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焦墨绘画笔墨论【二】

焦墨与水墨的用笔、用墨既相同,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画强调的“骨法用笔”、“墨分五色”等理念,在焦墨画中更得以体现。围绕着焦墨山水画的滋润感和层次感,简述焦墨技法的几个特殊性质。

焦墨绘画笔墨论【二】

山水的纹理、阴阳向背在水墨画中使用渲染,以达到水墨酣畅淋漓的层次之趣。然而焦墨法不使用水,所以皴擦替代了渲染,要使画面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皴擦成了焦墨技法的关键。水墨的擦使用在画面的局部,以增强画面局部浑然一体的效果。焦墨的擦使用在焦墨山水画的大部分画面,要求擦出线条笔迹。焦墨的擦关系到进一步加强山岩的结构、纹理、阴阳向背,关系到画面的滋润感和层次感,以及画面浑然的统一。在皴擦中突出线条笔触,用笔力求稳健、雄浑、含蓄、古拙和自然,通过线条笔触的变化表现苍润的山体和层次丰富的山石肌理。如果用笔剑拔弩张、妄生圭角、浮薄柔弱,以及全无弯曲的直线平涂,非但没有层次,也毫无笔法而言,则笔枯墨死,形成“火烧秸稈”之象。用焦墨勾勒、皴擦的线条,尤其是长线条,要做到浓淡变化尽在一笔之中。笔锋含墨多,下笔重、缓显得浓;笔锋含墨少,下笔轻、疾显得淡,这完全是用笔功力所致。

焦墨绘画笔墨论【二】

焦墨线条完全不同于以水调墨色,以水求墨色浓淡变化的水墨线条。焦墨的性质决定了用笔方法,即以渴笔为主,尤以半干半湿为宜,如果蘸以湿浓墨行笔,容易产生没有层次变化的一团死墨,画面难以深入。焦墨作画忌讳时常蘸墨,要善于把握笔锋由湿到干的应用过程,直至笔锋中最后一丝墨迹也能予以使用,正如黄宾虹先生在其画作中题识:“用渴笔法,最宜腴润”。渴笔行笔中会产生干中起“毛”的线条,“毛”主要体现在线条的边缘,焦墨的起“毛”线条显得苍润。渴笔在轻重缓疾的行笔轨迹中,线条会自然产生丝丝点点,形态各异的白痕,即飞白。飞白产生了线断意不断的虚实相生,产生了灵动的韵律,在一波三折的线条中表现出形态美和自然美。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赞曰: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水墨技法虽也能产生飞白,也是在水墨渴笔的前提下产生的,水墨的飞白远不及焦墨渴笔丰富与多样性。飞白丰富了焦墨层次,产生了水墨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起“毛”的线条与飞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焦墨画中产生重要的苍润作用。焦墨山水画是以线条为主体构成的绘画,因为使用焦墨就自然失去了墨法的渲染、晕化,唯有强调笔法。用长短、粗细、浓淡、干湿形态各异的线条将山岩、树木、流泉的结构、纹理、阴阳向背的层次予以体现,需要对线条有极强的掌控能力。可以认为,水墨山水画的墨法之妙,也全从笔法中产生。缺失了水的作用,怎样体现焦墨山水画的滋润感、层次感是焦墨技法的核心问题。正因为缺失了水的媒介,才产生了焦墨山水画的独特性、特殊性。焦渴下笔,但不失润泽,以渴求润,以干求湿,以笔代墨,将浓化淡,化繁为简。焦渴中见浑厚华滋、苍茫深秀、古拙简朴,体现水墨之外独特的笔墨个性,是运用焦墨技法的最终目的

焦墨绘画笔墨论【二】

李民华焦墨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