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论及美国远征军及其海军陆战队在一战欧洲战场上的表现与贡献,熟悉战史的朋友自然会首先想到贝劳森林血战,的确,美国大兵们在这场战役中用血的代价,书写了自己的传奇。而在此战后不久的1918年秋天,又有另一场战斗值得大书特书,这就是白山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美国远征军同样赢得成功,也同样付出高昂的代价。

白色的山峰

时至1918年夏秋之际,一战西欧战场的形势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

德军在这年春天发起的一场雄心勃勃的大攻势已经困顿下来,这支曾经扫荡西欧大地的大军,现在失掉了锋芒,被迫转攻为守。他们在整个9月步步后退,最终来到一条被称作“兴登堡防线”的野战防御带上,打算在这里恢复元气。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跨洋来到欧洲战场的美国远征军

另一方面,协约国军队则抖擞精神,打算双路并举,全面攻破德军防线,以期赢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结束这场漫长的战争。协约国的信心来自多个源泉,其中最主要一点在于苦战多年的英法两国军队得到了生力军——美国远征军的强劲支援,美国人的到场使得协约国阵营无论在兵员和装备数量方面,还是士气精神方面,都对德军占据了显著优势。

而在来援者当中,美国远征军下辖第2师(编有1个海军陆战队旅)在夏天参与贝劳森林战斗,以惨重的伤亡代价换取了一场显赫胜利,从而在本方阵营里树立了崇高的声望。而在9月,该部又奉调前往一个新的地区,准备接受新一轮的重要任务。

这个新的地区是位于法国香槟省——座落在重要城市兰斯东北面的白山一带。对于正在努力逐步收复法国东北部失地的协约国军队来说,攻取白山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德军在白山的防御工事正是“兴登堡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拿下这个制高点,就意味着在“兴登堡防线”上打出一个缺口;而一旦协约国军队将足够的火力部署到这个制高点上,那么白山周边地区的德军势必将全面后撤。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开赴前线的美军机枪部队,初期使用的武器和服装与英法军队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白山的拼写是Blanc Mont,意思是“白色的山峰”。熟悉外文的朋友应该能发现,这两个单词加在一起,正好是另一个著名地标的名称——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虽然香槟地区的白山只是一处坡度较缓的山丘地带,但对于受命主攻的美军来说,其难度丝毫也不会次于登山爱好者攀爬勃朗峰。

临危受命

在美国人受命攻打此地之前,法军已经对白山实施过攻击,但由高罗德将军所指挥的法第4集团军进展缓慢,在山地之下徒然流血。说起来,进攻的法军和防守的德军都已是久战疲旅,但完整的工事体系还是帮助了防守方:自一战爆发之初的1914年9月起,德军就占领了属于法国的这条山岭地带,而经过长达4年的经营,此地的工事之坚固自然在情理之中。这里密布着铁丝网、相连堑壕和暗堡,还配有大量机枪和火炮武装的支撑点。

驻守白山的主力为德军第200步兵师,另外还辅以第213步兵师。尤其第200师来自于传统普鲁士地区,此前曾转战多个战场,编内的山地部队具有丰富的山地战经验,全师也被认为是1918年德国陆军中最好的师之一。除了这两个师,配备在山岭周边地区的几个德国步兵师也可以随时提供增援。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穿林推进的美国远征军

在看到自己的部队难以突破之后,法军贝当元帅便向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求助,希望将美国师投入这个方向。法国人非常看重美军的人力储备——要知道,当时美国远征军的一个师编有两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总兵力达2.8万人左右,几乎相当于法军的一个军!

潘兴对贝当的请求欣然允诺,并很快指示美第2师开赴白山地区。在此前的贝劳森林之战中,这个师已经证明是美国远征军属下最出类拔萃的单位之一,而该师所辖的陆战旅尤其享有“敢战”的名声。

9月底,高罗德将军在司令部里迎来了美第2师师长勒琼将军。高罗德在法军中也是一个知名人物,此前在镇压殖民地起义的行动中失掉了一条胳膊。勒琼本人来自海军陆战队,不久前刚被任命为师长,会面中,他用法语和高罗德交谈。高罗德开门见山:“你的人能否帮忙拿下白山?”勒琼直截了当:“保证完成任务。”

