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楊絳:會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過一生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想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試試從夫妻共同擁有感興趣的話題開始。

01

一口氣讀完《楊絳傳》,發現自己曾數次落淚,原來讀書真的就像隱身串門,悄悄地去看主人所有的故事。躲在門外哭泣也不會打擾到主人。

楊絳就曾把自己的閱讀比作隱身串門,這種對閱讀自由自在的掌握讓她歡喜不已。

楊絳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原名楊季康,在家中排行老四,後因筆名楊絳被世人所熟知,以傑出的作品被世人譽為著名翻譯家、散文家。

她是我國著名學者小說家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兩個人一生彼此仰慕與愛戀,攜手走完人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最後的旅途,成為史上一段佳話。

通過學習她的作品以及看她的傳記,深感這樣優秀女性的一生,真的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楊絳原生家庭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能從中借鑑和學習些什麼?

02

楊絳的故鄉在江蘇無錫,從祖上開始就是讀書人,可謂是書香世家。

她的父親楊蔭杭是一位優秀的律師,一生都在為了司法獨立不畏強權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早年還曾留學日本,後因避難前往美國留學,就讀的是赫赫有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這樣的父親可謂是見多識廣,尤其是把楊絳以及家中的姐妹都送到當時上海最好的女子學校讀書。

10餘歲的楊絳就開始了住校生活,後來不管是家境富裕或是落難時,楊絳父母始終都堅持給孩子提供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教育。

對於這樣的名望家族,也許你會以為投入瞭如此高昂的教育經費,是想讓孩子們延續家族的榮耀?

但恰恰相反,楊絳的父親這個洋派的開明人士,他和妻子對子女的要求反而比普通家庭還低。

更多的時候是鼓勵孩子去探索,自己主動的去認識和了解世界,並不是由父母親告訴你該怎樣去做。

記得楊絳小時候因為各科比較平均,並不屬於各門功課都出類拔萃的孩子,一樣會遇到背誦困難或者是學業上的困惑。

爸爸甚至經常會和她開玩笑,有時也會抽揹她的古詩詞,不管楊絳是否能夠清晰背得出來,楊絳的爸爸都是哈哈大笑,並無表揚和批評之分。

對孩子的教育,他更多的是一種讚賞和鼓勵,而不是給予壓力讓孩子不堪重負。

她的母親唐須嫈是與丈夫同齡的無錫人,母親絕對算得上是一位賢淑文靜的知識女性,也是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學校的畢業生。

儘管她頗有才華但從不願拋頭露面,與楊蔭杭結婚後,甘願在家做一名賢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務。

03

楊絳後來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曾提到了父母的關係:“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

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不過女方會有委屈悶在心裡,夫妻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我父母卻無話不談。

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兩個人一生長河一般的對話,聽起來甚至好像在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

後來我父親辭職做了律師,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會詳細地向母親訴述,比如為什麼事,涉及什麼人等等。他們倆還會一起分析、一起討論,現在想來,那些案件都可補充《人性與世態》作為生動的例證。”

由此可見,楊絳生活在一個父母感情穩定、特別和睦、充滿著自由民主氣息濃郁的家庭。

這種夫妻相處之道,後來深深影響著楊絳的擇偶觀,以至於她和錢鍾書兩個人也有一輩子說不完的話。

我們常說和一個有趣的人一起生活過一生,才應該是這一生追求愛情的意義。

楊絳:會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過一生

04

可今天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丈夫願意把自己工作上的得失與榮辱告訴妻子?

好的夫妻關係,一定是有話可說,而不是沉默的如熟悉的陌生人。

夫妻之間首先應該是朋友,其次才是戀人和伴侶,這樣的夫妻之愛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完整和成熟的愛。

這種原生家庭的圓滿對孩子婚姻的幸福程度有著直接的影響。

父母若學會相愛,對於孩子的影響則是潛移默化的。

如今太多的父母,把夫妻兩人的交流變成了唯一交流孩子的話題,把家庭生活變成了對孩子知識、特長的練習場,忽視了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這個對婚姻是具有潛在毀滅性打擊的。

現實中的婚姻,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努力創造兩個人的交流機會,彼此信賴彼此依靠,至少兩個人要有說不完的話,這樣的夫妻關係則更為長久和健康。

05

話說你知道兩個人有話說,這件小事到底有多麼重要嗎?

