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姜維到底應不應該北伐?姜維北伐的意義何在?

混沌聊史


姜維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得不進行之舉。究其原因,小學生認為有四點:

1.求得生存機會。蜀漢偏居西南,國小力弱,且人才斷崖,長久相持下去難逃衰敗滅亡的結局。只能通過不斷的北伐來求得生機。

2.轉移內部矛盾。蜀漢朝野派系林立,各自為政;民間人心不古,思漢之情已大不如從前。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不得不北伐。

3.諸葛亮的遺志。以攻代守,以漢中為屏拱衛成都的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定下的,作為諸葛亮的衣缽繼承人,老師齎志以歿,姜維為報丞相的知遇之恩從個人情感上不會放棄北伐。

4.姜維的政治需要。作為魏國降將,蜀國君臣對姜維有天然的防備排斥,為個人計,他堅持北伐才能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劉禪寵臣宦官黃皓與諸葛瞻等屢屢想奪姜維的兵權,為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

小學生說:

蜀漢後期,依恃天險為屏,朝野上下苟安一隅。反觀魏國,雖有高平陵之變,卻新陳代謝,煥發生機。

公元263年,六十一歲已白髮蒼蒼的老將像一座山橫亙在劍閣城樓上,回想十一次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

不久,久攻不下劍閣的鐘會繞道成都,後主上降表,敕令老將投降。老將軍假意降魏伺機而動卻最終難逃被殺——人生的最後時刻他都在試圖逆天改命。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石門歷史小學生


姜維應該北伐,而且其北伐的意義深遠。

姜維是繼馬謖後諸葛亮最得意的弟子,堪稱名垂青史的將領。姜維北伐時,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姜維曾想除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二人矛盾頗深。所以有說姜維擔心黃皓奪其兵權再迫害其才北伐,可能性應該不大,一個宦官恃寵而驕想換帥帶兵可能性不大。姜維應該是想清君側,未果,但是姜維還是以大局江山社稷為重繼續堅持原定北伐方針率軍出征。

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所以姜維北伐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北伐發展戰略。

第一次北伐是公元238年,姜維“ 率偏師西取隴右” ,與魏國大將郭淮激戰,結果是“維與魏將相拒南安”,這一仗算是打平;

第二次北伐是公元244年,姜維部將王平襲擊曹爽,姜維馳援王平,大敗曹爽,取得勝利。

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48年,姜維率軍出隴西、安南、金城與魏國郭淮、夏侯霸大戰,未能取得實質性的結果;

第四次北伐是在公元前249年,姜維派遣廖化作為前鋒,攻打洮城,遇到魏國大將鄧艾後,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4年,姜維復出西平,又和郭淮相遇洮西,依然是不克而還。

第六次北伐,公元254年,這次北伐規模很大,率領數萬蜀軍北伐,結果糧盡後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5年,姜維從隴西狄道出發,進圍襄武, 與魏將徐質交鋒, 斬首破敵” , 乘勝又“ 撥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

第八次北伐,公元256年,姜維依然是出狄道,在洮西再次打敗魏將,最後還是退回。

第九次北伐,公元257年,姜維與鄧艾大戰於段谷,結果因為援軍未趕到,姜維被鄧艾擊敗,蜀國傷亡很大。

第十次北伐,公元258年,魏將諸葛涎反魏,姜維隨即率兵接應,結果諸葛涎兵敗,姜維只能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是公元262年,姜維進去秦川,被鄧艾打敗。

姜維北伐戰績: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兵困民疲”,但這是戰爭不可避免的。同樣,魏國作為戰敗方,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也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線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線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客觀上姜維北伐大大延緩了蜀國的滅亡,證明了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國策的正確性。

故姜維必須北伐。


劉文廣


如果姜維北伐的結果是成功的,那麼大家就不會質疑姜維要不要北伐。你要不要創業?這是很多人需要面臨的問題。創業路上那麼多困難,隨時都有可能一敗塗地,難道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說不創業嗎?

誰都想搏一把,人生不過數十載光陰,但凡有一絲希望,誰也不願意輕言放棄。姜維也是這樣,只要他北伐之戰打贏了,憑什麼他就不能功蓋千秋,名垂青史呢?

