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碑書法代表作有哪些?

梅香94603391


魏碑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其代表作我認為有5帖。

1、《張黑女墓誌》

  《張黑女墓誌》(黑hè女rǔ),原名《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又稱《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

 2、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無書寫者姓名,碑陽24行,行46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

3、《鄭文公碑》分為上、下兩碑,用以記述鄭道昭父親鄭羲生平事蹟,文多諛詞且有失實。

二碑書法飄逸,字態蘊藉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有篆之勢、隸之意、草之情,清代包世臣對它大加讚賞後名氣驟增,康有為稱其為北魏“圓筆之宗”。

4、《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5、《蘇孝慈墓誌》,又稱《蘇慈墓誌》、《蘇使君墓誌》等。

刻於隋仁壽三年(603)。墓誌正方形,邊長83釐米,37行,行37字。


樂家亭長


山東境內北朝魏碑楷書刻石《張猛龍碑》、《石門銘》、《張黑女墓誌》等都較著名。

一,《張猛龍碑》,刻於正光三年(522),石在曲阜孔廟,為北魏楷書名品,結構精緻,工整雄健,方圓兼備,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碑評第十八》中盛讚:"《張猛龍》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

二,《石門銘》,刻於永平二年(509),原在陝西漢中石門,為摩崖刻石。後割移至漢中博物館。書法氣勢雄偉,有正大氣象,蕭散自然,用筆純真質樸多篆意,結構開張。漢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懸崖峭壁,下面水勢很急。難以架橋修路,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要的地方打通隧道。歷時六年完工。古稱"石門″。後來石門古道破廢,北魏梁、奏二州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石門銘》為記念此事而刻。為著名摩崖石刻。

三,《張黑女墓誌》,刻於普泰元年(531),是北魏末年極具特色的楷書類型。文雅莊重,清秀美麗。字取橫式。蘊含古意,字勢內斂。清代書家何子貞書評:"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


神韻軒書法


野狐試答

題主好,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什麼是魏碑,它的分類、特點,才好說其代表作品。

一 魏碑是什麼

南帖北碑,魏碑是相對於刻貼而提出來的一個書法概念,清代中期為衝破“館閣體”的束縛,包世臣、康有為等人大倡碑學,加上出土碑版的大量問世,一時影響巨大。北魏碑版墓誌最為有名,所以稱作魏碑,包括東西魏、南朝碑版,甚至魏以前的碑版。這是一個書法概念,不是一個歷史概念,也不是一個地理概念,比較寬泛和含混。

(元懷墓誌)

二 魏碑的分類和代表作

魏碑是隸書到楷書的一個過渡書體,一般把楷書分為魏楷和唐楷,也有加上晉楷的。魏碑有四大類:摩崖,碑刻,墓誌,造像記,其筆法又有圓筆、方筆之分,所以說到代表作,也只能分類去說了。

1 摩崖

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稱作摩崖,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陝西褒斜道所刻的《石門銘》,南北朝時刻於山東泰安溪床底下字徑過尺的《泰山金剛經》,南朝 梁的《瘞鶴銘》……

黃庭堅一生得益於《瘞鶴銘》較多,于右任對《石門頌》用工最多。要說代表作品還真不好說,她們各有特點,個個都是登峰造極,不過我還是最喜歡《泰山金剛經》,它是楷隸參半,圓筆居多,草情篆意十足,字體寬博,敦厚靜穆又活潑又生氣,寫出了佛經內在的一種精神。

(《泰山金剛經》)

2 碑版

為了抑制奢侈厚葬的風氣,曹操下了禁碑令,幾百年間,各朝沿襲,非特許一般私家不許立碑。期間著名的的碑版有《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系崖刻)、《敬史君碑》、《吊比干墓文》。南朝的《爨龍顏》、《爨寶子》二碑別具風格,《爨寶子》樸厚古茂,奇資百出,康有為稱其“端若古佛之容”,《爨龍顏》被康有為列為“神品第一”。

《張猛龍碑》以方筆為主,被譽為魏碑第一:瀟灑古淡、奇正相生、風力危峭、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開初唐楷法之規模。

(《張猛龍碑》)

3 墓誌

禁碑之後,代之而起了墓誌銘。墓誌形制較小,埋於地下,現出土數量很大,精品很多,著名的有《元倪墓誌》、《中嶽嵩高靈廟碑》、《張玄墓誌》、《司馬顯姿墓誌》、《元楨墓誌》、《元懷墓誌》、《刁遵墓誌》、《李璧墓誌》、《崔敬邕墓誌》……

我最喜歡的是《崔敬邕墓誌》,其書法方勁雄奇,用筆清俊爽利,筆致圓融渾厚,節奏動感很強

(《崔敬邕墓誌》)