如果沒有對妻子的愛與尊重,估計楊絳的父親也很難做到尊重子女。

記得楊絳讀書的時候因為各科成績比較平均,可以學文科也可以學理科,老師也曾建議她學理工科。

她去問父親,父親卻告訴她,不要去在意外在的評價,你應該喜歡什麼就去學什麼。

楊絳說:“我喜歡文學”,父親回答:“那你就學文學吧!”

而今天,我們做父母的有多少人,以愛的名義為孩子選擇和改變最初的夢想?

與掌握實用技術讓自己有謀生的能力相比,學文學這件事依然會在多少家長眼中,顯得那麼不實用、不靠譜?

但其實楊絳的父親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深深瞭解自己女兒的天賦與愛好,明白一個人去學自己喜歡的專業,那種全情投入和熱情,更能取得比學熱門專業有收穫的成就,才可能真正的學到東西。

06

楊絳讀書期間還獲得全額獎學金去美國留學的機會,因為學習的是政治專業,而非她從小就心儀的文學專業。

她自己決定選擇放棄,下定決心報考清華大學的文學專業。

要不是這一次的堅定選擇,可能就會與錢鍾書錯過,那可就少了一段完美姻緣的佳話。

可惜考試那年清華沒有招女生,她去了上海讀大學後,最終機會降臨時,又考回清華,這來來回回又是幾年時間過去,但是她最終如願,父母也為此深感欣慰。

所以說,楊絳能夠如此的果斷與堅韌,真離不開父母親對她一直以來的尊重與理解

這種尊重甚至到達了一種什麼程度?

當年楊絳就自己和錢鍾書的婚事徵求父親意見時,父親也要求她自己拿主意,這讓她一生銘記,要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楊絳:會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過一生

07

最難得的其實就是這類父母,他們永遠不會以任何愛的名義,去剝奪本該屬於孩子自己的選擇權。

正因為楊絳父母和孩子的邊界非常清晰,只有不求任何回報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才會如此的放手與成全。

從小就不缺愛的楊絳,以至於小宇宙爆棚,一生都有能力默默用力去愛。

今天的我們,真的別再去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想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從學會原生家庭的愛的相處開始,從嘗試夫妻共同擁有感興趣的話題開始。

慢慢地,你可能會驚喜的發現,自己遇見的是一個真正有趣的人,而對方恰好也是這種感受。

這種有趣需要交流,需要共同成長。

如果你願意,從學會彼此聊天開始。慢慢就會感受到,那份點點滴滴都無比確信的愛。

楊絳教給我們人生態度

前些年錢鍾書、冰心、季羨林三位先生相繼離世,人們感嘆中國堪稱大師級的文學巨擘所剩無幾。2016年5月25日,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的離世,更讓人們唏噓不已,不僅因為她高壽至105歲,也不僅因為她頭頂“最才的女,最賢的妻”的光環,甚至不僅因為她自身的才氣、毅力和襟懷。還因為,楊絳先生的離開,意味著:從民國時期成長起來的那一批傳奇人物,尤其是民國時期那種絕世風流的文化餘脈從此斷了。

同為女人,才女楊絳先生的一生堪為世範。在楊絳先生餘溫猶存、餘音繞樑的日子裡,我們一起回味先生留下的八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吧,倘若能吸收一二,將終生受益。

一、對待愛情:冷靜果斷,絕不拖泥帶水。

楊絳出身名門,氣質出眾。據說在中學時,苦苦追求者有72人之多,但她總是很果斷地拒絕。她對他們說:“做朋友可以,但這是結果而不是過渡。”有人借酒壯膽向她送情書,她的答覆是:“你喝醉了,快把信拿回去,免得明天醒了後悔。”楊絳對待不合適的愛情,堅決拒絕,從不拖泥帶水,更不會騎馬找馬,耽誤別人也耽誤自己。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費老是她的中學同班同學,一直鍾情於她。這是足夠優秀的人吧?然而楊絳認為二人不合適,始終不肯從朋友再向上升級。後來楊絳到清華大學讀研究生書時交了男朋友,費孝通去找楊絳“吵架”,他覺得自己才有資格做楊絳的男朋友。楊絳說:“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妨絕交。”

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戀女友。楊絳卻回得果斷:“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一句話撇清關係。

