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国历代秦王为什么不给商鞅平反?

百年一觉蝴蝶梦


秦国因为实施“商鞅变法”,获得了巨大的红利。后来,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却开始清算商鞅。商鞅走投无路之下,被逼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商鞅被杀后,秦惠王还对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

(秦惠王剧照)

秦惠王虽然对商鞅处以极刑,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断地实施“商鞅变法”,巩固并扩大商鞅变法的成果。不但秦惠王这么做,此后秦朝的所有国君,一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也没有改变商鞅变法的各种做法。并没有因为国家已经统一了,就另行一套。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也是对商鞅变法极为认可的。

除此外,秦朝宰相李斯还对商鞅做了高度的评价:“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要知道,李斯是深得秦始皇信任的人,他所表达的观点,差不多就是秦始皇的观点。这也侧面证明秦始皇对商鞅的认可。

商鞅当时被秦惠王所杀,大家都知道商鞅是被冤枉的。

秦惠王之所以要杀商鞅,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商鞅在实施变法的过程中,当年的秦惠王带头违反法令,商鞅说,秦惠王是储君,不能受刑,就让他师傅受刑吧。因为这件事,也就得罪了秦惠王。二是当年秦孝公去世的时候,准备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这也直接影响了秦惠王的利益,所以他不容商鞅。三是商鞅在变法执政过程中,树立了巨大的威信。秦惠王为了让自己有威信,不得不杀掉商鞅。

(商鞅剧照)

因此,公子虔(他就是当年秦惠王的老师之一)等人就配合秦惠王,告商鞅“谋反”。于是秦惠王就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吓得逃跑,可是,沿途的百姓因为受商鞅变法条款的限制,不敢收留他。最后商鞅逃到魏国边境,可是魏国曾经因为他在战争中抓获了魏国的公子卬,同时也害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拒绝他入境。这样一来,商鞅走投无路,不得不造反。

但是,他毕竟没有什么兵力,因此很快就被打败战死。

而就算他已死,秦惠王还不饶过他,不但对他灭族,还对他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

由此可见,商鞅实在是非常冤枉的。

那么,商鞅既然是非常冤枉的,为什么秦国后世的历代帝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商鞅平反呢?他们享受着商鞅变法带来的巨大红利,却那么残酷无情地对待商鞅。他们这样做,难道不觉得愧疚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秦孝公去世时候,准备把皇位传给商鞅的这个举动来分析。

秦孝公准备把皇位传给商鞅的事,记载在《战国策》里:“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就是说,秦孝公准备传位给商鞅,但是商鞅拒绝了,“辞不受”。

(秦孝公剧照)

秦孝公准备传位给商鞅的这件事,是很让人疑惑的。我们知道,古代任何帝王在传位的时候,都会传给自己的儿子这种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就算是传给弟弟,也不是太情愿。他怎么会提出传位给商鞅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秦孝公想学习尧舜,搞“禅让”。但这话是不对的。历史上所有的所谓“禅让”,大都是被逼迫的结果,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绝对没有主动而为的。更何况是在权力完全没有受到逼迫的情况下主动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秦孝公相信的是法家那一套,他怎么会做儒家提倡的“禅让”之道呢?

由此可见,秦孝公做的这件事,一定是一个“阴谋”,是因为害怕商鞅的威望太高,秦惠王无法压制住他,故意试探他的。说不定,秦惠王杀商鞅这件事,秦孝公生前就已经和秦惠王商量好了,布置好路数,等着秦惠王来实施。就算没有商量好,秦孝公这样做,也会在秦惠王心中激起更大反感,增强其一定要处决商鞅的强烈愿望。

既然连秦孝公都在担心商鞅权力太大,夺了他秦国的国君之位。后世的帝王怎么可能还给他平反呢?虽然商鞅死掉,也已经被灭族了。但是,后世还会出现商鞅这样的权臣。给商鞅平反,就意味着肯定这些权臣的做法。君王们当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自然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给商鞅平反一直是秦国朝野所期望的事,秦法也有给罪人平反的条例;但是处死商君的是秦惠文王,故要平反难度极大,一旦平反后影响也极大。事实上秦惠文王嬴驷虽然表面上没有给商君平反,但是事实上却给商君复仇了,也经常私下祭奠商君。秦法严厉公正,一般很少发生冤案错案,这也是司马迁的《酷吏列传》中没有一个秦朝官吏的原因所在。给商君平反最终由吕不韦主持,在秦孝文王时得以实现;就算秦孝文王不给商君平反,秦始皇也会给商君平反的。

