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啟功先生為什麼說臨摹好一個字帖,並不是臨摹一切字帖的基礎?

千千千里馬


意思很明顯,臨摹好一種字帖不如臨摹好多種字帖,這叫採眾家之長歸我所有。


雲鶴166082174



white白語


啟功先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書法大家,不浮誇,不做作,謙虛謹慎,為人師表,堪稱楷模!

認為必須要考慮個人的喜好。適合入門練習的字帖很多,但為了練而練,只考慮技巧不顧個人的喜好,或者人云亦云,別人說哪個帖好就去學哪個,大部分人是寫不出感覺的。

關於寫得像不像,不是為了寫得和字帖上如出一轍,而是學習借鑑其中的方法。我們很多人之所以在臨摹中遲遲找不到水平進步的契機,其實就在於眼光只盯著字的形,而忘了求法才是學習的目的。

啟功先生的話說得句句平實,書法的學習不需要豪言壯語,也不需要你如何勵精圖治,只要堅持點滴的練習,就能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只不過大部分人都因為各種原因迷失在前進的路上了。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最好!



智者文水


我個人認為啟功先生說的很客觀。 學書法的人,想必其功於一帖,靠一招笑傲武林,那是不可能的。


不否認,書法的藝理與精髓存在通適性,系統深入的去臨摹一位名家的作品,對書法的學習養成有很大好處,通常會掌握一般的技法技巧,大略的審美情趣,這對學習其他名家的書帖有著“方法論”層面的意義。但是,任何一幅作品,乃至任何一位書法家,都無法涵蓋和囊括所有的書法藝術元素,在燦若星河的書法海洋中,只是書法個體。因此,啟動先生說臨摹一個字帖,並非是臨摹一切字帖的基礎。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但凡是書法名家,絕不會囿於一兩位書法家,更不用說囿於一兩本法帖,註定是要書讀百家博採眾長,進而融合造化。反之,也有的書法愛好者,執著於幾十年的功夫都在臨摹一兩本字帖,我想說的是,即便臨得一模一樣又如何?不久前的國展,出現了一些臨摹之作入展的情況,有書友感言,世上已經有了孫過庭,還需要你來複印《書譜》嗎?可謂一針見血。

想靠把一本兩本字帖臨精搞透,書法功力自然大增、藝術境界自然超拔的想法是十分荒謬的。書法藝術的錘鍊鍛造,臨摹只是工具,只起著方法手段的作用,靠得是理論的積學與技法的貫通,既需要古人的共性,也需要個人的特性,最關鍵的是講二者聯繫協調起來。每一個書法人,都必然由自己的個性色彩,從技法到風格,有其獨特之處。學會了張三的帖,怎麼可能就自然而然的也會寫李四的呢?還是需要細心研究,認真鑽研打磨的。

閒談。插圖選自抱庸行草原創詩詞二百首專欄。


抱庸詩書


各位書法愛好者說的都很對。啟功先生是當代的書法家,在書法界享有一席之地。

對於臨帖,我認為首先是學字的目的是什麼?一,學學毛筆字而已,那就是另論;二,如果要學習書法,那就應聽聽啟功先生建議。書法是非常嚴格的,須循規蹈矩,不能走樣。過去上學,兒童時代要學描紅,然後才可寫大仿,隨後仿帖。一步步非常嚴格。慢慢的脫帖、背帖,逐步練習,開始眼高手低,逐漸成熟。這個過程,很艱苦。

我由於工作需要,經常用毛筆寫字,劇團演出,每天都要寫許多海報(到市內廣告牌上張貼)、寫水牌(每天演出的劇目)。有一天,市藝校校長(青島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張書年(字墨卿)對我說:字好看,但一看就知道你臨帖基礎沒打好。我立即想起上學寫大仿時,老師說:走還沒學會就想學跑!所以說啟功先生對如何寫仿臨帖的要求是非常正確的。

仿帖要專一認真不走樣。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個朋友叫馮國榮(後調市文聯),他臨郭沫若先生的體,年復一年,臨的維妙維俏,他把臨的字寄給郭先生,郭沫若給他回信大加讚賞鼓勵,還送了他一幅字。臨帖是學書法很重要的一環,孜孜不倦。

再是山東省委書記舒同,他的行書自成一體,被稱為“舒同體”。山東的《大眾日報》、《《青島日報》……山東報紙報頭都用舒同體。機關幹部,學生興寫鋼筆的舒同行書。但,近代自稱一體的卻很少。

所以大凡學書法的人對寫帖是必經之路,要循規蹈矩,才會有收效,千萬別想自成一體,這門檻是鯉魚跳龍門。


文藻巧翁


臨好一個帖,要滿足三個條件:1.基本筆劃過關,2.間架結構好,3.能寫出帖中沒有的字,其風格味道與原帖如同一轍。第一點是基本功,第二點是難點,第三點是更上一層樓。

這是說的一本帖的三個功夫,掌握了之後並非可以寫一切的字和碑了。大家知道中國書法有真草篆隸行不同的五體,就楷書來說,還有顏、歐、柳、趙、褚、虞和北魏等書法之分。再比如說顏真卿個體,其前後期的書風也不一樣,即使是時期相近的作品,也會因文章內容、書寫心情、紙筆好壞、環境氛圍等諸多因素影響而顯示出風格的變化,加至刻工拓印的優劣、石碑風化的程度,更使得一碑一面目,一碑一精神,你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憑單一的技法而橫掃一切?