突击战打响

勒琼迅速行动,他的师于10月1日就展开在白山以南的阵地上,他本人则于2日带着参谋们参加了法军会议,在会上受领了次日突击白山的任务。

根据作战计划,美第2师将以正面强攻的姿态,直取德军防御最坚固的地段。虽然看起来必将充满艰苦,但是这时毕竟不能“打退堂鼓”了。于是勒琼打定主意,要让麾下的海军陆战队第4旅负责正面进攻,陆军第3旅则从右翼包抄敌人阵地。会议结束后,勒琼对高罗德说:“第2师具有战胜一切困难局面的过硬能力。”这一慷慨表态令后者大感放心,对早已厌战的法国人而言,现在轮到美国大兵去“啃这块硬骨头”了。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德军防线局部

时间紧迫,第2师的参谋们连夜工作,以期落实具体的作战细节。准备过程完全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结果就是,指挥第4陆战旅的内维尔准将直到战斗打响前1小时才收到作战指令!

10月3日拂晓5点50分,一直笼罩在灰暗薄雾下的白山地区,宁静被打破了,地动山摇之下,法军和美军的火炮开始喷射烈焰和钢铁,炮弹所至之处,升腾起的黑烟使天光变得更加黯淡,红色的爆炸闪光则在烟幕中透出奇幻的景象。

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这次炮火准备仅仅持续了5分钟,不过已经迫使部分德军开始离开自己的战壕。一名德国兵在日记里写道:“弹片纷飞,炮击让我们一半的机枪都报废了。”炮击结束后,在一些法国坦克的支援下,内维尔的旅开始推进。陆战队员们冒着“复苏”过来的德军火力的阻击,仍然坚定地指向白山的主山脊一线。

德第200师中一位名叫里谢特的中尉这时身处山顶的一个前哨岗位中,他和师部保持着实时的电话联系,记录下来的通话内容生动地反映了战斗的进展。8点15分,里谢特报告称,美国人开始登上山岭;8点30分,他又报告称,美国人正在进一步逼近;9点,里谢特惊呼,从自己的位置上已经可清楚地听到美国人的说话声;9点20分,这一通话中止了,第200师师部从电话里听到的最后声音是美国人喝令里谢特等人投降的喝骂。

德军的兵力本来就不足以填满整条白山战线,因此他们非常依赖机枪火力点和坚固据点,而当许多机枪点被打得哑火后,德军的防守便随之松动。美国海军陆战旅奋勇向前,突破多处阵地,抓获不少俘虏。

从许多德国人甘愿放下武器这一点可以看出,德军的抵抗意志没有事前估计的那么强。事实上,此时西线德军的士气普遍低落,状态已远远不能同1914年相比了。德第200师的一名高级军官就曾向上级报告:“我有责任提请上司注意,部队的身体和精神都已透支,我无法保证这样的部队在一次突然打击下仍能坚守他们的阵地。”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准备投出手榴弹的德国士兵

到这天中午时分,美第4陆战旅成功登上了白山,但他们还将面临艰苦的肃清任务——仍有大量密布的暗堡和战壕在德军的控制下。

山头拉锯

第4陆战旅展开突击后不久,由伊利准将指挥的第3旅便开始向白山右翼按既定包抄,但是他们一开始就遇上了麻烦。

原来,计划指定一块原由法军占据的地区作为该旅攻击前的集结地,不料这片地区却在头一天晚上被德军重占了!结果,当伊利属下开入这片集结地区时,立即遭到了德第213步兵师的火力袭击。好在第3旅仍能临危不乱,在经过一番肉搏激战后,又赶走了德国人,当然,这也造成该部的行动略微落后于时间表。

尽管发生延误,到中午时分,第3旅打头的第9团仍然在德军机枪的弹雨下艰难推进,赶到了指定地区。而一支法军友邻部队也适时出现了,从而保障了第9团右翼的安全。伊利手里的另一支部队第23团在下午随后跟进,扩大了第3旅在白山右翼的既得阵地。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战斗间隙的美军士兵

在得到两路部下都“按计划进展”的报告后,师长勒琼便要求两个旅尽快将战线连成一片。这个要求虽然合理,却很难做到:一方面,邻近地区的德军部队正投入反击,伊利的第23团面临德第15巴伐利亚步兵师的反击,直到晚上都在不停地阻击敌人的猛攻;另一方面,内维尔也派出手下的第5陆战团前来和陆军部队寻求会合,但也同样因为面临德军反扑,无法实现。

