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為脫貧勞碌的審計人——記審計署派駐貴州省丹寨縣甲石村第一書記姜海泉

本刊記者:張志銀

為脫貧勞碌的審計人——記審計署派駐貴州省丹寨縣甲石村第一書記姜海泉

姜海泉(左二) 到貧困戶家幫助土地確權登記

北京和貴州,千里之隔。為了扶貧,2016 年春節一過,審計署國資監管審計局幹部姜海泉就飛到貴州的深山之中,當起了“村官”,幹起了扶貧。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甲石村距離丹寨縣城 32 公里,距鎮政府 13 公里,總人口 238 戶 1007 人,苗族群眾佔 87%,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 134 戶 550 人,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2016 年,排調鎮甲石村被確定為審計署對口幫扶聯繫村,姜海泉成為甲石村的第一書記。

整合資金——破解“行路難”

“我雖然一開始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甲石村的貧困程度還是讓我大吃一驚。”姜海泉告訴記者, 剛到甲石村時,感覺壓力巨大,也深感責任巨大。

農業生產以水稻、玉米為主,養殖以黑毛豬和土雞為主。在這裡任何產業項目要想做好做大, 資金和自然條件都是必須要考慮到的制約因素。

放下行李,姜海泉便召集村幹部召開座談會, 研究甲石村的出路。沒想到,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被村幹部們給澆滅了。原來,由於甲石村長期沒有發展出路,村幹們都要辭職外出務工。村裡的主心骨沒了,這怎麼行!姜海泉馬上挨家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勸他們為村裡的發展留下來一起幹。當看到北京來的幹部多次親自登門相勸,村幹部們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答應不走了。

這樣一來,姜海泉把村裡的當家人給留了下來, 也給全村脫貧致富保留了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甲石村所在的排調鎮,地處雷公山區南麓,山路崎嶇,一到雨季更是溼滑泥濘。以前村裡的道路等級較低,本村產的生薑、茶青等農產品在用貨車運出去的時候,由於道路顛簸,往往造成部分農產品損失。交通條件差成了甲石村人的一塊心病。改變村裡的交通問題,成了姜海泉的心頭大事。他很快就幫村裡申請到了“一事一議”項目,項目可提供修路物資,但村幹部們都高興不起來 :“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這路難道要讓老人、婦女、娃娃來修?”姜海泉這才意識到,修條路沒那麼簡單。

“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要想讓一個項目成功落地,各部門資金的統籌使用是個大問題。

脫貧攻堅決不能乾耗時間。2016 年 7 月,在審計署的支持下,丹寨縣成為貴州省統籌整合財政專項資金開展脫貧攻堅改革試點縣,省裡同意丹寨在縣級層面整合各類專項,把錢花在刀刃上。姜海泉想依靠這個政策,向縣裡申請整合資金用於村裡修路上。

幾經努力,姜海泉從貴州省撥付排調鎮的扶貧資金中協調了一部分資金用於通組路建設。這樣一來,省裡的扶貧專項資金出資金,財政“一事一議”項目出物資,兩個項目整合到了一起,姜海泉終於可以為村民解決“行路難”問題了。

兩年下來,7 個村民小組的路全修通了,窮山溝與外界有了聯繫,姜海泉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因地制宜——破解“產業難”

用真情點燃陌生,用實幹幫助群眾。一年多的時間,姜海泉已經完全融入到村裡,成為甲石村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了。

甲石村黨支部書記李大春對姜海泉讚不絕口 :

“他能吃苦,幹工作親力親為。為了白天不影響村民幹活,他都在晚上走訪貧困戶。他來了以後我們的生活都變好了,村裡的人都信任他,大家都歡迎他到家裡去。”

脫貧攻堅,需要產業支撐。甲石村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小農思想嚴重,山多地少的自然條件嚴重製約了產業的發展。但這也讓姜海泉看到了甲石村的產業優勢 :特色產品多、生態好。於是,姜海泉為甲石村制定了一條特色產業生態發展的路子 :因地制宜,擴大規模,生態發展。

如今,在姜海泉的帶領下,甲石村發展了安吉白茶、藥用吊瓜和鉤藤,黑毛土豬、林下養雞等產業項目。談起這些項目,李大春滔滔不絕 : 整合扶貧資金 320 萬元,利用荒坡林地種植白茶1200 畝,實現 135 戶貧困戶和邊緣戶白茶項目全覆蓋 ;在甲石和送償兩村分別建設黑毛豬養殖場, 待竣工使用後可覆蓋貧困戶 48 戶 ;發展林下養雞5000 羽,覆蓋 20 戶貧困戶 ;鉤藤種植規模從 50畝擴大到 240 畝,藥用吊瓜種植從 30 畝擴大到100 畝……

苗族群眾王興芬(化名)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在茶場工作,每月工資有 2000 多塊錢,家裡還養了 4 頭豬,每年有 5000 多塊錢的收入。

在審計署的有效幫扶下,甲石村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村裡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產業從無到有,不僅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也讓一些在外務工的青年陸續回鄉創業。

乾淨的村落洋溢著一陣陣幸福的笑聲,“甲石村的老百姓從心底裡感謝審計署的幫扶,感謝姜海泉的付出。”李大春說,現在的甲石村已經舊貌換新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