4 造像記

龍門造像記有一千多通,有“龍門四品”、“龍門十品”、“龍門二十品”之說,最為有名的是《始平公造像記》、《張秋生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其中《始平公造像記》為陽刻,這在魏碑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北魏造像記多為方筆,勢大力沉,削金截玉,乾淨爽利。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其總結為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始平公造像記》可以說是造像記當之無愧的代表。

(《始平公造像記》)

總結

魏碑屬於過渡時期的楷書書體,各碑獨具情態、生動活潑、意趣十足、個性很強,總體上呈現出樸厚雄強的特點。孫中山非常推崇魏碑,一代草聖于右任對魏碑情有獨鍾,他自述學書詩曰:“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不幹。”國家貧弱,先生感時傷逝,希望書法能對振興民族精神有所裨益,這是他和孫中山都鍾情於魏碑的根本原因。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草書張載“四為句”)


野狐習禪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我們來看一下這些魏碑書法的具體分類。

造像記

造像記是佛教興盛的產物。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發展步入高峰。特別是北朝地區在佛即君主、禪觀苦修思想的影響下,開窟造像的風氣大盛,造像記也大量出現。

魏碑中屬造像記者有: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牛橛造像記

一弗為張元祖造像記

比丘慧成為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記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

安定王元燮造像記

法行造像

天水氏造金佛像記

北魏時期造像記最受後人推崇的是《龍門二十品》。康有為說:“龍門造像 自為一體,意象相近,皆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他又把其書法風格析分為四體: “楊大眼、瑰靈藏、一弗、惠感、道匠、孫秋生、鄭長猷,沉著勁重為一體;長樂王、廣川王、太妃侯、 高樹,端方峻整為一體;解伯達、齊郡王佑,峻骨妙氣為一體;慈香、安定王元燮,峻宕奇偉為一 體”〔《廣藝舟雙楫丨餘論第十九》〉。造像記雖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但其風貌都反映出那個時 代的審美風尚和追求。

北魏時期造像刻石行業當是極其發達,僅從北魏立朝一百多年竟留下二千多方造像記中 可見一斑。二千多方造像記中許多與《龍門二十品》迥異,有的與晉唐書法近似,這說明以造像 刻石為業的多是漢人。從《龍門二十品》多為鮮卑貴族造像記這一情形可以看到,鐫刻者是受 到貴族青睞的、行業之中的佼佼者。《龍門二十品》出於何人之手,是刻手自書自刻,還是與行 業中的書手合作而成,多數已不得而知。但刻工於其中的創造是明顯的:稜角分明、斬釘截鐵的筆畫,純為鐵刃大刀闊斧、不加修飾地鑿出的。這些叮噹鑿成的斬截利落的粗獷線條,有遊牧民族剽悍之氣,反映出時代的審美風尚。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刻工們的創造,寫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瑰奇的一頁,給書法藝術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碑碣

魏碑中屬碑碣者有:

中嶽嵩高靈廟碑

張猛龍碑

高慶碑

高貞碑

暉福寺碑

南石窟寺碑

鄭文公碑

南石窟寺碑

北朝打破西晉的一切成規,不僅大立碑碣,而且無字體規範,故碑碣書法豐富多彩。

北朝碑碣除 《廣武將軍碑》《沮渠安周造像碑》《西嶽華山廟碑》等為隸書外,其餘都是 楷書碑。著名的有《張猛龍碑》《大代華岳廟碑》《中嶽萵高靈廟碑》《暉福寺碑》《吊比干碑》《高慶碑》 《張猛龍碑》《賈思伯碑》《根法師碑》《高貞碑》《元萇溫泉頌》《程哲碑》《高盛碑》《敬使君碑》《李仲璇修孔子廟碑》《趙君王修寺頌記》《曹恪碑》等,其中最享盛名的 是《張猛龍碑》,備受後人推崇。康有為說:“《張猛龍》猶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

墓誌銘

魏碑中屬墓誌銘者有

元楨墓誌

刁遵墓誌

崔敬邕墓誌

吊比干文

劉賢墓誌

司馬景和妻墓誌

皇甫驎墓誌

孫叔協墓誌

張黑女墓誌

元略墓誌

元懷墓誌

元診墓誌

元壽安墓誌

封君夫人長孫氏墓誌

元珽妻穆玉容墓誌

故城陽康王元壽妃之墓誌

司馬顯姿墓誌

元倪墓誌

於仙姬墓誌

墓誌銘為北碑的另一大宗,產生於東漢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後來發展為一種石刻品 類,體制多樣而精緻。已出土的北魏墓誌達二、三百方之多,大都為精美秀整的楷書。其中著 名的如《張黑女墓誌》《元顯雋墓誌》《皇甫瞵菡志》《刁遵墓誌》《崔敬邕墓誌》《元暉墓誌》 《石婉墓誌》《李壁堪志》《鞠彥雲墓誌》《元瑛墓誌》《司馬悅墓誌》《元懷墓誌》《元倪墓誌》等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北魏墓誌以元魏王室貴族的為大宗,書丹者當多為當 時名手,鐫刻者亦非平蹐之輩,故書法以精美嚴謹為主要特徵。如果說造像記反映了民間書法 的面貌,那末以元氏貴族為代表的墓誌則反映了上層貴族的書法面貌。綜觀二者,方可見北瑰 書法的慨貌。

