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說崇禎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給靈魂一點味道



崇禎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登上帝位的,之前他考慮的主要是如何保命,活下去的問題,因為魏忠賢一直在試圖害他,到一直對魏忠賢在其他問題上都言聽計從的天啟卻在這個問題上始終沒有鬆口,所以魏忠賢始終沒有得逞。從整天想著保命到突然登上帝位,這個轉變有點太急太劇烈,讓崇禎有些措手不及。

而且,崇禎從小不僅缺少父愛,而且也缺少母愛。因為萬曆很長時間不同意立光宗為太子,所以光宗年齡不小了還沒受過什麼教育,當然也就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而且光宗當時處境也很尷尬,還出了梃擊案,也是過得提心吊膽的。崇禎的母親死的又早,他就沒見過,所以崇禎從小就是在這種朝不保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因為從小就五行缺愛,所以崇禎的性格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人和世界都不是完全信任,出了事首先想到的是甩鍋,把自己先摘出來,放在安全的位置。這是從小成長環境特別險惡帶給他性格難以抹去的印記,所以他的性格是比較急躁的,不夠從容,缺乏擔當,對人容易依賴,一旦翻臉又特別仇恨。


他的這種性格上的缺點就直接影響到了他登基後的施政風格。尤其是再對人的態度上,表現得非常充分。特別容易信任一個人,但又不是完全充分信任,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這種性格就很容易被一些豪言壯語打動,一旦這些豪言壯語無法兌現,他就會直接翻臉,完全失去信任。也就是說,他的性格缺乏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容易被外界欺騙和蠱惑。

比如在對待袁崇煥的態度上,因為他上臺後很快就除掉可魏忠賢集團,所以他就把魏忠賢打壓過的當時輿論所認為的清流士大夫都紛紛請回來,希望他們能夠有所作為,袁崇煥就是其中之一。而袁崇煥能夠一開始得到崇禎的信任,則是因為他平臺召對的時候誇口說五年可以平遼,這對正被遼東問題搞的焦頭爛額的崇禎來說,就特別有吸引力,可謂一見鍾情。


但是隻過了一年多時間,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直接從居庸關入長城進犯北京,雖然袁崇煥得到消息後馬上率兵緊急馳援北京,並且在北京城下打退了皇太極的進攻,但崇禎還是被皇太極的反間計擊中了,直接對袁崇煥翻臉,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此外,他信任過的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一開始無限信任,過了蜜月期,稍微出點問題,立刻殺無赦。

崇禎當皇帝后唯一一個始終信任的人就是楊嗣昌,一直到楊嗣昌兵敗自殺,他也寵信不衰,但楊嗣昌除了能吹牛,能力並不那麼強。至於其他人,就基本上不能犯錯誤,而在當時那種內憂外患交織的情況下,指望一個統帥只勝不敗,那是不可能的,最後就把有點能力能幹活的大臣差不多都殺完了,剩下的就是一群從來不獻一計不置一詞遇事躲避的庸才了。


蕭武


這麼說崇禎,其實是客氣的,事實是:崇禎皇帝,根本就不算個政治家。

雖然崇禎皇帝這一輩子,十七年如一日的勵精圖治,吃用都十分簡樸,為國家大事操心勞累,最後更以煤山上吊的壯烈,惹了後世多少人一把同情淚。但以政治家的標準說,崇禎何止是不成熟?更是嚴重的不合格。

下面這三個致命的毛病,就是崇禎作為政治家,根本就不該犯的。

第一個毛病:缺少忍耐力。

崇禎皇帝的在位生涯,出名的就是急脾氣,一件事辦下去,幾天不見效果,立刻就是各種懷疑上腦門,然後不是瞎指揮,就是換人辦罪,只要是認真辦事的官員,通常都給坑到慘。

最典型的,就是松錦之戰和郟縣之戰,這兩場戰役,一次是明朝集中十三萬大軍決戰清軍,一次是明朝與李自成決戰河南。只要崇禎皇帝能夠忍一忍,給前線將領充足的自主權,明軍本可以在錦州打個大勝仗,確保清軍幾年恢復不了元氣。也可以在郟縣把李自成一勺燴,徹底消滅中原流寇。可崇禎皇帝呢?戰爭開打就心急如焚,然後就是各種催,總以為自己很高明,逼著前線將領改變計劃,結果就是自亂陣腳,兩場大戰無一例外,全是全軍覆沒