楊絳在87歲高齡時失去了愛人,費孝通前去探望。按說,耄耋之年,常來常往畢竟是一種惦念,哪怕相攙相扶也未嘗不可。但楊絳送費老出門時卻說:“下樓請小心,以後就不要知難而上了。”一語雙關,不留幻想。

而對於她認為合適的人,楊絳也很直接、很痛快,絕不玩什麼欲擒故縱的花招。1932年初,21歲的楊絳在清華第一次見到錢鍾書,兩人並沒有說一句話,卻一見難忘。楊絳後來回憶說,(錢鍾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後來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則爽快地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看,當真正的白馬王子出現時,公主楊絳毫不猶豫地亮出底牌答應了。兩人都沒有拐彎抹角,也沒有無謂的寒暄客套,果真是同路中人。

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傳書,“越寫越勤,一天一封”。楊絳很坦誠地說:“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

認識三年後的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隨即放棄清華的研究生學業陪愛人去牛津留學。此後,他們幸福相伴了63年,無論去哪裡都在一起,從未長時間分開過,直到1998年錢鍾書去世才天人永隔。

63年來他們的婚姻幸福美滿,人人羨慕,一直被津津樂道。楊絳被錢鍾書深情地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遵從自己內心選擇的愛情,成全了她一生的幸福。她對待愛情的態度啟發了很多人。

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寫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楊絳把它念給錢鍾書聽,錢鍾書立即說,“我和他一樣”,楊絳回答,“我也一樣。”

楊絳:會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過一生

二、對待家庭:全力付出,捍衛到底

一個用愛建立的家庭,若兩人懂得付出和呵護必然會幸福美滿。

楊絳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法學家楊蔭杭,曾留學日本和美國,早年是報界名筆。大家閨秀出身的楊絳,從小是由僕婦伺候長大的,在家裡也是嬌滴滴的大小姐,但是嫁給錢鍾書後卻無縫對接成了賢妻良母,柴米油鹽等諸多家務一一包攬。

楊絳第一次做蝦時,看到蝦在刀下抽搐不止,心有餘悸,手也哆嗦,於是問錢鍾書能否不吃蝦。錢鍾書卻撒嬌說,不,我要吃蝦。於是,楊絳莞爾一笑低頭繼續做蝦。

洗衣打掃這樣的家務事,楊絳很快便做得遊刃有餘。後來連修理桌椅、趴低上高這樣的活計她也手到擒來。楊絳和錢鍾書寓所的天花板上至今還有幾個手印,那是以前她登梯子換燈泡時留下的。

父親楊蔭杭心疼地埋怨:“錢家倒很奢侈,我花這麼多心血培養的女兒就給你們錢家當不要工錢的老媽子!”楊絳卻樂得稱自己為“灶下婢”,甘願付出。

其實啊,她早就成了滿腹經綸的大才子錢鍾書的定心丸。在錢鍾書看來,無論發生什麼事,只要她在,都能解決。而她住院不在家時,錢家則成了亟待修復的“重災區”。

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期間,錢鍾書每天往醫院跑。第一天前去探望時,錢鍾書低著頭像犯了錯的小孩子一樣彙報說:“我打翻了墨水瓶,弄髒了房東太太的桌布。”楊絳微笑著說:“不要緊”。第二天又彙報說,檯燈也被我弄壞了。楊絳依舊笑答:“不要緊”。第三天錢鍾書不好意思地說:“門軸兩端的鋼珠也掉了。”楊絳再答“不要緊”。

等到楊絳出院回家後,果真妙手回春,桌布變白了,檯燈、門軸也統統修好了。家裡又煥然一新了。

楊絳的“不要緊”是錢鍾書強大的後盾,伴隨了家人一生,也是二人著作等身的心理基石。

在日子並不富裕的時候,錢鍾書想寫長篇小說。楊絳說:“你寫吧,生活不用擔心。雖然我們已經比較節儉,但可以更節儉一些”。於是,錢鍾書減少了上課,在家寫作,楊絳為了節省開支,辭掉了女傭,一切家務自己扛。然後就有了轟動文壇的《圍城》的問世,國寶級大才子也擁有了一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

據說錢鍾書的母親誇講楊絳:“季康啊,你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啊’,宣哥(錢鍾書)是痴人有痴福啊!”