所以說,臨摹好了一個字帖,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你要寫另一本帖,又得從頭開始,把上述三種功夫重新來過。

至此回到題面,啟老的說法很有道理,爾等應記之。




日月墨兒香


首先很榮幸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本人也是很喜歡啟功先生的字的,記得先生說:"初學者須先達到形似之後逐步掌握書家書體特點,掌握規律,每個筆畫的輕重長短、結構疏密的比例與字帖一致。″很多學書法的前輩,你也是這樣教導我們,先學好一家貼,研究透,先力求寫的形似,慢慢的再力求神似,技能融會貫通再去學其他家的法帖。

這都是多少前輩先賢總結出的非常寶貴的經驗。

不可不謹記。

這對於初學者選什麼樣的帖子就非常重要。那麼究竟選什麼樣的帖子才適合自己呢?

就得選自己非常喜歡的。和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脾氣愛好相一致的帖子。只有嚴格的選到了自己非常喜歡的帖子。才能一直堅持下去,不至與半途而廢。不能從一家開始,長期的堅持練習,不能專一的專心的學好它的筆法,字法,章法。不能使那些冷冰冰的字帖,冷冰冰的字融會貫通並融入到我們的血肉當中。不能和我們成為一體,還是原帖作者的字。那就是毫無意義的。





書法志


千里馬先生您好,我是青翁文化。

鄙人認為啟老說的是對的:臨好一個帖,並不是臨摹一切的基礎。

書法筆法相通,但書寫風格各異。君不見二王風格基本相似,傳承到蘇黃米蔡,卻又是一個大的改變。

舉例有些人學歐體,學了很多年,已經學的很相似了,但你讓他學別的體,他學不來。所以說,學會一種帖,並不代表打通了所有體的任督二脈。

我們要博覽群書,多臨帖,多開眼界,爭取集大成自成風格,這也是我們學書人的終極目標,而不是一輩子只臨一種貼,只寫一種體。書法的海洋浩瀚無邊,固步自封豈不可惜?

不知千里馬先生滿意否?

附鄙人習作幾幅,還請多多賜教!祝安好!





青翁文化


啟先生說得對,因為第一,書法裡面,字體就有很多類,每一類字體都有不同的技法要求;第二,同一種字體,不同的風格,他們的技法也不一樣。

一、書法裡面,字體眾多,估略計算,大類上分就有8種: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而這些大類下面還分了很多小類,比如楷書就可細分為魏碑和唐楷2種;草書也可細分為章草、今草、狂草3種。(這個可以看我頭條裡的圖集,我有將各類字體的代表作品發出來)

這些字體,每一種對於筆法的要求都不同。比如唐楷,基本是用筆尖寫就,而金文,就必須用到筆肚,如果仍然用筆尖,就寫不出金文所帶有的金石味;同時,金文書寫時重中截而不重起收,唐楷則正好相反。再細緻一點說,唐楷中不會出現尖入起筆的情況,都有一個切筆或藏鋒的動作,而金文中就有運用尖起筆。簡單舉個例字“用”,唐楷的“用”,沒有尖入筆,而金文“用”則很明顯有。

唐楷的“用”

金文的“用”

二、還是以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唐楷為例。唐楷中就有顏體和柳體之分,這兩種風格的差異就很大,用筆自然也就不同。比如顏真卿50歲以後,將篆書用筆融入到楷書中,所以顏體的起筆多逆入藏鋒,而柳體則不存在逆入用筆;顏真卿純中鋒用筆,而柳公權則摻有側鋒(如圖片“夫”字第一橫,顏體的明顯是中鋒用筆,而柳體則用到了側鋒);顏體線條多外拓,而柳體則不強;顏體如田間叉手並足的大漢,而柳體則如鐵骨錚錚的士子。從用筆到精神面貌的不同,都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差異。

顏體的“夫”

柳體的“夫”

所以,無論是從字體上論,還是從風格上講,它們之間都有著絕對的不同,這種不同也就決定了臨帖的時候,解決了一本帖就解決了臨摹一切字帖的基礎了。即使學顏真卿,你學會了《多寶塔碑》,也不見得就能直接臨好《顏勤禮碑》了,還是要重新學習用筆方式,現在很多人就是用寫前者的筆法來寫後者,這就有問題了。


明之書苑


啟功先生說:"初學者須先達到形似之後逐步掌握書家書體特點,掌握規律,每個筆畫的輕重長短、結構疏密的比例與字帖一致。″

臨摹好一字帖,並不是臨摹好一切字帖的基礎,啟功先生說的正確。不同書體,不同風格,不同字帖,所用的書寫技法和結構特徵不盡相同。現舉例分析說明:

一,《睡虎地秦簡》:

是秦始皇公元前27年之物,隸書墨跡本,用筆雜有篆書筆意,改篆書又長又曲的筆畫為又短又直筆畫,己有初步隸書特徵。此帖圓筆中鋒,頂鋒入筆,注意點畫銜接。

二,《乙瑛碑》:

漢隸碑刻,建於山東曲阜孔廟。如橫畫有方起方收筆,圓起圓收筆。起筆頭方尾部如燕尾,和蠶頭燕尾橫這幾種筆法。結構平正而飛動。主筆伸展。

三,《葉慧明》碑:

屬唐代隸書,唐開元五年(717年)立,工穩莊嚴,骨力勁俏。

四,伊秉綬隸書:

清代隸書,平直用筆,起筆取逆勢,長橫順勢波出,短橫稍頓即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