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何单凭几句话就让强大的秦军退兵?

埃夫隆


烛之武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是秦穆公自己想退兵而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秦晋关系开始恶化。而秦穆公为什么这么听烛之武的话?因为烛之武句句说到了秦穆公心坎儿上。

城濮之战后,公元前632年即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给天子献楚俘,郑文公担任傧相。周襄王除了按例赏赐常见的戎辂、彤弓彤矢、秬鬯之类,重要的是做了一些事,说了一些话。周襄王“策命晋侯为侯伯”,“侯伯”就是霸主。策命文件上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周王称同性诸侯为“伯叔”,异性诸侯为“伯舅”。所以齐桓公是舅,晋文公是叔。也就是说这时候周襄王正式任命他叔晋文公为诸侯“霸主”。

然后卿士王子虎带着诸侯们盟誓了,“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奖”是扶助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要扶持周王室,也不要互相侵害。而且盟得挺狠的,还说“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谁要是说了不算,天神就征罚他,出兵必败,国祚不永,子子孙孙都要遭殃。

但是这里面提到了郑国显然郑文公已经又归附晋国了,提到了卫成公害怕了,弃国而逃,后来还是再三巴结晋国才能再回国,还差点被晋文公让人毒死。可一直没提到秦国,没看到秦穆公的态度。也许,可以想当然地猜测一下,当重耳受难时秦穆公可以心怀坦荡地拉一把,而当初的落难公子战功赫赫成了霸主的时候已经超拔于诸侯之上,对于秦穆公这位同样心气很高的国君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或者后来的伐郑事件,“秦伯”那么容易被烛之武说服不是烛之武太能干,是“秦伯”自己心里打定了主意。早在伐郑之前的几个月,有一次非正式的会盟在翟泉举行,即现在的孟津平乐镇。这一次的会盟目的是为了“谋伐郑也”。有王室代表成员卿士王子虎,有鲁国、晋国、宋国、齐国、陈国、秦国。这次有秦国。不过除了鲁国来的是国君鲁僖公,其他都不是国君。秦国来的是秦小子慭,是秦穆公的儿子。

接下来的事都知道了,就是“晋侯、秦伯围郑”。但是烛之武一个离退干部说了几句话就把秦晋联盟给瓦解了。从郑国来说,郑文公的大患去掉了,烛之武保住了离退干部的待遇,而秦穆公为什么这么听烛之武的话?因为烛之武句句说到了秦穆公心坎儿上。

“焉用亡郑以陪邻”?秦国和郑国又不接壤,灭了郑国秦也得不到好处,但是晋国就能得到郑国的土地而向东扩充。这样一来,晋国必然“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边有所得,必然期望西边也能有收获,那就只能从秦国获取土地了。秦国等于是帮着晋国扩大疆土还要再搭上自己的利益。况且晋国向来是个无信的国家,比如晋惠公答应给的土地没给,答应在秦国受灾的时候帮秦国也没帮。

秦穆公和郑国结了盟,还留下三位大夫帮着郑国守边境就自己回去了。而晋文公只能狠狠地对舅舅狐偃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秦国的联盟,我们暂时还不行。


沅汰


烛之武看似几句话就把让秦国退兵,实则是谈判的智慧。

小灿哥给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作者左丘明。晋国,秦国围攻郑国,郑国形势岌岌可危,经人举荐,郑国君决定派烛之武去谈判,而烛之武却说年老体迈不能去。其实这不是害怕,他是在试探郑国君的诚意,来给谈判增加筹码。


第一句话,摆明立场

秦晋围郑,郑国知道快亡国了,让秦国放松警惕。

第二句话,合理分析

但是郑国亡了,对秦国没有好处,秦不远千里来消灭郑国,意义何在,结果是晋国增加土。

第三句话,用好处利诱

如果秦国不灭郑国,那么郑可以成为秦国的朋友,可以帮助秦国。

第四句话,摆事实讲道理

晋国那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家,他能攻打郑国,那就有一天会攻打秦国,你看看晋国平时的行为就知道了,烛之武用事实佐证论断,瓦解秦晋联盟。

最后秦国被烛之武说服退军,郑国危机解除。

烛之武谈判的高明在于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陈说厉害,从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分析,用事实破坏敌人心理防线,让他们相互怀疑,事可成矣。