01姜維北伐,可以完成恩師諸葛亮的遺願。

在姜維心目中,劉禪的地位或許還真的比不上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曾經悉心教導過姜維,算得上是姜維的恩師。

禕至,敵遂退,封成鄉侯。琬固讓州職,禕復領益州刺史。禕當國功名,略與琬比。十一年,出住漢中。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三國志》

諸葛亮這一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北定中原,還於舊都。恢復漢室江山的夢想,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實現,可是姜維希望幫助恩師完成這個夢想。

諸葛亮去世以後,蔣琬代替了諸葛亮的位置,但是他是主和派,此後老資格的費禕又代替了蔣琬的位置,他也是主和派。

  1. 一直身居要職的姜維,始終無法自主決定北伐的權力,這是姜維最要命的地方。不過慶幸的是,在蔣琬、費禕的努力之下,季漢王朝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老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富裕了起來。這為後來姜維北伐,創建了不少經濟資本。
  2. 這個時候費禕被刺殺身亡,整個蜀漢能夠接替費禕的人,可能就是姜維了。因為姜維的資格老,能力強,又是多年在軍旅中鍛煉出來的老將。所以劉禪放心地將天下兵馬交給了姜維。
  3. 姜維覺得這是老天爺在幫他,希望他在有生之年完成諸葛亮的遺願。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姜維便有了北伐的計劃。

九伐中原的結果,我們知道,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即使有勝利的時候,卻也無法撼動大局。不過姜維的北伐,震懾了曹魏江山,也讓季漢軍民充滿了信心。

他的時機至少是對的,畢竟季漢也經歷了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完全具備了北伐的條件,只是後來一直打不贏,就有些窮兵黷武的意味了。

02姜維北伐,可以延續季漢王朝的統治。

季漢王朝的建立基礎,是恢復漢室江山。劉備為什麼能夠登基?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曹丕害死了漢獻帝,自己篡位登基做了皇帝。

後來我們知道漢獻帝並沒有死,而是被封為山陽公。可是當時信息閉塞,大家都認為漢獻帝死了,只有劉備這個手握軍事集團的皇族後裔,才有資格做皇帝。

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復拜大將軍。---《三國志》

所以劉備是在這個基礎上做了皇帝,但是經歷了夷陵之戰以後,為什麼很多人叛變了呢?我認為除了看出劉備大勢已去之外,漢獻帝活著的消息,也傳到了季漢朝廷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多虧了諸葛亮南征北戰,最終成功挽救了季漢的江山。不過此刻季漢江山已經人心不穩,必須要通過某種力量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由此我們知道了諸葛亮北伐的意圖,諸葛亮希望通過北伐告訴天下人,季漢從來沒有忘記過恢復大漢江山的志願。

  1. 也正是因為這一志願,使得季漢王朝的統治得到了正統思想的認可。可是後來呢?季漢王朝雖然經歷了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卻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質疑。
  2. 季漢的豪族們開始質疑,季漢王朝是不是隻想著偏安一隅?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樣的王朝還有什麼未來呢?所以人心再次亂了。
  3. 在這個時候,姜維的出現,再次為季漢王朝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姜維不斷北伐,其實就是為了告訴季漢豪族們,朝廷從來沒有忘記過北定中原的夢想。

這一軍事行動,使得季漢上下再次擰成了一股繩,再次有了全國上下一心的狀態。為什麼劉禪偏執地支持姜維北伐?道理就在這裡。有利於他的統治,何樂而不為?

03姜維北伐時,手裡還是有足夠的戰爭資本的。

費禕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不得不說,費禕治理季漢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早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蔣琬、費禕就是諸葛亮親自選定的接班人,可見諸葛亮對未來的期許。

  • 自己打了12年的仗,季漢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只有蔣琬、費禕這樣的人掌權,才能讓季漢王朝積累足夠的資本。
  • 等到費禕被人刺殺的時候,季漢王朝的實力其實已經足夠支撐他們北伐了。經濟上有了保障,姜維在軍隊訓練上也從來沒有懈怠過,可以說,季漢王朝已經萬事俱備了。
  • 這個時候姜維至少可以調動10萬人馬左右的軍隊進行北伐,而且糧草供應情況,比諸葛亮的時候要好得多,他為什麼不北伐呢?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外,基本上每次都是因為糧草跟不上供應,所以才會中途返回。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三國志》

