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為什麼說媒體需要首席社群官

為什麼說媒體需要首席社群官

傳媒內參導讀:時代在變,人們越來越成為手機黨,於是,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各路專家,提出手機臺的解決方案,而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大的微信,以及應用越來越廣泛的微信,則成為一種新的形態,也可以形成新的解決方案。以前,有影子武士來開闢正面戰場之外的第二戰場,那麼,以微信為主戰場的社群,運營得當,也許也能成為第二發行渠道。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前不久,“微商式新媒體人”在新媒體人當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其實,大多數人的工作和生活是沒有辦法完全分開的,連馬雲都只是主張“認真生活、快樂工作、保持理想”。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我不是不讓你刷工作動態,我主張你刷,但是,要感覺得到這種狀態“爽”!)

路人甲:為什麼要做新媒體人?

新媒體人:

沒有錢了,肯定要做啊,不做沒有錢用。

路人甲:你有手有腳的怎麼不去打工?乾點兒抓革命促生產的實事?

新媒體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上生產線身體不行,做生意又不會做,就是搞搞新媒體這種事情,才能維持得了生活。

路人甲:那你覺得是做傳統媒體好還是做新媒體好?

新媒體人:到新媒體部門上班,感覺像回家一樣,我一年回家,大年三十晚上我都不回。平時家裡出點事,我就回去看看。在新媒體部門裡面上班的感覺,比以前傳統媒體部門好多了。在以前的部門裡邊,一個人很無聊,都沒有朋友,進了新媒體這個圈子裡面,感覺個個都是專家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超喜歡在朋友圈刷工作動態……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想要新媒體人在朋友圈裡秀生活,把生活和工作完全嚴格區分開來,是不可能的。你可能也偶爾有幾個高端的朋友,在朋友圈中喜提瑪莎拉蒂,每季度都去塞班島曬太陽,免得古銅色的皮膚變色……

你敢信嗎?

互聯網下半場不僅僅是移動互聯網,更有人提出了微信互聯網這個概念。(詳見各“微商式新媒體人”朋友圈)

微信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當人們已經漸漸習慣了家裡的電視個把月都不開機,大量信息來源於公眾號和朋友圈的時候,微信以及基於微信的各種社群,早已成為信息的重要來源地。

適應於這個新的傳播生態,媒體通過微信生態系統來發布其產品,就已經衍變成為一種信息生產行為。

傳統媒體較之完全的新媒體機構,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相當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擁有熱線及客服部門,改變其部門職能,將其演變成為配合新聞生產部門的社群服務部門,就可以在微信上開闢第二傳播渠道。構建架在微信上的“影子臺”,這種爭取實際到達率(而不是傳統開機率與收視率)的行動,有可能真的成為傳統媒體的紅海行動。我總結不同社群流派的操作辦法,提出了三層塔式群的媒體社群構築辦法。

第一層群為只有內部工作人員的工作群,用於策劃指揮協調各個社群的協同工作。

第二層群為以記者個人名字命名的記者+專職人員的工作群,如某電視臺財經記者牛化騰工作群(如果有化名體系,可以用化名,比如說牛牛一百),群主由專業社群工作者擔當。

第三層群是由記者群中的核心關係人與記者和專職社群工作人員共建(需要有專業的激勵機制與共建辦法)。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一、虛實相映:

人只會與自己有關係有關聯的人有效社交

《王宗嶽太極拳論》中講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說的是太極拳師與對手技擊時,用巧勁來控制力的方向,化解對方力道的原理。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整個地球。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但是,這一切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你至少有一個可以發力的有效接觸點。沒有有效接觸點,媒體做社群和胡亂加人的微商又有什麼區別?

讓新媒體人如同微商一般加人?不存在的!不必要的!不可能的!