墓誌書法與造像記的典型《龍門二十品》不同,更多地反映出魏晉楷書的遺貌,較 為規範,字裡行間滲透著書刻者小心翼翼與畢恭畢敬的神情。其與南朝墓誌、唐楷的相近的情 形,透出楷書發展演進的消息。

摩崖

摩崖為北朝書法的又一奇觀,在山崖岩石上刻下的書跡稱為“摩崖”。其中著名的有《石門 銘》《雲峰山刻石》《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

《石門銘》為王遠所書,筆畫開闊恣肆,結體奇縱,字勢飛逸。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 其列為神品,贊其書法“若瓊島散仙,驂鸞跨鶴”〉。

雲峰山刻石共有四十多種,分佈於山東天柱(平度〕、雲峰、太基(掖縣〉三山,其中以《鄭文公碑》上、下八《觀海童詩》《論經書詩》《此天柱之山》諸題字最為著名。這些刻石相傳為鄭道昭所書,筆畫遒勁雄強,岡中有方,結體寬博飄逸。“有云鶴海鷗之態”〈清包世 臣《藝舟雙楫》〉。諸刻石風格不盡相同,《鄭》碑端穆嚴謹;《論經書詩》瀟散跌宕;諸題字或雄奇 茂密,或瘦勁疏朗,無不與所書內容相吻合,充滿“鄭公乘煙至,道士披霞歸”的意趣。《鄭文公碑》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鄭文公上碑》沒有得到重視,只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李清照夫),將鄭道昭父子的刻石記入他的權威著作《金石錄》中。到了清代,"尊碑、備魏、取隋、卑唐"的主張的提出,突破了帖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鄭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並在北朝眾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稱道。清代包世臣謂此碑篆勢、分韻、草情畢具,有“雲鶴海鷗之態”,是魏碑書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為在看過“鄭文公碑”後說,如果誰沒有見過此碑,就沒有資格談論書法。在清代,

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篳路藍縷進於 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釗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舉世啖名,稱右軍為書聖。其實右軍書碑無可見,僅執《蘭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讚歎,非真知書者也。餘謂鄭道昭,書中之聖也。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水牛山文殊般若經》《匡喆刻經頌》諸隋崖(圖錄78.79〉意趣與 《瘞鶴銘》、雲峰山刻石迥異,可謂是佛家書跡的代表。尤其是《金剛經》用筆渾厚豐滿,結體端 莊寬博,渾穆簡靜,大有容天下萬亊的雍容氣度。

北朝石刻書法藝術特色,康有為曾作過十分精彩的概括,計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 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 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盛讚北碑“備眾美,通古今,極正變,足為書家極則”, 並說:“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眾美”(《廣藝舟雙楫》〉。清人的實踐證明了康氏所 言不誣。

北朝也有寫經墨跡傳世,由此可見寫經體的演進及其與南朝寫經體的一致。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指在龍門石窟中發現的北魏時期二十方造像記,這些作品被認為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首先提出了龍門二十品的篇目: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

《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

《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像題記》

《一弗為亡夫張元祖造像題記》

《北海王元祥造像題記》

《司馬解伯達造像題記》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題記》

《雲陽伯鄭長酞為亡父母等造像題記》

《高樹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題記》

《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題記》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

《馬振拜等卅四人為皇帝造像題記》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題記》

《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題記》

《安定王元燮為亡祖等造像題記》

《齊郡王元佑造像題記》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題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龍門石窟造像記數量多達數千方,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流傳還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說法。例如上面列表的前四方造像記《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和《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也合稱“龍門四品”。

《鄭文公碑》

這件摩崖是北魏書法家鄭道昭的作品,歷來為書家所重。清朝學者葉昌熾認為:“其筆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康有為稱其為:“魏碑圓筆之極軌。”鍾致帥《雪軒書品》中說:“雲峰魏碑,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不失為一代名作,無愧於千古佳品。”

《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這件石碑也是備受書法家們的推崇。清朝學者楊守敬評論說:“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認為這件魏碑作品的成就高於唐朝人。明朝金石考據學者趙函則指出:“正書虯健,已開歐、虞之門戶。”認為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和虞世南都深受此碑影響。


超級科學奶爸


魏碑主要指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其藝術造詣非常高,好作品層出不窮,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很多,下面就以排行前五為例吧!

