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的59式中型坦克为什么打得最好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共参战各型坦克600多辆,爬山涉水,闯关履险,支援步兵横扫越北,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越北地区地形环境复杂,山高林密,谷深坡陡,峡口林立,小道羊肠,坦克机动时受到很多限制。而且越军组织了重重防线,部署大量反坦克兵器,凭险防守,火力猛烈。因此解放军坦克兵虽然英勇作战,但自身亦损失较大。据战后统计,坦克共战损500多辆次,其中大多数得到修复,另毁伤过重而报废的有40余辆,坦克兵伤亡500余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的59式中型坦克为什么打得最好

在战伤和报废的坦克中,与其所承担的任务相比,损失程度相对最轻的是59式中型坦克,共参战80辆,负伤25辆,报废5辆。那么,为何59式中型坦克的损失最轻呢?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兵器617厂根据苏联T-54A中型坦克仿制而成的,首批产品于1959年9月装备部队,被命名为1959式中型坦克。在当年的国庆十周年阅兵中,59式中型坦克首次亮相,以33辆组成中型坦克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给观礼的中外来宾和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的59式中型坦克为什么打得最好

从技术指标上看,59式中型车长9米,宽3.27米,高2.4米,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炮塔正面装甲厚220毫米,车体前装甲厚100毫米,倾角30°,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560公里。武器系统由1门100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组成。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行驶。车体首部和侧面装甲较厚,炮塔呈流线形,抗弹能力较好。

我们都知道,衡量一辆坦克是否优秀,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是最重要的三大指标。以59式中型坦克而论,其三大指标均衡结合,总体战斗力在同类武器中位居国际先进水平。这首先在于苏联的兵器工业发达,坦克制造水平很高。仿制而成的59式中型坦克也继承了上述优秀,既提高了解放军的合成战斗力,也为坦克的国产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9式中型坦克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是火力,100毫米坦克炮威力强大,对于摧毁越军的技术兵器、土木质工事和杀伤集群人员作用显著。同时车上装备的3挺12.7毫米机枪操纵方便,火力猛烈,可同时压制高仰角、低俯角和车前等方向的敌人,弥补了坦克炮的射击弱点,并消除敌方对坦克的抵近攻击威胁。其次是防护力,59式中型坦克的车体装甲要比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的装甲厚几倍,因此受到越军反坦克武器攻击的伤害也小得多,战损也就小。

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的59式中型坦克为什么打得最好

唯一比较明显的弱点在于机动性上,因为59式中型坦克重量比较大,速度相对就慢一些。在道路较好的条件下作战,这个弱点还算不了什么,毕竟就是慢点,也不是慢得太多。但在越北地区非常复杂的环境下作战,道路稀少且路况较差,河流纵横密布,开进沿途要经过很多桥梁,没有桥的地方坦克就须涉水过河。这时重量较大的坦克便会吃亏,要不就过不去桥,要不涉水过河时就会被陷住,机动性于是大打折扣。

59式中型坦克最终能攻难度险,克敌制胜,除了前述的火力和防护力方面的优点外,发挥出色的保障力量也立下大功。如作战第一阶段向边境要点东溪突击时,跟随59式中型坦克前进的运动保障队一路频繁上下坦克进行抢修作业,移石填河,修桥铺路,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坦克前进排除了障碍。除了保障作业外,他们还承担了步兵的职责,一路同阻击的越军作战,积极歼敌,取得了一定战果。当时指挥坦克团突击的副团长看到运动保障队的出色表现,非常高兴,当场夸奖道:“你们干得好哇!回去给你们请功!”

59式中型坦克的胜利,来自集体的力量,来自信仰的力量,来自军魂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