中國古代政治家“既相托,敢委性命”的氣度,崇禎身上,卻是絲毫看不見。多少本可辦成的事,就這麼被崇禎攪和沒了,大明朝的家底,也差不多賠光了。

第二個毛病:缺少用人眼光

比起他瞎指揮般的操作來,崇禎皇帝更失敗的一點,就是用人。

崇禎自詡用人精明,以《明季北略》記載,他連批奏摺的時候,有時都帶著太子,手把手教太子怎麼挑大臣奏摺的錯別字,得意洋洋標榜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可他都用了些什麼人呢?

首先得先看看他“廢”了一些什麼人,曾經橫掃農民軍的名將盧象升,帶孝赴國難後,就被崇禎各種猜疑,連兵力都被調的亂七八糟,最後帶著五千孤軍血染鉅鹿。曾經滅了高迎祥的孫傳庭,就因為大刀闊斧改革,動了權貴們的利益,遭到了各種誣陷。可崇禎就是什麼誣陷都聽,聽完一度把孫傳庭下牢獄,直到李自成打到河南後,才放孫傳庭出來救火,可那時已是大勢已去。孫傳庭為國捐軀後,崇禎竟懷疑人家沒死,連個諡號都不給。幾乎所有被崇禎懷疑的人,都為大明朝盡忠了。

那崇禎從不懷疑的人呢?比如陳演,比如魏藻德,這些人平日裡慷慨激昂,滿嘴忠君報國,每次朝廷開會,都把崇禎哄的心花怒放,但做起事情來一個接一個的坑。特別是崇禎上吊後,這兩位昔日的明朝內閣大學士,組團去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抄家,活活被打到死。就這種爛人,崇禎一輩子,卻當人才一樣寵信。

用人眼光如此之歪,最後去歪脖子樹上吊,也是毫不奇怪。

總之,崇禎的精神值得欽佩,但皇帝這個崗位,真心不適合他。且不說明末的爛攤子他救不了,就算給他一個國泰民安的江山,他也有百分百的把握,活活弄成爛攤。

我們愛歷史


這個命題非常的好,崇禎皇帝確實對明朝的滅亡有著很大的責任,崇禎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繼任者和領導者,他不成熟的表現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望大家指正:

1崇禎皇帝是兄終弟及登上帝位的,血氣方剛的想有所作為,哥哥的“不作為”他歸咎為魏忠賢的放縱和專權!所以上位後的崇禎急不可耐的把魏忠賢廢鋤,東林黨一家獨大,可是他信任的東林黨又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只會黨爭,掣肘。明朝末年形勢一天天變糟離不開崇禎的這個舉動,可以說這是崇禎皇帝政治不成熟的表現之一!

2處理袁崇煥的方式太過草率!袁崇煥確實犯了大忽悠的大罪,但凌遲處死太傷將領們的忠君之心了!“兔死狗烹”使得邊關將領們都不會使出全力,更不要提協同配合了,這也是造成明軍始終面對清軍總是大敗的原因,不能形成凝聚力是他政治不成熟的表現之二!

3駕馭群臣的能力太低,溫體仁,楊嗣昌,周彥儒,陳新甲,洪承疇等大臣相互傾軋,拆臺,崇禎拿捏不準,造成朝政的進一步混亂,進一步制約了對農民軍和清軍的部署,形勢更加糜爛,不成熟之三!

4政策的漂移不定,對農民軍絞輔變幻無常,使得農民軍漸成燎原之勢,對清軍戰和不定,進一步耗費了有限的邊軍戰力,心裡拿不定主意,搖擺不定,不成熟之四!

5對困難應對遲緩,後路安排不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過程已不可逆轉,先是不果斷遷都南京以求自保,或是及早安排太子先行前往,坐以待斃,自己煤山上吊,太子也被後來的清軍俘虜,明朝正統徹底消亡,後來的弘光政權等勢力很快被消滅,明朝最終失敗,崇禎皇帝做了最後的“貢獻”!不成熟之五!

