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据传《史记》错误一千多处,为何能称为二十四史之首?

Mr_李強



《史记》中是有很多错误。但肯定没有一千多处。约有几十处。最严重的是六国年代错乱严重。是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致。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可信度达100%。《史记》是秦朝之后,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史记》的可信度并非100%。就列举出几处与史实不符之处: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六年,惠公多宠姬,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宋。根据《左传》记载:并非燕惠公,而是燕简公。

《陈杞世家》记载:二十四年,孔子卒。其实,孔子是卒于陈湣公二十三年。

《郑世家》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据《左传》记载:郑桓公并非是宣王庶弟,而是同母弟。 其他的几处不实之处不在赘述。

在诸侯世家中,年代有个别之处错乱。尤其是齐、魏最为典型。 尽管如此,《史记》的可信度依然超过99.9%。能够推翻《史记》的,唯有一部史学典籍《左传》。在没有异与《左传》和考古铁证的情况下,对于《史记》所有记载,当为信史。

下面就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燕召公世家》开篇,有召公奭的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其所得,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诗云: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显然,《甘棠》是怀念的是周文王庶子,周武王的兄弟——召公奭。 但鄙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诗经》中,对此篇诗歌却如此评析: 旧说为周初的召公奭,其实为周宣王时期的重臣召伯虎,他曾北击猃狁入侵,平定淮夷之乱保卫了华夏文明的稳定和发展。有一小撮学者,赞同此乃谬论。

《诗经》中确实有歌颂召伯虎之诗——《江汉》,周宣王亲自作此诗,以表彰其功绩。 《甘棠》歌颂的是召公——召公奭。《江汉》是歌颂召公——召伯虎。前者有《史记》为证,后者有考古为据。读书为学,不应哗众取宠,唯恐天下不乱。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毁六国史书及百家言。六国史书虽然被毁灭。但六国的历史通过口耳相传。大致流传了下来。通过口耳相传的历史,往往是年代的错误最严重。所以,《史记》中,六国历史的错误最为严重。

《史记》中对于秦朝、汉朝历史的记载,可信度是100%。其中,秦朝历史的作者不是司马迁,而是秦国史官。


杨朱学派


史记有一些问题,但主体没有问题,可以作为绝大部分史实的依据 ,尤其是秦汉阶段历史!

而先秦到上古阶段错误较多,冲突之处应该采信《竹书纪年》、《清华简》等记载!

史记的错误的原因大致有几种:

1.史料缺失

孔子修书,焚书坑儒之后,大量史料遗失,导致司马迁在部分史实上靠推论,推论就不免掺杂个人喜好,就可能出错。这一部分错误,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考古发现补充新的史料勘误!比如后出土的先秦史料《竹书纪年》、《清华简》等;近现代考古成果、甲骨文、各种青铜器铭文等。

比如关于西周建都洛阳的史实,虽然几乎当时所有可见的史料都记在周朝定都洛阳。但司马迁认为这些史料不充分,虽然在洛阳营建了都城成周,周王也在成周举行了祭祀(开国大典) 但并无确凿史料证明周朝王室定居洛阳,应该返回了长安。(补充一句,其实更无史料证明周成王返回了长安,这完全是个个人喜好的凭空猜测) 但后来出土的的先秦文献《竹书纪年》、《何鼎铭文》等,以及“成周遗址”和“丰镐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都表明了周朝确实建都洛阳,东西周的首都均在洛阳,司马迁的猜测错了!“西周”就是“西边长安的周朝”这个理解也是错误的,西周也在洛阳!

2.参考史料本身有误

这个主要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修订了很多前秦的书籍如《尚书》等,导致司马迁引用的是错误的数据,比如关于“共和”的解释。

3.春秋笔法

司马迁继承了儒家的春秋笔法,就是曲笔。简单说就是,少说或淡化与我观点不同的史实,多说或强化与我观点相同的史实,这就会造成认知误差!比如对于李广的美化,和对卫青、霍去病的丑化。

4.无心之失

比如说一些错字、年代错误等造成的困扰……不一一举例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史记是一本伟大的史学著作,但如果发现与其他史料和考古发现相悖的内容,还是应该审慎分析,明辨真伪,勇于承认和纠正错误!