任何法律之下必有冤案错案,秦法之下自然也有冤案错案,特别是商君死后,行法的近一百年里积累了大量冤案错案。但是秦国一直没有对这些冤案错案进行平反,原因只有三点:其一、秦国朝野害怕平反冤案错案会导致世族复辟,进而导致法治崩溃;其二,商君之死是秦国朝野的一个敏感话题,不能提及;其三、没有一个能力与威望俱有的重臣来主持平反之事。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但是他在吕不韦的辅助下完成了平反冤案错案的壮举。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到: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着写给商君平反了,但是“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一句包含的信息量是极大的。先王之功臣有谁呢?首推强秦之第一功臣商君,其次连横败六国的张仪,再次就是秦国的战神白起。根据《大秦帝国.阳谋春秋》中的记载,吕不韦主持了给商君、张仪、白起的平反大事,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褒奖了他们的后人(如果还有),另外还将秦法变法开始至秦孝文王止近一百年的冤案错案进行了平反。

吕不韦之所以能完成平反历代秦国冤案错案的壮举,原因有三:其一、给商君、张仪、白起平反是秦国朝野的愿往;其二、吕不韦个人的巨大声望,以及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秦王的全力支持;其三、吕不韦平反冤案错案的目的是修正秦法,而不是推翻秦法。秦法是秦国富强的根本,谁要推翻秦法谁就不能在秦国呆着。

嬴政时代,吕不韦将儒法道墨等百家精华思想编著成了一本治国大书《吕氏春秋》,将他的治国理念倾注在此书之中。吕不韦希望嬴政能用《吕氏春秋》治国,因为该书包含了百家精华而不仅仅是法家思想。不守嬴政坚持用商君书治国,终与吕不韦的执政理念不同,最终将吕不韦罢官流入巴蜀。但是嬴政并没有推翻吕不韦的平反冤案错案,因为此事吕不韦不做,嬴政也会做。


大秦铁鹰剑士


为什么不平反?因为秦法严谨,他死的不冤。

  • 商鞅的的确确是谋反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也就是秦惠王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因为是政敌谋害,而且过去的罪过秦惠王,商鞅逃跑但是走投无路,于是商鞅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体也被带回咸阳,被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看到了吧?商鞅的确是谋反了啊。

  • 但是商鞅事实上也平反了

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说明秦惠王也知道商鞅是被逼的,而且新法的确有好处,要不早就废除新法了。而且后世,包括秦王朝的吕不韦李斯等人都认可商鞅的功绩。李斯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李斯是重臣,敢于说这样的话,说明秦王朝事实上是为商鞅平反了的。


小人物眼界


秦惠文王嬴驷处死商鞅的那一刻就已经是在为商鞅平反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没有了撑腰的人,在变法过程中失去利益的老氏族彻底爆发,要求新君嬴驷处死商鞅。老氏族是秦国王室的根基,没有这帮人的拥护新君很难坐稳君位,而且商鞅让秦国摆脱一穷二白的困局,其威望自然是很高,差不多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了。嬴驷在权衡之后,用商鞅的人头来平息老氏族的愤怒。

但处死商鞅,却没有废除商鞅的新法,还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着,这已经是在为商鞅平反了。商鞅之所以被处死完全是为了平息老氏族的愤怒,嬴驷此举完全是针对商鞅本人,却不是针对他的新法。秦国的强大有目共睹,老氏族失去了原有的利益,他们迁就于商鞅,但商鞅的死算是堵住了他们的嘴,如果随后再提废除新法的事情,国君就有足够的理由和借口来收拾这帮老顽固。这个时候老氏族和商鞅之间的矛盾算是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一招其实也是封建统治者惯用的伎俩,两个敌对的派系同时存在,国君不予理会,因为这可以相互掣肘,相互制约。如果一个派系由于某种原因被彻底打掉,那么另外一个派系的日子也算是到头了,国君怎么可能看着你一家独大进而威胁到国君的权利?果不其然,老氏族没有了对立面,竟然向国君发难要废除新法,此话一出那真是活到头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嬴驷处死商鞅看似是向老氏族妥协,实则一石三鸟。既平息了老氏族的愤怒,又解决了功高震主的功臣,而后借着商鞅的死,向老氏族发难。一举解决这三种潜在威胁,何乐而不为?但是商鞅的新法,嬴驷却在坚定不移的执行,这就说明商鞅的变法于国于民有大贡献,废其人而不废其策,这已经是在为商鞅平反了。


