神出書了,直接下單買了本。運了半個月才到貨,喜搓搓的讀完了。偏方法論一些,後面產品經理的成長與選拔可以快速過下。但其中用戶模型、交易模型堪稱經典,總體來說還是值得一讀的。




給誰讀的書


說實在的對小白不太友好。後面的交易模型、誤判心理學、經濟學、決策能力,如果沒有接觸過大量用戶的PM是很難理解的。更適合對產品有一定理解,走出校園實際接觸過企業業務的人讀。



我在想些什麼



1、建議大家可以深入思考下用戶模型和交易模型,也包括用戶價值公式和人間第一定律。用戶模型偏術,可以在宏觀群體和微觀行為上加以分析。交易模型偏道,在於產品的本質和核心價值。兩個模型相關聯之處在於用戶的決策系統,受體驗設計影響,卻由交易模型來指導設計和決定是否長期留存。


2、做生意的思維


1)什麼是個好生意,可以參照經濟學基礎的思維。

  • 比如百度是個好生意,信息複製和傳播的邊際成本低,生產成本低(爬蟲),邊際利潤高(廣告有展示就算錢);
  • 遊戲這種產品是個相對好的生意,邊際效應不明顯,邊際成本低,互聯網的發展使交易成本低,幾乎沒有邊際成本,邊際利潤幾乎淨賺,缺點是依賴是否大火;
  • 線下實體店略微再差點。前期就需要投入固定的人力成本、房租水電。如果是飯店的話在原材料佔銷售額很低的部分,只要利潤覆蓋了固定投入,後面邊際利潤還比較高。但是服裝店這種邊際利潤也相對固定(進價佔價格比例更大一點)。而且更依賴於對實際地址和周邊人群的考察,前期成本更大。

2)賣什麼,在大多數城市裡,有購買力的用戶很少為溫飽擔心了。更多用戶買的不是產品,是效用。可能是社交標籤、生活中缺失感受的彌補。如果只付出一點人力成本,但能收穫大於它的效用,就是值得的。


3)很多線下店近年來越來越難做,即便互聯網入場帶來了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也不足以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線下的交易模型更成熟,門檻低的生意各環節利潤很薄。成熟的產業鏈只能依賴重大新要素來改變,比如5G。但互聯網思維可以改造的是用戶效用,營銷手段。就像《影響力》所說,用戶充滿弱點。


4)用戶價值公式

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理解的更加透徹了,可以在很多場景套用、做變式。


5)產品經理是解決問題,為用戶創造價值,為企業創造利潤的。時代和企業決定了產品經理工作中具體做哪些事,現在市場上沒有新要素,PM就是協調boy(girl),但何必工作中滿足於協調,苦惱於協調。需求才是PM核心競爭力,因此需要甚至花費更多私人時間,在繁重的事務中抽離出來,反思覆盤求新,等風起!




書摘



1、需求:需求來自用戶,很難被憑空創造。作為產品經理,首先要思考的就是產品到底滿足用戶的什麼需求


不要猜測或改變用戶,親人都尚且難以影響,何況一個app,所以去解決問題,去迎合用戶,去在需求方向上做引導修正


2、理解交易:為什麼企業總是說創造用戶價值,而不是創造產品呢?因為用戶關心的是得到什麼和付出什麼,包括這個產品給他什麼效用組合,需要他付出多少金錢或時間等。用戶自己也會在不同的產品間比較


不再是藍海市場,不是滿足或滿足一部分需求,用戶就會買賬。用戶的群體也更下沉,更要精細化體驗,用戶也要在不同的解決方案中比較。尤其是一些打發時間的娛樂向產品,足夠的差異化,才能讓用戶的效用,即感知價值更大化。


3、用戶的定義: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可以理解為,產品的用戶,是在特定場景下具有特定需求的人。對每一個真實的人,滿足的不同細分場景下的需求越多,可以說效用組合越強,那產品的價值也就越高。


4、用戶行為背後的機制分析:我們做產品,最終目的是促成用戶的一種行為

《俞軍產品方法論》書摘

5、用戶價值公式

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6、理解企業本質

1)發現市場獲利機會

2)生產效率高於市場


企業的本質是持續的賺錢


7、資訊產品的交易理解

交易主要是用戶以“自己的時間”來換取“獲得資訊”的一個過程;用戶需要判斷“獲得的資訊”的預期收益與付出的時間成本如何,收益大於成本,才會發生交易。


8、用戶的成本分類

大概是金錢、時間、身體、心理等


9、交易模型的精髓

在於“如何創造利益(利從何來)”及“如何分配利益(利往何去)”兩個命題。所以產品經理最終要做的,是持續不斷地發現市場上高於用戶支付代價的用戶價值,並設計合適的交易模型把他固化為產品