一是《張黑女墓誌》

《張黑女墓誌》原名《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又稱《張玄墓誌》。

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

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刻,為魏墓誌代表作。

原石久失,清道光年間何紹基覓得原石原拓本。

書風駿利疏朗,何紹基評為:"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者。"

沈曾植評其:“筆意風氣,略與《劉玉》、《皇甫鱗》相近,溯其淵源,蓋中嶽北嶽二《靈j5566》之苗裔。"

結j字扁方,波磔處明顯地帶有隸書意味。楷書20行,每行20字,共367字。志文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結構扁方疏朗,多參隸意,頗帶質拙。

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二是《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無書寫者姓名,碑陽24行,行46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

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虯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

《張猛龍碑》為正宗北碑書體,碑石在山東曲阜孔廟。書法勁健雄俊。

清楊守敬評其:“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沈曾植評:“此碑風力危峭,奄有鍾梁勝景,而終幅不染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

康有為謂:“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該碑已開初唐楷書法則的規模。

碑文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蹟,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響,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轉折處的方稜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

但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

字體略長,結體已經是比較標準的楷書了,結體非常端麗,有的筆畫結體中,甚至有一點行書的味道,尤其是碑陰。

三是《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分為上、下兩碑,用以記述鄭道昭父親鄭羲生平事蹟,文多諛詞且有失實。

二碑書法飄逸,字態蘊藉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有篆之勢、隸之意、草之情,清代包世臣對它大加讚賞後名氣驟增,康有為稱其為北魏“圓筆之宗”。

其中,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

《鄭文公碑(上碑)》正是從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筆勢尚有隸意,也出現了楷書筆法。

故而集眾體之長:既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又有楷書的端莊。

其用筆,既有篆法圓轉形成的圓筆印象,又有隸法方折形成的方筆感受。

方圓兼備,變化多端,雍容大雅。

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

四是《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

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蹟。

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鍊,富於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

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

有人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

五是《蘇孝慈墓誌》

《蘇孝慈墓誌》,又稱《蘇慈墓誌》、《蘇使君墓誌》等。

刻於隋仁壽三年(603)。墓誌正方形,邊長83釐米,37行,行37字。

清光緒十四年(1888)夏出土於陝西省蒲城縣,原石現存陝西蒲城縣博物館。

此墓誌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帶圓,字體又小,兼有南帖之綿麗和北碑之峻整,集秀麗與雄勁於一身。

由此可見,唐代的楷書在隋時已定下根基,風格和歐體相近,章法整齊,結體平正。

書法結字謹嚴,用筆勁力,神采飛動,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歐陽詢一派楷法的先驅。

由於墓誌出土較晚,還以字跡清晰完好而著稱,成為學習書法最佳範本,歷來為人們所重。

附上述介紹的五種碑體(按先後順序),以供學習參考。







校傲臨風(書畫)


魏碑書法代表作推薦。

1、《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又稱《鄭羲碑》,分為上、下兩碑,故又稱《鄭羲上下碑》,上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下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傳為北魏書法家於永平四年(511年)撰刻的摩崖刻石、楷書書法作品。現上碑在山東省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東寒洞山。

《鄭文公碑》上碑二十行,行五十字,下碑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兩碑文同,只數處字句稍異。下碑有碑額,正書“滎陽鄭文公之碑”,二行七字。兩碑文皆是記述鄭道昭父親鄭羲的生平事蹟,文多諛詞且有失實。

《鄭文公碑》書法飄逸,字態蘊藉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其筆力矯健,結構新奇,氣勢磅礴,雄偉多姿。它既有篆隸之勢,復具分隸之雅,更饒草書之情理,萃眾長於一碑,堪稱佳構。

2、《蘇孝慈墓誌》

此墓誌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帶圓,字體又小,兼有南帖之綿麗和北碑之峻整,集秀麗與雄勁於一身,由此可見,唐代的楷書在隋時已定下根基,風格和歐體相近,章法整齊,結體平正。書法結字謹嚴,用筆勁利,神采飛動,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歐陽詢一派楷法的先驅。由於墓誌出土較晚,還以字跡清晰完好而著稱,成為學習書法最佳範本,歷來為人們所重。

清·毛枝鳳在《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評曰:“楷法精健絕倫,實為佳刻。蓋隋人楷 法,集魏齊之大成、開虞之先路,其沉著痛快處,有唐人所不能到者。”

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評此碑曰:“《蘇慈碑》以光緒十三出土,初入人間,輒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足為幹祿之資,而筆畫完好,較屢翻之歐碑易學。”

此墓誌之主要著錄有:清毛鳳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近代徐樹均《寶鴨齋題跋》、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吳鼎昌《慕汲軒志石文錄續編》、方若《校碑隨筆》,現代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