媒體有自己獨特的有效接觸點,其中,最有效最高頻的接觸點就是記者。

如果微商加人是見號就加無差別騷擾,那記者加採訪對象為好友,則更加合乎常情、順理成章。如果預先加以說明,節目播出了,記者或者他的夥伴會將媒體新媒體部門製作的網絡視頻傳給被採訪者,那就不僅不是無效社交,而是一種能夠黏住用戶的後續服務。

這是一種虛實相映的溝通模式,來採訪的是面對面見過的實實在在的人,後面的交流,是基於互聯網的更符合效率規律的互動。大家彼此加了微信以後,不必打電話,不必每次交流都花費用。大家再有事可以常聯絡,並且被採訪對象也可以介紹自己有同樣需求的朋友加記者為好友。互動將更緊密,更高效。

這種社交,是有關聯的熟人之間的熟人社交。這種關係的維護是將記者個體的職務關係,以後面所要講到的方式轉化成為媒體可以存留的關係資源。

二、雙狙人式的專業配合:

社群專業人員與記者共建群

直接由記者來完成所有的工序是不恰當的。

記者很苦逼,不佛系(許多壁畫的佛,都有好多雙手好多張臉好多雙眼,不止三頭六臂),什麼事都交給他們去完成,他們完成不了。

社群的專業性很強,即使是優秀記者,他們也可能執行不了。

應該用的方式是記者作為關係的關鍵引進人,他們首先在工作當中,自然地加一道工序,加工作對象為好友,然後,社群團隊建立以他為核心的工作群,群的主要維護人員是專業社群工作人員。

這種方式也能解決許多媒體在內部架構上將傳統業務部門和新媒體部門完全割離的弊端。

有些企業,採用的是完全使用主權歸公司所有的手機、電話號碼及微信號的策略。但是,這樣做的企業基本是規模低於200人的小微企業。這一策略,新聞單位並不能完全照搬。

同為記者,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一樣,有的人用三星,有的人用蘋果,有的人用vivo,有的人用小米。統一配發手機,無論哪一款,都可能不合適。同為記者,有人工作就是生活,有人會用兩個電話號碼將工作與生活區分開來。

所以,媒體社群策略,最為恰當的辦法就是混編,記者自行決定使用什麼號碼為工作微信碼,並將工作微信與該號碼捆綁起來。專職人員使用單位有主權的可以回收的手機與電話號碼並綁定相應的工作微信來執行社群工作。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這樣,即使將來人員流動了,記者可以將自己的電話號碼與該微信號解綁,將該號轉讓給接手的記者。群主也可以將新的接手人員加到群裡並更改群名,媒體的公務關係不會因為人員流動而流失。

記者負責作為與目標對象見過面的實實在在的關係人,在某些關鍵場合出面,而服務工作或者群聯動工作,則由社群專業人員執行。

三、不做排槍槍斃黨: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而是根據社群特點重構內容。

相當多的新媒體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在做傳媒產品的搬運工。哪怕你的作品再好,有80%的作品能得韜奮新聞獎,你也不能就只是轉轉碼就發出去。場景變了,一切就都變了。

電視欄目,尤其是收視率較高的電視欄目,一般都會綜合化,那些內容編排是適合於電視播出的,但如果場景換成了社群,簡單粗暴的轉發就不恰當了。窩在沙發裡隨意看到的新聞,再在手機上被強制收看,就是擾民。

由記者添加的好友,需要加為專職工作人員的工作用微信好友,需要通過一定話術,瞭解目標對象的消費能力與家庭財產支配權,或者其他方面的重要數據,並與技術人員一起進行歸檔。群規需要預先設計,日常需要管理維護。每晚的活動,需要預報與主持。其難度往往高於做一檔欄目。

社群工作是一件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專業性的工作,就交由專門的工作人員去做。只要專職人員加了目標對象為好友,並且將他們科學地歸檔做好標籤。哪怕不通過群,僅僅只是進行朋友圈靜默推廣(根據標籤分類發佈),也能夠在不擾民的情況下,大大提高傳統媒體節目的影響力,真正提高節目的到達率。

針對被採訪對象相關的視頻轉發是一種延續服務,但是,如果要採用社群聯播等手法來發布媒體產品,就要分場合分目標對象分時機。建群不易,活群更不易。建立社群,當然免不了群發,如果一定要進行百群聯播式的操作,文稿拆分開來後群發,效果會好於視頻與音頻。有預告的專題性的7天內週期的分享好於無預告亂轉發。單純的無差別群發,其實是不瞭解人性,人們只會對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更寬容。

