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香港DSE考试和高考比哪个更难?

前海新创客


Saying:
高考即将结束,每个人对高考的记忆似乎都是又模糊又具体的,并且都能说上两句。图书君印象最深的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现在想起还觉得很美好。
高考前几天,数学老师讲着卷子,突然停下顿了几秒,接着是一阵掩不住的克制笑意。
“你们每个人都用特别干净的眼神看着我,很好看。”
算了,她挥挥卷子,“你们现在不懂,以后就懂了。”

十八岁的信仰,美得像我们一样。

今天图书君给大家推荐《我们香港这些年》书中一篇讲述香港“高考”的文章,算是平行时空里发生的另一种类型的“高考”。

选自《我们香港这些年》

这一年我中学五年级,人生中第二次参加公开考试。这个考试叫香港中学会考。(中学五年级的毕业试,是全港的公开试,有些像高考)

香港街头 摄影:李苗

这里先要解释一下香港的学制。在我的学生年代,也就是香港还没回归的八九十年代,香港学制跟英国一样:小学六年,中学七年,大学三年。在这期间,全港性的公开考试有三个:小学六年级毕业前,要考第一个叫“学能测验”的公开试;到了中学五年级,要考第二个“香港中学会考”,和全港会考生竞争预科的学额。

预科课程也就是中学的六和七年级,大家要读一些预备进大学的科目。读完后,要考最后一个“A-Level”(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才能进大学。

学能测验在我考过之后不久就被取消了。香港回归后推行3-3-4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小学六年不变)。“会考”跟“A-Level”合并,成为中学教育评核试。现在的香港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只需要考一个公开考试,与我们当年考三次的压力比较,要轻松多了。3-3-4学制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早就被内地和大部分国家采用。香港采用了之后,就和主流的教育体系衔接起来,青年人出外留学就更方便了。

话说回来。学能测验考文字和数字推理,都是选择题。原意是要评估考生的逻辑能力,考试内容没有死记硬背的成分。但这种评估怎能扑灭中国人几千年来爱考试的热情呢?于是坊间有各式各样的应试模拟题售卖,学校也安排我们补课,以保证毕业生的成绩能维持校誉。

香港旧式公车 摄影:李苗

到了中学会考,学生需要考三门必修科,以及至少三门选修科,才有进大学的资格。三门必修科中,包括两门语言(绝大多数人会挑中文和英文,虽然我也见过某些特立独行的人挑法语和英语)和数学。而选修科考什么,就看你在中学四年级挑的是文科(历史、文学等)还是理科(化学、生物、物理等)。我是读文科的,就选修了经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三科。除此之外,由于我校是教会学校,我们还要选修“圣经”科。选修变成必修,于是我总共要考七门科目。

跟内地与台湾比较,香港中学课程的特色是政治色彩比较淡,既没有像内地的政治课,也没有像台湾的“三民主义”课,以及那些肉麻的“蒋公故事”。就算教鸦片战争的历史,也没什么忌讳的。反而教中国近代史时,由于设题老师不侧重于此,分值不高,授课老师一般只轻轻带过。

虽然教育制度不同,但学习方法却一样,中国人应付考试要上补习班,香港学生也一样。香港的补习社很多,港九新界十八区都有,而以湾仔跟旺角区较密集。补习社内,课室能容纳一两百人是寻常事,坐在后排或者隔壁教室的同学可以看老师的直播画面,就像看演唱会一样。

香港夜景 摄影:李苗

补习社也是我等“饿男”认识女同学的上佳场所之一。除此之外,青年中心、公共图书馆也是上上之选。我家附近就有个基督教青年会中心,在自修室读闷了,可以在中心内打乒乓球、下棋、看杂志,休息一下。

除了读书,当年的香港学生还有什么活动呢?在香港,法律规定16岁以下不能进成人电玩城,18岁以下不能买烟、赌马,不过我身边的同学们全都违规了。我当时有点书呆子,而且长得显小,就没跟着去。

要说我的“不良嗜好”,可能要数打麻将。中学时,我常邀请同学在我家打牌,打得不大,于是父母也基本不管,我到了大学仍偶尔会打。到了中学六年级,有时候下午不用上课,我们就凑齐五个同学打车(香港的士一般可以载五个人)去铜锣湾唱“LunchK”,就是午餐跟KTV一起,边唱边吃,而且很便宜,几十块一个人就能填饱肚子,还可以消磨一整个下午。

香港夜景 摄影:李苗

同学间活动多了,就需要紧密联系。当年手机是奢侈品,学生们只能买个call机,也就是内地的BP机。记得第一台只能显示数字,要用一个随身携带的解码表来翻译数字对应的意思。对方留言太复杂的话,就要在路上问商户借电话,或者在电话亭投一块钱打电话回call台(传呼台)问讯。

后来有了能显示中文的传呼机,这简直就像苹果出iPhone一样震撼。路上人手一部,都要挂在腰带上最抢眼处。再加上广告的推波助澜,中学生大都觉得没有传呼机是会被人鄙视的。传呼机广告中,以黎明为和记电讯拍的一系列“阿May”电视广告最令人难忘。广告中,与黎明搭配的那个角色名字都叫阿May,不是耍酷就是卖萌,很受大家喜爱,也间接在香港捧红了杨采妮、童爱玲、全智贤这些“前阿May”。

传呼机的流行,带动了传呼行业的蓬勃发展,连带着call台接线员的薪金也水涨船高。我有的同学的暑期工就做这工作,不看重学历,就看打中文字有多快。每月可以赚一万多,当时这工资算非常高了,羡煞了我们这些不被取录的同学。

回到会考。我在会考中考了个三优(A)四良(B),顺利在原校升读,总算对父母有了个交代。两年后,我还要应付“A-Level”,才能够进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