3、《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此碑立於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無撰書人姓名。書體為楷書,現藏於山東。

《張猛龍碑》碑高280釐米,寬123釐米,其中碑身高153釐米,寬87釐米,碑額高44釐米,寬40釐米。碑額三行12字。碑陽26行,滿行46字,末四行為題名年月,主要讚頌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等功績德行;碑陰12列題名,每列2行至22行不等,共156行,記立碑關係諸人的官名姓氏等。《張猛龍碑》的書法藝術風格,即險絕竣逸,又渾穆雍容;既奇趣靈動,又古樸典雅。通於齊整中求莊和,莊和中求變化,自然流暢,逸氣橫生。該碑是北魏碑刻中最享盛譽的作品,為精嚴雅正書風的代表。

4、《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剌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碑陽計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陰三列,上列十五行,中列十七行,下列十六行,共三百十三字。碑高三點三八米,上寬一點三五米,下寬一點四六米。

《爨龍顏碑》書法字體介於隸楷之間,書法風格獨特,被稱為“爨體”。康有為對此碑推崇備至,說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他們在《碑品》中將《爨龍顏碑》列為“神品第一”,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佈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棄,當為隸楷極”。阮元為保護此碑而寫的跋中說“此碑文體書法皆漢晉真傳,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雲南第一古石”。

5、《張黑女墓誌》

《張黑女墓誌》(黑hè女rǔ)原名《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

此碑刻於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出土地無可考,此志原石已亡佚,現僅存清何紹基藏剪裱孤本。

楷書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志文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結構扁方疏朗,多參隸意,頗帶質拙。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有話郝浩說


魏碑代表作主要有:

1、 “二爨”碑:

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云南“二爨”(《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可謂魏晉的墓誌和刻石是楷隸混雜。

《爨寶子碑》見5。2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薰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此碑刻於東晉大亨四年(405)。非隸非楷,整齊中有錯落,奇巧而顯異態。 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

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賴少其書法主要源頭。

《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458),比《爨寶子碑》晚53年。

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 它的結體以方整為主,但轉折處已使用圓轉筆法,而不象《爨寶子碑》那樣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書的特徵。我們可以從《爨龍顏碑》筆畫的圓潤剛強,窺見其運筆實源於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但筆劃均極為厚重。

《爨龍顏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態奇逸,舒斂自如。

2、始平公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

用一拓直下法寫橫,改平畫寬結為斜畫緊結,掠筆仍上輕下重。以雄奇角出,雄肆剛健為審美特徵。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 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

筆畫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當代大家孫伯翔書法主要源頭。

3、張猛龍碑

此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

是魏碑後期佳作之一。《張猛龍碑》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風格的延續和發展。 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折處的方稜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但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

此外,較之早期魏碑,我們不難看出魏碑由粗到細的演變過程。

4、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鄭道昭為了紀念其父所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當時鄭道昭是兗州刺史,剛開始刻在天柱山巔,後來發現掖縣南方雲峰山的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稱為上碑,字比較小,因為石質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稱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並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後才受至重視。





墨白2020藝寶軒書法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鍾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誌》及《張玄墓誌》,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衝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並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誇張,免生習氣。

魏碑

時期

南北朝時期

分類

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

影響

對當時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

起源

書法在我國曆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同時也陶冶著人們的思想品格。書法分類有多種:楷書,隸書,草書,行書,魏碑作為楷書的一種,散發著她獨特的魅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巖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內雖戰亂不止,造像求長生的心理卻更加熾烈,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數千萬。魏碑應運而生。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

共2張

魏碑

魏碑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堪稱漢碑中的上品。古今書家對此碑都給予最高評價,可謂漢碑集成之碑。

近現代書法家,對魏碑甚為推崇,臨學者眾多,尤以我國北方地區更興,也許雄強古樸的魏碑與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較高造詣者也為數不少。如南京的蕭嫻為康有為的學生,用筆瀟灑中參透魏碑的筆意。李志敏遍學歷代書法大家,倡導“碑帖結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大貢獻。于右任的行楷書藝術,便是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可謂融碑帖於一爐,形成他獨特的書作。武中奇,慰天池等書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勁,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濃的。他們書法之高,在於取魏碑之神,而創造出有自已個性特色的藝術境界。書法的最高境界在於入門而取形,出門而取神。

應用歷史

南北朝時期是楷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其時南北分割,書法上形成南北兩派不同風格。兩派共祖鍾繇、衛瓘,但南派以王羲之為宗,承江左風氣,比較疏放,多以書牘見稱;北派以索靖為宗,繼中原古法仍存隸意,以碑板見稱。北派碑版即後世所說的“魏碑”。著名石刻有《龍門二十品》《鄭文公碑》,以及雲峰山諸石刻、《石門銘》《張玄墓誌銘》《刁遵墓誌銘》等。代表書家有索靖、崔悅、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等。