吹吹水吐吐槽


《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学之首,绝对不是吹出来的,靠的是独步古今的实力。

第一,独创性,“史家之绝唱”

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另一类是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如《国语》《战国策》。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二十四史”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的,都是司马迁的学生。《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有开山立宗之功。郑樵在其《通志》中称赞《史记》的影响时指出:“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第二,文采斐然,“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并富有传奇色彩。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史记》的部分篇章已译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

第四,司马迁的史识,前无古人,独辟蹊径

唐人刘知己说,写史要具备“三才”:史才,史学,史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识。史识是史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史书只是材料的堆砌。司马迁的史识,的确是前无古人。以前平头百姓不入史,司马迁把起义的陈胜吴广列入世家,甚至“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了一席之地。《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写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这些篇目就是中国通俗文学的鼻祖。

司马迁撰写史记,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和认真,他记载的每一个事件,都亲自去走访调查,并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反复核对,最后才作为史料载入史册。汉朝的另一位史学家班固曾评价他说:“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由于客观的原因,比如原始资料错误、后世篡改以及工作失误等等原因,使得《史记》也有很多错误。后人为了纠正《史记》的错误,出版了很多书籍,比如《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集注》、《史记志疑》、《史记探源》等等。

任何一部史学著作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非凡见识,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当之无愧居于二十四史之首。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非常道毕延河


《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成为二十四史之首名副其实。

在这里,先简单说一下历史记载和史书。历史记载只需要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即可,比如说,某天皇帝死了、某天“雷击乾清宫”了,等等,类似于皇帝的起居注、以及一些朝代的实录,如《明实录》等等。而这种东西,可能是按照日子记载的,或者是按照某件事记载的,不一而足。但总体而言,它没有一定的规则(在一些史书编撰时成为凡例),并不能代表作者的某种价值观。

相反,史书则不同,尤其是前四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原因就在于其不仅有一定的章法,而且也有作者自己的倾向。对于司马迁的《史记》而言,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被后来的正史所沿用。而本纪、世家、列传等划分方法,也显示出史家之笔墨的公正性,比如《项羽本纪》,将楚汉之争的四年历史暴露在世人面前,而要知道当时距离汉高祖离世还不足五代。

按照后来史学理论家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将“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等史家四长囊括其中,自然称得上二十四史之首。

至于说其中的谬误,因为《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之间近三千年的历史,搜集史料已经十分艰难,难免会出现不实之处。如果从清代三大考史《札记》《商榷》《考异》来看,几乎所有的正史都难免记载有误!


旅游看焦作


必须非常不客气地指出来,任何结论都应该要有事实作为依据,真不知道题主所说“史记错误一千多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有何确凿证据?这些证据得到过史学界的公认吗?如果没有任何依据,哪里来的勇气如此菲薄、指摘司马迁的《史记》?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不但不能惊艳众人,只会让人觉得无知、无聊!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之所以说《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史记》让史学脱离经学,为史学获取了独立地位;第二,《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四,司马迁撰写《史记》取材广泛、态度严谨,对后世史学家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史记》让史学脱离经学,为史学获取了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以说,只有《史记》才有资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第二,《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纪传体通史。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正史”的先河,后世史学著作无不是在仿效、研习《史记》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说,只有《史记》才有资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第三,《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也就是“善于说明事理,说得清楚明白又不显耀,语言朴素大方又不粗俗。”《史记》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小说、戏剧中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第四,司马迁撰写《史记》取材广泛、态度严谨,对后世史学家产生深远影响。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其记事翔实、内容丰富,首创纪传体编史方法而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从司马迁撰写《史记》取材广泛、态度严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史记》记载的都是历史事实。但,如果从纯粹的历史事实来说,任何史书都是后人对前人的历史进行分析、总结、提炼的结果,都毫无例外地滞后于历史事实本身,不可能百分之百、原汁原味地还原和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尤其是从上古的黄帝时代至秦汉初期,距离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越久远,一些历史事实留存下来的资料越模糊、稀缺,就越难以真实再现真正的历史事实。所以,我们也不能苛求所有的史书都能做到百分之百、原汁原味地还原和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谁也不敢说《史记》就绝对没有任何错误,但在指出《史记》的错误之处的时候,必须要有详实、确凿的依据,切不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乔鞅



司马迁穷毕生之力写就的《史记》,被大文豪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个称誉实至名归,并不为过。

