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石家庄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19:行唐城隍庙大殿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庯(城)的祭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城壕和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239年我国就出现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规定各府、州、县都要对城隍神加以祭祀,因此,旧时凡府、州、县治所在地均有城隍庙。

  行唐城隍庙始建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由知县周岳主持修建,大殿5楹,东西两廊各10楹,前马殿3楹,又向东折为大门3楹,殿后为宫寝3楹,现只存大殿。

  城隍庙大殿为砖木结构,建在0.5米高的石台上,殿前有长方形月台。殿高约12米,面积220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有侧角,檐下有斗拱,明间3朵,次间2朵,转角斗拱比其他为大,攒拱(柱头)为平面抹角,是行唐境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单体古建筑。该庙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四年(1726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均曾重修,1995年县人民政府重修,系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唐城隍庙比一般州县里的都大得多,在民间传说中与宋太祖赵匡胤还有联系。说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柴王爷做了皇帝。可是,那时候天下并没有统一,南有后唐,北有后汉,行唐那时候就还在后汉的统治之下。为了统一天下,赵匡胤登上皇位以后,就率兵南征北讨,讨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离宋朝都城汴梁不远的后汉。有一天,赵匡胤带兵攻到行唐,攻城之前,兵扎郜河南边。为了攻下行唐城,赵匡胤带上军师苗光义,来到县城南关察看情况。他们来到一座龙王庙,庙里供的龙王爷一见皇帝驾到,连忙站起身来迎接,赵匡胤光想着怎么攻城,忘了给龙王爷赐座,所以,别处龙王庙里的龙王爷都是坐像,只有行唐南关的龙王庙的龙王爷是站像。

  赵匡胤来到城下,正发愁不知道城内的情况,忽然一个小官模样的人来到跟前,趴下就叩头,说:“小臣接驾来迟,恳请皇上恕罪!”赵匡胤说:“你是何人?身居何职?”那人说:“我是本地城隍。”赵匡胤说:“你既是本地城隍,必知城内情况,可为我说一说。”那城隍爷伶牙俐齿,不光把城内情况说了个清清楚楚,连在哪里攻城、哪里埋伏都说得头头是道。赵匡胤一听非常高兴,说:“难得你这么留心,必能治理好一方。待攻下城来,我封你为魏灵侯,给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那城隍一听大喜,连忙叩头谢恩。后来,赵匡胤听从城隍的建议,顺利攻下行唐城。赵匡胤不忘前言,立即差人重修了县城里的城隍庙,并按照侯爷的官府规格重塑了一尊城隍爷的神像。就为这,行唐城里的城隍庙比一般州县里的都大得多;里头供奉的城隍爷像,别处的纱帽上大多无翅,有翅也只是七品知县的样式,只有行唐城隍庙里的城隍爷像是冲天翅,是王侯一级官帽的规格。

石家庄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19:行唐城隍庙大殿

石家庄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19:行唐城隍庙大殿

石家庄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19:行唐城隍庙大殿

石家庄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19:行唐城隍庙大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