野史集001


商鞅被杀,也间接的告诉我们一个事,做人情商别太低,一个人再受领导的器重,也还是要低调点。商鞅可以说是秦国能发展强大,并最后一统天下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当时在秦国的地位非常的高,获封十五邑,号商君。他最后被杀,除了因为之前得罪了秦惠文王外,也有他在秦国位高权重,功高震主的原因。

商鞅像

商鞅是怎么死的?

在秦孝公执政时期,赢驷还在是太子,因为年轻触犯了法律,这个时期正好是商鞅在推行新法的时候,商鞅可不管赢驷是不是太子,他对秦孝公说:“法令要上行下效,如果真的要推行新法,那么就必须先从太子开始施行,他犯了罪一样要受罚,他的老师公子虔没有教导好他,就让公子虔代他受罚。”商鞅不留情面,虽然新法推动成功了,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太子嬴驷。

后来秦孝公驾崩后,赢驷继位,也就是秦惠文王,现在赢驷是一国之君了,他一想到商鞅就来气,但是他还真不敢直接处置了商鞅,为什么呢?商鞅也在秦国推行变法几十年了,有自己的封地,权势又大,他推行新法,可以说在秦国每家每户都知道商君的变法,商鞅的威望很高,贸然对商鞅动手,很可能会动摇秦国的根基,所以秦惠文王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来铲除商鞅这个威胁。

秦孝公像

公子虔代替赢驷受罚,鼻梁骨被挖了,他也十分痛恨商鞅,于是就帮秦惠文王想办法,他就去联络了因为商鞅变法被打压的贵族,罗列了商鞅的十大罪状,呈报给了秦惠文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商鞅准备谋反,于是商鞅先被罢了官,又被遣返回封地,但是商鞅没有谋反之实啊,所以秦惠文王不断给商鞅施压,于是商鞅只得集结自己封地的士兵反抗,这下商鞅谋反就成了既定事实,秦惠文王立刻下令平叛,商鞅战死,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可见秦惠文王有多恨商鞅。

商鞅该不该被平反?

我们如果单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和影响,商鞅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了首功,商鞅变法没有错,从之后的秦国国君沿用商鞅变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对于变法,历任的秦王是认同的,很多人认为到了秦庄襄王时期,庄襄王是给商鞅平反了,因为《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商鞅肯定是秦国的功臣啊,所以秦庄襄王这算是给商鞅平反了。

但是,我们别忘了商鞅被处死的罪行是什么,是谋反罪被处死的,当然商鞅最开始是没有想谋反的,但是他在秦惠文王要处置他的时候,没有自杀,而是起兵反抗,虽然这样说对商鞅很不公平,不反抗难道还等死,但是也坐实了商鞅谋反的事实,所以商鞅谋反这一点,即便他有再大的功劳,任何一个脑子没残的秦王都不可能给商鞅平反。

也有人认为,之后秦国没有废止商鞅变法,继续推行变法就是对商鞅的平反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这只能算是认可商鞅变法对秦国是有积极作用的。就比如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便利,而发明手机的人我们十分痛恨他,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就不用手机,继续使用手机,也不是就抛弃对发明人的偏见。商鞅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处死商鞅后,在秦国继续推行变法,只是为了满足秦国发展的需求,和平反无关。

影视剧中秦惠文王形象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1秦惠王杀掉商鞅,并且将他五马分尸是不得以而为之,秦国民众被变法压抑的太久变法伤害了很多老世族的利益。这些必须要一个人来承担非商鞅不可,所以说不得不杀。