糧草之所以供應不上,主要是因為糧草缺少,以及運輸麻煩。到了姜維北伐的時候,這兩件事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首先糧草經歷了二十年的積累已經足夠了,這麼多年開山鑿路,運輸糧草的通道也逐漸順當了。

總結:姜維北伐再錯,也比偏安一隅強得多。

很多人說,如果姜維不北伐的話,或許季漢江山還能再延續幾年。我認為如果姜維不北伐,可能不用別人來打,季漢江山內部自己就先會亂起來。

因為經濟條件提高了,貪官汙吏也就多了。人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也就逐漸尖銳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暴動是少不了的。

甚至可以說朝廷內部的矛盾也會逐漸增加,因為派系的鬥爭會愈演愈烈,到時候劉禪家族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執政,都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

曹魏江山被司馬家篡奪,東吳江山多次被權臣把持,可是劉禪為什麼能夠長期持有政權?還不是因為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嗎?同仇敵愾之下,大家就會自然將矛盾一致對外。

一旦外界的矛盾不足以構成對全國人民的威脅,那麼季漢內部一定也會出現類似曹魏和東吳的亂局。所以姜維北伐再怎麼錯,都比什麼都不做好。


江湖小曉生


最近仔細閱讀《三國志》,發現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鑑》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 為亡蜀張本”,而且現在有不少人認為姜維後期北伐使軍民疲憊,從而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至少他的大罪之一是沒能按諸葛亮生前囑咐守住陰平小道。那麼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否是像史家們所說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吶?讓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重回過去的時光,去認識一個真正的姜維吧!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真的是這樣嗎?不管別的,讓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在歷史上的歷次北伐吧。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此,公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最後無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採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至於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裡,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秀的將領。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佔優,姜維敗在他的手裡可謂敗得其所。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繫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一點也不過分。

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的確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啊,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啊。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幹嗎?

道理很簡單。設使姜維採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儘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夢溪筆壇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這點上,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有很大的不同。諸葛亮北伐首先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志—興復漢室,這也是蜀漢的立國之本。所以諸葛亮最初的幾次北伐是得到蜀漢政權各個階層的支持,到後期因為戰爭未能給蜀漢帶來任何利益,年年的征戰使得人口凋敝,經濟下滑,蜀國的官員已經開始對北伐有怨言,只是因為諸葛亮在蜀漢極大的聲望,和對李嚴等反對者的打壓,才讓北伐能夠繼續。

諸葛亮過世後,蜀漢政權的執政者是費禕。費禕繼承了諸葛亮的政治理念,但是有所不同。他認為北伐是應該的,但是也要考慮蜀國自身的能力,所以他執政時期,北伐的力度減小了,給人的感覺是,北伐是蜀漢的義務而不是蜀漢的利益。

費禕死後,姜維沒有取得蜀漢執政的地位,只是掌握了大部分兵權,對魏國的北伐可以說僅是幾場邊界的局部戰爭,對魏國沒有很大的影響,魏國根本沒有給予重視。司馬炎執政後為了取得政治聲望,開始伐蜀,一戰而定。除了因為魏蜀之間巨大的國力差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蜀國的官僚階層已對北伐而導致的頻繁戰爭產生了極大的厭倦,想迅速結束的心態有極大的關係。這也是面對鄧艾萬餘軍隊,成都尚有數萬軍隊的劉禪選擇投降的原因。

總之,諸葛亮的北伐是彰顯蜀漢的勢力,希望通過北伐奪取中原政權,從而達到復興漢朝的政治主張。姜維的北伐僅是邊界之戰,只是對魏國宣佈蜀國的存在感,從結局上說,他的北伐是蜀國滅亡的加速器!