10、產品經理學經濟學

4點就夠,效用、邊際、成本、供需定律

1)效用:慾望的滿足程度。

  • 是心理感覺,不是事實,是特定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的主觀評價
  • 很多商品買的其實是效用(或效用組合),而不是具有相近物理屬性的商品本身。
  • 產品效用與用戶慾望的不對等性:大概分四類,底線需求(不能低於),夠用就好(不用高於),越多越好(願意多支付),驚喜(超過預期或參照系)

2)邊際:包括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遞減、邊際成本、邊際利潤

  • 邊際效用在經濟學指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額外滿足程度
  • 邊際效用遞減指隨著邊際效用,滿足本身對人的效用越來越弱。比如最開始賺100w最開心,後面慢慢感覺變弱
  • 邊際成本,主要對於企業而言。互聯網的信息製造分發邊際成本很低,所以利潤率比較高。比如製造業,一開始因為製造的規模效應,邊際成本在降低。但到了某一個臨界點,邊際成本會上升(改變了市場或其他外界因素)
  • 邊際利潤:不同生意,多賺一分錢,產生的利潤

3)成本

  • 機會成本:由於資源(時間、錢、物、人、企業)同一時間只能發生一種用途A,因此該種資源用於某種用途時,其他用途都被放棄了,而放棄的“其他用途的最高收益”,我們稱之為該資源在用途A下的機會成本
  • 交易成本:所有用戶(買方)付出的但企業(賣方)沒收到的成本,以及所有企業(賣方)付出但用戶(買方)沒收到的成本。有幾種常見的,搜尋成本、度量成本。尋價(議價比價)成本、決策成本。實施成本和保障成本(權力、違約、意外、監督)

11、人間第一定律:其他條件不變時,相對價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相對價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組合


智能手機出現後,我們暫時還看不到下一個巨大新要素,未來一段時間內藍海比較少,主要就是紅海時代,比較適合用這個人間第一定律分析產品。可以通過追加效用組合、改變效用組合或降低各類交易成本來降低產品的相對價格,實現用戶增長


12、新要素: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是加速新要素的應用與普及


13、用戶價值最大化


用戶價值公式,將舊體驗最小化:靠的是選擇特定情境下的用戶和選擇用戶的參照系(比如競品)。將舊體驗最小化,本質上是選擇舊體驗最差的被替代品的用戶。

  • 極端情況之一是產品面向整個行業的“完美新用戶”,這類新用戶沒用過同類競品,因此舊體驗為0,性價比最高。這個概念給產品發展路徑的方法是,先最快速提高市場滲透率,把所有“完美新用戶”的新體驗都變成舊體驗,之後競品再想搶市場就很難了,因為會面臨把“新體驗-舊體驗”之差做到大於“替換成本的問題”
  • 極端之二是壟斷。沒競品

2)替換成本最小化:最常見的是認知成本、獲取成本、使用成本。一般方法要不降低自己用戶的替換成本,或者提升自己用戶的流失成本(相當於提高競品替換成本)


14、常見決策及約束


  • 邏輯決策方式:必須要具備相應的認知水平。成本遠高於數據決策。你只能在對方的認知約束內讓他理解和接受他認為的事實,你只能按照對方的認知結構去設計溝通目標、溝通內容和溝通方式。
  • 主觀判斷決策:最難的方式,沒有數據或邏輯支撐。建議思考習慣是:有一個想法後,把他記下來,用過去所有經驗證偽,如果無法證偽,那就假設他成立,存儲起來。
  • 數據決策:不能萬事靠AB。反例1)藍海業務跑馬圈地早期,過度強調數據決策反而拖慢組織效率。2)基礎數據不足時,數據獲取和使用的成本過高時,強調數據決策則不切實際。

15、數據驅動再談:當一個項目找到方向,開始駛入高速公路的時候,以數據驅動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市場不確定,需要找新方向的時候,還是一味強調數據驅動就不是個好主意了




俞軍老師的推薦書單

====================================

以下三本書,都是既可以當作產品經理的入門書,又可以在職業生涯中反覆讀的書:

  • 《社會心理學》(插圖第7版,埃略特·阿倫森)
  • 《第一本經濟學》(羅伯特·墨菲)
  • 《學會提問》(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

學習理性思維決策的書,以下四本就夠用很久了:

  • 《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約翰·安德森)
  •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
  • 《超越智商》(基思·斯坦諾維奇)
  • 《思維與決策》》(第四版,夼納森·巴倫)

進行基礎入門後,對產品經理來說,最有學習價值的三個方向是行為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

  •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曼昆)
  • 《“錯誤”的行為》(理查德·泰勒)
  • 《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分析範式》(埃裡克·弗魯博頓、魯道夫·芮切特)
  • 《現代制度經濟學》(盛洪)
  •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薛兆豐)

下面這幾本書,也是很好的:

  • 《博弈與社會》(張維迎)
  • 《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 《消費者行為學》(利昂·希夫曼)
  • 《組織行為學》(斯蒂芬·羅賓斯)
  •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羅納德·B.阿德勒)
  • 《進化心理學》(戴維·巴斯)
  • 《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戴維·謝弗)


有想聊的,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