2商鞅是因为造反这个名目被秦惠王杀了。秦国后世之君怎么可能会给他平反,造反之人都可以平反,秦国的变法不就功亏一篑了吗

3秦国的法律很残酷,民众对秦律法的怨恨不就都发泄到商鞅的身上了吗?这叫转移注意力。

所以商鞅不会被平反,当权者只会以商鞅来正法!其实商鞅的死,让人可叹、可悲、可敬、可惜、更可恨!………








凯凯趣说历史


商鞅的死,是政治因素,变法就是导火线,虽然大秦帝国第一部把商鞅塑造的刚正不阿,大公无私,实际历史上,商鞅则是刻薄寡恩的人,没办法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得不推崇自己的变法,自古以来变法或变革都是血腥的,没有哪个朝代是上下齐心合力去变革的,包括后世的王安石也是如此!

变革,总有一些人追随,一些人反对,结合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孝公死时就给商鞅埋下了伏笔,“若赢驷不行,君可取代之”商鞅当着太子和孝公面默不作声,假如像后世诸葛亮一样,往他俩身边一跪,声泪俱下,鼻涕一把口水一抹的表忠心的话,那么商鞅有可能得善终!只可惜啊,商鞅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是性格比较个性,更不是我的功劳大我就该如此的想法,而是商鞅楞在那里不知所措,所以伏笔在这里,赢驷更不可能看着世代国土拱让他人,在加上赢驷小时候对商鞅的畏惧,新仇旧恨不是现在算,而是慢慢算,得找个机会弄死他!

孝公死后,商鞅继续推崇变法,而赢驷却蛰伏起来研究商鞅的变法系统,等待复仇,恰巧公子虔联络老贵族诬告商鞅谋反,而赢驷却没有马上复仇,只是等待商鞅把变法事业完成后才开始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先是利用老贵族和商鞅的矛盾,慢慢的引起他们的争斗,等他们两方斗的筋疲力尽元气大伤时,赢驷出面了,杀了商鞅后,老贵族的实力也削弱了,接下来,所有威胁公位(当时还没成王,秦国是公爵,赵国是侯爵)后,平衡的发展国力,然后称王称霸!

历代的秦王不是不不给商鞅平反,对于帝王术来说,他们怎么可能去揭祖先的短呢?


农民看笑话


为什么不给商鞅平反,煜米君研究,此事并不简单。大家都知道,秦朝最后能成为天下霸主,最大的功臣就是商鞅,他提出的军功制与刑法条例,让秦国迅速成为虎狼之国。但他最后,死的比较惨的,罪名是造反,尸体被车裂,全族都被灭了。


但是,很奇怪的事情是,一般来说,主导变法之人死掉了,他的法就应该会被废除。但商鞅之法不仅没有被废除,而且还在秦国延续了多年。由此证明,商鞅之法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商鞅这个人。秦国历代君王知道商鞅之法没有问题,为啥不给他平反呢?


煜米君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给大家说道下。

1,秦惠文王嬴驷的考量。

大家都知道商鞅是被秦惠文王嬴驷干死的。据说,秦惠文王小时候因为犯了错,商鞅处罚了他的老师,把嬴驷的老师的头发和鼻子都给割掉了。所以嬴驷小时候就不喜欢商鞅,当上君王之后就把他干死了。但是嬴驷作为一国之君,已经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了,杀了他难道仅仅为了泄私愤吗?显然不是的。


煜米君看来杀他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

其一商鞅变法树敌太多,可以说把秦国的老旧贵族和平民百姓都得罪了个遍。商鞅解放了老贵族手底下的奴隶们,让他们都可以上战场打仗,挣到军功之后就有土地了。甚至还直接规定了,贵不过三代,没有军功的贵族爵位传承会受影响。彻底侵犯了秦国的贵族势力,老贵族们自然是怨气冲天,每时每刻都想干死他。

而平民百姓呢?是因为他执法严苛。商鞅规定,一人犯法,与之相关的五族,包括亲戚朋友,老师,甚至是说过话的街坊邻居都要受到牵连,这就十分狠毒了。导致了平民百姓都很痛恨他,天怒人怨,秦国的怨气都极为严重。


秦惠文王看到了利弊,商鞅之法确实可行,让秦国瞬间成为了霸主。但是他也得得民心啊,得让大家开开心心的服从他,不能带着怨气干活。所以他干死了商鞅,但是没有废除商鞅之法。

第二个原因的威胁就比较大了。秦国有军功的人,在朝廷里都身居高位,基本没有那些老旧秦国贵族站脚的地方,那些把握重要职位的高官都是商鞅变法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商鞅的感激可想而知,这可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人。商鞅对朝堂的影响力一旦大过秦君,就犯了中国历朝以来都存在的大忌,功高震主,随时都可以架空君王,大家觉得嬴驷还能留他吗?