李志敏魏碑題北京大學“俄文樓”

藝術特點

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並稱三大楷書字體。魏碑表現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魏晉之際已經有了楷書,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等楷書作品已然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是大批西晉知識分子隨晉室南渡之後,北朝的書風就和南朝大異了。北朝現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間無名氏書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謂“風流蘊藉”的書法風格自然不一樣。鍾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由於晉室南渡,北魏的民間書法家們沒有繼承多少他們的成果,而是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晉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於規範統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碑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存在形式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誌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李志敏魏碑題北京大學“德才均備體”五齋

現存魏碑作品的數量巨大,僅僅發現於龍門石窟的造像記,就有數千方。這些作品良莠不齊,經過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從中脫穎而出,被視為魏碑的代表作。

分類

主要有四類:造像記、碑碣、摩崖、墓誌銘。

造像記

造像記是佛教興盛的產物。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發展步入高峰。特別是北朝地區在佛即君主、禪觀苦修思想的影響下,開窟造像的風氣大盛,造像記也大量出現。

魏碑中屬造像記者有: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牛橛造像記

一弗為張元祖造像記

比丘慧成為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記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

安定王元燮造像記

法行造像

天水氏造金佛像記

北魏時期造像記最受後人推崇的是《龍門二十品》。康有為說:“龍門造像 自為一體,意象相近,皆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他又把其書法風格析分為四體: “楊大眼、瑰靈藏、一弗、惠感、道匠、孫秋生、鄭長猷,沉著勁重為一體;長樂王、廣川王、太妃侯、 高樹,端方峻整為一體;解伯達、齊郡王祐,峻骨妙氣為一體;慈香、安定王元燮,峻宕奇偉為一 體”〔《廣藝舟雙楫丨餘論第十九》〉。造像記雖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但其風貌都反映出那個時 代的審美風尚和追求。

《石門銘》

北魏時期造像刻石行業當是極其發達,僅從北魏立朝一百多年竟留下二千多方造像記中 可見一斑。二千多方造像記中許多與《龍門二十品》迥異,有的與晉唐書法近似,這說明以造像 刻石為業的多是漢人。從《龍門二十品》多為鮮卑貴族造像記這一情形可以看到,鐫刻者是受 到貴族青睞的、行業之中的佼佼者。《龍門二十品》出於何人之手,是刻手自書自刻,還是與行 業中的書手合作而成,多數已不得而知。但刻工於其中的創造是明顯的:稜角分明、斬釘截鐵的筆畫,純為鐵刃大刀闊斧、不加修飾地鑿出的。這些叮噹鑿成的斬截利落的粗獷線條,有遊牧民族剽悍之氣,反映出時代的審美風尚。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刻工們的創造,寫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瑰奇的一頁,給書法藝術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碑碣

魏碑中屬碑碣者有:

中嶽嵩高靈廟碑

張猛龍碑

高慶碑

高貞碑

暉福寺碑

南石窟寺碑

鄭文公碑

南石窟寺碑

北朝打破西晉的一切成規,不僅大立碑碣,而且無字體規範,故碑碣書法豐富多彩。

北朝碑碣除 《廣武將軍碑》《沮渠安周造像碑》《西嶽華山廟碑》等為隸書外,其餘都是 楷書碑。著名的有《張猛龍碑》《大代華岳廟碑》《中嶽萵高靈廟碑》《暉福寺碑》《吊比干碑》《高慶碑》 《張猛龍碑》《賈思伯碑》《根法師碑》《高貞碑》《元萇溫泉頌》《程哲碑》《高盛碑》《敬使君碑》《李仲璇修孔子廟碑》《趙君王修寺頌記》《曹恪碑》等,其中最享盛名的 是《張猛龍碑》,備受後人推崇。康有為說:“《張猛龍》猶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

墓誌銘

魏碑中屬墓誌銘者有

元楨墓誌

刁遵墓誌

崔敬邕墓誌

吊比干文

劉賢墓誌

司馬景和妻墓誌

皇甫驎墓誌

孫叔協墓誌

張黑女墓誌

元略墓誌

元懷墓誌

元診墓誌

元壽安墓誌

封君夫人長孫氏墓誌

元珽妻穆玉容墓誌

故城陽康王元壽妃之墓誌

司馬顯姿墓誌

元倪墓誌

於仙姬墓誌

墓誌銘為北碑的另一大宗,產生於東漢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後來發展為一種石刻品 類,體制多樣而精緻。已出土的北魏墓誌達二、三百方之多,大都為精美秀整的楷書。其中著 名的如《張黑女墓誌》《元顯雋墓誌》《皇甫瞵菡志》《刁遵墓誌》《崔敬邕墓誌》《元暉墓誌》 《石婉墓誌》《李壁堪志》《鞠彥雲墓誌》《元瑛墓誌》《司馬悅墓誌》《元懷墓誌》《元倪墓誌》等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北魏墓誌以元魏王室貴族的為大宗,書丹者當多為當 時名手,鐫刻者亦非平蹐之輩,故書法以精美嚴謹為主要特徵。如果說造像記反映了民間書法 的面貌,那末以元氏貴族為代表的墓誌則反映了上層貴族的書法面貌。綜觀二者,方可見北瑰 書法的慨貌。

