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西安處處有故事——索羅巷 娑羅樹曾在此搖曳 留下些許唏噓與悵然


西安處處有故事——索羅巷 娑羅樹曾在此搖曳 留下些許唏噓與悵然

和索羅巷的相遇是一種偶然。在充滿故事的東關小巷中穿行,無意中發現“索羅巷”名字中的詩意,讓人對這條巷子充滿了好奇與嚮往。遊走在這條五六百米的巷子裡,看著兩側不起眼的居民樓和小店鋪,遙想當年這裡曾是興慶宮組成部分時的繁華,不禁讓人有些悵然:因為要將兩者在腦海中拼接起來是件很難的事情。時光流轉,如今普通的小巷似乎只能用它的名字傾訴著歲月的故事,留下些許淡淡的遺憾……

索羅巷位於東關南部,北起長樂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於興慶宮內,相傳以唐天寶年間興慶宮內一娑羅樹園而得名。明代稱娑羅巷,清末改為索羅巷。據史料記載,唐朝時,索羅巷的位置是位於唐長安城三大宮殿區之一的南內興慶宮之中。當時的興慶宮非常大,那時候的索羅巷一帶也一定繁華無比。這裡之所以叫做索羅巷,是因為這裡曾有過一個種滿了飄有異香的娑羅樹的娑羅園。

關於索羅巷與娑羅園,西安地方誌研究者封五昌老先生曾考證過。據介紹,在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稱:“天寶初,安西道進娑羅枝……特為奇絕不庇凡草,不止惡禽,聳幹無慚於松括,成蔭不愧於桃李……”相傳,唐玄宗見此樹,非常喜愛,於是命人在興慶宮裡開闢一娑羅園,栽植此樹。民國年間開始這裡使用索羅巷一名,1966年曾改為更新一巷,1972年恢復為索羅巷。

順著景龍池往南,快到柿園路口時就會碰到索羅巷,五六米寬的街道看上去很不起眼。和東關附近的其他街道很相似,索羅巷裡大多是五六層的居民樓,一樓的門面房裡多是餐飲店、雜貨店等,一律門頭簡陋、入口極小,店鋪也只有十幾平米。兩側居民樓外露的磚頭,無聲地透露著建築的年代感。冬日的清晨,讓本來安靜的街道更顯得寂冷。和昔日的繁華相比,這裡似乎早已泯然眾“街”矣。

侯建設是索羅巷的老住戶。偶遇這位老人時,他正在巷口等一位老朋友。“我這位老朋友從這裡搬出去很久了,今天說是要回來轉轉,我專門在這裡等,是怕他找不到我!”在老人等朋友期間,我們隨意地聊了起來。

“解放前後,這裡從西口一進來兩邊是土牆,路面也不好,坑坑窪窪,衛生情況也很差,有時甚至會散發臭味。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家搞愛國衛生運動,巷子裡才有了公廁,衛生狀況好轉。”侯建設老人告訴記者,過去巷子口處都有兩層高的木門樓,解放前還有打更的人看管,下午晚些時候關門,夜間打更的人就住在二層門樓上,幾座門樓大概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拆掉的。和以前相比,這裡如今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不知道要好到哪裡去了呢!

在許多老人的記憶中,曾經的索羅巷環境雖然不好,但因其地處東關,那裡也住過幾個大戶人家。“大戶人家的房子門頭高大,門檻高,院子也大,比如前門開在索羅巷,後門就可能通到柿園坊。最後這些房子都拆掉,隨後就蓋起了越來越多的高樓……”侯建設說。

和周圍的景龍池、竇府巷等東關這些頗有歷史故事的街巷一樣,如今的索羅巷也難以找出任何特色或者歷史留下的痕跡。曾經茂盛的娑羅樹去了哪裡?索羅巷的歷史又被掩蓋在哪裡?散落在西安街巷肌理中的文化又在哪裡?站在索羅巷巷口,看著頹然寂冷的巷子不禁唏噓:“何時才能讓慕名前來的人們領略到散落在西安小巷中的歷史與文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