這是我總結的崇禎不成熟的幾個方面,希望我的回答能獲得認可,歡迎大家就歷史問題多多交流,相互關注!





寅哥解惑


崇禎沒有經過帝王之學的訓練,好意氣用事,生殺予奪太過隨意,往往好心辦壞事,最終江河日下。

(崇禎)

1.殺袁崇煥的政治軍事後果

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在京師城下與後金對峙,並且在等待援兵集結,最終發動對皇太極的總攻擊。

皇太極進不利,退不利,補給也不足。就在這節骨眼上,崇禎直接把袁崇煥送進了監獄,遼東軍東潰出關。

(己巳之變)

戰局急轉直下,皇太極從容南下劫掠良鄉等地補給部隊,修整十餘日再次攻擊京師。

當時在京師的文震孟就說:袁崇煥有錯,也不該現在抓,戰局要崩了。

一語成讖。之後圍繞袁崇煥案對內閣又進行了大調整。

2.換盧象升

1638年清軍入關,盧象升負責真保順廣幾府防禦,在作戰過程中,盧象升對戰場把握完全處於不利狀態。但兢兢業業勉強維持著。

(盧象升)

崇禎在知道後,又要臨陣換將,幸虧楊嗣昌以免己巳之禍勸解,才改成了催戰,結果楊嗣昌一戰陣亡,清軍東南轉向進入山東,戰局急劇惡化。

3.抓催孫傳庭

1639年孫傳庭入衛京師,指揮部隊與清軍打了幾場硬仗。由於各種原因,就把孫傳庭放監獄去了。

(孫傳庭)

1642年初,將孫傳庭從監獄放出來,讓解圍開封。之後命其總督三邊,催解圍開封,導致柿園失敗。第二年催孫傳庭出關決戰,一舉而主力喪。

崇禎在行事上很焦躁,急於求成。對待城下太狠,生殺予奪太過隨意。以致人心離散,國運不再。


一枚明粉


崇禎不是政治家,連政治家的毛豆沾不上。

一個及格的領導,手下總得有幾個狐朋狗友吧?換句話說,總要有人給崇禎幹活,崇禎想做的事才能實現吧?

然後崇禎一朝十七年,內閣人數最少的時候只剩下1個人;六部尚書,禮部尚書更換13人,兵部尚書更換14人,刑部尚書更換了17人,工部尚書更換了11人,另外他還換了50個大學士。

這才只是換掉的人,殺掉的就更多了。

比如,有一個大臣叫陳新甲。

晚明時候,明朝國力各方面的問題,打仗贏的次數並不多,所以當時陳新甲和崇禎商量,要不咱和皇太極議和吧?

崇禎:好啊好啊,你去辦吧。悄悄的,別讓人知道。

所以陳新甲才敢和皇太極去商量條款。結果後來這件事洩密了,崇禎馬上把他殺了,誰讓你洩密!

問題是,就算洩密了,人家也是給崇禎幹活的啊!

但不管,比起崇禎的正確性,群臣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

所以清算閹黨是崇禎的功勞,殺大臣是因為大臣做錯了。

OK,崇禎你做的都是對的,大臣們心寒啊!

如果我們瞭解被崇禎殺掉的大臣們,大部分都是給崇禎背黑鍋的。那 怎麼辦呢?

還給崇禎賣命?

崇禎在乎過大家的命嗎?

就好像你的老闆,平時有一點事情就隨便開除員工,時間長了,誰還給這個老闆幹活呢?還不是在企業裡,先保護好自己在說。

所以崇禎不要說不算政治家,他連個好領導都談不上。


酒騎風


何為政治?我認為毛主席的統一戰線就可以很好的解釋了,就是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

說到底,就是建立自己的政權班子,或者爭取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當自己想要做某些事情,而沒有人表示支持時,就表明崇禎是一個極其失敗的政治家了!

崇禎登記之初,三下五除二,幹掉了魏忠賢,可謂給明末的黑暗官場生態來帶一股清流。得到了除閹黨外的文官集團的一致讚美。

有很多人認為,殺魏忠賢是錯的,因為魏忠賢是為皇帝辦事的,而且魏忠賢的死代表著宦官集團對文官集團均衡的官場政治被打破,從而導致文官集團一家做大!