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尤其是在大災大難中還能成功的男人,那背後的女人一定更加偉大。

1945年,日本尚未投降,有一天,日本人突然找上門來,楊絳迅速藏好了錢鍾書的手稿,鎮定自若泰然周旋,最終使得錢鍾書那些珍貴的文字免於逸散。

1966年文革開始了,錢鍾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批鬥、示眾,苦不堪言。一向優雅的楊絳居然被剃了“陰陽頭”。就在有人以為可以看到楊絳出醜時,她卻連夜趕做了個假髮套,第二天從頭到腳乾淨整潔,照常出門買菜。

這樣的生活態度對遭遇災難的錢鍾書無疑也是一種鼓勵。

1969年,他們被下放至幹校,年近60的楊絳被安排種菜,60歲的錢鍾書則擔任幹校通信員。雖然不在一起,但每天錢鍾書去郵電所取信的時候都會特意走菜園的東邊,與楊絳“菜園相會”。兩人心意相通,鼓勵彼此不能倒下,終於成功地熬過了艱難的歲月。

文革期間很多人都抑鬱離世,楊絳最親的小妹妹和女兒錢媛的愛人王得一也未能倖免。楊絳夫婦卻在飽受折磨中挺了過來。不但挺了過來,而且錢鍾書還在這下放的八年裡寫出了傳世之作《管錐篇》,楊絳則完成了自己譯著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

楊絳在《我們仨》中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溫和堅韌的楊絳一生似乎只有兩次大發脾氣,都是因為別人侵犯了她的家人。

一次是文革期間,錢鍾書被汙衊並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被貼了大字報,楊絳氣憤不過,在下邊一角貼了張小字報澄清辯誣。紅衛兵們大怒,立刻把楊絳揪到千人大會上批鬥示眾。被批鬥的其他人都低著頭不做聲,只有楊絳在被逼問為何要替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翻案時,卻跺著腳,昂著頭,激動地反駁道:“就是不符合事實!就是不符合事實!”

楊絳第二次發脾氣是三年前,2013年,102歲的楊絳,在得知有人想拍賣丈夫錢鍾書的手稿和書信時,當時就火了!她憤然表示如不停止拍賣,將以百歲高齡親自走上法庭對薄公堂。

1946年,錢鍾書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在自留的樣書上,錢鍾書寫道:“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對楊絳來說,相愛的家人就是一切,這種愛和責任支撐了她頑強的一生。

1994年,錢鍾書住進醫院,楊絳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也病重住院,與錢鍾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八十多歲的楊絳只好每天南南北北,來回奔波。

錢鍾書病到不能進食,只能靠鼻飼,醫院提供的勻漿不容易吃,楊絳就親自做,燉各種湯,把雞胸肉剔得一根筋沒有,把魚肉挑到一根小刺都沒有。

楊絳說:“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力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

1998年,錢鍾書臨終,楊絳附在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吶!”

錢鍾書不放心的是什麼?楊絳一定要比丈夫晚走,是為了什麼?

她後來說:“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操勞了一生,她還要盡什麼責任呢?

原來,錢鍾書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整整4麻袋的手稿和讀書筆記還沒有整理出版。及收藏的文物,全家的東西,都要她來善後。

據楊絳的老友回憶,錢鍾書去世後,楊絳所做的頭一件大事,便是出了十三冊的《錢鍾書集》;第二件是出版了五冊《宋詩紀事補訂》;第三件是出版《錢鍾書手稿集》;第四件是回憶家庭生活的《我們仨》以及續篇《我們的錢瑗》成書。

錢鍾書去世後,與他伉儷情深的楊絳又獨自生活了18年。她用羸弱的身體堅持著這18年孤寂、清苦的日子,沒有人知道這18年的日日夜夜她是怎麼熬過來的。只知道她在百歲高齡仍然整理錢鍾書的書稿,仍然和出版社溝通協商,並且在等待出版的日子裡,完成了柏拉圖《斐多篇》的譯本,創作了很多自己的作品。

2015年年底之前,錢鍾書先生的中文筆記、外文筆記終於全部出齊了。

2016年5月25日凌晨1點,楊絳先生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

“她念想的就是如何把錢先生精彩的東西留給世人,她的夢想實現了,”楊絳的昔日同事、翻譯家李文俊說,“她其實病得很重很苦,如今她解脫了,她是無牽無掛地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