如果从空中往下看,美军在白山取得的突破区域就像是一个梯形——这个伸入德军战线中的梯形突出部深2.5公里,底部的宽度为1.5公里,而顶部的宽度还不足500米。围绕这个突出部的拉锯战晚上还在不断进行,在白天取得成功的美军必须在晚上用尽全力,才能确保战果不致“溜走”。

惨烈时刻

10月4日清晨,勒琼下令第5陆战团必须尽快和第23团建立联系。面对着这道严令,第5陆战团全力以赴,而这一天也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日子之一。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操纵37毫米机关炮的美军士兵

短暂的炮火准备在6点开始,之后第5陆战团便以第3营、第1营、第2营的顺序向友邻部队的方向攻去。队形展开还没多久,这支部队便遭到了德军机枪和炮火的压制,打头的第3营不得不打打停停,但仍努力向前。当他们最终完全停顿下来时,也终于看到了第23团的阵地——至少达成了和友军“相通”的最低目标。

在第3营的后面,第1营和第2营同样遭到猛烈夹击,两个依次跟进的营逐渐变成齐头并进,然后也停滞不前。相比之下,第1营的处境更糟,据称机枪火力“覆盖了本营的全部方向”,而在不远处还可以看到大批德军步兵正在集结,显然准备发起反击。在此重压之下,有的陆战队员吓呆了,军官们不得不抽出手枪,威胁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身处危境的第1营营长汉密尔顿决心采取主动,带着自己的部下冲向了集结中的敌人。一名随第5陆战团行动的法军联络官看到:“这是近乎野蛮的勇敢,上帝本尊也无法让他们停下来了。”美国人和德国人很快拼上了刺刀,最后,站立在山头上的是第5陆战团第1营,德第213师的侧翼逆袭被击退了。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凯旋而归的美国远征军

夜色将至时,第5陆战团在白天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而检点伤亡的结果则令人大吃一惊:第2营和第3营各蒙受了约60%的伤亡,而第1营在这天清晨有1000人投入行动,傍晚时仅剩170人仍可作战!营长汉弥尔顿向上级报告称:“我知道现在说‘不行’很困难,但师长应该意识到,这个团已经‘不行’了。如果再有类似的进攻,这个团就将丧失战斗力。”

所幸,不再有“类似的进攻”了。到5日清晨,美军终于肃清了德军在白山的最后一处据点。6点15分,第2师宣布已完全夺取了白山山岭及其西部的接近地。这天晚些时候,经过短暂休整的第2师从白山出发,向附近的由德军占据的圣艾蒂安城郊做试探性推进。直到那时,勒琼才向高罗德提出要求:“让我的人歇一歇吧!”

被遗忘的胜利

将德第200师和第213师逐出白山,战斗中遭受重大伤亡的美第2师,在10月6日迎来喘息之机。这天的晚些时候,来自德克萨斯的美第36师来到这里,于当晚逐步接管第2师的防区。除了留下炮兵和工兵继续参战外,勒琼所部全部撤至二线休整。

「战役」因付出残酷的代价,而被故意淡化的美国远征军的白山之战

白山战役纪念碑,那些牺牲的士兵几乎被人淡忘

白山被突破,不仅使德军损失了数千精锐、300余挺机枪和90余门火炮,更意味着德军“兴堡堡防线”被扯开了一个口子,这对整体战局的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当面德军选择了全线后撤,美军继而于10月10日夺取了圣艾蒂安,德军则进一步全线撤向色当。

白山之战被贝当元帅称作“1918年诸战役中最了不起的功绩”,这自然是美国远征军最为成功的战役之一。参战的第2师成为白山的胜利者,证明他们不愧是美国远征军中“最为锋利的矛头”之一。

但是,这场胜利的意义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伤亡数字抵消了。据勒琼报告,第2师第4陆战旅在战斗中共损失2300人,第3旅的损失大体与之相当,而这近5000人的损失主要集中在3日至5日的三天内——即便是在血流成河的一战西线战场,这个损失率也是惊人的。

正因为白山之战令第2师“付出了骇人听闻的代价”,所以美国远征军高层不愿对此战做过分宣扬,事情逐步发展到:从潘兴将军以下,许多人干脆对此战避而不谈,以致白山之战逐渐成为一次被遗忘的胜利。对于那些在白山做出重大牺牲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不公平的。(特约:鸿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