其實,我認為這是不全面的,魏忠賢可不可以殺?可以,前朝留下的權傾朝野的人物,都是後任繼承者所忌憚的事情,比如,康熙剷除鰲拜,嘉慶扳倒和珅,張學良殺楊宇霆!除了和珅貪腐外,鰲拜和楊宇霆這樣的人,你也很難評價他們是忠是奸,就連和珅,雖然貪,但是對皇家應該也是沒有二心的,但是,他們都和魏忠賢一樣,被殺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和後任的統治者不能形成一股力量!也就是不能形成統一戰線。

但是,崇禎殺完魏忠賢之後,沒有培養起自己在朝堂的政權班子!這才是大錯特錯的地方!

在用人上,感覺他是一個厲害的人,好,重用!這個人是誰呢?袁崇煥,天啟皇帝剛死,崇禎就詢問袁崇煥遼東對策,袁崇煥張嘴就是:五年復遼!崇禎一下子就當真了,袁崇煥一下子從辭官回鄉的路上,變為手持尚方寶劍的薊遼督師!這麼重要的工作崗位,你不考察一下,就給出去了,這是幼稚!後來,皇太極迂道入關,兵臨城下,袁崇煥前線來勤王,崇禎將其凌遲處死,這是置氣!袁崇煥其實的確是欺騙了崇禎,五年復遼就是一句大話,關鍵是崇禎對袁崇煥這一捧一摔打的是自己的臉啊!

崇禎還不吸取這樣的教訓,在位期間,這樣的人事任免屢屢發生,頻繁的更換內閣學士,兵部尚書等重要職位!按理說,換的官員,應該是越來越好,可是你看大明王朝最後的內閣魏德藻,那是什麼玩意,可見崇禎用人不察!

其實這些都可以理解,畢竟,人生如戲,官員全平演技!

但是,崇禎殺陳新甲一事,表明崇禎對於政治是沒有任何理解的地方!

在明朝不行的時候,崇禎和陳新甲打算和滿清議和,以這個事件劃分,應該是崇禎和陳新甲都算是議和派,反對議和的就是反對派,後來議和消息洩露,崇禎殺了陳新甲,這就尷尬了,我的崇禎哥,陳新甲和你是一派的,這個時候,你不是給自己兄弟來一刀嗎?

果然,到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時候,崇禎有意南遷,沒有得到官員們的支持!完全是咎由自取!


史論縱橫


崇禎的確算是一個政治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崇禎剛剛繼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與天啟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頗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氣象。

其次,崇禎在位十七年自始至終獨攬大權,證明崇禎掌控朝政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遠遠強於很多傀儡皇帝,比如秦二世漢獻帝晉惠帝光緒帝等。

第三,崇禎犯了很多自毀長城的低級失誤,仍然能統治十七年,強於王莽武則天等開國皇帝的十五年以及有豐功偉績的皇帝楊廣的十四年,足以證明崇禎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但崇禎的確是一個極不成熟的政治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崇禎多疑急躁,缺乏耐心。

比如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可僅僅一年多時間就被崇禎逮捕下獄。要知道袁崇煥是唯一對努爾哈赤皇太極的後金軍主力保持全勝的明朝將領。崇禎中了皇太極一夥的反間計把袁崇煥千刀萬剮無疑是自毀長城,後果遠遠比宋高宗趙構殺害岳飛嚴重。

比如崇禎缺乏耐心瞎指揮,逼迫洪承疇率領十三萬明軍主力與皇太極的清軍主力進行松錦大戰,逼迫孫傳庭率領十萬明軍主力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進行汝州大戰,結果兩次大戰導致明軍主力全軍覆沒,明朝大勢已去。

其次,崇禎非常節儉,但到了吝嗇的地步就矯枉過正了。

眾所周知,崇禎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帝,甚至讓妻子周皇后穿打補丁的衣服,實際上崇禎的小金庫裡有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很多黃金白銀,但崇禎認為是祖宗留下的財富捨不得用,哪怕李自成兵臨城下要一百萬兩白銀作為向崇禎稱臣的條件,崇禎也捨不得拿出保命錢。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殺殉國,李自成從崇禎的小金庫裡搜出幾千萬兩黃金白銀。