《崔敬邕墓誌》

墓誌書法與造像記的典型《龍門二十品》不同,更多地反映出魏晉楷書的遺貌,較 為規範,字裡行間滲透著書刻者小心翼翼與畢恭畢敬的神情。其與南朝墓誌、唐楷的相近的情 形,透出楷書發展演進的消息。

摩崖

摩崖為北朝書法的又一奇觀,在山崖岩石上刻下的書跡稱為“摩崖”。其中著名的有《石門 銘》《雲峰山刻石》《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

《鄭文公碑》

《石門銘》為王遠所書,筆畫開闊恣肆,結體奇縱,字勢飛逸。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 其列為神品,贊其書法“若瓊島散仙,驂鸞跨鶴”〉。

雲峰山刻石共有四十多種,分佈於山東天柱(平度〕、雲峰、太基(掖縣〉三山,其中以《鄭文公碑》上、下八《觀海童詩》《論經書詩》《此天柱之山》諸題字最為著名。這些刻石相傳為鄭道昭所書,筆畫遒勁雄強,岡中有方,結體寬博飄逸。“有云鶴海鷗之態”〈清包世 臣《藝舟雙楫》〉。諸刻石風格不盡相同,《鄭》碑端穆嚴謹;《論經書詩》瀟散跌宕;諸題字或雄奇 茂密,或瘦勁疏朗,無不與所書內容相吻合,充滿“鄭公乘煙至,道士披霞歸”的意趣。《鄭文公碑》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鄭文公上碑》沒有得到重視,只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李清照夫),將鄭道昭父子的刻石記入他的權威著作《金石錄》中。到了清代,"尊碑、備魏、取隋、卑唐"的主張的提出,突破了帖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鄭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並在北朝眾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稱道。清代包世臣謂此碑篆勢、分韻、草情畢具,有“雲鶴海鷗之態”,是魏碑書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為在看過“鄭文公碑”後說,如果誰沒有見過此碑,就沒有資格談論書法。在清代,已成為“碑學”魏碑體不可多得的珍寶。[3]

《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

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篳路藍縷進於 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釗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舉世啖名,稱右軍為書聖。其實右軍書碑無可見,僅執《蘭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讚歎,非真知書者也。餘謂鄭道昭,書中之聖也。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水牛山文殊般若經》《匡喆刻經頌》諸隋崖(圖錄78.79〉意趣與 《瘞鶴銘》、雲峰山刻石迥異,可謂是佛家書跡的代表。尤其是《金剛經》用筆渾厚豐滿,結體端 莊寬博,渾穆簡靜,大有容天下萬亊的雍容氣度。

北朝石刻書法藝術特色,康有為曾作過十分精彩的概括,計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 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 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盛讚北碑“備眾美,通古今,極正變,足為書家極則”, 並說:“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眾美”(《廣藝舟雙楫》〉。清人的實踐證明了康氏所 言不誣。

北朝也有寫經墨跡傳世,由此可見寫經體的演進及其與南朝寫經體的一致。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指在龍門石窟中發現的北魏時期二十方造像記,這些作品被認為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首先提出了龍門二十品的篇目:《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

龍門二十品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

《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

《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像題記》

《一弗為亡夫張元祖造像題記》

《北海王元祥造像題記》

《司馬解伯達造像題記》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題記》

《雲陽伯鄭長酞為亡父母等造像題記》

《高樹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題記》

《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題記》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馬振拜等卅四人為皇帝造像題記》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題記》

《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題記》

《安定王元燮為亡祖等造像題記》

《齊郡王元佑造像題記》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題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龍門石窟造像記數量多達數千方,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流傳還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說法。例如上面列表的前四方造像記《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和《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也合稱“龍門四品”。

《鄭文公碑》

這件摩崖是北魏書法家鄭道昭的作品,歷來為書家所重。清朝學者葉昌熾認為:“其筆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康有為稱其為:“魏碑圓筆之極軌。”鍾致帥《雪軒書品》中說:“雲峰魏碑,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不失為一代名作,無愧於千古佳品。”

《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這件石碑也是備受書法家們的推崇。清朝學者楊守敬評論說:“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認為這件魏碑作品的成就高於唐朝人。明朝金石考據學者趙函則指出:“正書虯健,已開歐、虞之門戶。”認為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和虞世南都深受此碑影響。