这么一部备受历代推崇和敬仰的史书,一直是历代帝室贵胄治国理政、开疆拓土、奴役黔首的龟鉴圭臬。

司马迁是在自身被宫刑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巨著的。尽管司马公受尽了屈辱和凌峙,蜗居蚕室不敢见人,但他心中一直有着强大的信念,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至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今天来看这部史书,确实有疏漏和舛错,也难以对史实承担起完美无瑕的历史责任。也有好事者专以挑错找茬儿为己任,偏好钻进历史的风箱中寻找拾遗补缺的蛛丝马迹,对司马迁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生生给辩证的考古学和历史论蒙上挂一漏万或偏听偏信的断语定论,其实是忽略了、甚至无视了那个历史时代条件下司马迁的个人处境和思维局限、意识蒙昧、价值取向,是不公正的唯客观论者,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该有的情怀和态度。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来的断代史和拾遗补缺的各类纪实纪事,无不借鉴了司马公的这个传统手法,比如我们后来极为看重的宋代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也就是说,《史记》的影响不仅仅是史实上的考证辩究,还是一种文化体例和文学载体上的开端和肇使,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并不应该以白璧微瑕来全盘质疑甚至否定《史记》之于时代和未来的伟大功用。

毛泽东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在对待司马迁和《史记》上面,不要轻易否定司马迁的毕生心血结晶,也不要照单全收,而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有区别的、遴选的取舍,万不可被一时的谬误蒙蔽了眼睛,陷进历史的无限争论攻诘谩骂中。

再说一遍,司马迁和《史记》,永远都是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丰碑,我们没有资格对它指手画脚臧否质疑。




龙吟148119260


首先,我不知道“史记错误一千多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有没有什么理论和事实支持,因此不予理睬;其次,《史记》之所以可冠绝二十四史之首,是它的编纂时间和历史地位决定的。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的从西汉到清朝,历朝历代官方修订或承认的纪传体史书。而这些史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参考蓝本,那就是《史记》。

《史记》之前或时代相近的史书,基本都是编年体,也有少部分国别体:前者如《春秋》、《左传》;后者如《国语》、《战国策》等。而司马迁的《史记》,则开创了一个新的史书体裁——纪传体。

《史记》的各篇目,基本可以分为这些类型——本纪(记叙帝王)、世家(记叙诸侯)、列传(记叙臣子)、表(编年列表)、书(记录各种典籍制度)和志(记录各项风土人情),以及一篇《太史公自序》。

后面的二十三部史书,基本都延续了《史记》的这种分类,只不过绝大部分史书都缺如了一些类目,比如《三国志》,虽然名曰“志”,但是只有本纪和列传,没有表、书、志。至于“世家”这一类,更是基本只有《史记》才有,后世认为非君即臣,哪里会有诸侯的位子呢?

但是,《史记》的地位依然是无可辩驳的。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二十四史第一部,也绝不仅仅因为它为后世正史的编纂提供了蓝本范例,还因为司马迁的文笔和他的傲骨。

司马迁的文学功底,那是不用多说的,整本《史记》,不单单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史书,更是一本极其精妙的古汉语教材。它没有先秦史书的晦涩,也没有后代史书那么芜杂,而且在其中加入了太史公本人合理的想象,使得《史记》的可读性冠绝二十四史。

而《史记》更难得的一点,就在于他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司马迁是西汉人,生活时代基本就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而他就真的把史书从三皇五帝时期写到了汉武帝时期,即使遭受宫刑之辱也没有动过什么曲笔,这是真正的史官风骨。而后世的史书,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怕被称为“前后两司马”的司马光,也不过就把他的《资治通鉴》写到陈桥兵变前夜而已。

因此,千年之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依旧不朽。



青言论史


现代科技以及考古发现,从概率上已直接证明《史记》可信度极高,在史籍中无可替代。所以,处于二十四史之首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历史,由于皇权压迫及士子们的私欲野望,多有无原则唯上媚写,一直以来史书的公正性就被人诟病。但,相比之下,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描述可知,老先生并非无原则的无良士子。白起坑赵卒40万一说,被近年山西高平一带的万人坑发现所佐证;秦之起源地犬丘,西垂陵园也被近年的考古发见,诸如此类,就不一一列举。

国人的极端思维模式,正好体现在对《史记》的评价上,不可取。


鸿儒随笔


首先史记记载的历史跨度为几千年,没有其他的历史书箱可以达到这么长的时间,记载的历史基本上符合真实的情况,中间有一些小的错误并不影响大的历史趋势。

其次,司马迁为本书所做出的付出和牺牲尽展他的不为权贵折腰的精神更难能可贵。为了尽量符合真实的历史,他需要走访很多的人,查阅很多的古籍,寻找更多的文物来加以佐证。

 太史公为后世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财富无论用什么都不能够衡量!


汗王ES


当你记录对了10万个问题的时候,1000出错误的概率也不到1%!

你能否定一个99%都对的么?

何况《史记》五十多万字,记录的何止10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