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蔡东藩为什么没写秦以前的二周春秋战国演义?

驴友珊姐


蔡东藩的系列,从《前汉演义》一直到《清史演义》,合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个系列里,只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是没有三国演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罗贯中已经写了啊。同理,为什么没有两周演义或至少春秋战国演义呢?因为明末就已经有《东周列国志》了啊。

我们说的《东周列国志》,本来叫《新列国志》。为什么这么叫呢?冯梦龙读了余邵鱼撰《列国志传》(又题《周朝秘史》)。他觉得这书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好,就自己改写了以下。写好就要起一个新的书名,就叫《新列国志》。这个名字有点不伦不类,清人蔡元放评点普及,就索性叫《东周列国志》了。这书一共一百零八回,不讲商末西周的事情了,从西周后期一直讲到秦始皇统一:

  • 第 一 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

  • 第百零八回 兼六国混一舆图 号始皇建立郡县

从叙事风格上讲,这书有什么特点呢?

余邵鱼、冯梦龙的尝试,很具有开创性。唐宋以来,历史通俗演义固然是很多了。但是说三分,说隋唐,说五代,讲的都是一两代的事情。三国的故事,刘关张的情谊贯穿三国大半,三顾茅庐的羁绊直接引出全书下半部分的诸葛北伐。诸葛亮死后的部分是非常简略的。这样概括起来,大概就是181年到234年,五十多年,两代人活跃的时间。说隋唐时间跨度更短,就李世民一帮人打一打。说五代当然是五十多年的跨度。至于七侠五义之类的,展昭、白玉堂是同时代的人,有交集,有恩怨,有瓜葛,这故事讲起来,就有劲了。

五十年的规模,人物之间关系非常紧凑。这个东周的列国志,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交代,一直写到前221年统一,五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出场一下,马上就过去了。这样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余邵鱼、冯梦龙其实参照了两种其他的体裁。一是纪事本末,就是把重要的故事,一个个讲给你听,故事之间,即使人物有重合,不需要有直接关系。二当然就是三言二拍之类的短篇故事集,其实就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故事了。

但是历史毕竟是连贯的,不能是一个个故事集。所以《东周列国志》这书的特点就在这里,用章回体的形式,把这些不同的故事,贯穿在一起的。虽然没有刘关张诸葛亮的主线人物,把一件件事串起来,但大量利用白话小说的叙事技巧,让人感觉剧情是连贯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明。

有了余邵鱼、冯梦龙的开拓,蔡东藩就可以开拓前人没有写过的时期,以演义的形式把中国历史串起来。在当时,这是一项具有相当意义的工作。他1916年开始写的时候,梁启超早就在提倡新史学(1902年),很多人在搞洋气的历史书写的时候,蔡东藩觉得,对于传统中国来说,演义体才最能深入人心,才最能影响到普通人。所以,就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

当然,前人珠玉在前,已经写过的时段,他就不写了。

那么,有人可能要说了,好吧,东周的演义、三国的演义,已经有了,蔡东藩就不写了。那西周呢?商朝呢?那我只能说……这位同学,你听说过《封神榜》么?


在野武將


蔡东潘没有写秦以前的二周春秋战国演义是为什么呢?因为秦朝存在时间太短没有专门的史官记录,秦以前的朝代更是没有。秦以前的记载主要是“金文”,也称“钟鼎文”,都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记载。


蔡东潘写书追求“语皆有本”,有的后人考量。他又不是考古学家,不认识钟鼎文。纵然其认识“钟鼎文”,以他的追求也是定然不会以此为据编写春秋战国东西周的历史演义的。因为“钟鼎文”记载的历史晦涩难懂。秦朝纵然没有史书,可是有后来的史官来为秦朝记录啊!比如《史记》、《战国策》。



很多人会问蔡东潘是谁?他是《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作者。这套书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共十一部、二十二册、一千零四十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因为这部大块头著作,蔡东潘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

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

作为“演义”,他当然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因此,他的书,可以当作历史读。

蔡东潘简介: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字椿寿,号东藩。1890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京赶考中进士分发福建,为候补知县。因为看够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恶习,1911年称病归乡。之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被后人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城市历史小小刚


蔡东藩先生的通俗演义从秦朝到民国,横跨两千多年,数百万字,一人写就。被称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为什么先生不写二周及春秋战国的故事呢。

大胆揣测,是因为他不忘初心。

他的初心是什么?

他写此书的目的可不光是为了娱乐,为了挣钱。他还要将自己的三观贯彻其中。

他生在清朝末年,历经民国,见过复辟。在那个年代凡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哪个不心向革命,埋葬腐朽的封建王朝。

最早他编写过一本《中等论说文范》,在这本书里他说:“窃谓为国民,当革奴隶性;为新国文,亦不可不革奴隶性。”这一句话足以证明他的立场和眼界。但是民国之后,他见到的却是复辟闹剧,他自己都说“孰知时事忽变,帝制复活,筹安请愿之声,不绝于耳。几为鄙人所不及料”

就如同鲁迅先生见到麻木的看客弃医从文一样,蔡东藩也想用文字来唤醒国民。

鲁迅是用杂文,蔡东藩是要用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演义故事来作为喇叭。

这便是他的初心。

所以他的第一部书不是秦朝的历史,而是《清史通俗演义》,因为这和民国最近,更能引起民众注意力。也更容易探讨为什么大家这么迷恋一个旧政权。

所以他在《清史通俗演义》第100回,他写“举总统孙文就职,逊帝位清祚告终”他自己也说“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

此书十分畅销。他随后写元史。三部明史。四部是民国史。五部宋史。六部唐史。七部五代史。八部南北史。九部两晋史。十部前汉史。十一是后汉史。

可见他完全不是按照历史顺序写的。

他的写作轨迹,估计和他的思考的顺序一致。

正因为这书用旧的形式装入了新的内容,这套书影响十分大。

最著名的毛主席当年在延安专门让李克农为他买两部此书来。

也正因为他这部书立场坚定,有许多人也看他不爽,据说他在写民国演义的时候,有军官曾给他邮过子弹。

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俱,想不到一部通史也让一些人如此战栗。

他为什么不写东西两周的历史演义呢,我猜测那时候中国人的思想尚是奔放的,开脱的,所以才有百家争鸣,那时候孟子还敢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那时候还有人敢说“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那时候知识分子敢对国王说你过来。

中国人都是站立着的,还没有奴性。

而秦国之后,全国一统,焚书坑儒,封建专制的思想一步步禁锢中华民族的思想,再加上外族入侵,到了清朝,人人皆成奴才(汉人连奴才也不得)。

蔡东藩这一套书从秦到民国就是研讨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

这大概是他不写的原因吧。



锦翼


蔡东藩之所以没有写,二周春秋战国演义。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资料的匮乏。蔡东藩对材料的剪切选择很小。创作的空间不大。创作的话,也只能拾人牙慧,照抄各种资料。

其次是,对于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有东周列国志,这本很牛的书存在。东周列国志,蔡东藩再写也不会超过冯梦龙,所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

最后我觉得就是。蔡东藩先生想形成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整体演绎。因为民国他就写了一半。后续是其他人补充的。

上面都是个人推论。拿出来个人观点和大家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