2,为什么要给商鞅平反

商鞅死得冤枉吗?煜米君觉得还值得考量。


不管商鞅之法对秦国影响有多大,商鞅造反是事实,攻打郑县是事实。虽然他先是被人诬陷,逃不出去了在造反的,是被逼的,但是他就是造反了,这是无法平反的事实。大家觉得秦国的历代君王会给一个有造反实锤的人平反吗?

这是其一,其二后代君王推翻前朝君主已经判完的案子,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琅琊榜,梅长苏要给家族平反,他一直很坚决要在当今皇上还在时平反,而不能等到下一任皇帝上人之后在翻前案,子翻父案是会引起非议的,大家会觉得君王是个垃圾,不敬重祖宗。这一点放到秦国后代君王上也是一样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秦国的后代们。嬴驷的下一任,秦武王,他靠旧贵族势力平定了蜀地,商鞅得罪秦国旧贵族那么多,他怎么可能去触霉头。秦武王举鼎死了之后,他的弟弟秦昭襄王继位,早年由宣太后当权,能稳定局势已经不容易了,后期忙着制定策略一统天下,那有空管这档子事情。

秦孝文王就不说了,当了三天君王就滚犊子了。然后就是秦始皇他老爹和秦始皇本人了,已经秦始皇不争气的儿子,这祖孙三代自己的事情都理不完,哪有闲心去管商鞅。

3,没有不流血的政变

商鞅变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确定了秦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制度基础,帮秦朝一统天下。但对于商鞅本人,结局未免过于悲催了些,中国历史上的变法革命其实都是如此。


商鞅在南门立木那一刻,只怕就已经做好了豁出性命的准备。唯一遗憾的只怕就是没能看到自己的法,能助秦国一统天下。商鞅的结局其实是历史必然的悲剧。


煜米君


商鞅是永远不可能被平反的,首先平反具备很多的条件,最直观的一个条件:

———大王我是冤枉的!

商鞅死的冤么?如果从结果来看,商鞅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不朽功勋,可以称得上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最后却被公子虔等小人所陷害,车裂至死,实在不忍直视!


但是从过程来看,商鞅的死一点都不冤,在公子虔等人的诬告中,商鞅的第一反应是选择逃跑: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现在当做被告,好歹也会申诉,请不起律师难道不会自我辩护?最让人不理解的是商鞅逃跑不成: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返回封地直接造反。原本无声的对抗转变成刀兵相见,性质上大体相同,但是本质上确坐实了商鞅谋反的罪名。我要替历代秦国君主反问商鞅一句:

人证、物证皆在!商君,何冤之有?

那么商鞅在秦国的史册上已经被定罪。所谓平反一说,是指商鞅变法给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也是秦国走向富强、走向发达的时代功臣。从秦孝公至始皇帝嬴政难道不清楚商鞅对秦国的贡献?



我只能说商鞅不具备平反的条件,文章开头已经说明,平反的第一条件商鞅已经不具备,还有很多因素。我们用民族英雄岳飞的平反经历对比一下。

岳飞死后二十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

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众所周知岳飞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作为抗金英雄岳飞的影响力不比商鞅差,结果也是不容于南宋政治体系,在统治者的默认下定罪谋反,结果宋高宗父子两却选择打脸的方式为岳飞平反。

那么岳飞为什么能成功平反?

