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笨辦法才是最有效的

做財務多年,沒有覺得做過什麼高大上的工作,處理的都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別人眼裡不起眼的小事情,在我這裡就能變得很有意義。

當年讓我審核報紙印刷費,硬是每天從不同的部門把要(印)數、版數的的數據拿來,每天一點一點統計成一張表,再把結算單價錄進去。次月1號就可以算出應該結算的印刷費金額,等印刷廠來結算的時候,兩張表比對一下,沒有差異就審核通過。

有一次印刷廠自己印錯了,這個損失該印刷廠承擔,誰知悄悄放到結算單裡想一起結算掉,一比對,馬上發現差異,審核通不過,後來只要是我審核,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問題。這個工作大概做了一年的時間,也就發生了這麼點小插曲。

但我自己通過了解印數、版數等數據瞭解了廣告、發行、印刷等業務,樓上樓下各個部門跑的很歡,終於有這麼個機會了解業務,千萬是不能錯過的。

在那之前,印刷費是印刷廠報多少就結算多少,財務沒有明細表。其實每天統計明細表也就是幾分鐘的事,開始的時候都是到業務部門拿印數單、版數單,後來讓他們順帶給我送一份,我也就順手在電子錶裡登記一下。

財務部門除了做憑證是必須做的以外,其他的臺賬是能不登記就不登記,比如進銷存,有多少是準的?有多少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能靜下心來從頭到尾(從BOM到領料到半成品到成品入庫、發貨)把一個月的進銷存全部走一遍?。

任何工作,只要按照流程親自走一遍,可以發現很多之前沒想到過的問題,可是很多人覺得這方法太麻煩也太低級。

就是那樣低級地統計每天的數據,終於有一天派上了用場,有人反映最近廢紙價格比較高,有零售點在版數最多的那天多要報紙賣廢報(大家都知道報紙是虧本賣的)。

這種舞弊,是很難有證據的,咱一小財務,說話也沒人聽。開始翻看統計表,好像最近週末的零售量是比以前多了不少,但退報率很低,可是零售量增加是經營行為,財務提出質疑也只能自討沒趣。

為了找到證據,想了很多辦法,都被自己一一否定。單位附近正好有個報刊亭,買雜誌的時候看到自己單位的報紙,順口就問老闆一天能賣多少份報紙?他說每天一百來份,我問週五是不是會多很多?他說不會,頂多多幾份,原來是這樣。

後來又到其他地方的報刊亭去打聽,結果差不多,也就是隻要零售點不增加,不論哪天的零售量都不會有大幅度增加。接下來問零售部要零售點的聯繫方式和每天的報紙要數,我要逐一核實各零售點每天的報紙數量,甚至想好隨機去現場抽查幾家。最終,零售部也沒有把聯繫方式和要數給我,但是,週五的報紙零售的數量恢復到之前狀態。

從統計報紙報數到分析零售量的增減變動以及去幾個零售點探聽每天的零售量,還要自己花錢買報紙,都是些笨辦法,但效果卻真的很好。

如今在客戶單位帶了位剛畢業不久的年輕會計,讓她從最笨的辦法開始做起,每週檢查一次她的工作同時佈置新任務,培養她既能踏踏實實工作又能獨立思考的習慣。

笨辦法看起來笨,實際上卻是最有效的辦法,如今的我們,可能最缺乏的就是使用笨辦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