第三,崇禎虛榮心太強,為了一點面子導致國破家亡。

比如面對李自成大舉進攻,北京岌岌可危的時候,崇禎想遷都南京,可是他為了虛榮心,不好意思提出遷都,結果被大臣反對而放棄遷都束手待斃,導致明朝滅亡。

總而言之,崇禎是一個很不成熟的政治家,正是崇禎犯下了無數低級失誤才造成明朝滅亡,可以說崇禎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厚德載物49847


崇禎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皇朝當年輝煌景像,連龍袍都縫縫補補多年,所有的皇宮預算一概從簡,以便有更多的銀子拿去充當軍餉。

但這麼多年下來,依然沒能拯救到大明王朝,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那麼究竟崇禎都做錯了哪些東西,最終導致他無法力挽狂瀾呢?

下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崇禎是如何度過這17年皇帝生涯的:

明思宗朱由檢,17歲登基。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內憂外患。但他做的事情也非常條理清晰,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崇禎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

但是,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

事實上,他在執政期間,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主要有這幾個:東林黨勢力的文官集團、崛起的大清、農民起義軍、自己多疑的性格。

一、在和東林黨文官集團的鬥爭,其實崇禎如果處理魏忠賢閹黨方面如果能稍微緩一點,留下一些殘餘部落和東林黨相互制衡,會好一點。雖然剷除閹黨快速有效,但也造成了連鎖反應就是東林黨勢力太大,崛起太快。這點可以看出崇禎還是太嫩了,打破了鬥爭的平衡,反而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二、面對大清的時候,其實應該考慮議和。清皇太極便積極聯繫 “去帝稱汗”時,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那時因為崇禎以及朝臣認為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清軍旋即入關報復,才有明後面13萬大軍慘敗。

面對崛起的大清(金)軍時,處死袁崇煥時機不對。崇禎二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與後金軍鏖戰,經過艱難的戰鬥後,皇太極率軍撤退。袁崇煥處死在這個時候,無疑是少了一個可以統軍的大將,人心也就更渙散了。

三、對農民起義軍,曾經有4次機會徹底肅清,但崇禎都因為種種原因或者運氣錯過了時機。

第1次是崇禎六年九月,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抵達武安,完成對起義軍的合圍。正常給曹文詔繼續指揮就能勝利,但是因為他被調回大同當總兵,應對皇太極的進攻,所以起義軍又活了;

第2次是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率部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於陝南。起義軍誤入興安之車箱峽。在人缺糧、馬無草、弓箭被雨淋壞的極端困難情況下,李自成用重金賄賂陳的左右,假意向陳請降,後來出現了“一人去管理100個起義軍”的滑稽做法,導致了起義軍的復燃;

第3次是將領盧象升帶領的,明朝為數不多很能打仗的隊伍天雄軍,當時對起義軍一頓猛打,把高迎祥打進了山區,國內局勢馬上就要結束,又把盧象升調走了,因為清建國了;

第4次是將領楊嗣昌,他提出方案“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效果奇佳,當時起義軍迫於無奈,劉國能和張獻忠都投降了,當時楊嗣昌有個建議,讓張獻忠去打起義軍,以絕後患,可惜崇禎多疑不採納,這最後一個機會也沒有了。

四、崇禎性格多疑,本身不是能力挽狂瀾的皇帝,他有小聰明但缺乏全局考慮。從錯失議和機會、沒有搬遷國都、頻繁調換刑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和將領等,都可以看出他其實從了財政節流之外,更要擁有更好的管理和用人的開源能力,這方面他如果注重到自己的弱勢,其實還是能讓整個大明更加穩定。

總結下來,崇禎面對這些複雜的矛盾,沒有一項,哪怕是一項是能處理好的,最終才加速了明朝的覆滅。因此,說他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也不為過!