風的節奏


姜維到底應不應該北伐?其北伐的意義何在?這兩個問題,其實只要略微知道這段歷史的人,答案都應該是相同的。

自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去以後,魏、蜀之間儘管也有幾次小的衝突,但基本可以說是二十年間無戰爭。其間姜維自認為熟悉〈現今〉甘肅東南一帶的風俗人情,且自負於自己的才略和武勇,認為可以煽動、吸引當地的羌人和胡人幫助自己,把隴山以西的地方奪為漢有。大將軍費禕則認為:“我們這些人遠遠的不如諸葛丞相,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們?不如好好地保護國家、治理民眾,謹慎地守護好江山社稷。至於建功立業,等待更有本領的人去做;千萬不能希圖僥倖,決成敗於一舉,如果不像自己希望的那樣,後悔就晚了。"他是這樣認識的,所以他只給姜維一萬來人,使姜維有志難伸。公元二五三年正月,費禕被魏國降將郭修刺死,再也沒有人能夠抑制姜維的雄心了,於是姜維進行了長迖十年,總共六次的北伐。一一俗話說九伐中原,前三次姜維領兵不多,戰爭規模忒小。

齊王曹芳嘉平五年,後主劉禪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四月,即費禕被刺死後三個月,姜維領兵從石營出發,圍困狄道,糧盡退兵。

高貴鄉公曹髦正元元年,後主劉禪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六月,姜維進兵隴西,攻取了河關、臨洮,然而蕩寇將軍張嶷卻被魏將徐質殺死,姜維退兵,兩城得而復失。

高貴鄉公曹髦正元二年,後主劉禪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七月,姜維又欲進兵,徵西將軍張翼在朝堂上爭辯說:"我們國家太小,民眾勞頓,不應該征戰不休。"姜維不聽,領兵至枹罕向狄道,先勝後敗,退兵鍾提。

高貴鄉公曹髦甘露元年,後主劉禪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七月,姜維引兵進攻祁山,後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打得大敗,士兵死亡很多。西蜀民眾由此十分怨恨姜維。

高貴鄉公曹髦甘露二年,後主劉禪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十二月,姜維借魏國徵東大將軍諸葛誕造反、魏國傾全國之力平亂之機,出兵經駱谷到沈嶺,進攻魏軍屯糧據點長城,魏軍司馬望、鄧艾據守,久攻不下。第二年四月諸葛誕死,姜維退兵。

元帝曹奐景元三年,後主劉禪景耀四年〈公元262年〉八月,姜維最後一次攻魏,右車騎將軍廖化說:"不停地燃起戰火,必然會燒死自己,就是說的姜維呀。智謀不出敵人所料,兵力少於敵人,又不停地用兵,還怎麼立國呀?"十月,姜維被鄧艾打敗,又避宦官黃皓之禍,退駐沓中。

統計姜維的六次用兵一一尤其是前五次,從公元二五三年到公元二五七年,一年一次,除了二五五年那一次先勝後敗以外,其他五次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大敗虧輸。廖化說他"智謀不出敵人的預料“,那麼他是怎麼“智不出敵”的呢?我們就以公元二五五年"先勝後敗"那一次為例看看姜維是怎麼失敗的吧。

姜維進軍狄道,魏國徵西將軍陳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經堅守城池,等自己到了以後共同對付姜維,王經不聽陳泰的命令,與姜維開戰,結果被蜀軍殺死了一萬多人。取得這個勝利以後,張翼說:"行了,別再進攻了,再進攻也許會毀掉取得的成功,畫蛇添足。"姜維大怒,不聽,進軍圍攻狄道城。

當時魏國徵西將軍陳泰手下的軍隊,是由鄧艾、司馬孚等三人的軍隊湊到一起的,所以部將們認為烏合之眾難敵姜維的得勝之師,不如干脆放棄狄道城算了。陳泰分析說:

"姜維帶輕兵深入我們內地,正想同我們在平原上作戰,以求勝利。王經本該深溝髙壘,堅守城池,挫其銳氣,他卻與姜維作戰,這正中姜維的下懷。姜維戰勝以後,如果東向進兵佔領櫟陽糧倉,收降我們的士卒,煽動吸納羌人、胡人,向東爭奪關中、隴西,傳檄四群背叛我們,那才真的是我們的心腹大患。現在姜維卻把銳氣正盛的得勝之師,放在堅固的城池之下,進攻與防守的情勢不一,賓客與主人的地位不同,這絕對不是輕兵深入我們內地的敵人的好事。現在姜維孤軍深入,糧食不繼,正是我們急速前進破敵的好時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也。洮水在外,姜維在內,我們登山佔據了有利地勢,以上壓下,蜀軍必會不戰而逃。”

