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浅谈格律诗词的“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竝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於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浅谈格律诗词的“对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