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困惑

在中国收藏这个门道中,收藏过程中的最大困惑,就是藏品的真伪鉴定问题。由于认识的角度和思考的差异,在收藏品鉴定方面,确实存在很多误区。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中国文物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史传承最完整有序的国家,中国自古又有墓葬文化,这片古老的土地埋藏着上万年的文明史,历经改朝换代,大量宫廷珍宝流失民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兴起了一次次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修水库、修电站,大量地下的文物被挖出来,其中很多宝贝连专家都没见过。有资料显示,1980-2010的30年间,国土开挖的面积是1950-1980年的40万倍,30年挖出的文物至少以亿计。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长期以来,在中国收藏界,都是重国家收藏而轻民间收藏。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收藏迅猛发展,然民间收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却没有跟上。现在社会上的鉴定服务机构主要是一些社团、 企业和国有博物馆设立的收藏品鉴定机构,也有一些私人办的。其鉴定人员主要是聘请的国有博物馆的专业研究者,也有少数自学成师的收藏者或古玩商。由于没有 统一的管理,在鉴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令收藏者困惑。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权威鉴定机构

一、权威鉴定机构在哪里?

现在的鉴定机构的权威性往往受到怀疑,很多收藏者都有一些鉴定证书,但作用不大,特别想出让或者准备拍卖的时候,尤其不管用。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些鉴定机构的组成不规范,不过是冠以鉴定机构名称的个人鉴定,在资质上既没有专业的部门核准,也没有固定的配套的专业技术鉴定队伍,更没有严格的法律承诺,目前我国对收藏品鉴定师资格的认定没有标准,谁都可以被称为专家,

其次,某些鉴定机构内部操作不规范,没有规范的鉴定程序和制度,基本上都是一两位鉴定家包揽一切,什么都看,既可以鉴定真假,又可以定价,证书随便开。

最后,一些鉴定机构破坏行规,见利忘义,造成很坏影响。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中国民间收藏家头上有三座大山,出土文物不被承认、拍卖公司垄断市场和专家不说真话。其背后不仅折射出中国文保体制的固步自封,也道尽了少数精英“专家”、官家拍卖公司的利益唯上,更是遗憾民间收藏家的孤军奋战。特别是在垄断之下,民间收藏家频频陷入窘境。由于这部分人都以微薄的资金收藏出土文物,痴者更是不惜散尽家财,手头的文物不能实现流通,无疑是抱着金砖却挨饿。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何为鉴定家?

有人说国有博物馆专家接触文物真品多,但是他们去民间和市场少,如何鉴定真假?也有人说非博物馆的专家接触假的收藏品多,但是他们见不到博物馆库存的大量文物珍品,怎么判断对错呢。

现在国家很多文博单位获得副研究员以上高级技术职称的人都可以被称为鉴定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目前国家文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项目中,并不包括文物鉴定技能的考察,一些研究员甚至都没有参加过文物鉴定工作。鉴定家首先要有一技之长,要有自己独到之处,要在某一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鉴定家一定是专家,最好是专业研究员,霍从事这方面时间工作,最后鉴定家一定要有较高的道德与学识修养。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鉴定的目的与意义

三,鉴定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很多收藏者或许要鉴定者委托鉴定,初始目的是要请他们帮助辨别真假,可是鉴定结果出来以后,当心结论与原结论或自己期望反差较大时候,他们就接受不了。

一些被推崇的鉴定家或者单位,他们都知道做藏品鉴定是要实事求是的,但是又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不能按常规办事,把收藏品鉴定变成了一种交易。导致整个收藏鉴定行业混乱。

鉴定的目的是要繁荣民间收藏,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收藏者,平常心对待,不管鉴定结果如何,都要敢于面对,对于鉴定者来说,实事求是,坚守职业操守。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浅谈中国民间收藏品鉴定问题(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