於是陳泰揮軍直進。姜維也想著魏軍會派兵增援狄道,他分出部分兵力,在魏軍經過的道路上設伏。哪知道陳泰防著這一招,從另一條路上繞至狄道城東南的高山上,多處點燃峰火,吹響號角,擂起戰鼓。城中魏軍知道救兵來到,群情激奮,鬥志更旺。姜維因為派遣了伏兵,沒想到支援的魏軍會來得這麼快,倉促之下緣山來進攻魏軍,不能取勝。陳泰揚言要截斷蜀軍的退路,姜維害怕,只好逃走。

從以上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姜維不是一個軍事戰略家。2、姜維不懂得利用士氣。3、姜維的計謀在陳泰的預料之中。4、姜維臨陣辨析能力差。

清朝末年的趙藩,為成都《武侯祠》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能攻心反側自消從來知兵非好戰;下聯是:不審勢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上聯很好理解,是誇讚諸葛亮平定孟獲之亂的;下聯就比較費解一些,諸葛亮治蜀在封建社會是被奉為楷模的,怎麼會"寬嚴皆誤"?思索半天,原來是批評諸葛亮的"不審勢",即不該不顧客觀大勢而一心北伐的。諸葛亮的北伐尚且如此,那麼姜維北伐就甭說了。

姜維最後一次北伐僅僅十個月後,司馬昭就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一舉消滅了蜀漢政權。如果說姜維北伐有什麼積極意義的話,就是加快了西蜀的滅亡,使得國家早日得到了統一吧。


夕陽飛鶴1


我們都看過經典電視劇《三國演義》,姜維繼承諸葛遺志,不斷北伐,但最後失敗而死。他的事蹟令人敬佩,他的精神激勵後人,後世在總結他失敗的原因時,提出應不應該北伐,以及如此做有何意義?

姜維應不應該北伐

我認為是應該的,為什麼呢?

  1. 蜀國的周邊關係有利於北伐。當時蜀漢和東吳的聯盟比較牢固,東面沒有戰略壓力,也沒有戰爭威脅。東吳和曹魏之間,頻繁發生邊境衝突,並且很多時候都是東吳主動攻擊,而曹魏自赤壁之戰後主要採取守勢,可以說在戰略上東吳是配合蜀漢的。
  2. 國內局勢穩定。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經過了五年左右休養生息,國力緩和,糧草豐足。政權交接也平穩進行,沒有出現宦官干涉政事的嚴重事件。姜維認為北伐條件成熟,可以進行。
  3. 姜維自身的原因。由於姜維是從魏國投降過來的,被諸葛亮收為徒弟並重用,但是姜維還沒有來得及建立令人佩服的功績時,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本身地位、資歷很低的姜維,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維護劉禪的統治,姜維只得繼承諸葛亮未完成的事業,他希望通過北伐的成功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團結蜀國內部各個集團的力量。
  4. 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將畢生所學都交給了姜維,從個人感情方面來說,為了報答恩情,姜維也想完成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業。

姜維北伐的意義

  1. 以攻為進。北伐雖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確實唯一的選擇。蜀國地處偏僻,人少,人才更少,甚至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尷尬局面,文臣武將短缺,如果和魏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相持下去遲早會滅亡的,所以不得不進行北伐。北伐的目的是通過進攻來找到魏國的破綻,希望求得生存。
  2. 緩解國內的壓力。當時蜀國的矛盾慢慢顯現出來,老百姓在經歷了多次的北伐後,已經對戰爭產生了厭倦甚至反對,但蜀國的立國的口號和根本是光復漢室,國內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出於緩解國內矛盾,北伐是轉移內部矛盾的有效辦法。

所以說,姜維出於各方面原因的考慮,還是應該北伐,其意義比不進行北伐更長遠。

古今博學


姜維是諸葛亮招攬的人才,孔明選定的軍事接班人,諸葛亮之於姜維有知遇之恩,再造之功,師生之情。而諸葛亮一生致力“復興漢室,還於舊都”,六出祁山,殞歿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姜維乃忠義之士,惟有繼承諸葛遺志接過北伐大旗繼續北伐才對得起諸葛亮在天之靈。其次,魏國對蜀、吳兩國早已虎視眈眈,亡蜀滅吳之心不死,隨時都有可能進犯,既使蜀軍不北伐魏國也必然要進攻蜀漢。以其坐以待斃,不若先行攻伐先發制人。所以說,姜維北伐出於對諸葛亮和對蜀漢的忠心和報效,責任感使命感使然。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姜維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他戰至生命最後一刻,忠勇赴義而死仍不失為一個英雄豪傑。姜維文武雙全,智勇兼備,是難得的人才,加之氣節非凡,值得後人敬仰,我們應該為姜維積極進取的北伐軍事行動點贊。


