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这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做“隔辈亲”。

“隔辈亲”到底有多亲?

网友吐槽:没生孩子的时候,给爸妈打电话,他们会问:“想你了儿砸,啥时候回来?”有孩子以后,我爸妈打电话会问:“儿砸,啥时候带孙女回来啊?”“啊?不带孙女回来啊?不带孙女回来,你回来干什么?”

小时候我调皮,爸爸揍我,妹妹调皮爸爸也揍我,理由是我没管好妹妹,现在宝宝调皮,我爸爸呵呵笑着看他们搞破坏。

我爸给我姐发视频问孩子呢?我姐说和他奶奶出去了,我爸说,那就挂了吧,不想看你……

隔辈亲就像是父辈的爱,在我们身上的延续。但是,有的人感到困惑,为什么我小时候,父母没有像对待孙子孙女这样对我?他们对我那么严厉,哪有对我孩子这份宠溺,看着真让人嫉妒。

其实,父母的爱从未改变,只不过这种爱表达的方式有了不同。他们把对我们的严厉,转化成对孙辈的宠爱,把对我们的要求,转化成对孙辈的无条件的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呢?

“隔辈亲”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隔辈亲”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有的父母因为老人和孩子亲昵,表现出不理解。

比如,我认识一个宝妈,跟婆婆闹矛盾。是因为孩子晚上非要跟奶奶睡觉,不想跟妈妈睡。她认为孩子跟自己不亲,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自己千辛万苦生了孩子,用奶水喂养孩子一点点长大,最后孩子竟然去亲奶奶。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其实,宝妈无需难过。“隔辈亲”有其心理依据。

其一,人对“传承”有着固有的执念。这也就是所谓的“基因认同”。爷爷看孙子,首先想到是“这是我们**家的骨髓”,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代代的生命传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老人自然会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是生物本能。

其二,补偿心理。不少老人年轻的时候,都忙于奔命,在教育培养孩子上都留下一些遗憾。孙子孙女的降生,为老人补偿遗憾带来的机会,所以,自然对孙辈们格外上心。

其三,老人步入暮年,空虚感和孤独感逐渐袭来,一个是新生命的到来,无疑让他们有了新的价值点。新生和衰老本来就是相辅相成,而新生的能量会潜移默化为老人注入能量,让他们心态更加年轻。有的老人,还成了老小孩,和孩子玩到一块去。

“隔辈亲”是如何转化为“隔辈溺”的?

“隔辈亲”本来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果转化为“隔辈溺”就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宠爱变成溺爱,关心变成纵容,照顾变成放任,就容易滋生很多弊端。

同事家丈母娘非常溺爱孙女。有一次,女儿因为孩子犯了错,一冲动打了孩子一巴掌,被自己妈妈看到了,妈妈二话没说,上去就给了女儿一个嘴巴子。

不止如此,在家里,孩子依仗着姥姥、姥爷,十分任性骄纵,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满足不了要求就撒泼耍赖,同事为这事都愁坏了。

这种隔辈溺是如何产生的呢?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一般来说,按照传统的观念,一个家庭里,长辈都拥有最高权威。小辈要听从,不然就是不孝顺。当然这已经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落后思想。但是很多老人并没有从这些固有观念中超脱出来。

他们成了孙子孙女的保护伞,用自己的权威,满足着孙辈的要求,即使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对自己权威的迷恋,导致了一些老人能够无原则、无底线宠溺孙辈。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另外,一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把抚养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老人一般心态随和,且没有教育孩子的认知和义务,也就以孙辈开不开心、快不快乐为目标。

比如喂饭,他们就认为,只要孩子吃饱就行了,长大自然就会自己吃了。

玩手机,玩就玩吧,不闹就行。

不刷牙就不刷了,明天再刷。

不写作业没关系,我孙子聪明,别累着孩子了。

总结一句话,老人溺爱孩子一个最显著的原因就是:不用负责任。

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树苗,老人可能给小树浇水施肥,但是他们没有义务给小树修枝剪叶。这棵树长得直,还是长歪,他们不负责任。

别人看着一个调皮捣蛋不懂事的孩子,只会说:“孩子爸爸妈妈怎么教育的?”人家才不会说,孩子爷爷奶奶怎么教的。等孩子长大了,他不会去问爷爷奶奶当初怎么教育他,而是质问爸爸妈妈,你们当初怎么不管管我?

试想,如果你不需要对一个生命的成长负有责任,是不是也会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轻松怎么来?

这是人之常情。所以,“隔辈亲”很容易滋生“隔辈溺”,如何避免弊端,关键看孩子父母。

怎样扭转“隔辈溺”?

“隔辈溺”的危害不容小觑。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案例:还记得“大兴灭门案”吗?北京男子李磊用尖刀杀死了自己父母、妻子、两个儿子,逃往三亚。被抓后,当审讯人员问李磊:你为什么要杀死亲人。李磊说:因为父母对我管教太严了。

原来,李磊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8岁才被父母接回身边。而爷爷奶奶对孙子格外溺爱,让李磊从小养成了任性、骄傲、自私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开始对他严加管教,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与父母没有感情,李磊不仅不服管教,还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其实,这就是一个“隔辈溺”造成的惨剧。

要想不让“隔辈亲”发展成“隔辈溺”,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这一点:父母要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负起自身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一、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二、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法律规定了父母的义务,这对于父母教育孩子有两点好处:

第一点,便于向老人表明立场。对于老人过度干涉教育孩子的行为,要坚决拒绝。中国家庭最容易出现没有边界感的情况,要向老人表明自己的立场,一方面感谢老人的辛苦付出和对孩子的照顾,另一方面说明白,法律规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承担有教育孩子的义务。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父母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很多事情,孩子心性不定,自律能力差,容易冲动犯错,父母要及时纠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人格,将来在社会立足。千万别让“隔辈溺”害了孩子。

我闺蜜曾经向公公提出要自己教育孩子,但是公公说,我一共带大了4个孩子,个个都优秀,我还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吗?

我闺蜜说:“爸,您教育的4个孩子是您的孩子,我只有这一个孩子,这个我自己来教育可以吗?”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第二点,父母主动承担自身责任。有的父母出于各种原因,会把孩子托付给老人,让老人帮忙抚养。生活中很多迫不得已,但是教育孩子这件事,再苦再难也要自己来承担。最少在孩子8岁前,要陪在孩子身边。老人没有给你带娃的责任,有老人帮忙要感恩,但是教育孩子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至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说了算。

有句话说,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早晚会让你还回去。

为什么“隔辈亲”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如何做到一招扭转

有一期的《新相亲大会》上,一位优雅从容的妈妈给我印象深刻,她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要说有什么感到骄傲的,那就是我这辈子最优秀的作品:我的儿子。再看他的儿子,阳光帅气,彬彬有礼,气质不凡。

我们的儿女就是最应该由我们自己,用心去完成的一件作品。

相信时光会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