如果被採訪對象是某些方面的專家,並且媒體的影響範圍,是一批有著同類需求的人,比方說新型農民,他對於提高其生產效益的事,哪怕是付費進群,也會很活躍地參與。

那麼,只要你的運作模式建立恰當,只要你後面的商業模式設計得當,你完全可以讓被採訪對象以語音分享或者視頻分享的方式來為你的受眾群作分享。在這種常態化的分享當中,商務運營人員,可以在價值分享的時候,做種草動作(讀者請自行百科),將某種需求潛移默化地植入到粉絲頭腦中。

在現在這樣的信息豐饒甚至過量的世界裡,人們一方面不能完全拒絕廣告,另一方面,也不會單純地反感廣告宣傳,只要廣告是對人們生活有用的信息,人們不會反感,反而會認為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服務。這種以微信群為主要陣地的帶有一定商務目的的分享,只要傳遞的是有價值的信息,人們就不會屏蔽。

在內容策劃方面,最重要的是對已有產品進行重構,使其適合於社群傳播。並且,如果已經建立了與目標對象之間的微信互動通道,在其他圈層的群的吸粉手段完善之後,完全可以將社群聯播工作欄目化,可以相對脫離於母體,做一檔社群傳播類節目。社群將有可能成為電視人辦的脫離電視而存在的,只在互聯網上播出的視頻分享平臺。它所輸出的是電視上所無法透徹傳遞的價值,更細更直接更容易產生交易。

四、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媒體產品為中心

傳統媒體在新的互聯網世界不適應,首先是因為思想理念不適應。變專業思維為用戶思維,變權威思維為服務思維,才是社群工作可能成功的核心重點。社群執行事實上是用戶關係維護的職能,如果你的觀眾只是被你當成是你發佈的對象,如果你根本沒有當他們是你的用戶,所有一切的基礎也將不成立。

五、社群工作的角色分配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媒體完全可以通過三層群的構造策略,建立起新的基於手機的第二發行渠道。這一渠道搭建成功,傳媒的運營也將發生改變。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時代不同了,媒體也將需要它的首席信息官。

六、建立有效的二傳三傳機制,才能建立有效的社交圈層。簡單一句話,就是甘於被人利用

社群建設的一層群二層群,建立起來是容易的。照貓畫虎,很快就能建立起來。難的是從第三層群開始,與媒體外的目標關係人共建的群。這事說難嗎,難,說不難也不難。如果一個傳媒與他的採訪對象服務對象沒有恰當的共同點,那就談不上多層社群了,上下同欲者勝,網絡上本來也有一些產品可以讓利益相關人用你的信息,置入他們自己的廣告,你關心到對方的利益,就有可能產生合作。

如果你是從事農業的,如果能夠以直播等方式讓潛在的城市消費者看到某些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並且你可以為某些合作社做一定的擔保或者背書,那麼,這樣一檔基於社群的,可能不在電視上播出的定期直播分享,就有可能擁有一批城市群體的關注,在某些大城市,一個社區就有上千戶家庭。

採用恰當的分銷模式,你就有可能實現社群電商。

七、在變化了的場景下,建立新的適合於手機黨的發行渠道

時代在變,過去,人們在一起邊吃飯,邊聽單田芳老師的相聲,這是一個場景。但後來,除了晨練的老年人,買收音機的越來越少了,場景變了。再後來,隨著汽車的普及,各種交通音樂臺,又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

時代在變,人們越來越成為手機黨,於是,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各路專家,提出手機臺的解決方案,而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大的微信,以及應用越來越廣泛的微信,則成為一種新的形態,也可以形成新的解決方案。以前,有影子武士來開闢正面戰場之外的第二戰場,那麼,以微信為主戰場的社群,運營得當,也許也能成為第二發行渠道。

我們沒有去質疑甚至嘲笑所謂微商式新媒體人,他們用的那些加我們為好友的號,有可能本來就是工作號,對我們來說,刷朋友圈,是我們的生活,對另一些人來說,那是一份有KPI考核的工作。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