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這世界上有一種愛,叫做“隔輩親”。

“隔輩親”到底有多親?

網友吐槽:沒生孩子的時候,給爸媽打電話,他們會問:“想你了兒砸,啥時候回來?”有孩子以後,我爸媽打電話會問:“兒砸,啥時候帶孫女回來啊?”“啊?不帶孫女回來啊?不帶孫女回來,你回來幹什麼?”

小時候我調皮,爸爸揍我,妹妹調皮爸爸也揍我,理由是我沒管好妹妹,現在寶寶調皮,我爸爸呵呵笑著看他們搞破壞。

我爸給我姐發視頻問孩子呢?我姐說和他奶奶出去了,我爸說,那就掛了吧,不想看你……

隔輩親就像是父輩的愛,在我們身上的延續。但是,有的人感到困惑,為什麼我小時候,父母沒有像對待孫子孫女這樣對我?他們對我那麼嚴厲,哪有對我孩子這份寵溺,看著真讓人嫉妒。

其實,父母的愛從未改變,只不過這種愛表達的方式有了不同。他們把對我們的嚴厲,轉化成對孫輩的寵愛,把對我們的要求,轉化成對孫輩的無條件的愛。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同呢?

“隔輩親”的心理依據是什麼?

“隔輩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有的父母因為老人和孩子親暱,表現出不理解。

比如,我認識一個寶媽,跟婆婆鬧矛盾。是因為孩子晚上非要跟奶奶睡覺,不想跟媽媽睡。她認為孩子跟自己不親,心裡非常難受。為什麼自己千辛萬苦生了孩子,用奶水餵養孩子一點點長大,最後孩子竟然去親奶奶。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其實,寶媽無需難過。“隔輩親”有其心理依據。

其一,人對“傳承”有著固有的執念。這也就是所謂的“基因認同”。爺爺看孫子,首先想到是“這是我們**家的骨髓”,自古以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代代的生命傳承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看到自己的孫子孫女,老人自然會產生一種親近感,這是生物本能。

其二,補償心理。不少老人年輕的時候,都忙於奔命,在教育培養孩子上都留下一些遺憾。孫子孫女的降生,為老人補償遺憾帶來的機會,所以,自然對孫輩們格外上心。

其三,老人步入暮年,空虛感和孤獨感逐漸襲來,一個是新生命的到來,無疑讓他們有了新的價值點。新生和衰老本來就是相輔相成,而新生的能量會潛移默化為老人注入能量,讓他們心態更加年輕。有的老人,還成了老小孩,和孩子玩到一塊去。

“隔輩親”是如何轉化為“隔輩溺”的?

“隔輩親”本來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如果轉化為“隔輩溺”就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寵愛變成溺愛,關心變成縱容,照顧變成放任,就容易滋生很多弊端。

同事家丈母孃非常溺愛孫女。有一次,女兒因為孩子犯了錯,一衝動打了孩子一巴掌,被自己媽媽看到了,媽媽二話沒說,上去就給了女兒一個嘴巴子。

不止如此,在家裡,孩子依仗著姥姥、姥爺,十分任性驕縱,不聽爸爸媽媽的話,滿足不了要求就撒潑耍賴,同事為這事都愁壞了。

這種隔輩溺是如何產生的呢?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一般來說,按照傳統的觀念,一個家庭裡,長輩都擁有最高權威。小輩要聽從,不然就是不孝順。當然這已經是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落後思想。但是很多老人並沒有從這些固有觀念中超脫出來。

他們成了孫子孫女的保護傘,用自己的權威,滿足著孫輩的要求,即使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對自己權威的迷戀,導致了一些老人能夠無原則、無底線寵溺孫輩。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另外,一些父母忙於工作,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把撫養孩子的責任推給老人。老人一般心態隨和,且沒有教育孩子的認知和義務,也就以孫輩開不開心、快不快樂為目標。

比如餵飯,他們就認為,只要孩子吃飽就行了,長大自然就會自己吃了。

玩手機,玩就玩吧,不鬧就行。

不刷牙就不刷了,明天再刷。

不寫作業沒關係,我孫子聰明,別累著孩子了。

總結一句話,老人溺愛孩子一個最顯著的原因就是:不用負責任。

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樹苗,老人可能給小樹澆水施肥,但是他們沒有義務給小樹修枝剪葉。這棵樹長得直,還是長歪,他們不負責任。

別人看著一個調皮搗蛋不懂事的孩子,只會說:“孩子爸爸媽媽怎麼教育的?”人家才不會說,孩子爺爺奶奶怎麼教的。等孩子長大了,他不會去問爺爺奶奶當初怎麼教育他,而是質問爸爸媽媽,你們當初怎麼不管管我?

試想,如果你不需要對一個生命的成長負有責任,是不是也會怎麼開心怎麼來?怎麼輕鬆怎麼來?

這是人之常情。所以,“隔輩親”很容易滋生“隔輩溺”,如何避免弊端,關鍵看孩子父母。

怎樣扭轉“隔輩溺”?

“隔輩溺”的危害不容小覷。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李玫瑾教授講過一個案例:還記得“大興滅門案”嗎?北京男子李磊用尖刀殺死了自己父母、妻子、兩個兒子,逃往三亞。被抓後,當審訊人員問李磊:你為什麼要殺死親人。李磊說:因為父母對我管教太嚴了。

原來,李磊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8歲才被父母接回身邊。而爺爺奶奶對孫子格外溺愛,讓李磊從小養成了任性、驕傲、自私的性格。回到父母身邊,父母開始對他嚴加管教,但是這時候已經晚了,因為與父母沒有感情,李磊不僅不服管教,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其實,這就是一個“隔輩溺”造成的慘劇。

要想不讓“隔輩親”發展成“隔輩溺”,最重要的就是做到這一點:父母要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動權,負起自身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

一、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二、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係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法律規定了父母的義務,這對於父母教育孩子有兩點好處:

第一點,便於向老人表明立場。對於老人過度干涉教育孩子的行為,要堅決拒絕。中國家庭最容易出現沒有邊界感的情況,要向老人表明自己的立場,一方面感謝老人的辛苦付出和對孩子的照顧,另一方面說明白,法律規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承擔有教育孩子的義務。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父母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很多事情,孩子心性不定,自律能力差,容易衝動犯錯,父母要及時糾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人格,將來在社會立足。千萬別讓“隔輩溺”害了孩子。

我閨蜜曾經向公公提出要自己教育孩子,但是公公說,我一共帶大了4個孩子,個個都優秀,我還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嗎?

我閨蜜說:“爸,您教育的4個孩子是您的孩子,我只有這一個孩子,這個我自己來教育可以嗎?”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第二點,父母主動承擔自身責任。有的父母出於各種原因,會把孩子託付給老人,讓老人幫忙撫養。生活中很多迫不得已,但是教育孩子這件事,再苦再難也要自己來承擔。最少在孩子8歲前,要陪在孩子身邊。老人沒有給你帶娃的責任,有老人幫忙要感恩,但是教育孩子必須牢牢抓在自己手裡,至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你說了算。

有句話說,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早晚會讓你還回去。

為什麼“隔輩親”容易演變成“隔輩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轉

有一期的《新相親大會》上,一位優雅從容的媽媽給我印象深刻,她說了一段話:我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要說有什麼感到驕傲的,那就是我這輩子最優秀的作品:我的兒子。再看他的兒子,陽光帥氣,彬彬有禮,氣質不凡。

我們的兒女就是最應該由我們自己,用心去完成的一件作品。

相信時光會告訴我們答案,讓我們不會在孩子身上留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