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更是亮点纷呈。昔日布衣斗笠、结网驾船的渔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搏浪前行,如今的厦门,已然凤凰涅槃,蜕变为璀璨的闽南明珠,成长为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化生态花园之城。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如今的厦门(网络图片)

探索形成厦门经验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平整厂房用地的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拉开建设序幕。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1981年10月15日,伴随着一声开工炮响,特区在湖里的荒野中诞生。(网络图片)

建设伊始,办特区无先例可循,厦门更是面临家底薄、基础设施差的情况。

如何破解?厦门先行先试,探索开路。开创举外债搞基建先河,向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开创招商引资多元化格局,提出并实践“以港引侨、以侨引侨、以港侨引台、以台引台”破解招商难;率先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率先开辟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一个个率先,彰显的是广大特区建设者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和拼劲,走出的是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特色路。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厦门曾向科威特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网络图片)

先试先行,让厦门人尝到了甜头。1985年,厦门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并在全国首次提出按“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设置政府机构。

厦门在经济特区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具有首创、标杆意义的“厦门蓝本”。

1986年11月10日,厦门叉车总厂在内部发行股票,厦门成为最早进行企业股份制探索的城市之一;

1993年7月1日,厦禾路旧城改造序幕拉开,并开创性提出“以地养路,以地养城”运行新模式;

2006年5月31日,厦门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高林居住区和观音山公寓正式动工,之后十余年来的体系建设,更是打造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厦门蓝本”。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位于海沧的雍厝公寓建成后将提供3120套保障房。(网络图片)

厦门率先全国推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初步解决了空间规划冲突问题,搭建起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的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从小木棚到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前,厦门火车站的外观还是一个小木棚,如今蜕变成2.76万平方米的沿海大站,也是厦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最早建成的厦门站是全木结构,像个小木棚。(网络图片)

2010年4月,具有闽南特色“燕尾脊”建筑外貌的厦门北站在集美后溪镇恢宏耸立。随着它的投用,厦门北站不仅与厦门站形成隔海遥相呼应之势,也实现了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干线——沿海快速通道的重要节点功能。

2011年,厦门站旅客吞吐量首破1000万人次,高峰每天五六万人次,而当时的站房设计能力最高聚集人数仅1500人/小时,两列旅客列车的乘客就能将其“塞满”。彼时的厦门站,不仅严重不适应铁路运输需求,也影响着民生出行感受:每逢春运,旅客都要在站前广场上候车。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厦门站(网络图片)

2014年3月1日,厦门站迎来扩建,其使用了现代化站房设计理念:车站分为南、北两个站房,高进低出,进、出站客流实现分离,站场规模扩大至5站台9股道,列车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在扩建期间,厦门站还采用了‘建成一部分、投用一部分’的方针,满足客流需求。”一位经历当年扩建工程的铁路老领导介绍。2015年2月4日,厦门站南站房率先交付并投用;2016年1月24日,厦门站北站房交付并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厦门站完成扩建。

如今的厦门站主站房,外形如展翅的白鹭,既有厦门滨海城市的风貌特色,又具强烈的时代感。其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最高聚集人数可达4000人/小时,配合多条道路纵横站区,成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厦门北站(网络图片)

改革开放40年,厦门铁路的发展变化令人惊叹。2017年,厦门站、厦门北站的客流总量已经达到3108万人次,且继续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势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厦门站、厦门北站的建设是划时代的——它们不仅将特区带入动车时代,也盘活了厦门的客流、物流,乃至商贸流、产业流……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厦门铁路极大地推动了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比如厦门北站周边已从当年的村庄田野变为核心城区,成为服务于厦门全市乃至整个闽南、闽西地区的最重要集疏运枢纽。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左图:90年代的厦门站广场,右图:如今的厦门站广场。(网络图片)

未来,厦门将继续围绕铁路枢纽开展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随着福厦高铁的建设,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将出现在厦门,同时,在厦门北站附近,还将建立起一座崭新的高铁站点。特区发展,将搭乘高铁越跑越快。

城乡一体化日益成熟

清晨醒来,翔安区新店镇后村村民郭建居就拨通了自己“家庭医生”的电话。他前一晚刚主持完村里的一场晚会,感觉喉咙有些不适。

现在翔安后村的不少村民都有了“家庭医生”。小问题在电话中就解决了,遇到大一点的问题,村民们前往村卫生所也可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这一点,在过去是没法想象的。郭建居说,在翔安隧道开通前,当地人最害怕的就是生病——从后村到岛内的大医院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而现在不到20分钟就进岛了。交通的便利,让村民们看病不再“长途跋涉”。

2014年9月,“厦门市第五医院”的牌子,挂在了原先翔安区同民医院的大门上。此前该医院已晋级三级综合医院,改写了翔安区无三级综合医院的历史。

在厦门,打开百度地图的热力图功能,你会看到反映人气的紫色板块密密麻麻地遍布厦门岛内外。随着跨岛发展战略的实施,贯穿岛内外的交通枢纽工程进一步推开,优质社会资源持续向岛外布局,重大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岛外……今天的厦门城市格局,正在由岛内的一个点,辐射为全市的一个放射线状,越来越多人在岛外工作创业、置业安家。跨岛发展建设,把岛内与岛外、城区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统筹功能定位、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网络图片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厦门突出民生优先,把“就业、就学、医、食、住、行”这六件民生大事放置于推进跨岛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通盘考虑。如今,厦门已经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全覆盖,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分层次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城乡水、电、气、公交、有线电视等8种产品实现同城同价;厦门六个行政区均高分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评估认定,在福建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一件件民生实事,让生活在厦门的百姓共享着跨岛发展的成果,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馨与幸福。

花园之城日趋国际化

来到厦门海沧区,从山边到路边、从路边到水边、从水边到界边,一条条绿带蜿蜒延伸,一片片绿林拔地而起。繁密的乔木、灌木,成片的林海为居民带来丰富的“氧离子”。厦门海沧已然是城在林中。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绿化模范区、植树造林工作被省林业厅誉为“样板中的样板”“道路绿地园林绿化及环境卫生”考评全市“七连冠”……一个个荣誉,为海沧这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做了生动注解。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网络图片)

去年海沧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福建省“十连冠”。数字动人,心情愉悦,海沧人更喜欢用“怡然自得”来形容。这份愉悦,是因为他们从生态里看到了生活更美好的一面:不光赚钱乐呵,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也很乐呵,从生态里赚钱更乐呵。

厦门的美总是和“绿色”联系在一起,在推进跨岛发展的征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国际花园城市”称号,他们要把大厦门建成“国际大花园”。厦门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保的建设,推行步行化系统;在岛外新城的规划中,将公园绿地等作为配套设施一并建设。岛外海沧区、翔安区、集美区、同安区等四个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网络图片)

2015年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挂牌成立,厦门跻身国家第二批自贸区试点城市之列。从海沧港区始发的中欧(厦门)班列,也已先后开通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俄罗斯莫斯科4个终点站,且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我国台湾地区,对接东盟,成为“海丝”和“陆丝”的联结点。融入国家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厦门视野更加广阔。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鼓浪屿申遗成功(网络图片)

2017年7月,鼓浪屿申遗成功。城市空间优化,让这座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岛屿焕发活力,彰显了厦门着力打造的全球共享理念。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省市篇之海南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网络图片)

2017年9月,厦门再一次走向国际舞台。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成功举办,把这座开拓进取、敢拼会赢的城市,推向了当今世界大舞台的最前沿。

一座城市的气质,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决定;而一座城市的格局,由前瞻的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决定。

厦门之美,在于“高素质、高颜值”,在于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如今的厦门,正大步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