這些歷史要讀


崇禎皇帝也不能說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只能算是不配位的皇帝,他的能力和政治手腕不足以應對當時大明王朝的局勢。

一個成熟的皇帝是能在不同的局勢做出相應的舉措,至少能讓時局能向相對良性的方向發展,他們的終極目標並不是樹立道德標杆,而是確保王朝能夠穩定的存活下來。

從這一點來說,崇禎皇帝是完全沒有做的,他上臺後,打破了天啟皇帝確定的政治格局,首先是清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重新樹立了東林黨的朝中領導地位,這是最令人詬病的。

魏忠賢絕不是好人,更不是賢臣,但在當時的局面下,崇禎皇帝是不應該扳倒他的,魏忠賢的存在利大於弊,他不但能在朝廷上制衡道貌岸然的清流文官集團,更是在經濟上對大明王朝是一種支持,雖然這種經濟上的支持很無恥,但卻最有效果。

歷史從來不會為魏忠賢洗白,奸臣就是奸臣,但是對時局有用的奸臣遠比只說不做的廉臣要有效得多,更何況東林黨人並不是什麼好鳥。

崇禎皇帝失誤的開端除了打破了這種三權制衡的格局外,就是在經濟和軍事政策上違背了天啟皇帝制定的策略。改原掠財為商,加重中產階級稅賦為掠財於民,加大百姓賦稅;在軍事上放棄了遼東主守策略,改為絕不議和,堅決的軍事對抗,這對大明的朝廷是個非常大的財政負擔。

崇禎皇帝在政治上的失誤來源於他的帝王理想化,他希望自己是一個賢明之君,一改過去幾任皇帝惰政的形象,可以說他是大明王朝很勤政的帝王,但他的這種勤政卻遠不能達到目的,在沒有正確指導方向的情況,他的勤政其實是一種無效功,甚至是對當時朝局的傷害。

崇禎皇帝的政治潔癖更多是著眼於對當時朝廷腐敗的痛恨,作為親王他可能看得很清楚朝局混亂的現狀和根源,但卻缺失大局觀,沒有大的政治智慧,看不清楚帝國危機真正的解決辦法。

崇禎皇帝一直追求做一個力挽狂瀾之君,做一個受萬世敬仰的大明皇帝,但他理想中的賢君手段完全不適合當時的局勢,在政治的角力場裡,就沒有絕對的好、惡、善、壞,只有達到目的的不擇手段。所以,崇禎皇帝並不算是一個皇帝,也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他只是一個滿懷夢想的理想主義者,卻斷送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江山。


沉墨I方之城


頭條有人提出質疑,說崇禎確實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理由是,崇禎不露聲色的把魏忠賢一黨幹掉了。當初崇禎被定為皇位繼承人,住進皇宮後,深知魏忠賢一夥勢力已經是權傾朝野,甚至控制了一部分禁衛力量,所以內心非常忌憚。崇禎對魏忠賢勢力的恐懼,是深入骨髓的,他深知如果一招不慎,很可能就會被魏忠賢除掉。為此,他在宮中幾夜不眠不休,也不敢吃魏忠賢提供的任何食物。崇禎登基之後,偷偷削弱魏忠賢的黨羽勢力,最後完成了一次大絕殺。魏忠賢曾經是氣焰滔天的"準天子",最後還是敗在一個他原本看不起的毛頭小子手上,想來魏忠賢臨死時也不會瞑目。有人就說,這個崇禎不是很厲害嗎?不厲害還能搬倒如此權勢煌煌的"九千歲"嗎?

我承認,崇禎確實很厲害,但他的"厲害",並沒有離開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那就是––––"爭奪權力"。崇禎搬倒魏忠賢,不管他幹得多麼漂亮,但也離不開"爭奪權利"的傳統藩籬,只能證明他在這方面有一套,但還不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治國安邦的好皇帝。康熙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多少歲就可以拿掉鰲拜,而在於他在執政期間平定了多少叛亂,收復、開拓了多少領土,減輕了多少徭役。假設康熙雖然小小年紀就打倒了鰲拜,但是他長大後庸庸碌碌,甚至非常昏聵,是一個糊塗蛋,我們不能因為他搬倒過鰲拜,就說他是一個明主。


(影視劇中的鰲拜)

崇禎確實打掉了魏忠賢,手法玩得非常漂亮,讓人有所期待,但是他後來的表現就強差人意,甚至可以說非常昏聵。比如,崇禎曾經想給軍隊補發已經欠了很久的餉銀,結果一個大臣說,不必補發,因為那些人給陛下賣命是應該的。崇禎聽了他的話,居然深以為然。我實在看不出,崇禎到底哪裡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