小灿哥说历史


首先我们要知道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在公元前630年,此时距离楚晋城濮之战不到两年。城濮之战后,晋国俨然已成新的中原霸主。但问题来了,想要成为霸主的除了楚晋之外,还有一个地处西陲的国家——秦国。实际上,秦晋之间虽有联姻之好,但他们背后的博弈却十分激烈,说到底就是秦国想要自关中东出函谷关进入中原争霸,但晋国的位置却阻碍了秦国的发展。

注:春秋时代的秦国仅控制关中西部,若东出只能经函谷关或武关。函谷关为晋国控制;武关出口为南阳盆地,为楚国核心防御地区,有其苦心经营的方城防线。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亡,晋国发生内乱,晋惠公为了得到秦国的支持,暗地答应秦穆公割让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以上地区,为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地,大体相当于后世秦魏争夺数十年的河西之地,不但是秦国东出最便捷的道路,还是晋国的命脉所在。所以,晋惠公成功继任君位后便反悔了。为此,秦晋之间还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韩原之战。虽然秦国取胜,但秦人还是未能控制晋惠公割让的土地。为此,这一事件也直接引起了晋惠公之子倒台,晋文公继位。晋文公继位后,君臣锐意改革,秦穆公眼见自崤函道东出无望,遂另寻他路。而晋文公也深知秦国扩张疆域的野心,但为了联合抗击北上的楚国,晋文公只好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帮助秦国攻占鄀国和商密。

鄀国位于今河南内乡,商密位于今河南淅川。很显然,晋国故意将秦人导向武关方面,让他们从侧翼牵制楚国。需知,当时南阳盆地基本被楚国控制,秦人若要东进中原,必须将楚国击败。可以想象,这当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晋文公谋臣无数,秦穆公手下也人才济济,必然会看破晋国的这一计谋。所以,秦穆公对晋国的意见很大。为此,城濮之战后,晋国迎周襄王做践土之盟,秦穆公并未参加。为了缓解秦穆公的怨气,晋文公又邀请秦国参加了讨伐许卫两国的温之会,秦晋两国再度和好。这期间,晋文公获悉一直与楚国藕断丝连的郑国竟中原列国的动向报告给了楚国。于是,晋文公遂发起了伐郑之战。

春秋时代,攻城器械十分落后,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围困,晋文公组织的诸侯联军也不例外。楚国还未从城濮之战的创伤中恢复,无法发兵援救,所以郑国并未坚持很久。于是,毛遂自荐的烛之武出现了。他进入秦穆公大营后,直截了当地告诉秦穆公:郑国较秦国遥远,且中间隔绝着重重山脉,而晋国则不然。所以,秦国若帮助晋国灭郑完全是为他人做嫁衣。况且,晋灭郑国之后,势力必将壮大,若晋国念起当日韩原之战发兵西向,秦国必将受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战国策》

听罢烛之武的分析,结合东出失败的往事,秦穆公自然有动于衷。于是,秦穆公在当夜便将全部秦军撤走,并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率所部秦军帮助郑国守城。公元前628年,距离烛之武退秦师不到两年,杞子、逢孙、杨孙等三将趁郑文公病卒,立即向秦国请发奇兵攻郑,“郑君使我掌管其北门之防卫,若潜师来袭,郑国可得也。”在贪婪地驱使下,秦穆公选拔了3万名最精锐的士兵悄悄越过晋国控制的崤函道东出攻郑,崤之战随即爆发。

二胖历史观


烛之武能退秦师,关键在于他的几句话点明了当时的形势下灭掉郑国对秦国的坏处。而且他让秦国明白了退兵对秦国自己的好处。烛之武能让秦国的利益最大化,秦国才肯听他的,退军。

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一个人凭借几句话就让一个强国退兵的。除非决策人太蠢,因为小利看不到大局,否则再强的舌辩能力也不能改变大势。


Su57


这个故事的解读,很多时候都是基于所谓谈判技巧和思辨才能以及个人能力,总之就是一个人很牛,就能如何如何,这般那般。其实这反映了全民族思维方式的落后!观念的落伍!烛之武能退秦!烛之武能退秦?否!是客观形式和具体的战略态势决定了秦应该暂退一步!而烛之武当然也起到了一点作用。虽然,即便,哪怕,只是一点作用!也是几不容易的。但是,确实只是一点作用,这样一件小事在历史上的影响,赶商鞅之类差远了。应该说是天助烛之武,而非一个个人有多么大的本事。就像现在人做生意炒股打工混社会一样的道理,他们说风来了猪也可以飞,这话当然有些夸张。但即便是一只老鹰,它也要首先学习判断风向风力和气流运动规律,否则一样飞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