重生的精靈


我認為姜維應該北伐

從幾個觀點

一、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也是他的學生,姜維都應該完成老師的未竟之事,先不管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對與錯,首先作為中華民族的古人,更懂得學承師業,與師增光的傳統!姜維在諸葛亮麾下多年,更懂得北伐的重要意義所在!

二、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錯誤,有很多所謂的專家說,諸葛亮應該固守蜀地,不該主動出擊,所以也就有現代的所謂專家所說,姜維更不該在諸葛亮死後北伐!

縱觀當時的歷史環境,三國形成,正如有的人說,蜀道之難,任憑魏的千軍萬馬!可是,大家有沒有想到劉備又是怎樣取得四川的?雖有張松獻地圖,但是,劉備集團在取得四川之前,力量不是很強大的,和後來的魏比起來,簡直就是天上地下!

那時的劉備取得四川容易,何況以後的魏集團?

可以說,諸葛亮和姜維都知道,只有取中原,才能長久屹立不倒!偏寓一地,被魏打到那是遲早的時候!

三、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瞭解三國人物和三國事 情都是從三國演義和小說了解的,真正的情況和力量只有從史書記載裡瞭解!

三國時,吳國統治基本在長江以南全部,包括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的大部分,福建上海等,勢力比當時蜀地大很多。魏包括在長江以北的大部分,河南和河北及整個中原及遼寧。蜀地只限於四川,重慶,貴州一部分,雲南一部分。

且不說現在的雲貴川和內地的經濟比較,兩千年前的三國,可想而知,當時蜀國就是不毛之地,只要有雄心壯志的人,都會想在廣闊的中原大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就沒有現在的諸葛亮的原型,沒有姜維的北伐自然沒有現在姜維的原型。後人也就沒有歌頌姜維的必要!

正因為有了真正的歷史上的姜維北伐,才有後人的加工原型!

姜維的北伐,於當時的歷史,他是對的,他不想守著不毛之地活著,完成老師的事業!於公沒錯!於私,他對個人的歷史定位,他也是對的!



現代人看歷史


如果姜維北伐的結果是成功的,那麼大家就不會質疑姜維要不要北伐。你要不要創業?這是很多人需要面臨的問題。創業路上那麼多困難,隨時都有可能一敗塗地,難道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說不創業嗎?

誰都想搏一把,人生不過數十載光陰,但凡有一絲希望,誰也不願意輕言放棄。姜維也是這樣,只要他北伐之戰打贏了,憑什麼他就不能功蓋千秋,名垂青史呢?

01姜維北伐,可以完成恩師諸葛亮的遺願。

在姜維心目中,劉禪的地位或許還真的比不上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曾經悉心教導過姜維,算得上是姜維的恩師。

禕至,敵遂退,封成鄉侯。琬固讓州職,禕復領益州刺史。禕當國功名,略與琬比。十一年,出住漢中。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三國志》

諸葛亮這一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北定中原,還於舊都。恢復漢室江山的夢想,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實現,可是姜維希望幫助恩師完成這個夢想。

諸葛亮去世以後,蔣琬代替了諸葛亮的位置,但是他是主和派,此後老資格的費禕又代替了蔣琬的位置,他也是主和派。

一直身居要職的姜維,始終無法自主決定北伐的權力,這是姜維最要命的地方。不過慶幸的是,在蔣琬、費禕的努力之下,季漢王朝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老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富裕了起來。這為後來姜維北伐,創建了不少經濟資本。

這個時候費禕被刺殺身亡,整個蜀漢能夠接替費禕的人,可能就是姜維了。因為姜維的資格老,能力強,又是多年在軍旅中鍛煉出來的老將。所以劉禪放心地將天下兵馬交給了姜維。

姜維覺得這是老天爺在幫他,希望他在有生之年完成諸葛亮的遺願。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姜維便有了北伐的計劃。