影響

魏碑被人們發現的時間較早,卻一直沒有引起人們重視。唐朝的書法家歐陽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對他們的影響。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王書代表的晉朝書風在唐朝一代始終是主流。所以總體上,唐朝楷書繼承的更多的是晉楷的傳統,即使對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書法家個人的興趣和風格所致,沒能形成一種普遍學習魏碑的風氣。

張猛龍碑

唐楷達到的高度及其法度嚴謹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後人對楷書的修習變得程序化,楷書的面貌變得標準化,從而喪失創造力。結果,宋朝四位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沒有可以和唐人比肩的楷書作品,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行書和草書的創作。到了明朝,由於科舉取士的日益僵化,出現了一種稱為“臺閣體”的書風。“臺閣體”楷書是科舉考試規定的官方字體,追求美觀、大方,同時也要求標準、規範。這種要求抑制了書法家的創作個性。清朝則進一步演變為“館閣體”,更是受到“千人一面”的批評。

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學興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書法方面,人們也開始反思“館閣體”的弊端。於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魏碑開始受到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的重視,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後期有康有為。阮元寫《北碑南貼論》和《南北書派論》,首倡“碑學”;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一反宋朝以來對淳化閣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貼”的觀點。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裡面明確提出:“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於臨摹,一也;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可以考後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結構,宋尚意態,六朝碑各體畢備,四也;筆法舒長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於尊乎!”此後碑學盛行,魏碑的價值得到普遍的承認,修習楷書的人除了取法“晉唐”,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魏碑。另外,魏碑經過標準化成為“魏體”字,是最常用的漢字印刷字體之一。在書法諸體中,草書與碑學風貌距離最遠,最具實踐難度,其實踐價值也最高,故引碑入草應為碑帖結合的高級形態。李志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題,並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5]

書法著作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理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收穫甚豐。主要有《四體書勢》(衛恆撰)、 《隸書體》(成公綏撰)、《草書狀》(索靖撰)、《行書狀》(晉王珉撰)、《草書陚》(楊泉撰)、《飛白書 勢銘》(劉邵撰,以上為西晉),《筆陣圖》(傳衛夫人撰)、《書論》《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筆勢論 十二章並序》〔傳王羲之撰,不可靠,以上為東晉),《採古來能書人名》(羊欣撰)、《論書表》(虞龢撰)、《論書》《筆意贊》(王僧虔撰)、《文字志目》(王愔撰)、《論書表》(江式撰)、《與梁武帝論書啟》(陶弘景撰)、《古今書評》(袁昂撰)、《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古今書人優劣評》(梁武帝撰)、《論書》(庾元威撰)、《書品》(庾肩吾撰)、《題右軍樂毅論》(僧智永撰) 等。這些著作在書法理論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和書法理論所取得的成就,為唐代書法的昌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天下熱文


《張猛龍碑》、《元懷墓誌》、《龍門二十品》。《龍門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書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價值的史料。內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

《元懷墓誌》的書法屬於較為標準的魏碑字體,曾被稱為魏碑的“館閣體”,它的風格和書刻與公元522年(北魏正光二年)的《張猛龍碑》極為相似,如兩者中的“魯”、“春”、“嶽”、“年”、等字,從筆畫到結構,看不出區別。

《元懷墓誌》的字體結構也很有特點,就是險中求穩。橫畫豎畫、大撇大捺以及點畫鉤畫誇張的穿插點綴,整體字都給人以穩如泰山的感覺。

《張猛龍碑》為北魏刻石精品,書法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結字中宮緊收,四面開張呈放射狀。線條變化多端似無規律可尋,書寫“從心所欲”但絕“不逾矩”。歷代名家對此碑可謂推崇備至,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張猛龍碑》列為“精品上”,並稱“結構精絕,變化無端”。



朱曉工筆畫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

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誌》及《張玄墓誌》。

北派碑版即後世所說的“魏碑”。著名石刻有《龍門二十品》,《鄭文公碑》,以及雲峰山諸石刻、《石門銘》,《張玄墓誌銘》,《刁遵墓誌銘》等。

1,造像記

造像記是佛教興盛的產物。南北朝時期,開窟造像的風氣大盛。

北魏時期造像記最受後人推崇的是《龍門二十品》。

2,碑碣

北朝打破西晉的一切成規,不僅大立碑碣,而且無字體規範,故碑碣書法豐富多彩。

其中最享盛名的 是《張猛龍碑》。

3,墓誌銘

墓誌銘為北碑的另一大宗,產生於東漢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

其中著 名的如《張黑女墓誌》等。

4,摩崖

摩崖為北朝書法的又一奇觀,在山崖岩石上刻下的書跡稱為“摩崖”。其中著名的有《石門 銘》《雲峰山刻石》《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