在金宋和谈中,岳飞坚持抗金的决心被南宋统治者不容,从收回兵权到牢狱收监岳飞始终选择配合加抵抗,认同处置是忠君,但拒不认罪是原则。

岳飞始终没有选择拉起大旗造反,在大体上同样是国家功臣,岳飞比商鞅更得君心。试想下如果岳飞造反,能和商鞅一样草草了事,不堪一击?那么岳飞“莫须有”的罪名完全是杜撰的。

另一方面,岳飞深得人心!这种人心体现在民间和庙堂,老百姓深知岳飞的好啊,长年受到金铁骑欺压,是岳飞救民于水火,所以至岳飞死后,老百姓发自内心不满,各种舆论,谩骂满天飞。

在朝廷中,岳飞刚刚定罪,韩世忠就尝试为岳飞平反,结果无能为力。岳飞死后三年,右武大夫白锷馆客张伯麟公然在太学壁上题字:

“夫差,尔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对岳飞的死,总结成八个字就是:人心向背、千夫所指。在岳飞死后二十年,也是金撕破脸再次南下侵宋的一年,宋高宗、宋孝宗良心发现了?

不管政治需求也好,还是国家利益也罢,为岳飞平反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势在必行。而我们沉冤已久的民族英雄终于得到昭雪!

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商鞅,人人喊打!

说白了商鞅这个人不落好,如果不是秦孝公的支持我估计他别提变法了,早就性命不保。在商鞅变法初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太子党开刀: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他得罪的不只是太子党,还伤害了整个秦国勋贵体系利益,那么在高层眼里商鞅这个人有点不识抬举,这也秦惠文王继位,公子虔等人诬告他,而没人替他说话的原因之一。


其二,商鞅变法有损人道,让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商鞅在第一阶段的变法主要目的就是,强化赏罚手段,限制民众自由,禁锢个人意志,让他们服从于国家行动,用暴力强行实现中央集权。

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则说:

“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综合来看商鞅的所作所为也应了那八个字:人心向背、千夫所指!秦勋贵集团怨恨、老百姓怨恨,除了暴力压制,就是变相打压。如司马迁所述,商鞅存在“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相比岳飞,商鞅在立场上显得不那么光明正大。

他对秦国,包括和秦孝公完全是一种互惠行为,秦国需要他的变法,他需要秦国的富贵,只有利益为基点的君臣关系,讲真的一点不可靠。现在变法已经成功,商鞅谋反已经确定,在秦政治体系的默认下,只有商鞅的死才能稳定民心、安抚臣心、统一军心!又何谈平反之说?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列传》、《宋史·岳飞列传》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商鞅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他的改革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连毛主席都称赞商鞅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

但是真正的改革家,往往都以悲剧收场,明朝的张居正甚至死后被挖坟鞭尸。真正的改革一定是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是在不改朝换代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所以阻力很大,得罪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往往能量很大,掌握话语权,所以在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便被处以车裂之刑。

说商鞅是成功的改革家,是因为他虽然人死了,改革措施却在秦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为秦国击败六国统一天下鉴定了基础。

这么一位为秦国立下大功的人,为什么后世历代秦王没有为商鞅平反呢?


主谋为君王,后世翻案难

从商鞅死后变法措施被保留来看,秦惠文王并不反对商鞅变法,甚至是拥护的,那为什么即位后一定要处死商鞅呢!

飞鸟尽,良弓藏,秦国变法已成,商鞅功高盖主,改革一派又全面掌握朝政,对少主的君权构成严重威胁,秦惠文王为了平衡朝中势力,安抚旧贵族,加强自身权威,除掉商鞅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秦惠文王也有点自己的小心思,秦惠文王年少时,因为违反变法措施,他的老师公子虔被挖了鼻子,自己被流放了很多年,所以借机报私仇。

因为在处死商鞅的过程中,秦惠文王是主要决策者,所以后世子孙怎能去翻祖宗的案呢!


商鞅谋反,事实确凿

秦孝公死后,甘龙联合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出逃魏国,却在边境被魏国士族礼送了回来,无奈在自己的封地商於起兵造反,很快兵败被杀,尸体被送至咸阳,秦惠文王下令,车裂尸体。

从这里可以看出,出逃魏国,已是叛国,然后起兵,又是谋反,所以叛国谋反板上钉钉,哪一样都是灭九族的滔天大罪。

事实这么清楚,后世君王就算愿意得罪老祖宗,如果给商鞅平反,这不就是纵容叛国谋反嘛!


所以商鞅是时代之悲,也是时代之幸,虽身死肉灭,却思想长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