九伐中原的結果,我們知道,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即使有勝利的時候,卻也無法撼動大局。不過姜維的北伐,震懾了曹魏江山,也讓季漢軍民充滿了信心。

他的時機至少是對的,畢竟季漢也經歷了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完全具備了北伐的條件,只是後來一直打不贏,就有些窮兵黷武的意味了。

02姜維北伐,可以延續季漢王朝的統治。

季漢王朝的建立基礎,是恢復漢室江山。劉備為什麼能夠登基?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曹丕害死了漢獻帝,自己篡位登基做了皇帝。

後來我們知道漢獻帝並沒有死,而是被封為山陽公。可是當時信息閉塞,大家都認為漢獻帝死了,只有劉備這個手握軍事集團的皇族後裔,才有資格做皇帝。

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復拜大將軍。---《三國志》

所以劉備是在這個基礎上做了皇帝,但是經歷了夷陵之戰以後,為什麼很多人叛變了呢?我認為除了看出劉備大勢已去之外,漢獻帝活著的消息,也傳到了季漢朝廷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多虧了諸葛亮南征北戰,最終成功挽救了季漢的江山。不過此刻季漢江山已經人心不穩,必須要通過某種力量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由此我們知道了諸葛亮北伐的意圖,諸葛亮希望通過北伐告訴天下人,季漢從來沒有忘記過恢復大漢江山的志願。

也正是因為這一志願,使得季漢王朝的統治得到了正統思想的認可。可是後來呢?季漢王朝雖然經歷了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卻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質疑。

季漢的豪族們開始質疑,季漢王朝是不是隻想著偏安一隅?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樣的王朝還有什麼未來呢?所以人心再次亂了。

在這個時候,姜維的出現,再次為季漢王朝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姜維不斷北伐,其實就是為了告訴季漢豪族們,朝廷從來沒有忘記過北定中原的夢想。

這一軍事行動,使得季漢上下再次擰成了一股繩,再次有了全國上下一心的狀態。為什麼劉禪偏執地支持姜維北伐?道理就在這裡。有利於他的統治,何樂而不為。

03姜維北伐時,手裡還是有足夠的戰爭資本的。

費禕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不得不說,費禕治理季漢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早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蔣琬、費禕就是諸葛亮親自選定的接班人,可見諸葛亮對未來的期許。

自己打了12年的仗,季漢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只有蔣琬、費禕這樣的人掌權,才能讓季漢王朝積累足夠的資本。

等到費禕被人刺殺的時候,季漢王朝的實力其實已經足夠支撐他們北伐了。經濟上有了保障,姜維在軍隊訓練上也從來沒有懈怠過,可以說,季漢王朝已經萬事俱備了。

這個時候姜維至少可以調動10萬人馬左右的軍隊進行北伐,而且糧草供應情況,比諸葛亮的時候要好得多,他為什麼不北伐呢?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外,基本上每次都是因為糧草跟不上供應,所以才會中途返回。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三國志》

糧草之所以供應不上,主要是因為糧草缺少,以及運輸麻煩。到了姜維北伐的時候,這兩件事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首先糧草經歷了二十年的積累已經足夠了,這麼多年開山鑿路,運輸糧草的通道也逐漸順當了。

總結:姜維北伐再錯,也比偏安一隅強得多。

很多人說,如果姜維不北伐的話,或許季漢江山還能再延續幾年。我認為如果姜維不北伐,可能不用別人來打,季漢江山內部自己就先會亂起來。

因為經濟條件提高了,貪官汙吏也就多了。人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也就逐漸尖銳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暴動是少不了的。

甚至可以說朝廷內部的矛盾也會逐漸增加,因為派系的鬥爭會愈演愈烈,到時候劉禪家族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執政,都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

曹魏江山被司馬家篡奪,東吳江山多次被權臣把持,可是劉禪為什麼能夠長期持有政權?還不是因為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嗎?同仇敵愾之下,大家就會自然將矛盾一致對外。

一旦外界的矛盾不足以構成對全國人民的威脅,那麼季漢內部一定也會出現類似曹魏和東吳的亂局。所以姜維北伐再怎麼錯,都比什麼都不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